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永远的背影

  2020年11月5日深夜,惊悉兆文叔在香港辞世,心痛!一位睿智慈善的百岁智者老人,我最敬重的老前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挥泪泣血送挽联:兴教育人功德垂千古,积仁行义高风入九天。

  就在2019年重阳节,他坐着轮椅返乡,也就是那一次,他怀着失去老伴悲痛的心情回到他深恋着的家乡,带回了香仪款为家乡设立碧霞教育基金和建设老人公园,在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金丰中学校园里、无限眷恋的故居“宽成楼”前留下坐着轮椅的背影竟然成了他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将时光的记忆定格在那一次的见面,那时我们在“传播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活动中用一首客家山歌深情表达对他的敬重敬佩,没想到这山歌竟成为绝唱: 

  仁风楷模江兆文,乐善好施赤子心,
  爱国爱乡多义举,善言善行众人钦。

  香港创业名南康,匠心经营精又强,
  一九八三建会馆,服务社会助亲乡。

  金丰中学最受益,千万捐资面貌新,
  特校搬迁他鼎力,崇文重教育新人。

  高头开乡助巨款,公仆基金佢全揽,
  创立老年协会金,兴医便民人赞叹。

  心善若水江兆文,厚德载物誉八闽,
  省府立牌彰美德,芳名永留百姓心。

  兆文叔是一位敦厚慈祥、和蔼可亲的长者。曾经为了表达我内心的崇敬,为了弘扬宣传他优良的家风家教,他的“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的教育情怀,2010年我们在短时间匆匆编辑了他关爱家乡的纪实《仁风行故里》。我曾亲口问过兆文叔,支撑他这样行善的背后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这样做一是得益于客家人良好的族风、家风。“客家人是中州望族,经过天灾战乱,历经五次南迁,以坚忍拼搏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几度迁移才到永定。今日我能小有成就,端赖坚守客家先贤遗留给我的传家之宝:勤、俭、诚、朴四字。”这种族风和家风,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对教育的执着信念和家国情怀。他一直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大计,教育强则国强,因此,资助教育就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很记得那次在香港他的书房里,他说:“我选择厚德和仁善,不是因为我笨和傻,我明白,厚德能载物,助人能快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每次付出,心情特别好”!就是这样一位九十七高龄的为善最乐的他去年的重阳节还再一次回到了萦绕梦回的故乡高头,这就是受福建省政府表彰的江兆文先生!一位大爱大善大义的智者老人!悲痛之情难以言表!我一直在党校讲坛用情用心在《客家祖训与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客家家训家风专题课里专心讲这位老人的家风故事。记得那年春节后刚开学,受金丰中学校长的邀请,我再一次来到金丰中学,为师生们作专题讲座。娓娓道来、声情幷茂地讲述他在2006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被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感人故事和优良家风培育弘扬的点点滴滴,感动了在场的师生。幷分享了来自香港兆文先生的新学年谆谆教诲和深情鼓励:“在新学年开学之初,谨向你们表示诚挚的问候,祝你们不骄不躁,重德勤学,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目前虽然在生源、办学规模等方面碰到困难,但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学校领导的精心管理以及全校师生的辛勤努力下一定能够再创辉煌的明天,只凭上个学期出现免考进入一中高中部的保送生和12名同学的优异成绩突破,因此我很有信心对今后的金中充满希望,同时亦令我无悔过去对金中的大力支持。”兆文老先生的家乡教育不了情令人动容!

