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6章 腹简目繁12

  【经文】

  五色1令2人3目4盲5,五音6令2人3耳7聋8,五味9令2人3口10爽11,驰骋12 田猎13令2人3心14发狂15。难得16之17货18令2人3行19妨20。是以21圣人22为23腹24不25为23目4。故26去27彼28 取29此30。

  【注释】

  1.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或泛指多种多样的颜色。例,《庄子·天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失性:丧失自然本性)。”因“色”字亦指女子的美貌,女色。故“五色”比喻能引诱诸侯王公贵族们好色欲念的美女。   2.令:使,让。例,《史记·孙子列传》:“臣能令君胜。”   3.人:特指古代奴隶社会统治阶层的人们。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子产: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孙。   4.目:眼睛,能看到外物形形色色的表面现象。例,《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5.盲:眼睛看不见东西,亦比喻对事物之是非不能辨别。例一,《说文解字》:“盲,目无牟子。”注释:“牟,俗作眸。《段注》:无牟子者,黑白不分也。”例二,《醒世恒言》卷十一:“俺小姐不比平常盲试官,之乎者也应个故事而已。”   6.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征(zhǐ)、羽;唐朝以来指合、四、乙、尺、工;现代简谱是1、2、3、5、6。在经文中是泛指各种悦耳动听的乐音,是能激动人的感情的声音。例一,《楚辞·九歌》:“五音纷兮繁会。”例二,东方玉《纵鹤擒龙》第三十一章:“玉箫上骤然发出悠扬的箫声,五音杂奏,一片晶莹霞光,漫天洒至。”   7.耳:耳朵,声音的感觉器官。例,《庄子·外物》:“耳彻为聪。”   8.聋:耳朵听不见声音。例,《庄子·外物》:“聋者,无以与之钟鼓之声。”   9.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因“味”字亦指菜肴、饮食,故“五味”比喻酒肉菜蔬、山珍海味等奢侈食品。例,《养性延命録》上:“圣人知五味之毒也,故不贪。”   10.口:嘴,纳食、说话的器官。例,《庄子·外物》:“口彻为甘。”彻:净。   11.爽:损害,败坏。例,《庄子·天地》:“且夫失性有五……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12.驰骋:骑马奔跑。例,《管子·宙合》:“外淫于驰骋田猎,内纵于美色淫声。”   13.田猎:打猎。例,《庄子·则阳》:“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毕:网。弋:系着丝绳的箭。   14.心:心思,心理活动。例一,《庄子·在宥》:“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例二,《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5.发狂:表现凶暴,猖狂野蛮。例,宋·王禹偁《放五坊鹰犬诏》:“仍勑天下,今后不得更进鹰犬,庶使发狂之言……”   16.难得:不容易得到。例,宋·陈与义《邓州西斋书事》:“易求苏子六国印,难得河桥一字书。”苏子:苏秦。   17.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18.货:指珍稀物品,如金银珠宝等。例,《庄子·骈拇》:“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19.行:行为。例,《庄子·秋水》:“行不崖异之谓宽。”崖异:异常。   20.妨:妨碍。例,《国语·周下》:“用物过度妨于财。”   21.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22.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23.为:谋求,想要。例,《庄子 · 列御寇》:“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   24.腹:肚子。例,《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25.不:副词,不要,勿。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26.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7.去:摒弃,不要。例,《孟子·告子下》:“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28.彼:指示代词,那,那些。例,《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自生,吉祥止止。”   29.取:择取,要。例,《庄子·德充符》:“今子之所取大者。”   30.此:指示代词,这,这些。例,《庄子·知北游》:“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译文】

  国色天香妖娆翩跹可使人眼花缭乱是非不辨;声音交响歌乐纷纭可使人迷糊听不进谏言;酒肉菜肴五味沁人可使人口舌败坏言谈怪诞;骑马奔腾射禽捕兽,可使人心狠手辣凶暴野蛮;金银珠璇奇珍异宝,可使人贪恋不舍行为受妨。因此,圣人的日常生活只求温饱而不追求形形色色的奢华享受。所以,不要那种奢华的生活,只要温饱即可。

  【评说】

  本章从色、声、味、猎、货五方面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说起,到教育世人“为腹不为目”,针对当时统治阶层的奢靡生活进行批判。

