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析“深水区”中的两岸政治关系与台湾政局的关联性

  一、两岸关系坎坷、汹涌、曲折的66年

  检视两岸关系,大致历经四个重要时期。

  1. 1949年至1987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继续主政38年,采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的“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完全处于“隔绝、紧张、对峙”的状态,其间还有些战火发生。直至1987年11月,蒋经国调整政策,两岸交往之门终于打开。

  2. 1987年至2000年。国民党李登辉主政12年,经济上采取“戒急用忍”政策;政治上抛出“两国论”,两岸敌对上升,乃至于高度紧张。两岸交流之门虽然打开,但受诸于人为的政治因素和限制,“人员、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往,均为“单向、间接、有限”。

  3. 2000年至2008年。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执政8年,被称之为“麻烦制造者”的陈水扁公然抛出“一边一国”、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提出“公投制宪”,严重冲撞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几乎濒临战争的边缘。最终台湾民众用手中选票,终结了民进党政权。值得一提的是,其间的2005年,国共在北京举行历史性的“胡连会”,为两岸和平稳定大局奠定了基础。

  4. 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重返执政至今。两岸关系在坚持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两会恢复商谈共签署21项协议、两岸官方机构联系机制建立。但令人遗憾的是,国民党“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使得两岸政治关系依然原地踏步,无法破解。
毫无疑问,两岸进入“深水区”的结构性、深层次的重大政治分歧,就是双方无法回避的“一个中国内涵”的政治定位,最核心、最主要的是,代表中国主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

  二、回顾历史看“深水区”中两岸重大政治分歧

  历史走到今天,“深水区”中的两岸政治分歧越来越突显。

  1. 依国际法中国的“主权代表”不成问题。1949年前是“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主权,至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终结“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主权,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这个具有国际法的历史性、合法性“决议”,在国际上幷没有改变。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尊重这个事实,均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保持着非官方的民间关系。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现实,不应该存在中国的“主权代表”问题。

  2. 国、民两党坚持不同的“主权代表”立场。国民党迁台,至今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主张“两岸同属一中”。但马英九仍强调“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民进党执政更是违背国际法理和原则,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执政8年,既没有“两岸同属一中”这个聚集点,更是奉行“一边一国”政策,至今仍坚守“台独”党纲,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两国关系”。

  3. 需要警惕“中华民国”走向哪里?两岸之间(不是在国际上)要处理政治关系的定位,要明确“中国主权代表”是谁,相当复杂,不易解决。同时,极端“台独”没有出路,也不具备“台独”的客观条件,台湾人民不支持,幷终将会作出正确选择,实现“中华梦、中国梦”。但是,也不可盲目乐观。现在国、民两党都依据“一中原则”的“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关系。蔡英文赴美宣称“依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处理两岸关系”。但是,国、民两党大陆政策潜在的内涵,即国民党“独台”、民进党“台独”,似乎有“两独”合流的迹象。国、民两党正危险地把“中华民国到台湾”,走向“在台湾”、走向“是台湾”。

  三、两岸政治关系与岛内政局的关联性

  两岸政治关系现状,受制于岛内政党政治,核心因素在于蓝、绿“权争恶斗”。历届“总统”大选的“统独”之争,总把两岸关系扯进去,包括“太阳花学运”反服贸,误导了台湾民意“反共、仇中、惧统”。这些严重的问题,国、民两党责任难卸。这也是去年“九合一”选举,民众希望“超越蓝绿”的根本原因之一。依笔者观察:

  1. 国、民两党大陆政策受政治选举影响。国民党至今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以为可以抵挡民进党的“抹红”。民进党固守“台独党纲”,生怕极端“台独”势力反弹。国、民两党均被选举“绑架”,均忧“铁票”流失,两岸政策均为蓝、绿政党权利斗争考虑,把“大中国、大中华”利益,完全抛在脑后。

  2. 国、民两党大陆政策误导台主流民意。台湾主流民意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不愿意看到兵戎相见、血流成河。但国民党“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误导民意,造成80%以上民众希望两岸“维持现状”。近期,蔡英文提出“维持两岸现状”的论述(虽然空洞,但有心计)。蓝、绿“维持现状”趋同、或合流,将为两岸政治关系雪上加霜。

  3. 国、民两党大陆政策以美国为首是瞻。现在中美大棋局是,中国和平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美国“重返亚太”及“再平衡战略”,拉拢日、菲、越遏制中国,强化美日军事同盟试图加入台湾,谋强权政治。国、民两党的大陆政策,符合、迎合、甚至配合美国战略,希望台海“维持现状,和而不统,事实独台”。当然,因中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美对台关系总体上仍是服从于中美关系,只不过把台湾当成为符合美国利益可用的一枚棋子。

