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0章 终不畏阘34

  【经文】

   大道1泛2兮3,其4客5左右6。 万物7恃8之9以10生11而12不13辞14, 功成15不13铭16有17; 怡18养19万物7而20不13为21主22,恪23铭16于24枵25;万物7归26焉27而12不13为21主28,恪23铭16于24阘29。是以30圣人31终32不13畏33阘29,故34能35诚36其37阘29。

  【注释】

  1.大道:天道,道,指宇宙本源(先天形态物质)、自然法则(道理)和自然品格(道德)。例,《庄子·渔父》:“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2.泛:广泛。例,《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   3.兮:语气词,表示感叹。例,《庄子·人间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4.其:人称代词,它(的)。例,《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5.客:在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规律等。例,《黄帝内经·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6.左右:身边,周围,附近的地方。例,《世说新语·言语》:“此人宜在帝左右。”   7.万物:指天体万物,包括星体、无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8.恃:依靠,依赖。例,《庄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贫恃苇萧而食者。”   9.之:人称代词,它。例,《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10.以:连词,因而。例,《庄子·大宗师》:“伏羲得之,以袭气母。”   11.生:生存,存在。例,《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2.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13.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14.辞:推辞,不接受。例,《庄子·天地》:“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15.功成:功业,成就。例,《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6.铭:铭记,牢记在心。例,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徒望悲其何及,铭此恨于黄埃。”   17.有:表示存在。例,《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天池:天然水域。   18.怡:和悦,快乐。例一,《说文解字》:“怡,和也。”译:“怡,和悦。”例二,《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矣,忧与愁其相接。”   19.养:供养,畜养。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养,供养也。”例二,《庄子·大宗师》:“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造:成。   20.而: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例,《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   21.为:作为,当做。例,《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2.主:物主。例,宋·苏轼《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23.恪:谨慎。例,《诗经·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24.于:介词,在……方面。例,《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5.枵:空,虚空,空无。例,范成大《次韵陈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砚》诗:“宝玩何尝救枵腹。”   26.归:归附,归到一处。例一,《庄子·天道》:“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例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若水之归大海。”   27.焉: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例,《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8.主:主宰者,统治者。例,《庄子·盗跖》:“汤放其主,武王杀纣。”“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29.阘:卑下。例,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阘茸,卑贱之人,也指地位卑下。   30.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31.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32.终:自始至终。例,《战国策·魏策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33.畏:惧怕,害怕。例,《庄子·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34.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35.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36.诚:真诚。例,《庄子·徐无鬼》:“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37.其:指示代词,这种,这样。例,《庄子·大宗师》:“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

  【译文】

  道是多么广泛啊!它客观地存在人们的周围。天体万物依赖道而存在但是道不会推辞,道在创生天体万物方面有功绩、成就却不记住已有的业绩;道乐意养育天体万物而从来没有想充当物主,谨慎地牢记着守虚处无;天体万物都归附于道而道却不当主宰者,谨慎地牢记着保持卑微、低下。因此,圣人自始至终不害怕卑微、低下,所以能够真诚地保持这种谦卑处下的情操和作风。

  【评说】

  本章阐述大道的人格化品德。老子所论之道,称为天道、大道,有三个层次的涵义。

  第一层次:自然物质,宇宙本源。道是一种先天形态物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所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也就是说,先天宇宙是一种无限时空。然而,宇宙大爆炸所形成的后天宇宙(其中存在天体万物)则不是无限时空,或者说是“有头有尾”的。这个“头”对应于触发宇宙大爆炸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后天宇宙是零时间零体积。大爆炸发生至今近137亿年来,后天宇宙一直在膨胀,随着时间继续延续,后天宇宙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也将越来越大,而平均物质密度越来越小。根据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一旦后天宇宙中的天体(星体)完全消失,只剩下光子、中微子、少量的正负电子、质子及其它粒子,而且它们彼此还在继续远离,一直到这些粒子也消失(转化为能量)的时候,宇宙大爆炸的生成物也就完全消失了。这就是说,后天宇宙是“有头有尾”的(而先天宇宙无头无尾),后天宇宙生于“无”又复归于“无”中。

  先天形态物质是“无”,而“无”入出“有”间“无”间。入与出都是一种作用,正如希格斯玻色子(场)、中微子、重力、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力、辐射能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入、出“有”间和“无”间,当然也入、出我们的身体器官,这些情况正说明“大道泛兮,其客左右”。

  第二层次: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是物质及其所在时空自然运化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称为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也即是道理。宇宙之中,凡物之自然存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都称为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以人体而言,体内各器官的肌肉、血液、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生命物质的吸收与代谢,有其客观规律;人体与环境之间,衣食住行都与环境实际情况相适应,有其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适应自然界到改造自然界,从取之于自然界到回馈于自然界,相互之间达到和谐、平衡、有序的正常状态,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这其中有其客观规律……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都有其客观规律,或谓自然法则,老子则称之为“道”。“道”之所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这说明“大道泛兮,其客左右”。

  第三层次:自然品格,天德。这是物、事、人按自然法则存在、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化品德,称为自然品格,或叫做道德。在第22章中,老子对水的存在、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品格作了精湛的阐述。任何人只要能如水那样,就是具备天道的品德。我们每个人自身,家里的亲人,周围的朋友,从思想到行为,每天都有所表现,都或多或少展现了某种自然品格。这种情况随处可见,这也说明“大道泛兮,其客左右”。

  老子论述天道的人格化品德,是要人们能藉以作为处世、行为的规范准则。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客左右”,这与当今人们所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似。

  何谓“神”?庄子曰:“立原之本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1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1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2 ”。这些论述表明,“神”可以是天体万物之本源,可以是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也可以表示本性虚空,是“无”。总之,“神”即是道,是天道、大道。何谓“明”?庄子有言:“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莫不失其性3 ”。“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4 ”。细心琢磨可知,“明”即是理,是道理,也就是自然法则。

  综合起来,“神明”是指道、道理和道德,即先天宇宙中独立存在的自然物质、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而“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比喻说,在主管思想的头脑上方就存在道、道理和道德。既然神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就该随时引以为据,才不失去其宗。

  【思考】

  1.如何理解“大道泛兮,其客左右”?

  2.老子所论述之“道”,有什么内涵?

  注:

  1.参看《庄子·天地》。

  2.参看《庄子·在宥》。

  3.参看《庄子·胠箧》。

  4.参看《庄子·庚桑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