  从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分析,老子所批判的显然不是社会底层的人,而是批判享有特权的统治者。所以,本章是针对周朝天子及各诸侯王的(都是奴隶主)。由于周王室日见衰落,社会的变化取决于各诸侯王的活动。所以,本章主要是针对各诸侯王的。老子在经文末尾要求“去彼取此”,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王者能够做到。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如老子所教导去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史学家吴兢根据李世民平日言行记録整理成语録《贞观政要》,多次写到李世民提倡“无为之治”,也就是不要主观瞎想、盲干,而要根据国情确定治国方针,实践老子“爱民治国”的理想。

  老子说:“众人皆注耳目,圣人则骸之。”又说:“是以圣人置之:虚之心,实之腹,弱之肢,强之骨,斯人常无私无欲。”李世民29岁当皇帝,30岁开始“贞观之治”。据历史故事所述(见注),李世民曾为悯农而食蝗虫,意在感动百姓以消除虫灾造成的祸患。当时因为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造成饥荒。李世民召集群臣开会,自我批评说:“旱涝不均,是由人君失德造成的。我不修政德,上天应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饥寒交迫的磨难呢?我听说已经有人卖儿卖女了,使我心中非常痛苦。”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杜淹到灾区巡视,用皇上私人的钱赎回那些被卖的孩子,归还他们的父母。李世民曾对宰相王珪说:“凡事都要致力于根本,国家以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要想得到衣食,就要以不失时节为根本。要想做到不失时节,人君就要清心寡欲。如果经常发动战争,大兴土木工程,又想不躭误耕作季节,怎么可能呢?”在这里,李世民实践了老子“为腹不为目”的教导,不忘根本(骸之),使百姓有衣食。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爱民治国”方面做了许多事,例如:精简中央政府机构,以身作则,提倡俭省节约,把官员们节省下来的口粮分发给饥民;为了节省皇宫开支,释放大批宫女,让他们自由择偶婚配,并下令:从今起宫女进宫凡是满五年的,一律释放以得婚配;对贪赃枉法的官员,一经查出,必予严办,一概不予赦免;宣布减轻刑法,可抓可不抓的一律不抓,可杀可不杀的一律不杀,但若确有罪判了刑的,一定严格执行,絶不在喜庆节日施行特赦。

  李世民说过:“要想当一个英明的君主,必须要先让百姓能够生存,安居乐业。如果为了享乐而无休止地搜刮百姓,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填饱肚子那样,肚子虽然饱了,但是本身也就完了。要想安定天下,君主必先端正自身,没有身子立得正而影子歪斜、上面精心治理而下面胡作非为的道理。我经常深思,伤害自己的不是身外之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欲望引出的祸事。如果沉湎于美酒佳肴,醉心于声色犬马,欲望越多,造成的损害就越大,既害了政事,又骚扰了百姓。如果君主再说一些毫无道理的话,就会导致百姓离心离德,也就产生了对君主的怨恨、非议,接着就会发生叛乱。因为我常常想起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情享乐。”

  李世民曾亲自眼见隋朝的残暴统治,经常和大臣们讨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按照能力,隋文帝神文圣武,扫平天下,重新统一了分裂三百六十年的中国。但他的性格却贪婪悭吝,只知横征暴敛,结果是国富民穷。李世民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个治理国家的新理念──藏富于民。也就是说,让天下百姓都富裕,国家就更富强了。李世民曾对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大多数百姓遭到饥荒。当时国库中的粮食满得向外流淌,他竟不许开仓放赈,反而命令百姓逃荒去找粮食吃。到隋朝末年,据统计全国囤积的粮食,按当时全国人口够吃五、六十年。隋炀帝靠着他父亲所遗留下来的大量财富,所以奢侈无度,荒淫糜烂,导致灭亡。从隋朝灭亡的根源可知,凡是治理国家,应该懂得将财富累积在民间的道理,而不在于使仓库充盈。”

  李世民在位22年,在絶大多数事情上,因为有魏征、王珪等一班良臣的辅助,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能够慎终如始,把人民大众的利益视为根本,所以他的各项治国方针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合于当时的国情的。能够按照国情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道法自然”了。所以,唐朝才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的国家。李世民不因色而目盲,不因音而耳聋,不因味而口爽,不为私欲而纵情贪欢,确实是三皇五帝以来最伟大的明君,是老子最为自豪的后代。

  【思考】

  你能做到“为腹不为目”吗?

  注:

  参看《唐太宗治国的故事》,原着:吴兢,改编:章河。香港汇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1998年2月初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