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进党两岸路线为何跳不出“权谋”怪圈

  成立于1986年的民进党,历经26年已经变了模样。变得越来越私利、越来越短视、越来越权谋。尤其在两岸路线上,始终自我陷入一种莫名的困境中拔不出来,民进党正像一艘不知驶向何方的小船,在台湾海峡中漂流。

  翻开民进党这20多年发展史,不难看到其两岸路线一直充满着算计与权谋。1991年10月12日,民进党第五届第一次全代会修正、增列,“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这么一个赤裸裸的“台独”纲领,实在是让台湾选民不敢恭维,故1996年“总统”大选,代表民进党参选的彭明敏得票率仅21%。2000年“总统”大选前一年的1999年5月8日,民进党召开第八届第二次全代会,制定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淡化“台独”,承认台湾现在“国名”叫“中华民国”,提出“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果然,这么简单的包装“台独”,竟能欺骗百姓,蒙混过关,陈水扁以39%得票率取得政权,民进党得意洋洋。2004年“总统”大选,民进党未改“台独”路线,陈水扁又抛出“一边一国论”,侥幸被至今未破的“两颗子弹”案保住政权。到了2007年9月30日,民进党召开第十二届第二次全代会,制定了所谓“正常国家决议文”,“积极推动正名、制宪、加入联合国、落实转型正义与建立台湾主体性等作为”。隔年的2008年“总统”大选,选民终于看到民进党的嘴脸,最终用手中的选票,终止了民进党“台独”政权。2012“总统”大选,台湾民众担心民进党如重新执政恐将造成两岸新危机,结果再次用选票淘汰了拒绝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

  其实,民进党成立初衷,是以发起街头运动,打出“民主牌”、“进步牌”、推动岛内“政治民主化”、鼓动民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为政治目标。而随着岛内“解严”、“解禁”,民进党内对“民主政治”的诉求已经达到目的,此时民进党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反对党。但随着“台独基本教义派”和本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此时民进党的政治理念,已经完全偏离了当初追求政治民主与社会进步的美好初衷,大搞“台独”运动、反对国民党、反对外省人,进而与大陆为敌,反对与大陆交往,“抹黑抹红”。凡此种种,民进党一切为反对而反对,完全失去理智,已经没有方向。

  一、两岸议题为何会越来越突出

  与此同时,民进党反对国民党威权政治,将取得执政权作为党最高政治目标,这本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政权之争,为何这些年越来越突出地将两岸议题拖入其中?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客观上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骨肉相连、血浓于水,两岸议题本属共同家园里的事情,非常自然,也非常必然地会影响到台湾社会、经济,包括选举这类政治生活之中。台湾任何政党、任何政治人物,无法回避两岸议题,关键的、重要的是对两岸议题,不仅仅是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里的交往交流,也包括一个中国原则、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政治立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一颗真诚热爱中华民族的心。

  二是国民党在岛内选举中比较好地把握了两岸议题的主导权,顺应了台湾选民期待两岸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的主流民意,为选战加分不少。而民进党作为反对党,一方面在两岸议题上缺乏深度正确认识,提不出让选民放心的大陆政策;另一方面不得不跟进国民党的两岸议题,策划一些为反对而反对的激烈“台独”言论,直到一些无实质内容的所谓“台湾共识”等“空洞”说辞。

  三是民进党误判形势,自缚手脚,极端意识形态化,把台湾选民当“阿斗”。每到选举,民进党总要借两岸议题施展“抹黑抹红”的伎俩,给对手乱扣“倾中卖台”的帽子。殊不知两岸交流20多年,带给台湾的和平红利日益增多,加上数百万台湾民众到过大陆,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已有了心灵的沟通,民进党一味用对抗的思维处理两岸议题,处处反中,事事否定,逆潮流而动,显得相当无知,怎么能不减分。

  二、败选检讨难以走出怪圈

  眼下民进党内正在对2012败选因素进行检讨,党内一部分人士好像看到危机,建言调整两岸路线;也有一部分人难改“台独”本性,仍抱有幻想,走不出怪圈。笔者认为,始作俑者,还是民进党对两岸议题的“权谋性”所致。

  民进党检讨2012“总统”大选败选教训之一,一部分菁英开始认识到“两岸关系是民进党的罩门”。但能否真正认清这个“罩门”的症结所在,幷赋予行动,这对民进党转型攸关重要,否则就不可能走完“最后一里路”。目前看到的是,民进党内务实派要想冲出困境,却举步维艰。不久刚出炉的民进党败选检讨报告,广受各界瞩目,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在这份报告中,民进党将败选归结为“执政信赖度不够”、“中国因素影响的因应”以及“基层经营与政治板块的突破”等细枝末节问题,不但没有对败选主因——坚持“台独”、否认“九二共识”作出正面、深刻的检讨,相反是掩盖其顽固坚持“台独”路线的错误,避重就轻,讳疾忌医。

