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3章

  【新经文】

  敢于勇则死,敢于不勇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晟,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原经文】

  甲本: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乙本: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王弼: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书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辨 析】

  比较可知,世传本经文比甲本、乙本经文多一句“是以圣人犹难之。”又甲本、乙本经文“坦而善谋。”世传本作“繟然而善谋。”

  “敢于勇则死,敢于不勇则活。”原是“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从字义分析,敢、勇的意思相近,但“敢”在于心(无形的思想),“勇”在于行(有形的行为),“无”生“有”,心动则形显。所以,原经文中“勇、敢”二字位置应该对调,“敢”在先,“勇”在后,符合“思想主导行动”的实际过程。又第二句尾字为“活”,第一句尾字用“死”,组成前后对应结构是恰当的。至于如何死?是被杀死?是自己失身、失手而死?是被蛇、野兽咬死?都有可能,就不必去分析了。

  “此两者或利或害,孰知其故?”世传本经文是“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甲本、乙本经文无“是以圣人犹难之。”经文中“天之所恶”,意思含混不清,死与活,利与害,天“都恶”呢?还是“只恶其一”?又“天”指什么?指“道”呢?还是指“天下人”?如指“天下人”,不同的人其立场、观点又不一样。如指“道”,则老子说“天道无亲”,又有何所恶?再者,“天之所恶”不是承接前文之死与活、利与害,而是启导下文的“孰知其故”以及“是以圣人犹难之”。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将“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译成白话:“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它的缘故?”何新《古本老子<道德经>新解》译成:“谁更为天道所厌恶?谁知道是什么缘故?”谢宏宗《道德经初探》译成:“天所以厌恶勇于敢的人,谁知道其缘故” ……真是五花八门,一如学者所言:“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此处所举种种注译,与本章开头的断言矛盾。本章一开头以明白无误的句文指出:“敢于勇则死,敢于不勇则活。”这是怎么来的断言呢?是根据大道的法则:“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这表明,应该厌弃的是“僭强者”,明白无疑,怎么又问“孰知其故?”圣人早已讲得很清楚,怎么又“难以说明白”呢?显然“天之所恶”及“是以圣人犹难之”在本章中是多余的,只会造成混乱,制造疑难,故不取。

  “天之道,不争而善晟,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原是“天之道,不争(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坦)而善谋。”但是,“好胜”与“善谋”不属天之道,是人之道,故以“晟”代换“胜”,并删去“繟然(坦)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原经文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唐·景龙二年河北《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句末的“漏”字,意为“漏失,漏掉”,而“失”字意为“丧失,失掉”,二字意思相近,但从“网”之结构来看,用“漏”字贴切。
 
  本章勘字:死(杀)漏(失)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