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如何评价马英九的大陆政策

  这几年,岛内人士评价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褒贬不一。多数人认为,马主政的国民党当局,重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适应台湾主流民意,开放幷松动了不少大陆政策,速度与程度也算可以,应予充分肯定。相反,也有部分人士幷不认同,认为开放口子太大,步子太快。其中,有少数绿营人士,出于政治需要,“逢马必反”,“逢中必反”,指责马“亲中卖台”,应该讲这种评价也不奇怪,但有违事实和多数民意。依笔者观察,运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评价马英九自2008年主政以来的大陆政策与作为,比较恰当:

  一、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总体评价

  总体上看,当前两岸关系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好时期。无论是氛围,沟通管道、交流合作,都是前所未有的。两岸民众,乃至海外华人,甚至国际舆论,都持这种看法,这与马英九及国民党主政下采取理性的大陆政策,有着直接的关联。

  马主政下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中断多年的“两会”商谈。2000年至2008年,陈水扁及民进党执政,推进“一边一国”的“台独”分裂活动,严重冲撞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处于高度紧张,有评论认为已到“战争的边缘”。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回忆录《我在华府的岁月》中,痛斥陈水扁屡将台湾带到危险的边缘。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开启“和平发展”的新曙光。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反对“台独”分裂的“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之上,就两岸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达成18项协议和1项共识。尤其是2010年6月两会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台湾人士称之为大陆送给台湾的“红利”,惠及两岸,更多的是惠及台湾。这些重大的变化和来之不易的实质性成果,至今仍震撼着台湾民众。

  马主政下的第二件大事是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及自由行。20多年前的1987年11月,蒋经国先生开放台湾老兵赴大陆仅限于“三等亲”以内的探亲、探病、奔丧。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仇视大陆,采取“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紧缩措施,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文化等政策,基本“原地踏步”。2008年马英九上台当年7月,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2011年开放自由行,从第一批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及福建省厦门市,扩大到2012年第二批试点城市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第三批试点城市济南、西安、福州、深圳。2013年还将逐步开放宁波、昆明、大连、郑州、武汉、无锡、长沙、珠海、洛阳、哈尔滨、长春、渖阳等城市。这一政策不仅拉动了台湾经济,促进了长期低迷不振的台湾旅游业,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力助两岸民众心灵的沟通与交融,得人心,合民意。

  马主政下的第三件大事是开放两岸海上、空中直航。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三通主张后,长达30年的“直航梦”终于在2008年实现。2003年陈水扁及民进党执政曾抛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说,当时台商称两岸直航是拯救台湾的一剂良方,这就好比台湾得了重病,要赶快吃药救命一样,希望直航能提前落实。如今马主政,两岸空中直航城市大陆有54个,台湾有8个,常态化两岸定期航班总班次已增加到616班,另有不定期和季节性旅客包机;海上直航港口大陆有72个,台湾有11个。直航带来的便利,没有一个台商不从心底里说,方便极了,早上人在台北,中午在上海,晚上又回到家里,省时、省钱、又多了一分安全。经营森茂塑胶有限公司的台商陈朝荣接受采访时说:公司平均每个月都有四柜货物运到台湾,直航前货物都要经香港或澳门等第三地转运,一趟需要耗时一至两个星期,每柜运费约500美元,直航后从厦门港到台湾仅需18个小时,费用也降到380美元,节约24%。

  马主政下的第四件大事是开放中资企业入岛投资。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共133个项目,投资金额7.22亿美元。这个数字显然与台商投资大陆8.3万个项目,约520亿美元相比距离甚远。但毕竟开启了关闭60多年的大门,改变了两岸长期“单向”投资的极不正常、极不合理的现象。2012年10月台“经济部投审会”通过中资企业中远太平洋、中国海运及中国招商局等由三家投资台湾阳明海运所属高明货柜码头公司的三成股权,得以参与高雄港第六货柜中心的建设。民进党、台联党谩骂“引狼入室,高雄恐变中国城”。但不妨听听前高雄县长杨秋兴访问香港的一段话:看到香港的繁荣,高雄港却从排名世界第3位,落后到第13位,令人感慨,高雄港可以发展游艇、邮轮,但只见港口不见船,若是能和香港合作,发展“一旅多程、一程多站”,高雄港就会有很多机会。同样一件事,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不得不让人质疑,绿营人士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为反对而反对的企图心。