  兆文叔于上世纪50年代从永定到香港经商,靠着超人的天赋和踏实勤恳的努力,生意从小到大。内地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捐赠巨款,支持家乡教育、卫生、交通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仅捐建永定金丰中学就达近2000万元,成为永定侨胞中热心公益的又一杰出代表。春风化雨润春苗,兆文叔的高尚品格犹如灿烂的阳光,照进每一个人的心灵,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子香港闽西联会会长江全孚由衷感叹:“我从小就接受父母亲的教诲‘挣食要勤力’, ‘起家针挑土,败家水推沙’,‘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知道起家要靠勤俭,即使有家业,如果奢侈浪费,败家也很快。我父亲江兆文先生年轻时就来到香港,打工经商,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从来不浪费一分钱,但他十分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是我的榜样。”父亲那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深深感动了儿子全孚:“父亲常说:‘取之社会的钱财,就要用到回报祖国、家乡中去。’父亲做事总是想到祖国、家乡,很少考虑自己。他是我最崇敬的人!”

  记得那一年春节,兆文叔夫妇返乡,我和宇园大哥陪同兆文叔去了“客家家训馆”,我作了全程详细的讲解,他听得很认真,特别讲到江氏家训时,他饱含热泪讲述对家风家教的理解和看法。他谈到了承启楼大门的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振成楼的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就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他说,客家人教育子孙勤奋耕读,奋发图强,勤俭持家,这些都是好的文化,好的精神,应时时铭记在心,身体力行。正是楹联警示和教诲后辈,三百年来,承启楼、振成楼的子孙们共学堂、共厅堂、共楼梯、共走廊、共饮水、共大门出入,和谐共处,共同成就了家族的辉煌。建楼后,人才辈出,“兄弟选魁”“世代书香”。虽然,江先生创办实业致富,但他生活俭朴,从不浪费一饭一粥。1996年夏,兆文叔邀请金丰中学校领导至香港,共商学校发展规划。他们心想,到香港可要见识见识兆文先生的豪华住宅了。殊不知哪有什么豪华住宅,他竟然住在九龙的一个面积不大的套间里,卧室也不大,只有一桌一椅一床而已,书房也不过四平方米大小。是啊,他的住所我去过几次,那次我拍下了宇园大哥在狭小的书房里和兆文叔讨论家乡老年基金设立的事宜。就在那一次,兆文叔在酒店请校领导吃饭,他把吃剩的半个面包细心地包起来,带回家。这让校领导很吃惊,感动不已,这就是捐巨资建设我们金丰中学的名誉校长!对别人的不解,他的回答,钱再多,物质生活也不能奢侈,与其浪费,不如节省下来资助学生。他生活节俭如此,捐资兴教却不惜万金!

  那次陪同兆文叔走出家训馆,我对客家人的家风家训家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此我把客家家训文化作为我在党校研究的特色课题,如今,这门课已经成为福建省党校系统、古田干部学院的一门精品课程,每一次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来到客家土楼,走进家训馆,我都会充满激情讲述兆文叔这位客家骄子的家风家教不平凡的故事,感动着许多人。

  位于洪坑民俗文化村庆成楼内的客家家训馆,展出60个姓氏祖训家规的族谱、楹联、匾额等,按客家源流、家训家规、楹联匾额等七个部分进行展陈,内容涵盖了土楼客家人的祖训、家训、家规,实乃集客家土楼文化之大成。正是因为有好家训,才会有好家风,如果把“客家家训馆”比喻为上半篇文章,那么“客家家风楼”就是下半篇文章,他们是完美结合的一个整体。依托“振福楼”而建设的“客家家风楼”,辟有10个展室,分为厚德篇、忠孝篇、耕读篇、勤俭篇和清廉篇等5个部分,集中展示了41个客家传统文化中慈孝、忠诚、仁惠等优良家风故事;与“客家家训馆”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较完整地向人们展示土楼客家家风故事,成为继“客家家训馆”后人们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教育的又一个好场所。兆文叔的家风家教事迹在“家风楼”就在“勤俭篇”作了详细的展陈。