  四、对2016“总统”大选的基本判断

  岛内政党政治及重要选举是残酷、惨烈的,这种状况一天不改变,两岸政治关系也难以取得进展。依笔者观察:

  1. 国民党政权面临严重危机。“九合一”选举遭到重挫的国民党元气大伤,半年多了不仅没有“止血”,且党内各政治势力充满算计。2016“总统”大选仅剩半年时间,国民党候选人初选终于由洪秀柱出线,但党内是否还有人“义不容辞”出来拼搏,或其它变数,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洪拿到46.2%平均支持度,或许有绿营“灌水”,但国民党政党支持度在40%至43%之间,也说明蓝营基本盘仍在,洪、蔡有得一搏,鹿死谁手,有待观察。不过,泛蓝整合艰难,亲民党动向还未最后确定。四分五裂的国民党,短期内很难挽回或改变民众“换党做做看”的心态。

  2. 民进党重返执政可能性大为增强。

  (1)2016选举蔡英文选票不会低。从前5次“总统”大选得票率看,毫无疑问民进党作为台湾第二大党地位确立(1996年彭明敏得票率21.1%、2000年陈水扁得票率39.3%、2004年陈水扁得票率50.11%、2008年谢长廷得票率41.55%、2012年蔡英文得票率45.6)。“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得票率47%,加柯文哲取胜民进党灌票,民进党总得票率超过51%。

  (2)蔡如日中天国民党已难抵挡。蔡英文2010年新北市长选举失败,2012年“总统”选举再失败,仍成为民进党的“共主”出战2016年“总统”大选,其政治的沉稳性、谋略性、策略性趋于成熟。目前绿执政的13个县市已形成“地方包围中央”之势;党内派系暂停内耗,抱团一致对外;激进“台独”势力已被收买、摆平,蔡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3)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有些微调。从4月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蔡提出“维持两岸现状”论述,到蔡访美破天荒地大讲“中华民国宪法”,愿在“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虽然目的为重返执政争取选票,为取得美国放心,模糊诠释“九二共识”,淡化、包装“台独”,但的确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最新动向,相较过去是不是一种“微调”?需进一步观察。

  3. 第三势力上升,国、民两党“立委”席次难过半。政党政治决定,台湾第三势力小党将长期存在,不可能被国、民两大政党整合或消灭。2012年“立委”选举,亲民党、台联党等小党总得票达280万。尤其是“超越蓝绿”的重要影响,公民运动兴起,社会底层等弱势群体的支持,中间选民将会进一步向小党倾斜,有利于第三势力小党发展。客观上,百年老党国民党,己名副其实四分五裂。2016“总统”和“立委”选前关键时刻,民国党成立,无疑对国民党及泛蓝阵营极为不利。仔细看,现在的第三势力,大都原本属于国民党,包括亲民党、新党、台联党、无党联盟,新成立的民国党、军公教联盟等,众多小党已经就位,誓抢“立委”席次,如无整合,蓝绿均受冲击。尤其泛蓝选票还将进一步分薄,幷影响“总统”大选。

  4. 两岸形势总体上稳定但仍有不确定因素。尽管岛内政局诡谲,纷争难息,但两岸和平发展大格局、大方向、大趋势不会改变,两岸形势“审慎乐观”。笔者认为,当前国民党两岸政策难有大调整、大作为,更不用说在“总统”大选前放弃“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两岸“深水区”中的结构性政治问题,原地踏步,难以推进。民进党两岸政策也不会出现“急转弯”,也不会接受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不会轻易放弃“台独党纲”,因为与选票紧紧“捆绑”。

  五、若干思考与建议

  1. 巩固、深化两岸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迈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不论岛内政党是否轮替,稳定台海大局,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这个大战略不会改变、更不会放弃。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维护台海稳定,严防台海、东海、南海“三海”联动,是中国应对周边有事的战略定力。这不光是着眼于对台工作,更重要的是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实现国家战略机遇期总目标所决定。

  2. 坚持“一中”,反对“台独”。坚持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更是两岸执政当局所达成的历史性认知。目前看,作为两岸一切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阶段性任务还未完成,需要继续坚持,以防两岸关系倒退,也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反扑。两岸形成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国共高层领导人建立的政治互信,两会签署的协议及国台办与陆委会沟管道机制的建立,来自不易,需要进一步延续和加强。当然,如果政党轮替民进党执政,需要视情而定。