  再看几位民进党政要败选检讨观点,在两岸路线上还是不脱“权谋性”的阴影:曾提出“宪法一中”与“一国两市”概念的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日前在媒体表示:绿营两岸政策应贴近国民党,让台联党固守“台独”。谢的说法意在民进党和台联党可以分工合作,就能达成重新执政的目标,这种为选举而做假的路线改变,人人都可以看出,是阴险的一招,是一种手段的改变,而不是立场的转变,“台独”本质未变。更为可笑且幼稚的是,前台南县长苏焕智竟提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应该“政经分开”,一方面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一方面继续反对“九二共识”。试想,这种“脚踏两只船”的主张,这样“权谋性”的调整,台湾民众可能接受吗?大陆可能接受吗?

  民进党上下热烈检讨两岸政策之时,除激进“台独”势力牢牢坚守所谓“台湾主体性”立场外,党内务实派中也确有头脑清醒之士。新潮流“立委”段宜康表示,民进党要摆脱“反中锁国的刻板印象,两岸政策应是立场坚定、态度友善、政策有弹性”。“立委”赵天麟则说,“两岸在各层次、民间都有交流,民进党曾经执政,现在也寻求再执政机会,不能自外于两岸交流,应卸下心防,建议从智库或非正式座谈开始与中国(大陆)建立互动管道”。“立委”李应元更直言,民进党如果不检讨两岸政策,到2016年还是一样,选举再热、呼声再高,到最后一个礼拜还是发现大势已去。台湾智库谘询委员张国城称,民进党要执政,“九二共识”等七个关一定要过。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说,民进党的两岸立场至少要和全球同步,否则就如这次大选,必将引来中美联手封锁;当全球都和中国打交道,民进党如果置身事外,最后只有等待被历史淘汰。凡此种种言论,如果判断不错的话,还是让人感觉有“权谋性”之虞,这些所谓建言的目的,皆为民进党胜选执政之目的,仍未找到民进党要执政,决不能固守其“台独”党纲这一要害。因为简单的道理之一是,“台独”将给两岸造成的危害及危险性,台湾民众已经越来越清楚了。

  三、摒弃权谋 认清大方向才有希望

  这些日子,民进党一些重量级领导人,如高雄市长、代理党主席陈菊、前“立委”洪奇昌、罗文嘉、民进党中执委洪智坤等,也都提出加强两岸交流的意见,或建议恢复“中国事务部”,或在大陆设立“中国代表处”,或建议党主席等重量级人物访问大陆。同样,凡此种种言论或想法,说明民进党内已经有不少人开始酝酿如何改变、调整两岸路线。如果这些建议能够实施,将是民进党朝两岸政策重大改变跨出的第一步。但是,出发点不能只为选举胜利,否则台湾选民还是会觉得民进党的两岸路线,仍然是权谋与投机。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蔡英文在检讨发言中点出了民进党存在两岸路线方面的问题,呼吁民进党要勇敢走出去“处理中国问题,不是坐在家里想要怎么处理,而是要在互动中了解”。要“从交流中了解中国(大陆)、共同思考和中国(大陆)互动新的一条路”。此话透视出蔡也开始有所醍悟,认知两岸路线要务实,要以具体行动强化这个立场,以摆脱“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但民进党内面对“台独”神主牌这一根本性的路线问题,有没有可能形成共识、有没有办法和决心动真格给予清理、拨乱反正,还有待观察。

  前“立委”郭正亮指出,“蔡英文败选检讨,只是接受外界批评,坦承民进党确有中国问题而已,但在具体实践上,民进党如何启动两岸接触、如何制定互动准则、如何凝聚党内共识、如何凸显政策特色、如何主导两岸议题,由于蔡卸任党主席在即,幷未提出任何内容”。此话倒是可以深入研究一番。

  但无论是务实派,还是“台独”派,都不能把大方向搞错。民进党想研究大陆,但要对路子;想与大陆互动,但要有行动;想调整路线,但要有决心。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彻底放弃“台独”,而不是包装“台独”;要放弃与大陆对立、对抗,而不是谋算计、耍权谋。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立场,大陆与民进党交往的大门是敞开的。

  3月1日国台办记者会发言人范丽青,重申了大陆一贯的立场。如今在台湾,“台独”最多仅有一些小市场,两岸和平发展才是大市场,民进党对此不应错判、误判。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两岸议题与台湾息息相关,这是未来台湾任何大选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民进党要真正认清,票在选民手里,更在选民心里,民进党的两岸路线能否为2300万台湾民众从心底里接受,是最重要的。如能为台湾民众福祉着想、为两岸和平发展着想,为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着想,那么民进党就有希望了。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4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