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兴教育人显大爱 至死不渝家国情——江兆文先生爱国爱乡记事

  父母双亲勤俭善良

  永定金丰大山起伏连绵,由东北朝向西南,长达40多公里,山形多为中低山丘陵,树木丛生,葱茏苍翠,四季常青。高低错落的山脚下,大小溪流曲折交错,蜿蜒蛇行,滋养着无数的生灵,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海拔六百米左右的山间有一块较大的盆地,与跟它一山之隔的奥杳地势相仿,从空中俯瞰,它们就像两片张开的贝壳,巨大、生动。

  这个地方就是高头,四周都是山峦,村庄裹在其中,土楼林立,或方或圆,有D字形的、也有五角形的,姿态各异,神奇雄壮。高头自古文风蔚然,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它的东边是高东村,北向是高北村,南边为名闻遐迩的高南村。高南村至今已出多位县长,其他领域的人才也层出不穷。

  高南村背倚奥杳山岭,阡陌纵横,对面是闻名天下的承启楼。放眼之处,田畴广袤,一年四季青黄相接,在蓝天碧野的映衬下,村庄犹如一幅多彩的山水画。

  1924年11月17日,在村庄中心的渐鸿楼内突然传来一声婴儿落地的哭声,接生婆笑哈哈地告诉产妇“是大细哥”。刚刚经历了分娩阵痛的卢开莲见自己生了男婴,露出既疲惫,又开心的笑容。一直焦急等候的丈夫江举祥,听接生婆说妻子顺利生了一个儿子,更是高兴,端着汤水踏进房间爱怜地看着虚弱的妻子,端详着襁褓中的婴儿,脸上春光灿烂。

  江举祥是村里老实厚道的农民,常年租种一户人家薄薄的田地,一年辛苦到头只是收成十三四担稻谷,除去交租,幷没剩多少,生活过得颇为艰难。为了贴补家用,他到附近一家由几个老板合开的“公司”当熏制牛皮的工人。熏牛皮很麻烦,得放进石灰水池浸泡几个日夜,然后捞出来刨掉牛毛,再刮掉牛皮表层薄薄的肉质,制作程序十分繁琐,细工慢活。由于长期熏制牛皮,江举祥的一双粗糙的大手总是蜡黄蜡黄的。

  在私塾仅受过一点启蒙的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于是给孩子取名为“兆文”。“兆”有吉兆、吉祥之意,承继的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思想因子;“文”为知识、文化,寄托着江举祥对儿子未来的殷切期望。小兆文的到来,让劳碌不堪的江举祥多了许多憧憬和慰藉。

  此时已是深冬,再过一段时间就到年关了,可是除了日常的开支,过年的钱都还不知道在哪里,而妻子坐月子,没法劳动,一家人的生活负担突然变重。焦头烂额的江举祥,只好凭借高大结实的身板更加不知疲倦地干活。白天,他在公司没有停歇地熏制牛皮;夜晚回家,还要继续忙碌,尽管累得半死,却从没有半句怨言。

  卢开莲见丈夫忙里忙外,担心他累坏,时常劝他要多保重。可是丈夫想到过年要给一家人添新衣服,还要置办许多年货,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所以更是起早摸黑,几乎忘记了什么是辛苦。

  渐鸿楼是不规则的五角形土木结构的楼房,高二层,是高头乃至永定第二小的土楼。江举祥兄弟6人,他排行第四。一大家子住在这里,过着简单、和睦的生活。由于老大去世得早,留下儿子斗文,江举祥承担起抚养侄儿的责任,视他如己出,以后还帮他娶了媳妇。

  自从儿子来到这个世上,江举祥感觉多了许多快乐,每天从外面回来,都要先抱一抱他。可是他的女儿却不乐意了,也争着要父亲抱一下。兆文的面上有一个姐姐,虽然比他大一点,但却有些顽皮,常常要跟弟弟争东西。不过,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乖巧伶俐的姐姐,有时也懂得让一下弟弟,还会逗他玩。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江兆文渐渐长大,父亲时常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用祖宗的遗训“耕读传家”训谕他要刻苦读书,认真学好文化知识,还谆谆告诫他“若要人前显贵,就要在人后受罪”,只有多经历世事的磨难,才会让自己通晓人生更多的事理。父亲的话很质朴,句句深入他的心里,使他终身受益。

  令兆文高兴的是,父母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启文。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江举祥明显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尽管如此,可是每每看到三个孩子那么活泼、可爱,江举祥、卢开莲还是感到累幷快乐着。

  农村的生活虽然单调,却别有趣味。兆文有好多个堂兄弟、堂姐妹,他们都喜欢跟兆文姐弟仨嬉笑打闹,无忧无虑,渐鸿楼里总是沸反盈天。夏天到了,他们走到田野捉蜻蜓,捉鳑鲏,常常弄得一身泥土。夜晚大人要捉田鸡,捉泥鳅,他们就在旁边举着松光火把或者提着一个木桶,一看到大人抓到了田鸡或泥鳅,就大呼小叫,伸过桶去接住,兴奋极了。

  时间在飞逝,一晃又过去许久。大约在1931年,结婚一年多的斗文有了儿子全藩。孩子满月的时候,大伙儿都凑上去看,满心欢喜的江举祥想到早逝的大哥有了孙子,心里甚感欣慰。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知过了多久,江斗文不幸离世,渐鸿楼内哀声一片,江举祥十分伤感,想到大哥年纪轻轻就过世,如今他的独子也如出一辙,他真不知家里遇到什么不吉利的事情。好几个夜里,他辗转反侧,暗自落泪。面对可怜的小孩,他不得不又担负起抚育全藩的责任。

  那时,除了老二分家独自过日子外,其他兄弟幷没有分家,偌大的家庭各种开支是很大的。几个兄弟、妯娌,除了耕田,还加种烟,即使这样,生活仍然非常拮据;而有一点手艺的江举祥虽然长期受雇给人熏制牛皮,但也无法解决大家庭的困境。无奈之下,他与妻子商量,让她来自己受雇的牛皮厂挑担赚工钱。

  牛皮厂的老板有好几个,他们合资生产的牛皮主要销往山城、漳州,用于制造皮鞋。由于江举祥技术好,做事又认真,他熏制的牛皮质量高,销量自然非常好。然而高头离山城、漳州很远,路又难走,要把牛皮卖出去,非得请挑工不可。牛皮很大块,卷成一捆,用黄麻索脚落挑最适合。挑工们只要把它们挑到南靖船场即可,然后由当地的工人把一捆捆的牛皮搬到船上,再顺着水路前往山城。

  挑担赚钱是很多人做的事,工资不高,十分辛苦,而且危险重重。从高头到船场,要走山路,路又小又崎岖,有些地方还很湿滑,但这都不算什么,最危险的是遇上劫匪。劫匪平常都潜伏在岖岭岗岃附近,熟悉挑工的行程时间。农历每月的初四、初九,挑工们挑货去船场,劫匪一般不会出来;而二、七日挑工返回时,他们就会来抢,因为货主卖掉货物后有钱要带回,还时常从漳州或山城进货,而这些货物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劫匪一到,首先割断挑工们的脚落黄麻索,用黄麻索把他们反绑起来,再令他们幷排背靠路旁,然后逐一搜光他们身上的钱,顺便把一担担货物抢走。时日一长,有经验的挑工只要看到劫匪闯来,立即把手背到身后,假装已被反绑,贴靠到路旁,等匪徒一走,立即解开同伴手上的绳索,然后一起赶紧逃命。

  熟知这一情况的江举祥,自然明白妻子挑担的风险,但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他只好让妻子铤而走险。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反复叮咛妻子一路要小心。而卢开莲每次出门也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幸好上天保佑,她来来回回挑了许久,都没有遇到过土匪抢劫。

  求学之路艰辛曲折

  在兆文成长的过程中,时局一直风云变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厦门也不安全,位于岛内的双十中学出于各种考虑,将学校搬迁至比较闭塞的平和县小溪。

  江举祥虽为一名山村工人,阅历不大丰富,但看问题却很有见地,比一般人更有眼光。长期的磨砺,使他深切地认识到没有文化寸步难行,难有好的发展。一眨眼,兆文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决心让他求学。可是永定没什么学校,江举祥只好叫儿子到平和双十中学就读。

  高头虽然与南靖县、平和县接壤,但路途遥远,而且山路又很难走。求知欲强烈的江兆文毅然告别父母,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平和县小溪读书。由于人小,往返又不便,江兆文寄宿在学校,即使周末也不大能回家。那段时间,江举祥夫妻也挺挂念孩子的,根本不知兆文习惯不习惯,身体好不好,成绩怎么样。于是,每隔一段日子,卢开莲就手提肩背,带些米菜到小溪看望兆文。到了冬天,她还要加带些衣服给他。临行前晚,卢开莲常坐在昏黄的桐油灯光下缝缝补补。这一情景,不由得令人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兆文在学校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非常珍惜时间,每天勤学苦读。在双十中学念了一阵子书后,他突然患病,不得不辍学在家一个多月,后来被父母转到了离家更近的靖城,在福建大同中学继续完成学业。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家乡没有高中,江兆文只好又远离家乡,到广东茶阳的大埔中学就读。

  相比封闭偏僻的高头,大埔县茶阳是非常洋气的地方,不仅是香港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中转站”,也是海外进入内陆的必经地之一。江兆文一到这里,立即被各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像一条鱼游进大海一样,心情无比畅快。

  那时,大埔中学有不少进步的师生,他们经常在校园发表演讲。江兆文耳濡目染,受到了他们的思想熏陶,逐渐积淀起爱国爱乡的情怀。他学习认真,善思爱问,积极上进,深得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敬佩。

  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辗转求学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丰富,阅历的不断增加,江兆文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也更加善于思考。

  父亲曾经跟他说过一件事:有一次村里有个“会学打”的人,自认为有两下子,他看江举祥长得高大魁梧,就上前挑衅,要跟举祥较量,想把后者打败,好在众人面前炫耀、吹嘘,以抬高自己,于是不管江举祥怎样谦让,就动手动脚,硬要拉举祥比试一番;江举祥一再退让,可是对方依然不依不饶,突然冲上来把江举祥摔倒在地,举祥却凭借自己的力量,一下子就翻过身来,把对方压在身下,幷且用劲按住他,使他无法动弹、挣脱,然后大叫“救命”“救命”,听到呼救声的群众以为他俩打架,赶紧跑过来把他们拉开……江兆文问父亲,干嘛不好好给那人两拳,教训教训他,让他以后别自以为是欺负人。江举祥告诉儿子,做人要宽容、忍让,别因逞一时之气而伤了感情。这件事给江兆文带来很大的触动,幷在他的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既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父亲善良、敦厚的品性,又使他懂得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以后,他对儿子全孚和女儿们都很和气,在家里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更没有责打他们,让孩子们一辈子感激不尽。

