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枢纽

  1987年前两岸隔绝互不往来,但港台交往从未断流;两岸开放后香港的桥梁作用,非常独特,无可替代;2008年以来港台关系快速升温,两岸新格局下香港枢纽大有作为。值得可喜和深思的是,台湾正在“复制”香港。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幷开放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2010年两岸签署ECFA,2011年台湾也开放陆客赴台“自由行”。可以相信,依靠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意,最终定会探讨出一国两制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模式。

  回顾历史,香港在两岸关系60年发展长河中,所扮演的仲介角色非常独特;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无可替代;所担负的历史重任非常伟大。这三方面的结论,可以肯定没有人会怀疑,几乎是两岸三地的共识。

  一、1987年前港台交往从未断流

  香港与台湾地缘相近,历史上的关系源远流长。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迁台,海峡两岸从此天各一方,互不往来,直到1987年,封闭了38年之久的两岸大门才终于打开。所幸的是,这38年里尽管海峡两岸隔绝、两岸风云变幻莫测,但是香港却和台湾一直保持民间往来,没有“断流”。

  上世纪六十年代,港台两地人员往来先是靠客轮从海上往返,1965年起逐步由空中客机取代;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每年大概有10多万人次往来港台两地。这期间,由于两岸交往的门尚未开启,两岸关系时有紧张,且有风险,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港台经济往来方面,还是有两地的民间商家进行一些投资和贸易。很特别的是,这期间原隶属台官方“外交部”后由“陆委会”接管的台在港机构“中华旅行社”,从1960年代起就扮演“地下领事馆”的角色,主要处理两地的事务。1972年英国与台湾“断交”、1997年香港回归,台“中华旅行社”仍继续留在香港运作,直到2011年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所有这些都验证,只要是中国人的地方,只要有中华文化的存在,血脉和亲情就割不断,交流交往就会持续进行。同时也验证,香港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好像早已为两岸关系发展做好了扮演“仲介”、“桥梁”角色的准备,其早期两岸“枢纽”定位,已显端倪。

  二、两岸开放后的香港枢纽角色无可替代

  1987年到2008年,两岸关系有了比较大的发展,香港在两岸交往20多年里,担负的三大功能,鲜明独特:一是两岸人员往来中转地。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两岸人员往来6000多万人次中,60-70%是经过香港中转往返两岸;二是两岸贸易往来仲介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总额为1852亿美元,约占同期两岸贸易总额的21.7%;三是台商营运总部。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台商在港设立26家地区总部,158家办事处,台资银行分行16家、台资证券公司23家、台资企业上市公司63家。

  这个期间,在香港发生最引人注目和震撼的还有两件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事件:

  (1)1992年10月,成立不久的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选择在香港举行会谈,最后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这为后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政治基础。

  (2)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赴大陆展开“和平之旅”,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连战亲切握手,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首次见面,从此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由于当年两岸尚未直航,连战只能途经香港中转往返北京、台北。由此可见,香港的“仲介”、“桥梁”角色和作用,相当独特,无可替代。

  三、2008年以来港台关系快速升温

  国民党2008年5月重新执政后,被扭曲了八年的两岸关系,逐步进入正常轨道。两岸共同努力,以人为本,共谋双赢。其中国民党采取明智、开放、符合台湾利益和主流民意的大陆政策,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开放大陆客赴台旅游、两岸实现海空直航,这对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两岸关系缓和,使得原本就有一定基础的港台关系进一步密切,交往进一步热络,港台关系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一是珠三角台企、台商仍选择香港为“桥梁”。由于两岸经贸和人员的“直通”而无须再走弯道、绕道,香港“仲介”、“桥梁”角色和作用,相对受到削弱、淡化。据香港中旅不完全统计,2009年比2008年两岸人员往来经香港中转下降10%左右;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09年比2008年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下降8.6%。但每年仍有约300万人次台湾同胞经香港中转到内地;每年仍有200多亿美元贸易,经香港中转。

  二是港台之间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大幅提升。1997至2006年,港台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18亿美元;港台人员往来为2427万人次。2008至2010仅三年,港台贸易为1042亿美元(三年就达到十年的一半;港台人员往来为916.8万人次(三年占到十年的37%)。2011年前十个月,港台贸易总额为3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港台民众往来为240万人次。港台航线仍是双方最繁忙的航线;在香港的台资银行是台在外最赚钱的银行。三是港台官方交往建立平台逐步走上机制化。1997年香港回归时,特区政府处理涉台事务,由行政长官特别顾问与台在港机构“中华旅行社”沟通。2002年改由政制事务局(现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接手,从此特区政府与台湾沟通管道,从建制外纳入建制内。两岸关系改善后,双方具官方背景的“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与“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分别在2010年成立,幷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就港台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共识。2011年12月30日新的《香港与台湾间航空运输协议》由“港台小两会”完成签署。延用了40多年的台湾在港机构“中华旅行社”,2011年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同年底“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在台湾正式成立。