  马主政下的第五件大事是承认大陆部分学历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大陆的大学有2000多所,台湾初期承认41所学历,仅是大陆的5%;现在开放至113所,也只是10%。而且,都是上海、北京、福建、广东、江苏等比较优秀的学校。同时,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受“三限六不”所困,即“限制采认高校、限制来台陆生总数、限制医事学历采认、不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不编列公费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工作、不会有赴台就业问题、不得报考公职等”。“三限六不”相对于台生在大陆就读,明显不公平、不合理,难怪台湾首批招生不如人意。2011学年度开始招收陆生赴台,共核定招收2141名陆生赴台就读学士及硕、博士班,报名1904名,共录取1265人,实际注册只有928人。2012年2月国民党中常会听取教育部门主管蒋伟宁“教育建设与发展”专题报告,马英九认为,推动陆生赴台已实施半年,限制太多,以致招不到好的学生,希望教育部门即刻作检讨。日前,台宣布将扩大招收陆生赴台,放宽承认大陆学历,幷开放大陆专科生赴台就读二技,这样的政策调整,就符合两岸教育健康交流的常态。

  马主政下的第六件大事是红、蓝、绿学者可同桌议政。过去长时期红、蓝学者在大陆坐在一起参加两岸关系研讨会很多次,绿营学者几乎挂零。2012年有了很大突破,原定7月份由两岸统合学会召开“台北会谈”的研讨会于12月重新举行,逾200名两岸红、蓝、绿学者、专家齐聚一堂,交换意见,实属罕见。包括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吴钊燮、智库副执行长游盈隆、前“陆委会”主委、台大“国发所”教授陈明通等绿营人士、学者与会。尤其,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等大陆涉台官员和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俞新天、厦门大学台研所所长刘国深、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等大陆重量级涉台研究学者,首度一起赴台参加研讨会。而且,备受关注的“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敏感议题,也毫无拘束,畅所欲言。此会的召开,就连绿营重量级人士也是加以肯定。

  马英九主政下两岸关系可喜幷颇值肯定的还有不少。2012年8月31日两岸签订《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货币“曲航”变“直航”;中银台北分行、交银台北分行先后在台北开业;两岸设商贸代表处获重大突破,台湾贸易中心上海及北京代表处、大陆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已经挂牌;两岸故宫高层互访,也是“破冰之旅”。2013年1月18日,即两岸全长270公里的“海峡光缆1号”在福州建成,这是大陆首条横跨台湾海峡、直通台湾本岛的海底光缆。现今,马英九表示要:“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及“通盘检讨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也是需要勇气的。尤其“两岸互设办事处”,将是今年两岸关系的亮点,这将是马主政以来开启两岸和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篇章。

  二、值得反思和检讨之处

  从另一方面看,马主政后的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政策上仍有不少值得反思和检讨的地方。其中,最大、最关键的问题是,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制约、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健康正常发展。
马“三不”讲话,最早始于2007年11月他访问日本时所提,其背景是当时仍是民进党主政,也是2008年3月“总统”大选的前几个月。2008年1月17日马又表示,他所说的“不独”,就是不推“新宪法”或“台湾共和国”、“台湾国”,他是选“中华民国台湾的总统”或“台湾的总统”,与谢长廷自称在选“台湾国的总统”完全不同。还说“新三不”的两岸关系模式是“旧瓶装新酒”,台湾是“和平制造者”而非“麻烦制造者”。当时岛内政论界多数人看法,马“三不”的讲话,是马英九为了打赢选战及国民党重新执政的需要。

  时间一转眼又过了五年多,期间马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三不”政策。2010年1月1日马英九发表元旦祝词时称,“不统,不独,不武”不是消极维持现状,而是积极争取两岸和平发展,增进了解的时间。马英九表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现阶段不论是“急统”还是“急独”,都会引起严重的对立纷扰,因此他一直主张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幷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这些讲法似乎又是在突显“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两岸学者特别是岛内学者,认为“三不”政策不仅仅是国民党为保住执政权的需要,是台湾政党政治选举的需要。而且,将是国民党长期的大陆政策底线。笔者简单分析:

  首先,“不独”属正面,事实难做到,也独不了,相信马英九作为一个中国人及炎黄子孙的一分子,骨子里是力主“不独”;“不武”也属正面,符合和平发展的主流,为政者理应负起责任,但如有“台独”,也难保不武;“不统”完全属于负面,逆民意而上,逆历史潮流,对得起中华民族吗?台湾有一位受人尊敬的重量级人士讲过,马讲“三不”违反“一中宪法”。因为“国统会、国统纲领、中华民国宪法”都写着“统一”两个字。新同盟会长、国民党陆军退役上将许历农在台北湖北同乡会记者会上指出,“中华民国宪法”是统一“宪法”,其增修条文的前提就是为因应“国家统一”前需要。新党主席郁慕明举办首场“请问台湾人民”演讲时曾强调,蓝营的两岸政策,应以“终极统一”为目标。台湾“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更是建议,应早日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推动和平协定签署、建立两岸制度化的和平机制。

  其次,马“三不”政策是否是国民党出于“维持现状”的考虑,或是为了选举的胜利需要。这样判断,也未必完全准确。2012年初那场“总统”选举马英九胜出连任,国民党得以保住政权,重要的因素幷不是两岸“维持现状”,而是在反对“台独”分裂的“九二共识”基础之上,大大改变了两岸现状,包括本文前面讲到的,中断十多年的两会协商恢复了,期待30年的两岸直航实现了,隔绝60年的大陆居民终于可以赴台旅游自由行了等等。这种现状的改变,这种大陆政策的调整,符合主流民意,所谓“得民意者,得天下也”。再往深里分析,如今两岸现状的改变,变得更加和谐,变得更多的“红利”惠及台湾。其中,对马英九及国民党当局来讲,现状不重要,民生最重要。民生靠经济发展,经济低迷不振,民生何来改善、提升,说到底,今日台湾的经济能离开大陆吗。而且也要看到,2012年马英九胜选连任,反对“台独”分裂的“九二共识”,幷非是唯一的因素,任何一场选举的胜利,都离不开民意取向、选战策略、选战文宣、候选人素质、突发事件应对等综合因素。2016年台湾大选,“九二共识”的因素占据多少分量,也很难讲。

  第三,马“三不”政策让人感觉是迎合了美国对华战略:“和而不统,以台制华”。有人说的更难听,是台湾看美国的脸,向美国购买武器,也未必能买到真正的“保险”。依笔者观察,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是美国对两岸“划峡分治”、牵制中国的长期策略。两岸如果统一了,美国丢了手中一枚棋子和筹码;如果台湾要“独立”,美国也担心被“拖下水”上不了岸,中美两个大国难免“摊牌”,美国不知如何承受。不要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冷战时期,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了“联华制苏”,抛弃“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看现在或未来,美国能保台湾万年吗?马英九及国民党当局真正要想解决两岸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及十分棘手的现实问题,内因是主要的,人为的“三不”政策需要调整。中国有句老话,“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三不”政策已经是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及解决“深水区”问题的重要障碍。

  人们难以忘怀,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北京与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国共两党领导人在60年后再次握手。当天连主席在已经建校107年的北京大学演讲:“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12个字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乃至全球的华人,为之感动和无比振奋。2008年5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抵大陆访问,这是首次国民党主席以“执政党”主席身份访问大陆,在中山先生的陵寝前,吴伯雄写下了“天下为公,人民最大”,这8个字让人感慨万千。这么多年,连主席和吴主席积极奔走于两岸,为两岸和平发展尽心力,受拥戴。马英九这几年,在连、吴两位主席所铺垫的道路上,在两岸关系方面做了许许多多实事好事,历史也都不会抹掉。原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曾经讲过,解决台湾问题,急不得,也拖不得。我们要给台湾当政者时间,要给台湾民众时间,相信马英九及国民党当局的“三不”政策,适时做出调整。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3年3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