  目光远大初展抱负

  从大埔中学读完高中后,江兆文回到家乡南山下。此时,他才17岁,但已长成高大帅气的年轻人,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因为一时没事可干,父母便让他帮忙学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兆文聪明能干,学什么都快,插秧耘田一学就会,而且特别能找稗草。稗草是庄稼旁边的杂草,容易生长,而且会跟禾苗争肥料的养分,把它拔光了,禾苗自然长得葱茏、茂盛,所以他家耕种的稻田远远看去,总是绿油油的一片。稗草跟禾苗长得极为相似,一般不容易辨别出来。兆文因为有一手拔稗草的本领,所以成了家人心目中的能人。

  那时,村里的小学很缺老师,而像兆文这样读过高中的人又极少,于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他,自然成为校长心目中的一个好人选。有一天夜晚,校长江克武亲自到渐鸿楼找兆文,动员他来当教员。江举祥夫妇虽然知道教员的工资不高,但暂时也是一个办法,于是赞同他去。江兆文寻思,村里像他那样学历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村民没有文化,多年在外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明白知识的重要性,现在正是帮助家乡的时候,要让南山下的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慢慢脱离蒙昧,以后才谈得上发展。于是,他很快答应了校长的请求。没有想到,这一决定,使他一辈子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兆文怀着一种抱负,踏上了教坛。在简陋的教室里,他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心里更加敞亮。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决心尽自己最大的能量把他们教好。白天,他激情飞扬地教学生识字,授课,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神圣殿堂;夜晚,他认真备课或批改作业,热的时候一边擦汗,一边拍打蚊子;冷的时候就把手握成拳凑近嘴唇呵一呵气,偶尔再紧一紧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他高大的身影定格在窗棂上,成为一纸生动的剪影。

  江兆文喜欢阅读,而且涉猎很广。在读中学时,他就买了不少书,例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通俗小说《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还有《苏东坡传》《庄子说》,等等。每天放学后,他与学生们一起玩耍,给他们讲故事,特别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许多学生一边擦鼻涕,一边认真地聆听。不仅如此,兆文还教他们吟诵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孩子们在江兆文老师的影响下,不仅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萌发了爱国热情。

  江兆文在高头南山下石砌岃下的老学堂教书,江克武既是校长,又是前任保长。江克武卸任保长后,大家对接任的新保长不满意,提出要改选别的人来当。1941年的一天,奉命留在湖坑南溪开展斗争的中共金丰中心区委委员——高南村人江岩,秘密来到渐鸿楼找卢开莲,说要叫兆文出来当保长。卢开莲听后连连推辞,说兆文才17岁,没有任何办事的经验。江岩耐心地给她做思想工作,幷安慰道,“不用怕,挂个名就行。最起码我们是自己人,好通信息。”于是,在江岩的抚慰下,年纪轻轻的江兆文被“选”上了保长的职位。

  高头的山陵低矮、厚实,众多或大或小的方形、圆形的土楼也十分厚实,或许是厚实的山和厚实的土楼养育了江兆文敦厚、实在、正直的品格,他赢得了众人的信赖。江兆文当上高南村保长不久,有一天,江岩率领游击队在南溪与国民党民团作战,不幸被机枪打伤,游击队员连夜把他护送到渐鸿楼来。那时的高南村,有装大门的只有渐鸿楼,加上兆文是村里的保长,一般人都不敢怀疑,所以江岩就选择藏在江兆文的家里养伤。一到夜晚,如约而来的医生就给江岩疗伤,而江兆文就负责看门。

  在群众的支持下,江兆文当了两任保长,前后大概不到两年,没有工资,也没有到乡里开过会,而乡里有什么事也不跟他说,这反倒让兆文感到轻松、自在。不过,当保长难免会得罪人,又没什么权利,再次选举时,江兆文向大伙发誓,绝对不当保长了。大伙听他发的是毒誓,就不敢再选他了,于是转而选举江日丰接替保长的职位。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江兆文一边教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旧社会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给儿子娶一个童养媳,江举祥也不例外,很早就给兆文定了一门亲事。经过长期的相处,兆文和童养媳吴端娘的感情也日渐深厚,1945年,在父亲江举祥的操持下,他们正式举行婚礼。1947年,他们的爱情结晶江纯招降生。年轻的江兆文喜得千金,心里着实高兴。

  南下香江艰苦创业

  香江是香港的别称,因为当时海上的水手经常饮用附近小溪的水,甘香的溪水因此出了名,于是人们就把小溪称为“香江”。香江指的就是香港。

  人在贫困的时候,都会想法如何摆脱。江举祥觉得儿子一直呆在家里也不是办法,需要给他寻找另外一条出路。此时,他家一个在香港办厂的亲戚写信回老家洪坑,叫家人去香港帮忙。得知消息的江举祥便和妻子商量,干脆让兆文随洪坑村的姨母去香港谋生好了。

  1946年的一天,江兆文告别父母、妻子,跟着姨母南下香港。家里人都送他到村口,江举祥千叮咛,万嘱咐,交代他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听姨母的话;卢开莲满含泪水,拉着儿子的手,不忍松开;吴端娘哭成了泪人,眼睛一直瞅着丈夫,依依不舍,想说什么却无法说出来……江兆文也是眼眶湿润,不知跟他们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挥着手,向亲人辞别。

  江兆文一行从高头出发后,经湖坑往大溪过了清风亭到下洋,然后前往广东大埔,再经汕头,乘船去香港,路途之艰辛不必赘述。到达香港后,他先进了表兄开办的搪瓷厂当学徒,一边认真做事,一边认真学习。由于读过高中,后来他在《循环日报》兼做校对的工作,但因报社工作任务不多,只需在夜间干几个小时就行了,于是又找了一份白天的工作,给一家公司做总务,以增加收入。

  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江兆文一时不习惯,十分想念家乡。好多个夜晚,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他才真切地体会到“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的含义,脑海里尽是家人的影子,父母、妻子在村口送别的话语更是言犹在耳。他决心好好干,闯出个名堂来,以后回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家人过上甜美的生活。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兆文在香港做了三年多的“苦力”。陌生的世界,让他很快变得更加成熟。

  他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更想到自己的“使命”,每月定时将工资的一部分寄回家乡给父母。

  1949年,永定解放。担任永定首任县长的江岩,去信叫兆文回来做事。一直想念家乡的兆文,与表兄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决定回去看看。他办妥香港的一些事务后,即刻动身回乡。经过一二十天的水路、陆路的艰苦行程以后,终到达永定。江岩一见到风尘仆仆的江兆文,高兴极了,连忙把他安顿下来。开始时,江岩安排兆文在县政府做总务。比起香港所做的事,这样的工作相对安稳、轻松,江兆文一度感到异常开心、惬意。

  永定到高头有几十公里,没有公务的时候,江兆文就回老家看望家人。此时他的女儿已经好几岁了,天真烂漫,一看到他回来就叫着要爸爸抱。已有身孕的吴端娘,既要忙里忙外,又要带着女儿。

  时光在悄悄地流逝。经过十月怀胎,1950年11月,兆文的儿子在高头渐鸿楼出生了,他非常高兴,给儿子取名为全孚。

  刚刚解放的永定,百废待兴。作为县长的江岩,殚精竭虑,全力建设永定。他见江兆文工作干得出色,既勤劳务实,又肯动脑筋,心里非常满意。那时银行缺少人员,江岩有意让他去。但就在这一时候,江兆文突然收到了远在香港的表兄的来信。表兄催促他去香港做事。经过一阵犹豫,想到还是香港赚钱容易一些,主意已定的江兆文便向江岩县长说明情况,然后于1952年春,再次辞别家人前往香港。

  到达香港后,江兆文还是进表兄的搪瓷厂上班。同事们见到江兆文回来,都非常高兴,拉着他的手,问这问那;而那些来自永定的工人则向他打探家乡的情况,眷念之情溢于言表。江兆文深知他们的心情,对其所问,无不一一仔细回答。

  在搪瓷厂当工人很辛苦,可是江兆文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他喜爱厂里的氛围和节奏。对待师傅,他异常尊敬;对待工友,他和睦相处;同事有困难,他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江兆文以自己的友善、和气与热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

  生活又恢复成老样子,年轻的江兆文十分卖力地上班、赚钱。

  虽然香港到广东近,但在那时要回大陆幷不是容易的事,要走水路,还要走陆路。这都不算什么,最难受的是在土改划分家庭成分时他的家庭被评为富农,划成黑五类,有人甚至说他当过保长,是反革命分子。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让兆文痛苦万分,又心惊不已。他想回家看看,但却不能回,也不敢回啊。

  一个人远在他乡,生活的孤单,让他更加思念家人。即使有心事也没有人可以诉说,更劳心的是年迈的父母、娇弱的妻儿不知怎样?他们是否安好?担心、焦虑像一只小虫紧紧咬着他的心,令他倍感痛楚。江兆文特别害怕夜晚,总觉得黑夜就是折磨,好几回,他望着故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孤单、寂寞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始终压着他的心。有家不能回,这多么令人痛苦、难过。然而,这一切又不得不需要面对。长期的压抑,最终让他渐渐冷静下来。可是兆文毕竟还年轻,他也需要有个家,有个温馨的港湾,在疲惫的时候能够停靠,能够憩息。或许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慢慢的,他与一位叫梁碧霞的女工友走近。经过一段时间的相知相伴,1957年,他们在香港举行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

  有了知心人讲话,生活就变得不一样。随着视野的扩大,不甘居于人后的兆文渐渐有了新的想法,决心自己创业。1957年,江兆文小试牛刀,经营饮食服务行业,由于食品卫生、乾净,价格实惠,又且待人热情,他的生意每天顾客盈门。

  60年代初,资金不多的他开了一个贸易行,不过,这个贸易行经理和职员就他一人。当时,经香港回国的缅甸华侨时常托他买照相机、手风琴、单车之类的日用品,江兆文总是什么价格买来,就什么价格卖给他们,只收取一点佣金。这样,越来越多的华侨找到他,江兆文也都给他们办得妥妥贴贴的。如此一来,他经营商务“重义轻财”的名声反而远远地传扬开去。

  此时,江兆文依然还没有多少根基,但年轻有抱负,赚钱很卖力。梁碧霞也很支持丈夫发展自己的事业。1962年,江兆文又将之前积累的资金用作本钱,转行经营房地产业。在此期间,他敏锐地看到香港房地产飞涨的态势,于是果断地买了一层楼,待它涨了不少价格后,又立即出售给别人。“就这样买一层卖一层,一进一出,赚了一笔钱。”江兆文乐呵呵地回忆道。

  一次次地转型,这让江兆文慢慢积累起经商的资本,也积累起经商的宝贵经验。尽管如此,他与妻子平时总是省吃俭用,努力工作,等待着更好的发展时机。

  泛舟商海事业有成

  心中有目标,行动就有动力。在商海搏击多年,栉风沐雨的他也慢慢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经过长期的打拼和布衣蔬食,加上夫人梁碧霞的得力帮助,江兆文的事业向前迈步可谓水到渠成。1967年,他创办了南康布厂,招了几十名工人,专织牛仔布。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他又创办了一个浆染厂。生意接连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信心,随后兆文又与朋友合资兴办香港新艺行。