  记得2019年春节期间,香港闽西联会主办了“中华好家风、土楼过大年” 香港青少年在永定土楼过大年活动。启动仪式在“家风楼”举行,香港闽西联会会长江全孚带着儿子江广良及10岁的孙子和大家一同参观每个展室,当金牌讲解员黄小娜介绍香港永靖同乡会创会会长,捐赠家乡教育事业达二千万元以上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的江兆文先生事迹专栏时,江全孚转身对儿孙说,这就是你们的爷爷和太爷,我们江家一定要把爷爷立下的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广良牵着儿子的手对父亲说,“我们一定会努力去做。”家风楼里演绎了生动的好家风代代相传的真实故事。

  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敢为人先精神的真实写照。兆文叔就是这样。我在整理兆文叔的材料时,偶然发现了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把握机遇的故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彼时,外国企业对来华投资充满疑虑、徘徊不前,但一批海外华侨率先迈出了回国投资的第一步,港胞江兆文正是其中之一。1980年,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江兆文先生发现了商机。浙江拥有历史悠久的藤编工艺,制作出的藤制家具有透气性佳、手感清爽、舒适别致的特点,非常适宜销往潮湿、闷热的东南亚国家。江兆文先生随即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投资合办企业的意向。同年5月21日,浙江省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成立西湖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的报告》,幷于7月8日获得《中外合营企业批准证书》。西湖藤器公司成立后,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合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条件,发展浙江藤器制品生产和出口。针对当时浙江藤器产品款式陈旧、技术装备落后、供销管道不畅、行业濒临绝境的状况,及时引进先进设备24台,同时仿制了一些设备,形成藤带、藤席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2至10倍;开发新产品1000余种,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日本、美国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开业第一年出口成交额即达三百万港元,是最初企业双方总投资的1.5倍。1983年,西湖藤器公司已经建立了12个生产点,从业人员由四百人发展到两千多人,浙江藤器行业由衰转盛。

  江全孚先生还为我讲述了兆文叔去世的前几个月的一件往事。2020年武汉爆发新冠疫情,九十七岁高龄的兆文叔一生热爱公益事业,听说武汉有难,新冠肺炎猖獗,老人家坐卧不安,心情难平。得知担任香港闽西联会会长的儿子江全孚正在组织乡亲为武汉捐款,就迫不及待地跟他说:“阿孚,我也要捐款!”。说完,马上掏腰包拿出5000元交给了儿子,让他转交给香港闽西联会,要为内地抗疫尽一点力。在老人家的带动下,他的孙子江广良、孙女江少春,都相继捐善款支持武汉,一家三代踊跃捐款达七万余元。

  兆文叔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了家乡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高头涌现出一大批热心家乡事业、关心家乡人民生活的外出乡贤,他们以各种方式或途径支持家乡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幷且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诺言。在金丰中学,苏志良校长还为我讲述了许多金中校友感恩母校传承兆文叔风范义举的报恩故事。2018年9月,曾经受“江兆文奖学金”支助的2007届校友蒋东建怀着对兆文爷爷的感恩,怀着对母校的感激,向母校捐赠音响设备。走出校园的他,凭着一股闯劲在商海中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事业有成的他,总不忘自己母校、老师。他常说:“我们都曾经在江兆文爷爷的关爱下度过人生求学关键的三年,感恩于母校培养的恩情,感恩于兆文先生的捐资助学的功德,我们要像江兆文爷爷那样,把‘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理念好好传承下去”。许多“蒋东建们”在传递传承兆文爷爷的大爱精神。

  客家家训家风内容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八德,传扬中华文化道德之精髓,凝聚客家人文精神之灵魂。兆文叔优良的家风家教正像清风细雨一样润泽着我们的心田,他爱国爱港爱乡,忠孝传世;他勤俭大爱,耕读传家;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哲人其往,音容已杳,德泽永存!往事依稀,泪眼朦胧,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他的思念。兆文叔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位把大爱洒满人间的“兆文爷爷”走了,但他关于教育、关于慈善、关于人生的谆谆教诲却将长驻人间,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位客家智慧老者,永远记住他定格在宽成楼前定格在金中校道上永远的背影!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