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80章 处下众归66

  【经文】

  江1海2所以3能4为5百6谷7王8者9,以10其11善12下13之14,故15能4为5百6谷7王8 。侯王16欲17上18人19 , 必20以21言22下23之14 ;欲 17先 24人25, 必20以26身27后28之14 。是以29处30上18而31民32不33忪34,处30 前35 而31 民32不36  37,夫38 天下39 乐40 推41 而42 不33 厌43矣44。此45非46以10其11不争47,故15天下39莫48能4与49之50争51耶52?

  【注释】

  1.江:指长江。例,《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译:“江,即长江,发源于蜀郡湔氐道境外的岷山,东流入海。”江,亦作江河的通称,一般指大的河流。如《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2.海:地球上自然形成的大水域,能容纳所有江河的流水,后指大湖泊与大洋边缘靠近陆地的部分水域。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例二,《庄子·秋水》:“天下之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3.所以:连词,用在上半句,提出原因。例,《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4.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5.为:变成,成为。例,《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百:概数,形容很多。例,《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7.谷:山间泉水小溪流经两山之间而通于河川的沟壑地段。例一,《说文解字》:“谷,泉出通川为谷。”例二,《淮南子·地形训》:“东方,川谷之所注……西方,高土川谷出焉。”   8.王:指同类中最大的。例,唐·杜甫《前出塞》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9.者:助词,与形容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东西”。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10.以:连词,因为,由于。例,《庄子·天运》:“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寻、常: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   11.其:人称代词,他(的),它(的)。 例,《庄子·田子方》: “文王观于臧, 见一丈夫钓, 而其钓莫钓。 ”   12.善:善于。例,《庄子·马蹄》:“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13.下:低下的地方。例,《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14.之:用于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5.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16.侯王: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例,唐·柳宗元《封建论》:“不制其侯王。”   17.欲:想要。例,《庄子·大宗师》:“父母岂欲吾贫哉?”   18.上:至上,至尊,权位最高。例,《庄子·人间世》:“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以挤之。”   19.人:某种特定的人。例,《庄子·德充符》:“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   20.必:副词,必须,一定。例,《庄子·人间世》:“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   21.以:介词,用,拿。例,《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22.言(yín):和,和气,和蔼。例,《庄子·则阳》:“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肖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23.下:谦下。例,《易·屯》:“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24.先:先导,引路。例,《汉书·英布传》:“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以为士卒先。”   25.人:别人。例,《庄子·徐无鬼》:“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   26.以:介词,把。例,《庄子·大宗师》:“以生为脊,以死为尻。”   27.身:指身份,地位,犹指切身利益。例,《庄子·人间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28.后:后面,指“把……置于……之后”。例,《管子》卷十五:“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   29.是以:连词 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30.处:处于,置身。例,《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31.而: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32.民:人民大众,老百姓。例,《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鲁莽,治民焉勿灭裂。”   33.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34.忪:害怕,不安。例,前蜀·韦庄《浣溪沙》词:“欲上秋千四体慵,拟交人送又心忪。”   35.前:面前。例,《庄子·田子方》:“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   36.不:副词,不曾,没有。例,《庄子·齐物论》:“终身疫疫而不见其成功。”   37. :忧愁,烦恼。例,《韩非子·存韩》:“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   38.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9.天下:天下人,世人。例,《庄子·骈拇》:“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40.乐:乐意,喜欢。例,《后汉书·张让传》:“万人之所以乐附之者,其源多由十常侍。”   41.推:推崇。例,《晋书·刘寔传》:“天下所共推,择天下士也。”   42.而:连词,表示并列。例,《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43.厌:厌恶。例,《左传·隐公十一年》:“田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44.矣:语气词。例,《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45.此:指示代词,这。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46.非:不是。例,《庄子·人间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47.不争:不会与人相互抢夺。例,《庄子·盗跖》:“是以足而不争。”   48.莫: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例,《诗·小雅·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9.与:介词,跟。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50.之:人称代词,他(们)。例,《论语·雍也》:“冉子与之粟五秉。”   51.争:争夺,抢夺。例,《庄子·让王》:“韩魏相与争侵地。”   52.耶:语气词,表示反问。例,李昉《太平广记》:“县失官人及马,此非耶?”

  【译文】

  江河与湖海之所以能够成为许许多多水流大汇集的地方,因为江河与湖海善于甘居低下,因此能够成为许许多多流水大汇集的地方。统治者想要成为至上至尊的人,必须抱着和蔼、谦下的态度对待世人;想要成为民众的领路人,必须把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因此,统治者身居最高权位而百姓不会害怕和不安,统治者在百姓面前号令指挥而百姓没有忧愁和烦恼,天下人乐意拥护这样的统治者而不会有厌恶情绪。这不是由于统治者不会与别人抢夺,所以世上也没有哪个人能够与统治者争夺吗?

  【评说】

  本章主要阐述谦下者能成大器。谦下是大道的人格化品德,大道“恪铭于阘”。统治者若能“恪铭于阘”,则“反者道之动”,卑下将向至尊转化。在第59章中有“善为人者位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拥人之力,是为配天之极”。正因为这样,所以本章特别强调“必以言(音yín)下之”。“言”(音yín)字的意思是“和”,心态和谐,和颜悦色,与臣和,与民和;“下”字的意思是“谦虚、卑下”。可见“言下”表明要“礼贤下士”,如此则能广纳人才,更好地创业兴国。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各诸侯都在争强,各侯王为了自保,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礼贤下士”的表现,特别是位处西方的秦国,早期默默无闻,与中原各诸侯国不甚往来,又受戎狄侵扰,国力并不强大。但由于统治者能信任、重用来自中原各地的贤人治国,使秦国逐渐富强,不但成为一方霸主,而且最终统一了中国。能“以言下之”者,典型的如:

  秦穆公拜百里奚和蹇叔为相;

  秦孝公拜商鞅为相;

  秦昭公拜范睢为相。

  与西秦遥遥相对的东方齐国,比秦更早成为一方霸主,因为齐桓公能“以言下之”,倾听鲍叔牙之谏,不记一箭之仇而信任、重用管仲治国,使齐国第一个强盛起来;后来,齐威王拜驺忌为相,治国有方,使齐国再度强盛起来,又成为霸主,其他一些诸侯国,凡是能“以言下之”的,都有贤人归附,使国家强盛,例如:

  吴王阖闾重用伍员(子胥)、孙武;

  楚王悼重用吴起;

  赵惠文王重用蔺相如。

  春秋战国之后,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的“以言下之”者如: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世;

  唐太宗李世民拜魏征为相。

  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创业兴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相传自上古开始已有先例,如:

  黄帝拜风后;

  商汤拜伊尹;

  姬昌拜子牙。

  其中,姬昌拜子牙是颇为传奇的故事。姜子牙八十岁得遇明主,辅助姬昌次子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

  【思考】

  1.为什么“以言下之”、“以身后之”是侯王的基本品德?

  2.你与朋友相处,若能“以言下之”和“以身后之”,将会有什么结果?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