  1972年,江兆文租用了一个大场地,办起了属于自己人生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香港康年浆染厂。从此,他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他的人生大幕正式拉开。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此刻的江兆文还在《循环日报》上班。因为自身不懂织布的技术,也还缺乏大企业管理的经验,谦逊的他果断聘请了一个懂行的人来管理工厂。对于管理,他秉持一个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要不是涉及财务资金、技术改造等重大事项,其它小事全由工厂负责人处理。江兆文先生说:“我完全信任他。有他替我操心,我就可以继续在报社工作,直到两年后才来到工厂。”还颇为“得意”地说:“我厂工人的工薪比同行业的其它厂高,工人们从开厂到现在,都一直在这儿干着。”

  不断的历练,不断的成熟,使江兆文做事越来越老道,甚至驾轻就熟。他明白,只有关心人、相信人,才能让所有的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爱厂敬岗,企业才会顺利发展壮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永定金丰大山的山水涵养了江兆文宽厚、朴实的性格。平时,他与人为善,厚待每一个员工,因此深得手下人敬重。

  1974年,江兆文又创办了美德廉制衣厂。有一次,来自老家隔壁村的一个工人,下班后偷偷溜进厂里,把一架电机拿出去卖给别人。第二天,发现问题的管理人员,立即把情况向江兆文汇报。江兆文先是一愣,随即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然后吩咐管理员悄悄打探情况,把偷卖电机的人给找出来。经过几天暗中调查,江兆文得知事情原来是自己的永定老乡干的,于是马上让人把他叫来询问。那位老乡见事情败露,满脸羞愧地站在老板面前,本以为一定会遭到训斥、打骂的,没想到江兆文却和蔼地让他坐下来,幷与他亲切地攀谈老家的琐事。在交谈中,江兆文瞭解到,原来那个老乡的母亲生病,家里没钱给她治病,于心不忍的他只好铤而走险,干了这一件让人耻笑的龌龊事。看到这位老乡说得挺真诚实在的,江兆文便安慰他,还从上衣口袋掏出钱来塞到他的手里,让他拿去给母亲治病。老乡感动得泪水盈眶,连连向兆文先生鞠躬致谢。此后,他像变了一个人,视厂为家,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在全厂上下的团结、努力下,江兆文先生的制衣厂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具有现代化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

  一别故乡竟是几十年,清闲下来的时候,江兆文的乡土之情又油然而生。他难忘儿时父母的呼唤、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的快乐。渐鸿楼有他的伯叔、婶婶,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而高头矗立着的一座座方楼、圆楼,还是那么的熟悉、亲切;田畴绿野扑面而来,蝉鸣蛙叫萦绕于耳;几多峰峦相连的青山,是他与伙伴们采摘野果的乐园……他多么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啊!

  但是,要回一趟故乡又谈何容易。他挂念父母的身体,挂念家人的生活,而这些又只能无奈地埋藏在心底。事业开始蒸蒸日上的兆文,能做的仅仅是每月准时汇钱回乡。其实,汇钱也无法直接汇达,需要先汇到广东大埔的一家商号,然后由老家已经二十余岁的全藩在固定的日子前往大埔取回。

  当改革开放的消息传遍世界,传到江兆文耳朵的时候,他大喜过望,逢人便说,幷且开始打点行装回乡。1978年10月,离乡长达26年之久的江兆文终于踏上了他日思夜梦的故土。那熟悉的土楼,那多情的大山,那多彩的田野,还有一个个热情的乡亲,这一切无不令他欢欣雀跃,激动难奈。

  从车子下来,踩在松软的土路上,他对夹道欢迎的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噙着热泪激动地说:“我要在这里办一个制茶厂,让高头的香茶走向外面,给大家增加收入。”

  回到生养自己的渐鸿楼大门口时,江兆文禁不住深情地驻足观望良久,或许是往事涌上心头,他的两眼红红的,眼前的一切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亲切。此时,家里的亲人们已经围拢过来,热切地呼唤着他的名字,拥着他走进大楼。吴端娘和大女儿纯招早已泪水盈盈,紧紧拉着他的手,不肯放开。望着已经29岁的儿子全孚高大伟岸,一表人才,江兆文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在家乡逗留的几天里,江兆文四处走动。他来到了自己曾经教过书的南山下小学,也看望了金丰中学的师生。故乡的人依然那么热情、那么纯朴,可是贫穷、落后的面貌幷没有多大的改观,心里有些沉重的江兆文暗暗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建设家乡。不知不觉间,回程的日期到了,江兆文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人启程回港。

  1979年12月,江全孚申请了6年往港定居的报告,终获得了批准。年底,他前往香港定居。

  第一次回乡考察,给江兆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对祖国春天的到来感到满心喜悦。

  1980年7月,江兆文先生再次回到祖国大陆,前往江浙一带考察,所到之处无不让他感受到“四化的祖国,如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光芒四射”,万千兴旺的景象一次次深深震撼着他的赤子之心。面对大好形势,面对西湖美景,他心潮澎湃,万分喜悦。经过一番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江兆文决定自己的香港新艺行与浙江二轻局所属公司合资,幷投入100余万元,与之在杭州成立西湖藤器企业有限公司,这是浙江省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据报导,当时这样的外商投资企业,全国仅有17家。1981年他又投资近10万港元,购买台湾先进的制茶整套设备,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在故乡永定高头松林墩办起了金山茶叶精制厂,带动当地茶农发家致富。听到他一下子投那么多钱在大陆办厂,香港商界的一些朋友都带着疑惑的表情问他是不是头脑发热,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而他则微笑着答道:“为祖国繁荣富强,尽个人之力量,乃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至于得失,岂是吾人所计较之事?”

  西湖藤器企业有限公司投产一年,产品就远销美国、日本、澳洲,业绩斐然,解决了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各地的注意。《人民日报》记者曾专门为此撰文作了宣传报导。事后,江兆文跟朋友开玩笑说:“我的藤器起飞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泛舟商海,让江兆文在大陆结识了更多的朋友。90年代初,江先生与朋友合资在江苏南京开办了华香面包厂,以后又陆续在其它地方投资兴办实业。此时的他,真可谓雄心勃勃,宏图大展,意气风发。

  与众多商界人士不同的是,江兆文先生投资兴业之举蕴含浓烈的爱国爱乡之情,格局非常之大。1995年,永定县因建火电厂,资金短缺,获知这一情况后,为助其解燃眉之急,江兆文先生毅然出资800万元买下百丈漈水电站80%的股份,全力帮助家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以一颗丹心和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支持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兴旺。

  服务乡亲尽心尽力

  过去,永定金丰片区有许多人下南洋,到东南亚一带国家生活。不少高头人寄居在缅甸、泰国或者印度尼西亚等地谋生。只要有事到香港,或者给老家亲人汇钱或者回乡探亲经过,他们就会来找江兆文,幷且得到了兆文的热情接待。1972年,江兆文去缅甸探望好友,同机的几十个人在泰国曼谷下了机,而飞往仰光的乘客恰恰只有他一人。当飞机到达当地机场时,只见机场上站着一大群人,远远看过去黑压压的。怎么那么多人?他们迎接谁?毫不知情的江兆文先生一时感到十分诧异。没想到,一下飞机,那些人都朝他涌来,“兆文,我们在这儿等你大半个时辰,你终于来了。”“是呀,我们300多人来接你,你的美德我已经听说了。欢迎,欢迎!”“我好想你,听说你来,大伙儿都自发跟我来到这里迎接你啊!”缅甸的华侨围上来拉着江兆文的手,热情地打着招呼。看到他们个个笑容满面,江兆文的心里十分感动,想到自己之前做的都是举手之劳的事,而他们却感恩戴德,一时间他竟愣在那里,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江兆文高大魁梧,却友善、好客,又非常诚恳,大伙都喜欢找他。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待朋友异常体贴,想人之所想,尽量为对方减少麻烦。1980年,内陆人士时常前往正在起步实施改革开放的深圳,得知消息的他,多次从香港专程赶到深圳来接待家乡客人。

  彼时,旅居在香港、澳门的同胞或者东南亚一带的华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家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生活依然过得十分困窘、落魄,江兆文见了总是主动资助他们,数额或者几百或者几千,均是无偿接济的。几十年来,他帮助或接济了许许多多人,但却从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

  1981年,一位来自缅甸的华侨,已经80多岁,要回永定高头大岭下探亲,出发前跟兆文先生打电话。兆文先生与儿子全孚准时到机场接他。不成想,这位老乡衣着陈旧,左脚生疮,还流着点脓,但兆文先生一点都不以为意,毫不嫌弃地将他接到家里(香港人是轻易不让外人进入自家门室的,更何况是有病疮的老人)。那时,兆文也不富有,却悉心帮他治病,还给他买衣服、礼品,临走时又给他买机票,幷塞上一些钱。那位老乡感激涕零,回去后逢人便夸赞兆文先生的善心美德。由此,江兆文先生美名远扬,许多人都想结识。

  香港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国际都市,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数不胜数。在香港生活久了以后,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形形色色的人或者稀奇古怪的事令人眼花缭乱,这让江兆文先生感触很深幷且觉得乡亲之间应该多多来往,加强联系,互通音讯,遇到困难或者挫折,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在外面才不会受人欺负,也不会感到缺少温暖,还有助于相互间提供商业信息,扩大经济贸易。他记得父亲曾经跟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出门靠朋友,在家靠亲人”。所以每次跟永定和南靖的乡亲在一起的时候,他都表示十分希望能有一个联系乡情、增进感情的纽带,建立一个两地乡亲的同乡会。江兆文先生的这一想法和建议,得到了大伙儿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其实,在香港生活的人群中,来自福建永定和南靖两县的人很多,而且两地本就相邻相连,南靖的书洋塔下、曲江、南欧和默林讲客家话,历史上这些村庄的客家人与永定高头一带的上金丰片人的来往十分密切,通婚者也不计其数,但是到了香港后,因没有中间联系的桥梁、纽带,即使相识的人也极少在一起,“只局限于个体联系,迄今无整体组织,未发挥关爱团结之精神,积极进取效益”,有什么事从来没有联络,相援相助,为了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既促进乡亲情愫,又与东南亚各地华侨声应气求,互励互助,进而谋求福祉,共襄县乡建设,加强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增进人们间的感情,争取邑人更佳的福利”,1983年3月12日,在江兆文、游尚群和林哲民等人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香港永靖同乡会正式成立,兆文先生带头捐款7万港元。由于是同乡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又且为人热情重义,深受永靖两县的乡亲尊重,所以同乡会一成立,江兆文便被一致推选为理事长,幷因在日后一直为同乡会的巩固和发展倾尽全力而连续担任四届理事长。

