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8章

  【新经文】

  上善者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近于道。居善低,动善势,行善源,与善填,演善信,适善能,正善至。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经文】

  甲本: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王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书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辨 析】

  “上善者水。”其中的“者”字,帛书《老子》甲本残卷原经文作“治”字,高明校勘为“似”字,乙本残卷原经文是“如”字,世传本作“若”字。老子在此处举例论“道”,不论其物质存在状态、运化规律或者客观表现的品格,认为水是最好的例子,指出水近于“道”。在第4章中,老子以海水来比喻“道”即先天形态物质,如说“道冲而拥之,若潽瀛,渊兮是万物之宗”。在本章中,一开头老子就以“上善”来形容水。显然,老子是说“最好者是水”。“者”字,与帛书《老子》甲本残卷原经文的“治”字发音相近,可见“治”是假字,“者”是本义字;乙本和其它版本用“如”或“若”字,从劝世教人方面着想是可以理解的,其意为“人的言行举止最好像水那样”,但用“似”字、“若”字,则得不到真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经文中“不争”二字,帛书《老子》甲本原经文作“有静”,而乙本原经文作“有争”,高明都校勘为“有静”。帛书《老子》乙本原经文之“有争”,也许“有”字是“冇”字之误,“冇争”就是“不争”。从自然之道的本义来考究,经文前半句为“善利万物”,乙本中的 “有争”显然与“善利万物”矛盾,而且水的实际表现也是“不(冇)争”。可见,“有争”是错误的。至于甲本的“有静”,也与“善利万物”不成因果关系。老子在第37章中谈到“无欲诣静,天下将自正。”在第45章中则有“清静,为天下正。”本章论水,水近于“道”,水是静是动,完全依客观自然条件而定,水絶无抗拒,不必像要求侯王以道履天下,也要求水以道履天下。总之,只有不争之德,才能善利万物。世传本确认“不争”是正确的,故这里仍用“不争”,而不用“有静”。从善利万物的角度看,水宜动而不宜静,水所历经之地,生物皆得甘泉。天久旱无雨时,放出水库的水或从地下深井抽水灌溉田园,都是水在动。

  “处众人之所恶,故近于道。”帛书《老子》乙本原经文作“居众人之所亚,故几于道矣”。甲本原经文作“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其中的“几”字释义为“近于”,“接近于”,这里直接用“近”字,删去“矣”字。

  “居善低。”各种版本皆作“居善地。”什么叫做“善地”?就是能够安居的地方。水在什么地方才能安居呢?就是低洼之地,俗语说的“水往低处流”,就是水在向能安居的地方流。可见“低”是本义字,“地”是声训假字。

  “动善势。”本句在连续七句三字经文中本来是放在最后的位置,而且“势”字原作“时”字,成为“动善时”。如前句所析,自然存在的水的本性是往低处流,只要水所处的地形地势有高低不同,水必从高处流往低处,而不管任何时候,所以地形地势才是决定因素,而非时间因素,“势”与“时”发音相近,“时”字应是声训假字,“势”字是本义字。

  “行善源。”《帛书老子校注》原经文是“心善渊”。高明云:“言心好深藏若虚。”水为什么喜欢把心深藏起来?其心在何处?由前面二句经文内容往前推进:往低处流,依地势而改变流向,其行踪所至必能为动物,植物,生物乃至人类奉献甘泉。所以,是“行”而非“心”,是“源”而非“渊”,这也是用发音相近的字把本义字找回来了。

  “与善填。”世传本作“与善仁”。但“仁”并不是“道”固有之德。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天地”是指“道”。水近于“道”,也将不仁。帛书《老子》甲本原经文是“予善□”,缺一字;乙本原经文是“予善天”。甲本、乙本经文皆为“予善天”。“予”字和“与”字同义,都是赠给,奉献。对“天”字,有人释为“道”,但宁愿看成是发音相近的假字,而本义字就是“填”字,取“填补”之义,这就合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品德了。水的本性是最善于填补环境之空缺,无微不至。这样“与善填”和前一句“行善源”才能互为呼应。

  “演善信。”原经文是“言善信”。但“言”字不宜用于水,水总是默默无言。老子说“天之道,不言而善应。”显见“言”字必为假字。这里选用发音相近的“演”字来代换,取“演变、演化”之义,成为“演善信”。一年之春夏秋冬,一日之卯午酉子,四时寒热不同,水或化而为汽,或凝结成冰,或复返为水,其运化演变,最为守信。

  “适善能。”原经文是“事善能”。水性自然,无为无事。可见“事”字也为假字,改用同音同调的本义字“适”,表示水最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存在。这是毫无疑义的,水能处众人之所恶,还有什么环境不能适应呢?

  “正善至。”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原经文作“正善治”。高明把“正”字校勘为“政”字。王弼本经文作“正善治”。书局本经文作“政善治”。用“政”字显然是错误的。水何以知政?为什么会用“政”字,是因为句末一个“治”字。人们把水人格化了,或想象出具有水的品德的官员,必能很好治理国家政务。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如何“善治”?又体现不出来了。所以,着眼于“正”字而进行变换是不对的。相反,由于“正”字本义为公正无私,正直大方,这恰恰是水的基本品格。所以要保留“正”字,转而分析句末的“治”字,如其它地方一样,这也是一个假字,改用一个同音同调的“至”字,就成为“正善至”。水之居、动、行、与、演、适,都是“正善至”。这不就完全符合水的自然本性吗?任何国家,任何一级官员,如果能和水一样做到“正善至”,必定是清白无私,廉洁奉公,则一定可以管理好国家,“政善治”也就不召而自来了。

  本章勘字:者(治、如、若)近(几)低(地)势(时)行(心)源(渊)填(天、仁)演(言)适(事)正(政)至(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