  3. 尽早开启两岸政治谈判。岛内政党政治决定政党轮替趋势将常态化,也决定要突破目前两岸政治关系相当困难,但不能由此畏难不前,原地踏步。两年前的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与朱立伦主席会见,习针对回应朱所讲两岸要“求同尊异”,强调要“聚同化异”,幷提醒国民党,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笔者理解,习的讲话意在不该“久拖不动,久拖不议”。在两岸和平发展初级阶段,不妨先做两件事:

  (1)商签“两岸和平协议”。国民党当局曾把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作为2012年大选政策诉求。蔡英文也曾提出“为两岸和平发展共同寻求稳定可靠的新互动架构”,幷写入“十年政纲”中。笔者2011年曾在《中国评论》月刊撰文《签订和平协议有助两岸双赢》,强调:“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不懈努力的目标、是‘先易后难’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具体体现、是‘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安全保证、是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稳定的重大举措。”理由:

  一是,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符合台湾主流民意。今天两岸和平发展已成为主流民意,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主观条件基本具备。尤其两岸各项交往交流之门已经打开,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步上正常轨道。可以相信,尽早就“结束两岸敌对状况,签订两岸和平协议”议题展开协商,让两岸人民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安全感,让两岸人民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永享和平。这个协议一定会受到两岸人民的拥护,一定会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有利条件。

  二是,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有其重要性、必要性。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有助于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也是“先易后难”,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具体步骤,是增进两岸政治关系的更高级的具体行动。

  三是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有利于亚太局势稳定。和平发展,台海稳定,毫无疑问看不出会损害任何国家的利益。当然,不排除有少数不怀好意的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唱反调”,希望两岸关系“时有紧张”,或“擦枪走火”的小磨擦。骨子里面,这些国家担心中国强大后所谓的“称霸”,不愿看到两岸最终走向统一。其实,中国面临许多相当复杂繁重任务和艰难挑战。与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今天的目标。

  四是“和平协议”不是“统一协议”。现在台湾有些人认为“两岸和平协议”高度敏感,甚至还有人把完全不同性质的“和平协议”与“统一协议”混为一谈。其实,两个协议政治内涵完全不同。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涉及一个中国政治内涵,涉及国际上“谁代表中国主权”。商签“两岸和平协议”,只为建构进一步推动两岸和平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机制性保障,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可以理解,国民党出于岛内政治现实和选举考虑有所顾虑,但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未必对国民党执政产生负面影响。选票在选民手中,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

  (2)研推新版“九二共识”。回过头来看,“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授权两岸当局“各让一步,求同存异”,策略性的对无法解决“一中内涵”予以模糊、搁置。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九二共识”作为两岸重要的政治基础,为维护台海大局稳定,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但现实不足已支撑解决“深水区”中的两岸政治关系。苏起曾表示,他创造“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一种“过渡”方案。因此,研推新版“九二共识”,确有其必要性。理由:

  一是,岛内有推新版“九二共识”的期许。高育仁先生曾提出“超越九二共识”;“立院”副院长洪秀柱质疑:“九二共识”不再往前走,要维持多久?走到最后是不是就变成“独台”?《中国时报》4月3日文章称,国民党更要认清“九二共识”已完成历史使命,“各表”的两岸关系幷不能确保台湾的有利未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早先曾提出“一中大屋顶”论述。施明德等7人提出“大一中”架构。

  二是,需要打破“一中各表”永久化。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将“深水区”中的“治权”议题,作为“合情合理安排”、幷为之努力的方向来探讨。智库先行,红、蓝、绿学者从学理、法理和历史与实现结合,共同探讨构建“一中分治”,最终“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相信这一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与时俱进,就是重大突破。这也是依“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厘清台湾“治权”较为理想的选择。尊重“台人治台,高度自治”,有利于台民众减少所谓“矮化”疑虑,增进一中认同,对未来条件成熟时进一步讨论“主权代表”、最终为“主权代表”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定有帮助。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1)“深水区”中的两岸政治关系,历史原因错综复杂;现实是两岸和平发展处在“初级阶段”,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关注,幷加以重视。(2)无论岛内是否政党轮替,确保“台海稳定,坚持反独、和平发展”,仍是两岸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应更多地为两岸人民的福祉着力。(3)对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期待,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久拖不议”;既要“力保稳定”,也要“与时俱进”。(4)中美综合国力差距越来越小,需要合作越来越多。两岸综合实力对比越来越悬殊,需要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时间不在台湾,对此大陆充满自信。

    (2015年7月13日  香港“珠海学院”与华东师大“两岸所”研讨会论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