  香港永靖同乡会创办4年,江兆文一捐就是18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拿出钱来共同推动和维护同乡会的发展,同乡会不仅成为在港永靖乡亲的温馨的“家”,而且成为内地与港澳及东南亚侨胞联络的纽带和桥梁。

  与此同时,江兆文先生也十分重视永定老乡乃至闽西老乡的联络,他与慈善家何耀光、好友游尚群、何世柱昆仲等知名人士的关系很密切,时常在一起商量、谋划永定乃至闽西在港人士间的友好及贸易来往,筹谋如何助力闽西家乡事业的发展。1985年,江先生与友人共同发起成立香港闽西同乡会,他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以后则任永远荣誉会长。

  有了同乡会,不仅生活在香港、澳门两地的人互相之间来往更多了,而且跟旅居在东南亚其它国家的乡亲的联络也更密切了,这不仅大大加强了乡亲之间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香港的特殊位置,它又成为东南亚华侨回国的中转站,而江兆文先生则成为他们联络的核心。因为这样,兆文先生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985年,国家领导人乔石到厦门视察时,特地与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和厦门市市长等领导专门看望回内陆考察的江兆文先生等港澳同胞一行。

  江兆文非常关心别人,谁有困难,他总会想办法帮助解决。1992年,高头石圳下甘棠楼发生火灾,江兆文先生立即寄回4000元慰问灾民。他还十分敬重老人。1993年,他从《永定乡讯》中瞭解到永定有4位百岁老人,就为每位老人寄去1000元作为春节慰问金。

  对于家乡的事,他非常上心。永定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在闽西同乡会里带头为永定县政府捐了2万元人民币,幷在港澳和东南亚一带积极发动大家捐款。永定县老促会成立,他寄上6万元做基金;永定客家联谊会成立,他又慷慨解囊。家乡有消息,他都会在同乡会说,幷且带头做表率。他曾三次捐款给永定县侨办、侨联购买车辆,改善工作条件。捐款县中医院建设医院综合大楼。

  或许你不知道,凡到香港的乡亲,江兆文得知了,无不盛情款待。他对人一向热心、和善,不管你是从永定、南靖抑或龙岩其它县乡来,还是从东南亚回国去探亲的,只要有时间,他都亲自迎送,尽地主之谊。即使病重,无法见面,他也会主动联系、询问。1992年12月,龙岩市侨办主任曾耀东和永定县侨办主任江宇园到香港拜访他,他热情接待了他们。1993年2月,时任永定县委书记(现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率领永定县招商团前往香港开展招商活动,也受到兆文先生的热情款待。次月,龙岩地区侨务工作访问团到香港,可是在访问团就要来的前几天,江兆文先生突然感到胸闷、气促。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心脏患病了,需要住院治疗。心里焦急的江兆文暗暗责怪自己病得太不是时候。他想先挺一挺,等安排好他们后再住院。不料,在访问团入关的前夜,他突然病倒在床上,昏迷过去,被家人紧急送往法国人开的一家医院进行抢救。第二天下午,访问团到医院看望他,只见这位年近七旬、刚从死神手里挣脱的老人十分虚弱、无力,然而在一见到他们到来时,马上又强力微笑着跟大家打招呼,幷亲切地询问他们的食宿是否安排好,令所有在场之人感动不已。

  同年7月,龙岩行署专员(后任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和永定黄坤明书记等人到香港招商考察,江兆文、游尚群及香港立法局议员何世柱昆仲在香港中华总商会盛情招待他们,幷与他们合影留念。

  让家乡人永远感恩、铭记的是,即使在病中,只要能走路,江兆文先生就会出现。1996年金丰中学领导班子五人应江兆文先生之邀前往香港商谈学校的发展规划,谁知临行前,他们获悉兆文先生突然患病住院,五人踌躇半天,不知道要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可是,前往香港的车票已经买好,护照也已办理,行程无法改变,最后他们只好忐忑不安地前去。怎料,到了香港刚下火车,他们就看到兆文先生竟拄着拐杖等候在那里。顷刻之间,五人愣在原地,随即泪眼迷蒙。校长一步跨前紧紧拉住兆文先生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其他四位老师也是如此,不知说什么好,只一味地重复着一句“太感谢了!”“太感谢了!”

  在去香港之前,大家都以为出手阔绰的江兆文先生一定住着豪华的住宅,殊不知,第一次拜访荣誉校长的家,竟令他们大吃一惊,兆文先生住的是一套位于九龙科发道13层的普通套房,卧室也不大,仅放得下一桌一床一椅而已。见此情景,几位老师心里五味杂陈,感动万分,原来兆文先生对自己的生活毫不讲究,甚至有点苛刻,却把辛苦赚来的钱大把大把地捐回家乡。

  江兆文先生思想质朴,仁德广布,一心想着服务家乡。他多次与香港福利集团董事长、慈善家何耀光和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在一起商谈建设家乡的事宜。1993年永靖同乡会第五届换届选举,深孚众望的他被一致推选为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同乡会蓬勃发展,不仅大大加强了互相之间的联系,而且还为家乡的建设起到巨大的作用。1995年12月,为了宣传土楼,扩大土楼的知名度,从而让土楼走向世界,最终打好土楼旅游招牌,以推动和发展土楼文化旅游经济,永定县举办“首届中国永定土楼文化节”,江兆文先生特意组织了30多人的观光团,而且自任团长,拨冗参加永定土楼文化旅游节,所有成员的往返旅费全由他一人担负。有人问他为何要如此破费,他径直回答道:“我要让更多的香港人瞭解祖国大陆,瞭解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建设作出一点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苦心编织儿孙一代与祖国联结的纽带,千方百计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祖国母亲。1996年8月,兆文先生与在香港大学读书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孙女少春谈话,鼓励她组织香港大学生“国是访问团”到永定、龙岩考察,幷资助他们所有的旅费。

  对人一视同仁,是兆文先生的行事准则。不管对方身份高低、职务大小,也不管是贫穷贵贱,所从何来,他一概热情相待。闽西画院和闽西文学院成立时,负责人冒昧向他求赠,兆文先生从不认识这个人,但却慷慨相助;过后,这位负责人去香港,兆文先生听说后,竟乘坐电车前往看望他,使他不胜感动。香港是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来往的人特别多,只要永靖同乡会馆住不下,他就把客人接到自己家里,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侨或其他客人感受到来香港就像到自己的家里一样,温馨、亲切和方便。这样的迎来送往,不要说其中花费了兆文先生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单单说他每年花去的接待费就高达几十万元。江兆文先生的友好、客气与殷殷乡情,深深打动了他所接触的每一个人,以至于一位因联谊、招商到过香港多次的永定县已离休的领导曾经感慨而激动地说:“兆文先生无求于我们,我们却有求于他。他宁肯苦了自己,也要方便别人。为了家乡的建设发展,内引外联,他付出很多,很多!”

  由于他宅心仁厚、慷慨大度,济人危困,又善于察究事物,做老乡的工作细致入微,深得内地、港澳和东南亚乡亲的尊重、爱戴。1997年,又到永靖同乡会换届选举的时候了,虽然江兆文先生一再声言:“我年事已高,不再适合担任会长,宁可多出钱,也不再担任了。”可是,永靖同乡会的人都说:“宁可你不要出钱,也要你出任会长。”他又被一致推上会长的位置。至此,他已连任三届会长。

  令人敬佩的是,江兆文先生朋友众多,除了港澳台之外,他还经常与欧美非与澳洲等处的人士联系,互相来往,感情非常亲近,一有机会就向他们宣传家乡或发动他们回乡探访,参与祖国的建设。2004年4月,他特地邀请世界客属总会美东分会会长苏焕光昆仲回家乡考察,受到了永定县老促会和客联会的热情接待。

  2005年11月,香港永靖同乡会举行成立22周年庆典活动,兆文先生代表同乡会发函热情邀请闽西及南靖县等地政府官员前来参加,共襄盛会,同谋发展,幷在香港盛情款待龙岩市侨办主任及永定、武平、南靖等地的县长与其他人士,主宾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几十年来,不管是香港永靖同乡会,还是闽西同乡会抑或澳门永靖同乡会,江兆文先生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参与各项大小活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仁慈的他是一个极重私人感情的人,2010年10月,他见到高头同乡江哲伦先生非常高兴,与之聚谈许久。江哲伦先生长期生活在台湾,是国民党原陆军少将,还小的时候在老家高头就与兆文相熟,而且交情甚好。所以两人在多年后相见,自然无话不谈,而兆文更是紧紧握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热爱桑梓无私奉献

  一、捐献巨资兴教育

  在革命年代,高头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举,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50年江岩县长决定在高头创办一所中学,取名为“金丰中学”,幷亲自担任名誉校长。这一倡议得到了上金丰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群众有田出田,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不到一年,学校就盖起了教学楼、教师宿舍及学生宿舍楼等。

  在永定县政府工作没多久的江兆文,工资不高,但一直关注家乡的事情。金丰中学创办时,他托人带回300元建校款。这笔钱看起来很少,但在那个年代却是非常大的数字。

  1963年,在香港《循环日报》做职员的江兆文从高南村一位邻居写给他的信里得知家乡文化扫盲,民校办得出色,高兴不已,随后于3月14日给侄儿宇案写信,信中说:“得悉家乡情况,尤其是得知民校办得出色,我非常高兴。”“以后如果需要帮助,我当尽力支持。”他说到做到,没过多久,就辗转托人给高南村民校送来了30多套教科书、运动服、汽灯和一些办公用品。收到这些物品的时候,民校的老师和学员欢喜得跳跃起来,兴奋极了。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朝思暮想能回祖国大陆的江兆文先生高兴地踏上了回乡兴教、支持永定发展的步履。1979年他为金丰中学捐赠了5台收录机,又捐资一万元兴建了一座3间土木结构的教室。1986年,他闻知金丰中学急需打字机时,当即买了一台价值3000元的中英文打字机给学校。看到簇新的打字机摆在办公室里,金丰中学的领导、老师,无不欢欣雀跃。

  1993年12月,一直倾情于教育的江兆文先生被永定县人民政府聘任为金丰中学名誉校长,从此,金丰中学成为江先生心心念念的“宠儿”。在金丰中学发展初期,他身体力行,与学校的领导班子一起商量、讨论幷制定和实施了振兴金丰中学的宏伟计划。次年,他捐资58万元兴建教师宿舍楼,接着又支持2万元为职高购置制衣厂设备,以提高学校教师的福利。有一次回乡,他看到老校门破烂低旧,跟不上时代,马上捐了10万元,用来新建学校大门。1994年中考,金丰中学成绩进步很大,高兴不已的兆文先生马上从香港汇回3万元奖励教师,让毕业班教师外出考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金丰中学的教职工看到江兆文先生如此关心家乡学校,如此厚爱教师,无不感动万分,他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好好教书育人,决不辜负名誉校长的关怀、期望,多多培养人才。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齐心合力,金丰中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攀升,中考成绩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金丰片区及永定乃至闽西地区的名校。