  四、两岸新格局下香港枢纽大有作为

  总结60多年来港台关系稳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

  (1)大陆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瞻远瞩,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了符合香港实际的对港政策,当时还未想到后来港台关系的发展,更未想到香港会成为两岸人员和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但客观上,中央前瞻性的对港政策,为两岸关系和港台关系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中央同样充分考虑到港台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稳定、繁荣香港全局,从维护台湾同胞在港切身利益,从最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以人为本、以诚为信,精心制定了处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的政策,简称“钱七条”,幷以此认真贯彻、落实到港台各项交往交流的事务中。

  (2)香港因素。从1997年7月1日回归那一天开始,香港特区政府认真执行一国两制方针,按照香港《基本法》和“钱七条”稳健、务实处理港台关系,几度大幅简化台湾居民来港手续,延长在港停留期限。2011年9月1日起,持有台胞证的台湾居民免签注到香港的期限,由过去7天増至30天。2011年12月30日最后两天传出利好消息,《香港与台湾间航空运输协议》在港完成签署,从2012年开始,除了已在飞航的桃园、台中与高雄机场,以及仍未开放的台北松山机场外,台湾各城市机场将全面开放申请定期包机往返香港,而目前每周双方各约170个航班及1700吨货物运力,将增加到超过200个班次,货运量将增加到超过3000吨。2008年至今短短三年多时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港先后会见江丙坤、胡志强、郝龙斌等多位来访的台湾重要客人。香港特区政府已有现任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原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等多位高官赴台参访。

  (3)台湾因素。港英时期(香港回归前),港台关系相对独立于两岸关系以外。回归后的港台关系,成为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好坏与两岸关系大气候密切相关。尤其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蓄意攻击一国两制,港台关系受到两岸关系波及,受到“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影响,港台关系一度相当冷落。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从岛内民意希望港台关系稳定,期待台湾在港的利益得到维护,在制订对港政策和推动港台关系方面,釆取了客观面对、务实处理的态度。2009年1月1日起,台开放港澳中资企业员工赴台观光;同年2月25日起,放宽港澳居民赴台停留、居留时间限制。

  五、港台在金融、法律、旅游三大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就港台金融合作来讲:香港早已跻身国际金融中心行列,也是中国支持推动建设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金融市场化、法制化程度高;台湾金融业运营经验丰富,服务功能强。加上背靠内地市场大、商机多,两地集聚辐射功能。尤其是,2010年4月和11月,两岸先后签署金融合作协定和MOU(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预示着两岸金融合作将进入实质阶段。2011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访港宣布的36项挺港政策中,就有11项涉及支持香港拓展金融业务和市场。同时,也为港台两地加强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未来港台可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在资金、技术、创新、人才、监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互动、互补互赢,共同朝建立“港台共同金融市场”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就港台法律合作而言:香港法制健全,法律专业人才多,执法能力强,商务仲裁基础好、前景广,是全球第四大仲裁中心。而且,在两岸之间地位超然。而港台法律界早有合作,2010年1月11日,香港律师会与台北律师公会签署首份交流协定,双方同意互换资料与资讯。2011年6月香港新《仲裁条例》正式生效,仲裁法律更加清晰、明确。因此,未来藉香港法律优势,加强两岸三地仲裁合作,潜力巨大。不过由于过往两岸关系因素所致,台湾1997年通过的《香港澳门关系条例》等多个规定,对现时港台关系已不适应。而1993年两岸即通过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法律文书认证使用、罪犯移交两项合作协议;2010年两会又签订共同打击犯罪协定,但港台之间至今未就上述问题以及司法协助、判决的承认及执行、共同打击犯罪等法律合作两问题达成类似协议。香港只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有所互动和单方面视情采纳对方判决作个案处理,这与港台关系快速发展远不相适应。

  就港台旅游合作来看:自2008年7月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以来,台湾观光业迅速成长,2009年、2010年先后突破400万人次、500万人次大关。2011年总数达608万人次,成长率9.34%,是全球平均4%至4.5%的一倍多,观光外汇收入约新台币3000亿元。其中,大陆是台湾观光最大的客源地达184万人次,如无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政策,很难想象有这样的成绩。但与香港相此还差很多,2011年入境香港是4200万人次,其中自由行近1500万人次。香港、台湾都是大陆游客的重镇,颇具吸引力。很可喜的资讯,去年中央挺港的36项政策中也有5项涉及旅游产业发展。同样自2012年1月2日起台湾开放大陆人士申请赴台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美容,此举有助于拓展大陆来台客源。如在政策上进一步松动,如开发大陆内地-香港-台湾“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定能打造台湾观光业的“春天”。

  总体而言,60多年来香港无愧是联接两岸政治的一块重要宝地、是联系两岸经济的一座重要桥梁,是联系两岸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其未来仍可继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枢纽”作用,这是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替代的。更进一步剖析港台关系还可以发现,香港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启示值得关注、尤为宝贵。值得可喜和深思的是,台湾正在“复制”香港。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2010年两岸签署ECFA;2003年香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2011年台湾也开放陆客赴台“自由行”;上世纪90年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成立,2010年香港“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与台湾“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成立。

  今年正值香港回归15周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在香港成功实践15年。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成本最低、代价最小,事实已证明这一点。当然,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区别,一国两制港澳模式不能简单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划等号。可以相信,依靠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意,最终定会探讨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模式。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3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