  在香港获得喜讯的江兆文先生,不仅打电话回来表扬金丰中学的教师、学生,而且还决定拨冗回乡,亲自跟师生见面、说话。1995年,他捐资10万元,把校大门到公路的那段原本不好走的泥泞小路拓宽,幷且铺上水泥,为金丰中学的师生出行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他又分别捐资5.8万元、40万元,奖励毕业班教师和兴建学生宿舍。翌年,江兆文先生又捐款48万元建造礼堂,在他的感召下,夫人梁碧霞女士也捐资11万元兴建“碧霞运动场”。由于尊师重教,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的金牌表彰。

  平常,占据兆文先生心里的,主要是两大事情,一是发展自己的事业,经商赚钱;二是积极报效家国,回馈家乡。他把所赚的钱无所保留地用于家乡的发展、建设。

  很多人都不知道,江兆文先生在香港辛辛苦苦赚钱,省吃俭用,连招待客人剩余的一块馒头也要仔细包起来带回家吃,绝不轻易浪费,而节省出来的钱却一次次地拿给金丰中学建校,幷且都是一掷千金,先后建了办公楼、江举祥卢开莲纪念大楼、吴端娘教学楼、文霞楼、金德礼堂、高中部教学大楼、教师别墅、体育馆……还为每一位教师安装闭路电视,买计算机,给学校绿化,颁发奖教奖学金,组织教师到新马泰、港澳或者国内一些城市旅游考察,开拓视野。

  在江兆文先生的关心、支持下,金丰中学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完善,一幢幢教学楼、科技大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而今,金丰中学不仅具备了极好的基础硬件设施,而且完善了教学设施,设置了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等,校园环境也变得异常美丽。这些设施的建设完善,不仅使金丰中学于1999年顺利复办高中,还在2003年顺利通过了“三级达标”学校的验收。

  其实,在兆文先生大力捐资助教之时,正是他资金最紧缺的时候——从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他的8个女儿纯美、纯德、纯英、纯敏、纯菁、纯燕、纯洁和纯伟先后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就学,每年学费高达100万元港币,最多的时候甚至逾200万港币。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又兼顾到家乡学校的建设,江兆文先生在生活上能省则省,每一个铜板都拗成两半用,而在事务上却朝夕筹谋,呕心沥血。那9年既是兆文先生开支最大的9年,也是他创业以来感觉最艰难的9年。在这9年,他和妻子相濡以沫,克勤克俭,共渡难关,却一点也没停下回乡兴教的步伐。

  有人问他,你一生中最感自豪的事是哪一桩?兆文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捐资兴教!”还有人问他,你那么有钱,为何又那么节省?江兆文先生轻描淡写地说道:“我在香港节约一点,便可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多一点的心力。”人们赞叹他的高山景行,幷为此深深折服。

  很多人只知道复办高中是学校领导的事,却很少知道江兆文先生在这一件事情上所耗费的精力。1998年底,金丰中学向兆文先生建议复办高中(1972-1981年曾办过)。办高中是好事,要钱还好说,然而个中牵扯的千丝万缕的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能解决的,比如高头的地理位置如此偏僻适宜办高中吗?外来的教师能否安心任教?学生是否乐意在此读书?生源质量能否保证?初中的教学质量会不会因办高中而受影响?接到电话的当晚,江兆文先生反复思考着,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但是次日清晨五点半,他就打电话回金丰中学对校长说:“我想了一夜,觉得复办高中能多培养人才。政府那边,我会去争取领导的支持。至于资金,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设法解决……”随后,在他的一番努力下,金丰中学复办高中的申请报告很快得到批覆。紧接着,兆文先生又亲自开支票,于1999年1月给金丰中学汇入105万元,建造急需的高中教学楼、高中教师和学生宿舍楼与图书馆。

  2000年是金丰中学建校50周年,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争取得到更多人的关心、支持,江兆文先生特意邀请了熊兆仁将军和老红军阮文炳同志莅临参加,也邀请了香港著名乡贤企业家游铁成、余国春出席庆典。之后,为了继续完善学校的设施,让全校师生有一个更好的锻炼场所,2001年,他又出资100万元兴建体育馆,底层为游泳池,楼上为健身房、乒乓球室和其它健身器室。有了游泳池,教师和学生锻炼健身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因为有热水,无论冬夏,一年四季,他们都能使用。这样的锻炼条件在全市的中学也是绝无仅有的。

  很多人知道,江兆文先生在永定“三胞”中幷不是最富有的,仅属于中等资产的人,但是他尊师重教之举最令人敬佩。从1992年开始,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给金丰中学的教师送上春节慰问金,使老师们安心在这所山区中学任教;自金丰中学复办高中后,他每个月给高中教师增加200元补贴,初中教师100元补贴,另外还有几百元的绩效。

  兆文先生也一直关心学生的成长,多年间,他除捐资兴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大楼、教师宿舍楼等建筑外,还建了2座学生宿舍楼、2座学生公寓、2座膳厅,全力改善他们的食宿条件,而且十分看重他们的身体健康,捐建了运动场、体育馆,让广大学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此外,他每年还寄回助学金分别奖励考上名牌大学、本一、本二的学生5000元、3000元和2000元;对于贫困学生不仅予以免费入学,还每月补助50元生活费,像赖朝煌、阙万坤等同学因家庭困难,他资助了他们三年的学杂费,使他们安心学习,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二三十年间,兆文先生资助了700多名学子。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说,江兆文先生对金丰中学师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有感于他对家乡无私而巨大的贡献,2004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金丰中学设立功德碑予以表彰,碑文曰:“香港同胞江兆文先生,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情系桑梓,慷慨捐资,兴学育才。为了颂扬其功德,激励学子奋发进取,特立此碑。”

  “三级达标”验收后,江兆文先生又立即对金丰中学领导提出向“二级达标”学校迈进,把金丰中学打造成福建省山区一流学校的口号。2008年达标验收前,已经85岁高龄的他,因身体不好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在手术前,仍打电话给校长询问达目标创建情况,幷再三嘱咐“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在江兆文先生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当年金丰中学又顺利通过了验收,成为永定县又一所“二级达标”的学校。

  江兆文先生奉行“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的理念,竭尽全力建设家乡的学校。几十年来,他为金丰中学捐资助教1400多万元。在他的鼎力支持下,金丰中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职工有167人,教师从不愿来到慕名而来;过去学校任教的老师80%的是高头本地人,而后来90%的是外乡镇籍的教师。曾经有位泉州籍的老师,来此一教就是20多年。学生更是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周边的南靖、平和乃至百里之外的新罗、漳平和上杭……过去仅有几百人的初中一跃发展成为有两千多名学生的完中,规模大大扩展。如今校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美轮美奂;亭台馆阁,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无怪乎福建省教委原副主任马长冰视察这里时曾感慨地说:“没想到这山沟沟里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 

  幼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使江兆文深刻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在香港奋斗的几十年,更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乡与香港,一落后,一富裕。要发展首先应该振兴文化,而振兴文化的关键靠教育。他对兴办教育有着切身的体悟,多次对人说道:“捐资兴教最值得,能为国家、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回报。”为了鼓励金丰中学的莘莘学子奋发向上,他独资设立了100万元奖学基金。

  除了金丰中学,他还大力建设高南小学。1981年,江兆文先生捐资36万元,为高南小学建造一座教学大楼,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高南村的学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2000年他拿出80万元特意买下永定湖坑洋多水电站的股权,用其部分分红作为金丰中学和高南小学的奖学金。

  自小就在高头长大,江兆文深知家乡孩子求学的不容易,多年来他一直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前后捐资上百万元,对高头乡其余4个村的高东、高北、大岭下和梅花石小学的校舍和教学设备进行改善,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增添了巨大的动力,使高头乡所有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处于全县前列。

  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江兆文先生胸怀广阔,他不仅仅关心、支持家乡高头的教育,还把眼光投放到更多的地方,永定一中、侨育中学、侨南中学、侨光中学,以及其它一些小学都曾受惠他几万、十几万的捐助。他赠送给闽西大学一部小车,还设立奖学金;连远在长汀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受到资助。他永远牢记家乡土楼的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阐释的道理和给他的启迪。

  二、修桥铺路显爱心

  兆文先生极其仁爱,凡是修桥铺路,只要跟他说,他无不慷慨应允。高南与高北之间有一条小溪,以前只有由几块木板搭起来的小桥,后虽建起了钢筋桥,但没有桥栏,在桥上走往往不大安全。有一年江兆文先生回乡省亲,正逢天下大雨,桥面很湿滑,有个小学生回家经过时不慎掉下桥去,受了伤。听到消息的江兆文立刻从皮箱里拿出钱,亲自交给村干部,再三叮嘱他们抓紧建造石桥栏。有了桥栏,村民从桥上走过自然就更加安全了。

  湖坑镇南溪片的实佳村黄腊坑自然村在革命时期作过很大的贡献,是一个革命基点村,但它坐落在海拔六七百米的山间,偏僻闭塞,村民出入只能走狭小陡峭的石子路,群众一直盼望能修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来。他们推出几个代表专程找到从香港回来的江兆文先生,先生闻言,当即掏出1万元表示心意。

  山梅公路是永定通往南靖、漳州、厦门的重要通道,其中有一条全长1230米的隧道,地处南靖县境内,在香港的江兆文先生获悉,不仅慷慨解囊,还动员永靖同乡会的乡亲捐款支助。2005年9月26日,他应南靖县政府之邀,参加了山梅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典礼,幷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隧道)贯通后,将大大缩短永定到南靖、厦门的路程,给永定南靖两县人民带来莫大的方便,特别是永定金丰方面的劳务及商务人员,因为他们有许多是前往漳厦求发展者,他们对这条公路的建成寄予深切的厚望……作为香港的永定乡亲,理应在此代表永定人民向南靖县各有关领导表示万分的感谢,幷祝工程早日胜利完成!……永靖人民永远团结在一起。” 

  高头位于永定区东南部,客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坐落其中的客家土楼,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福建土楼王”之称的承启楼,就进入了大学建筑专业的教科书,倍受欧美、日本等国建筑专家的青睐。然而,由于交通不便,许多著名的土楼“养在深闺人未识”,国外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还得靠双腿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振成楼。要让土楼走向世界,交通道路成为瓶颈。

  1987年和1988年,为了让外界更加便捷地瞭解永定土楼,时任湖坑乡党委书记的江宇园组织发动湖坑的洪坑、六联和高头的群众计2000余人,自带午餐伙食,动工修建湖坑至高头公路,用双手开挖出近7公里长的公路路基。由于是乡镇自建的工程项目,上级未拨分毫资金,连公路测量费都是自筹。土方工程群众可挖,而石方工程无法进行。身在香港的江兆文先生预见开通湖坑至高头公路对于让永定客家土楼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特邀龙岩地区交通局的工作人员赴深圳,他放下香港南康布厂的繁忙业务,赶到深圳,一方面热情招待家乡客人,一方面以自己多年在外的见识,从高头、湖坑两乡的地理位置,提出建设这条公路对于提升土楼知名度的意义,恳求交通部门能积极支持建设好这条公路。他恳切的言辞,深深感动了交通局的同志。没有多久,龙岩地区交通局即拔下工程款10万元,解决石灰坑等地石基无法施工的困难问题。此后这条路得到中共龙岩地委书记郑霖的重视,在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上,表扬了永定湖坑和上杭中都开公路不等不靠,发挥“民工建群”方式。领导发话,加快了公路项目的实施完成。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有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其中永定有“三群二楼”,是福建土楼的主体。2010年2月13日大年三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视察振成楼和承启楼时说,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这是对客家土楼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

  高头高北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主要景区之一,其中有闻名天下的承启楼,还有侨福楼。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是以永定土楼为主的“福建土楼”申报世遗的关键时期,为支持家乡人民申报世遗,江兆文先生带头向县政府捐了2万元,还宣传、发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大力协助。

  福建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高头也走向世界。江兆文先生当年以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发展高头的睿智,为永定乃至福建的文化旅游事业的大步发展把握住了先机。如今,这条公路不仅成为永定联系厦漳泉或者通往江西、广东的纽带,而且成为永定发展旅游经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动脉。

  三、扶危济困博爱众

  1996年8月8日,永定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时任香港永定同乡会会长的江兆文先生得知情况后,立即在家里向同乡会乡亲通报自己所瞭解的有关家乡的灾情,动员捐款赈灾。当天下午,他根据电话认捐的数目,从自己的存折中取出33万元作为垫款,幷立即汇回永定县救灾。这些款项中,有他本人捐的8万元;之后,几百位乡亲的认捐款经一年多才基本收回,而对于那些忘记了的人,他从不提起。

  善良而富有爱心,是江兆文先生的秉性。与他关系十分紧密的江宇园说得恰如其分:“兆文先生的心很善良,善良得看不得别人的苦难。”他极有博爱之心,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的事,他能够想到。1999年秋,应邀前往香港的大溪乡党委书记江宇园与江兆文先生谈话,说到了残疾人的话题,兆文先生特别详细地向他瞭解永定特殊学校(聋哑学校)的一些情况。兆文先生在得知特校离县城较远,而且条件又不好时,神情有些焦虑,说:“残疾儿童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加倍的关心和呵护,让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从小就对他们进行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的教育,特别重要。我要帮助他们。”次年夏天,兆文先生回乡探亲,第一件事就是去西溪乡看望特校的孩子。6月23日那天,他准备了许多糖果、饼干,在永定县关工委主任江联芳、县政府副县长邱玉燕、县教育局和县外事办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特校。兆文先生把糖果分发给孩子们,还给每位老师送上了100元慰问金。特校的学生向兆文先生献花,幷在操场表演了文艺节目。稚嫩的孩子,天真无邪,虽然各自有身心上的某种缺陷,但仍然充满活力和可爱。江先生看着看着,眼眶竟湿润了。临别时,他紧紧握着特校校长的手,动情地说:“这些孩子多可爱!这里的条件比较差,我想为他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把学校搬到城区去,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也让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我捐20万元作为搬迁费用。”2002年5月第12个助残日,江先生的心愿实现了,一座新建的永定特殊学校教学楼在城区书院岗原教育督导室旧址落成,特校的师生们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校舍。

  当然,受兆文先生资助的对象,远不止那么多,像湖坑奥杳吴屋小学、永定县中医院、湖坑镇侨联、陈东乡政府,还有高南村老年协会,等等。许多从金丰中学考上大学的学子,都纷纷写信给他表示感谢。令人感动的是,兆文先生收到了几百封感谢信,却每信必回,而且在信里总少不了这样的话语:“你不要感谢我,更不要回报我。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你的父母、老师。”不仅如此,他还不顾自己的繁忙、劳累,悉心说明学生规划人生的目标,一位名叫卢利龙的同学,从初一到高三都在金丰中学读书,成绩优秀,获得了兆文先生设立的奖学金的奖励。她写信向兆文先生致谢,信中表示将来可能会选择当教师或者中医师。兆文先生回信给她,首先祝贺她获得了学校的奖励,然后告诉她以后也可以报考财经会计、建筑工程、时装设计或者电子计算机等专业,不要被保守的思想束缚,启发她放宽眼界,幷给她提供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欢迎她来电咨询;同时希望学校改进教育方法,对学生多作一些适当的引导。

  四、投资建厂谋发展

  改革开放后,江兆文先生是第一个支持家乡发展的永定籍港商。

  江兆文先生不仅关心、支持桑梓的教育事业,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支持永定的经济发展。1981年,他投资近10万港元,购买台湾先进的制茶整套设备,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在高头松林墩办起了金山茶叶精制厂,让高头的茶叶销往海外,成为当年永定第一批出口的茶叶产品,增加了高头及周边茶农的收入。

  1984年10月,江兆文先生随香港访问团回到永定考察,受到永定县县长姜安荣的热情接待。

  1985年,他和香港裕华国货公司董事长游尚群先生合资120多万元,与永定县林化厂合作,兴办永定三林橡胶手套厂。为带动永定工业发展,1989年,兆文先生赠送80台进口织布机,在县城利用原食品一厂的部分厂房,通过技术改造,在永定县办起了填补永定县织布行业空白的“永康织布厂”。要知道,这80台织布机在送到永定前,理应由受赠方自己负责拆运的,但江兆文老人反而主动请来工人把一个个部件拆下,从厂房楼上搬到楼下,再从香港包装好送到深圳,来来回回跑了15天才完成的。

  1987年江兆文先生回到大陆参加福建省首届投资洽谈会,在厦门与龙岩地委书记郑霖亲切座谈,相见甚欢。

  虽然旅居香港,但江兆文先生始终情牵故土,时常回乡考察永定的发展情况。为助力家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兆文先生投资800万元购买百丈漈水电站80%的股份,设立百电股份有限公司,为永定经济向前发展增添了一股新鲜血液。

  2002年,永定啤酒厂停产,几百个工人生活无着。兆文先生获悉这一情况,毅然投资1200万元,买下永定啤酒厂51%的股份,与县国投公司和能延公司合办金德啤酒厂。尔后,为了技改和扩大规模,江兆文先生相继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在这些项目中,尽管兆文先生没赚到什么钱甚至还基本亏损,但他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而且投资越来越大。不少朋友对他倾情投资给幷不发达的永定家乡感到有些费解。但是,江兆文先生却说:“永定是我的家乡,是我的根之所在。我没有特别富裕,可家乡还比较落后,虽然投资的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我只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家乡早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另外,永定在海外的侨胞很多,资金雄厚的也不少,我这样做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乡亲回来投资,使家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江兆文先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五、深谋远虑系高头

  江兆文先生还为高头乡的建立献智出力。高头的行政建制,民国时为上金区高头保,后与古竹合幷为高竹乡。新中国成立时属南溪区(又称三区)。1957年撤区设乡,成立永定县高头乡。1958年改为高头人民公社。1970年幷入古竹公社(1984年改为古竹乡),一直到九十年代。

  由于乡政府所在地在古竹,高头到古竹有5公里,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小山村,到古竹的路程就更远了,这给高头地区的群众办事带来许多不便。为了方便办事,高头的群众提出了分乡的要求。

  江兆文先生一向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当他瞭解到高头群众的分乡要求后,不仅深以为然,还在行动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此后,每当江兆文先生回乡或有市、县领导赴港的时候,他都会寻找机会向领导谈论分乡的话题。1991年9月,时任永定县县长的廖桥榕访港,江兆文先生就向廖县长谈起分乡的事情。他向廖县长谈了高头要分乡的几个理由:一、地理位置特殊,二、方便群众,三、加快发展。1993年7月,时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黄坤明和龙岩行署专员黄小晶、副专员李志明赴港招商,期间他们前往九龙科发道江老先生家中拜访看望他,交谈中他又恳切提及分乡之事,幷表达他会大力支持家乡发展的意愿。领导们赞赏江老先生热心家乡事业的情怀,幷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8年春,经多方努力,高头分乡的事已成定局,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省民政厅批准发文了。可这关拖了好长时间,不知为何“卡脖子”了。1998年5月,江兆文先生让永定县侨办的江宇园赴榕到民政厅瞭解情况,促成批文尽快下发。那天是周日,江宇园到福州后找到了民政厅负责办理此事的处长,处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他随即呈上盖满高头五个村两委公章的《关于恳求尽快批覆高头分乡的请示报告》。大约过了一刻钟,他的手机响了,江兆文先生从香港挂去电话,俩人简单通话后,兆文先生要求与处长说话,江宇园随即将手机递给处长。他们聊了好久。江宇园离开时,处长明确告诉他,档很快会批覆下发。等他从福州回到永定还没有一周,批准高头分乡的档就正式下发了。高头乡成为永定县最年轻的乡镇。

  这一年年底,江兆文先生特意掏出12.5万元购买面包车捐赠给高头乡政府作为公务车。

  高头乡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了助力乡政府大楼建设,江兆文先生先以借款的形式出资20万元,让工程顺利启动。2000年在龙岩,他和时任龙岩市常务副市长的江棣章动员时任大溪乡党委书记的江宇园回老家高头就职,说了一句:“你若回去,尽快把乡政府大楼建起来,我原先借给乡政府购地皮的20万元就捐出去,另外出10万元,总共30万元作为支持,也算是我支持共产党执政的一份心意。”在兆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高头乡政府大楼于2004年顺利竣工幷投入使用。

  分乡后的高头可以更自由发展了,为了进一步改善乡容村貌,2000年江兆文先生专门拿出8万元在村庄的水口捐建了一个巍峨高大的牌楼,幷题联一副,曰:“高登福地三山共祖不分东南北齐心创伟业,头顶青天五村同宗莫计你我他合力建家园。”此联含义丰富,“三山”,指东山、北山和南山;五村,指高东村、高北村、高南村、大岭下和梅花石五个村庄。兆文先生恳切希望同宗同源的各个村庄要不分地域,合力共建美好家园。以此表达他的愿景,可谓用心良苦。

  江兆文先生出于对家乡的厚爱,欲让能干事的人回乡做大做强本地的实业经济,从而更好地推动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2000年9月,永定县委派江宇园到高头乡任党委书记。年终,江兆文先生特地寄回1万元作为高头乡公务员廉政基金,奖励乡里勤勤恳恳工作,清廉而又能为公共事业作出贡献的公务员。经过一番严格的评选,10位优秀干部获得了“公仆奖”。

  需要一提的是,永定的港澳台胞、海外侨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钱献物者比比皆是,而能够为乡政府兴建办公大楼、购买公务车、奖励优秀公务员而捐款者,江兆文先生当属首例,幷且绝无仅有。

  经过诸多人士的努力,高头乡的事业蓬勃发展,名气也一下增大。2015年,高北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幷被评为省级特色旅游名村,高东村入选省级首批传统村落;2016年,高东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年,高头乡被市旅发委评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2018年,高东村被列入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高头旅游景区旅客量达123万人次。2021年8月,高头撤乡建镇。这些成就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江兆文先生多年付出的心血!

  有人曾问江兆文先生几十年来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捐赠及对永定经济发展所作的支持情况,他摇摇头说:“区区小数,早已忘记了。”兆文先生从来不把做过的事记在心上。古语云:“善欲人见,不是大善。”兆文先生做了善事,连自己都不记得,可谓大善了。他那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深深感动了儿子全孚:“父亲常说:‘取之社会的钱财,就要用到回报祖国、家乡中去。’父亲做事总是想到祖国、家乡,很少考虑自己。他是我最崇敬的人!”

  60多年来,江兆文老先生在家乡永定乃至闽西范围投资兴业或捐资助教、兴医利民,高达2000余万元。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有口皆碑,家喻户晓。他的事迹也被《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福建侨报》《福建宣传月刊》《环球客家》《闽西日报》《龙岩侨讯》《闽西乡讯》《永定乡讯》等媒体广泛宣传。除此之外,他被聘为“永定县金丰中学名誉校长”“闽西大学董事会海外第一副董事长”“永定县中医院名誉院长” “永定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永定县侨联顾问”等头衔。这些光鲜响亮的荣誉,正是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坚实一生、拳拳乡情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许多人一直不明白兆文老先生为何毕生钟情于家乡的发展。其实,江老先生呕心沥血,东奔西跑,积极发展自己在香港和外地的事业,然后把所赚的钱无私回馈给家乡,除了要实现年轻时树立的理想、抱负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的内心藏着一个隐秘却从未对人说过的情结——多赚一些钱支持家乡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因为教育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更是改变乡亲贫穷、落后的重要途径;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当年在高南小学教书时,那些穿着破旧衣服、面黄肌瘦的懵懂孩子期盼的眼神和无助而可怜的情状。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拯救贫困的家乡,让她彻底摆脱蒙昧和落后。

  桑榆晚霞红似火

  江兆文老先生的确受人尊敬和怀念。在香港60多年,他助人为乐,帮助过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对祖国、对家乡始终有一种极其浓烈的情怀,因为这种情怀,他甘愿付出,甘愿奉献,幷且从未后悔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在青年时代,兆文先生积极从商,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不遗余力地建设家乡;到了晚年,他仍似春蚕一样,不知疲倦地吐丝织茧,又像蜡烛一样,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时常奔波于香港和家乡之间,瞭解家乡的发展和需要,幷慷慨捐助。2000年兆文老先生捐款15万元在背头凹兴建了一个公园,打造美丽高南村。8年后,他又买来了300棵樱花绿化、美化这个公园。如今,春天一到,公园里姹紫嫣红,奇花斗艶,美不胜收。

  受祖父辈的影响,江老先生十分关心、敬重老人。2001年,为解决高南村老年人的生活后顾之忧,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江兆文老先生倡议幷成立了高南村老年协会,幷捐了30万元,在村庄中心兴建集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康乐中心大楼——“文康楼”,购置乒乓球桌、麻将、棋牌和民间乐器等器具供老年人娱乐休闲,还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全村的老年人进行扶助慰问。

  高头虽然不大,但自古就重视文化,历来文人辈出,各领域的佼佼者不在少数,上个世纪永定曾出现“两高现象”——高头、高陂两地文化氛围好、教学质量高,在全县传为佳话。溯本追源,江氏祖宗一向崇文重教,极为看重家风家训的传承,讲究品行与学问的培养,在承启楼的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这正是江氏家族奉为圭臬的祖训。江兆文老先生多次赞扬这幅对联写得好,它以“承”和“启”两字开头,教育子孙勤奋耕读,奋发图强,不忘祖训。江老先生也十分欣赏洪坑村振成楼楼内石柱上雕刻的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就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认为这幅对联体现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核心。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将它们铭记于心,希望有朝一日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基于此念,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深厚文化传统,2020年3月,江老先生捐资30万元重建江姓宗祠,让江氏宗族文化代代传扬。现在,徜徉于村庄中心,仔细端详修葺一新、金碧辉煌的祖祠,你会感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令人陶醉。

  2003年,江兆文先生跨入80高龄的界线。很多人到了这样的年纪,早就放下了自己所做的事,转而颐养天年了,可是江老先生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奔驰于香港和家乡之间,完全不像一个耄耋之年的人。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江老先生对高东、高北、高南、大岭下和梅花石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资助近70万元,极大促进了高头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与此同时,为了改善高头乡的医疗条件,他捐资10万元给乡里的华侨医院添置医疗设备,使当地病人得到更好的医治服务。

  高头人口有9000余,以江姓为主,占比高达99.6%。2010年3月,高头乡江氏宗亲会馆开始动工兴建,由于投资大,时间紧,资金筹集一筹莫展。已经86岁高龄的江兆文老先生得知情况后,立即捐出5万元。在他的感染、带动下,三个女儿也每人各捐1万元。

  江老先生对自己的家乡始终满怀深情,虽然年纪很大,但一直操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只要向他开口提要求,能做到的他没有一句推辞。2016年7月,他拿出10000元款项为故居宽成楼整治环境,净化家园。几十年来,在他的关怀下,村里很多地方本就已经治理得干净整洁的,但他仍然要锦上添花,2019年7月,江老先生在敬贤公园捐建了一座“文康亭”,耗费50000元人民币。在看到自己兴建的文康楼历经多年已经有点陈旧,他又专门拿出5万元对其进行重新装修,还在一楼设立了一个乡贤馆,勉励子孙后代不断追求上进,光宗耀祖。

  从1997年到2008年,单单这十年,江老先生就因建老年协会、文化公园和村道改造而捐资60.2万元;还为高南村60岁以上的老人治病等花去19.4万元,2006年,在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他荣获“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为了鼓励村里的学子奋发进取,积极拼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019年重阳节,兆文老先生在全孚父子、少春和醒标等一行的陪同下回乡省亲,捐了10万元作为“碧霞教育基金会”的基金。

  重阳节是团聚的节日。为了凝聚乡情,共话家乡发展,兆文老先生掏出32000元招待乡亲。在宴席上,他举着酒杯,一个个地向家乡父老敬酒祝福。看到江老先生满脸慈祥,和蔼可亲,在座之人无不感动万分,纷纷起身向他表示谢意,祝愿他健康长寿,幸福万年!接着在10月,他又捐款5万元给高南村老年协会作基金。江老先生的善举和仁德,赢得了家乡人民的高度称赞和深深的爱戴。

  后继有人英才辈出

  江兆文老先生是个好长辈,教子有方,门下有30多人毕业于香港大学、哈佛大学、柏克莱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等世界名校,福报绵长。而今,他的儿子全孚已经接过了接力棒,而且传承到了第三代,孙子广良已经是龙岩市政协委员,孙女少春为龙岩市侨联副主席、三明市政协委员、孙子迪良在美国科技巨头公司任部门主管、本良已是一名敬业的医生等。

  兆文先生之子江全孚,曾任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执行董事;第九届、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龙岩市政协常委。他是现任香港两岸客家联会会长、香港闽西联会永远荣誉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他是福建省侨联顾问、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会董、香港福建商会教育基金董事、福建省海外联谊会荣誉理事、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共同发起人、世界华人协会(大湾区)名誉会长兼顾问、香港贵金属同业协会会长。江全孚先生为客家事业、客家文化的推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江全孚,1950年出生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南村。1966年毕业于永定金丰中学。因其父亲江兆文先生早年定居香港,江全孚于1979年定居香港,育有两女(江少春、江笑春),三子(江广良、江迪良、江本良)。受父亲严格教育自己的启发,江全孚对自己的孩子也严格教育、精心培育,而今,他的儿女分居在香港、美国皆有成就。

  一、艰辛摸索创大业

  1979年,江全孚先生走出永定高头那座大山到香港,从乡村土楼到城里鳞次栉比大厦的转变,让他一下无所适从。初到香港,他言语不通,满街的英文让他无从开口。好不容易他在香港的一家工厂里做包装工,他开始练习说粤语。尽管他的粤语带着客家腔调,然而,就像从一条历史河道上潜泳过来,他终于站上了一块河滩,耸身一抖,松松爽爽地走向现代世界。

  当时他父亲在香港拥有自己的织布厂、染厂和制衣厂等。然而江全孚幷未在父亲的工厂里做事。他独立在外打工到创业,摸索企业成长之道,他刻苦学习管理。正是有那段艰辛的磨练,让他大胆走上创业之路。他是香港迪那美集团有限公司、永定汇丰田电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

  都说做事先做人。江全孚确实做到了为人处世都为大家所认可。爱国爱乡,热心助人的他被推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一、二届龙岩市政协常委,香港闽西联会会长、香港永靖会馆总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执行董事、福建省海外联谊会荣誉理事、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福建省侨联顾问、龙岩市海外交流协会荣誉会长、龙岩市海外联谊会顾问、闽西客家联谊会顾问、广东龙岩商会名誉会长、龙岩市侨联顾问、澳门闽西同乡总会名誉会长、贵州省客家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等。

  二、关注家乡前进的步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江全孚对家乡总有道不清的惦念情怀。

  他关注着龙岩市的发展,作为八十年代中国最早的三家外商投资公司之一,他的投资重心一直放在浙江、山东等地,而对家乡闽西,“有点像土楼,猛然间才知道它的价值。原来它是世界的。”他说以前虽然捐了一点款,建了一些水电站,但作为一个企业家,对走向“世遗”的土楼所蕴含的商机,应该不能无动于衷。“我自己要来这里投资,我要请更多的同行来这里投资!”。2009年他以香港闽西联会会长的身份,组织香港的闽西同胞们回到龙岩考察,成功对接项目。他对家乡去香港的政界领导或父老乡亲总是盛情接待,幷协助他们解决很多难题。

  三、力推客家文化的使者

  客家文明形成于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在当代, 客家人人才辈出,客家文明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幷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卓著的成绩。客家人勤劳朴素,团结向上的精神备受赞美。谈到2000年在香港召开的“千禧活动”时,江全孚先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这是由江全孚先生亲手组织的大型客家联谊活动,1000位在港乡亲云聚一堂。即使一句话不说,客家人的团结精神也可见一斑。更何况上杭的书画、武平的口技、龙岩的山歌剧……客家乡音是那么婉转,那么回荡,那么自豪和骄傲!客家文化在香港的精彩演绎,是当时香港罕见的。 

  2009年元宵,江全孚先生携儿女和香港电视台的记者回到永定县高头乡,拍摄客家传统的祭祖文化,幷拍摄制作了客家美食专题片。该片在香港电视台播出,向世界展示永定客家文化的魅力和土楼客家美食的风情。2009年底,在出席福建省政协会议时,他提交了“客家土楼蕴含无限商机”的议案,再次将土楼发展提上政治高度。无疑,他为客家文化的发展推波助澜,他已然是客家文化的推广使者。

  江全孚先生自2009至2020年担任香港闽西联会的会长。在任期间,他极力做家乡“引进来、走出去”的桥梁。组织海外的乡亲回到家乡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家乡引入境外的投资,让好的企业产品走出去。一向关注教育的他,每年暑假都亲力亲为组织举办亲子夏令营,让海外的客家孩子们回到闽西,与闽西客家的孩子们交流互动。2017年,江全孚先生发起由香港闽西联会与龙岩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中华好家风,土楼过大年”的活动,让香港的乡亲带着家人孩子回到永定客家土楼过大年,传承中华的好家风。这项活动赢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龙岩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滚动报导,获得高度好评。这活动也深受香港乡亲的赞扬,参与者众,每年举办,一直延续至今。

  为更好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2019年,江全孚先生创办香港两岸客家联会,任创会主席兼会长。香港两岸客家联会旨在立足香港,面向台湾,辐射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客家文化为纽带,团结、凝聚广大客家社团和世界客属,增强客家情怀。创会以来,已举办了多次的大型重走客家路活动,如走进三明石壁客家祖地、走进闽西客家红土地、走进香港客家村、港台海外客家文化之旅等。幷在华人头条的媒体上推出系列文章,让新一代客家人重新认识与瞭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做文化之旅,传承之旅。

  江全孚先生为客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倾情奉献,他为身为客家人而骄傲自豪。也正因有如此热心热爱客家文化的推动者们,让客家文明在中华大地、异国他乡繁荣兴盛。

  2019年9月29日,江全孚先生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招待会,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接见。

  四、继承父志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在江全孚的心里,父亲就像一个标杆,又像一座灯塔。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全孚也变得像父亲一样,不仅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成立了迪那美集团,曾经先后在山东莱州、广东深圳等地相继创办了莱辉地产有限公司和深圳迪美联发酒楼、龙岩同心圆养老院等实业,还在立身处世中总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幷且热心公益事业。在高南村江氏祠堂修缮时,他捐了10多万元;又创办了“兆文功德基金会”,以50万港币的利息用于奖励考上大学的学子;还特意汇回15万元将一座年久失修的水泥桥修建成廊桥,取名为“同心桥”,给它搭建屋檐,盖上泥瓦,铺设板凳,装饰四周,使这座桥成为村庄的又一景点。现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老百姓都可以坐在“同心桥”里纳凉,休憩,聊天,也可以下棋,拉二胡,观看周围的土楼、山川。 

  高北丰下自然村原来交通不便,为解决出行问题,村民筹集资金建桥,但还缺少一部分款项,知悉此事的全孚爽快汇去5000元,使该村顺利修建好一座“丰下桥”,为广大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五、长孙广良崭露头角

  江广良,1976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客家土楼(宽成楼),是添满公第27代孙,是江兆文先生的长子长孙,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

  江广良于1984年跟随家人移居香港,江广良的父亲继承了家父江兆文先生的教育理念,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江广良在香港就读小学及中学,然后到美国就读大学,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幷获得计算机和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后曾经留在美国工作,于2009年回到香港发展。

  江广良的爷爷教育孩子们:无论学哪种语言一定要保持讲客家话和普通话,因为我们的根在中国福建客家土楼,土楼那里有你们的“包衣窟”。江广良将这句教导铭记在心,他也用这句话教导孩子。如今他的孩子都是精通客家话等多种语言。虽然他的家人都移居境外了,但是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带家人孩子们回到永定客家土楼过年,带孩子们感受客家人的过年文化,去湖坑南溪振福楼的家训馆看看,那里有爷爷江兆文先生的纪念篇。

  江广良每年都会回乡祭祖,他认为对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中华祭祖的传统文化。不管离乡多远,都不能忘本。他热爱家乡的情怀多次受到央视的专访。2011年CCTV-4《走遍中国》栏目名为“故土的灯塔”专辑报导江广良的个人成长历程,从土楼出生到海外读书,再回到香港发展,以及每年回乡祭祖的乡梓情怀。2019年大年初二、初五,江广良两度荣登CCTV-1《新闻联播》“中华好家风,土楼过大年”的栏目专访。

  江广良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爱国爱港精神熏陶,他工作以后也不断的为社会为家乡作出贡献,他加入了跟家乡信息紧密联系的社团,幷担任多项社会职务:福建省龙岩市政协委员、福建省侨联会理事、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会董、香港两岸客家联会副会长、香港闽西联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永定会馆副会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业有成,而后回到家人身边工作。江广良在美国读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长达8年时间,但家人认为他离家太远,希望他回到香港发展。他是个孝顺的孩子,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决定回流香港发展,回到家人身边。

  在美国留学时,他的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曾经说过 :“保险是从统计学衍生出来的一门很深奥的科学。”这句话深刻影响着他,他也想成为一名“财务医生”。他回港后随即加入荷兰ING香港有限公司,任财务策划经理,之后于2012年转职友邦保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任职财务策划经理,幷很快升任香港友邦保险私人客户服务部资深区域分区经理,2021年升任香港友邦区域经理。他也连年获得许多国际奖项,是全球百万圆桌会超级会员,泰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丹麦等高峰会的精英会员。 

  江广良说:爷爷倾毕生的精力,对家乡教育事业和慈善关爱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到90多岁高龄时还要求家人陪同回故乡走走,他的故乡情节深刻影响着家人们。他也鼓励大家无论事业多有成就,有多忙,只要能走得动,都要记得带上家人常回故乡看看。

  寿晋期颐尽享哀荣

  天有不测风云,香港永靖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澳门永靖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闽西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江兆文老先生于公元2020年11月5日在香港沙田善宁之家驾鹤西去,享年97岁。闻知噩耗,许多人潸然泪下,痛惜一代情倾家国的旅港赤子撒手人寰。

  在他逝世后,人们为他隆重举行了三场追悼会。

  2021年11月18日下午,在香港大围宝福纪念馆举行追悼会,在港乡亲与逝者生前好友及海外华侨有百余人前往吊唁,无法到场的人士则发来唁电,高头老家也派出一支代表团参加;福建省港区政协委员联谊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闽西客家联谊会、龙岩市海外交流协会、香港福建商会、香港永靖同乡会、澳门闽西同乡会……纷纷发来唁电,深切悼念江兆文先生。

  在故乡高头,各界人士也为江兆文先生举行了两场追悼会,当地群众纷纷前来参加。第一场是由永定区统战部主持、高头乡政府主办的追悼会在高头乡政府隆重举行,区侨联、金丰中学、高北中心小学、高头各村委等单位,王小庆、卢治文、李维海、李瑞柱、江宇园、江培太、江宇贤等领导和江老的生前好友及乡亲代表参加。高头乡党委书记卢治文主持追悼会,统战部部长王小庆致辞,高头乡乡长李维海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江兆文老先生的事迹和贡献,幷深切缅怀逝者。高头乡政府的悼词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乡优秀的旅港乡贤江兆文先生。

  ……

  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这是兆文先生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兆文先生是生意人,但是他从来不会用生意人的眼光来看待捐资助学问题。从1994年起,兆文先生对金丰中学捐助不断,几十年下来捐助金额高达1400多万元。即使在自己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时,对金丰中学的投入也没有一刻耽误。他将百丈漈水电站的盈利全部分红,作为家乡教育奖励金,为高头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胸襟广阔,捐资兴教不局限故土这一村一地。永定一中、侨育中学、侨光中学、永定特校、闽西大学及奥杳吴屋小学,高陂、坎市等地的中小学都曾受惠他几万、十几万元赞助。

  除捐资兴教外,很多公益事业都有他的身影。永定侨联、永定老促会、永定中医院、高头乡政府、江氏宗亲会、连城客家方志馆等单位都有他的故事。为彰显其功德,龙岩市政府于2002年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福建省人民政府曾五次为其授予金牌表彰……对于家乡事业,慷慨解囊、不惜万金。先生风骨,令人由衷敬佩。

  江兆文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全乡人民的重大损失。我们将牢记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

  江兆文先生千古!

  中共永定区高头乡委员会

  永定区高头乡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18日

  接着,李瑞柱、江宇园、江培太、江宇贤、江志忠、江全存等人,先后发言,追思兆文先生热爱桑梓教育,为家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幷表示沉痛的悼念!江宇贤还专门撰写了一副挽联:“兴教育人功德垂千古,积仁行义高风入九天”,以表达对逝者的崇敬。而获悉兆文先生噩耗的金丰中学各届学生,也从各地发回唁电,表示哀思和感念之情。

  在江兆文先生的老家高南村,也成立了一个治丧委员会,幷于同日在高南村文康楼一楼隆重举行了追悼会,由村长江建和主持幷致悼词,广大村民自发前往,悲恸兆文老人逝世。

  三场追悼会,极其少见。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江兆文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受人尊敬、爱戴的程度。60多年来,江兆文先生为家乡的教育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和重大的贡献,使贫困落后的家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急乡亲之所急,想乡亲之所想,富裕了不忘家乡,不忘亲人,更不忘祖国母亲的崇高精神,为后辈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拳拳桑梓情,赫赫千秋业。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幷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积善立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辈应该继承和弘扬的高尚之举。大多数人偶尔也会做些好事,但要坚持不懈地做,甚至一生一世地做,恐怕就难以做到了;而江兆文先生却是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人们常说,为善不分大小,也不分迟早。他的资产不算太多,捐资的数量也不算最大,但他对教育的钟情和远见,对公益事业的执着,以及对家乡发展的热心,却是没有多少人可以比拟的。

  几十年来,他为家乡捐了很多很多钱,而所捐的每一分钱里都蕴含着他浓浓的爱。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品德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获得了家乡人民永远的尊敬和爱戴,堪称闽籍侨胞中的楷模。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取得的各种荣誉,以及人们对他的褒赞从不炫耀、从不自傲。永定区委党校副校长江宇贤深深兆文先生精神品格打动,他每次在《客家祖训与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专题课里都声情幷茂地讲述了江老先生的好家风故事,令全区党员干部感动至极,让来永定学习培训的领导干部闻之动容。春风化雨润春苗,江兆文老先生的高尚品格犹如灿烂的阳光,照进每一个人的心灵,江老先生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了家乡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高头涌现出一大批热心家乡事业、关心家乡人民生活的外出乡贤,他们以各种方式或途径支持家乡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幷且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诺言。深深敬佩江兆文老先生的优秀乡贤江醒标先生还特意为江老捐造铜像供世人瞻仰。至于那些曾经受过江老恩惠从金丰中学毕业的学子,正接过江老的接力棒,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传播着“兆文大爱精神”,为祖国建设建功立业。

  呜呼,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江兆文先生的恩德,功泽千秋;他的事迹,彪炳史册。江兆文先生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