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张云逸传》节选

  第五章  千里转战会合朱毛红军

  四、北上湘赣苏区

  4日凌晨,张云逸等率部队到达梅花圩东南的大坪乡杨家寨会合。之后,前委召开会议,鉴于梅花圩失利无法在粤北立足,“决定速出乐昌,向江西前进,找到苏区作一相当时期之休息。”出发前,张云逸等把龚鹤村、李显等伤员交中共地方组织安置,留下教导大队60多名骨干和300余支枪给湘南特委驻粤工委,以便使其坚持该地区的游击战争。

  5日,红七军来到乐昌以南、韶关以北的杨溪(今属乳源县)渡口,准备在此东渡乐昌河(武水)。本来,张云逸等决定5日拂晓开始渡河,但由于兵疲足痛,部队上午10时、军部12时后才赶到渡口,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机。部队四处搜寻,只找来了两条船。于是,邓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团先渡河,张云逸率军直属队和五十八团殿后。由于河宽船少,至黄昏时分才过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的一个连。这时,粤军郭润华团分别从乐昌、韶关乘汽车赶来。邓小平与李明瑞指挥过河部队与敌展开激战,以掩护后续部队过河。然而,由于敌人攻势凶猛,河东部队被迫突围,夺路东进,向仁化方向撤退。粤军封锁了渡口,张云逸率没有渡河的七八百人连夜后撤30里,来到乳源县的一个瑶族聚集的山村,同时派人到梅花圩找中共地方组织的同志联络。

  从此,红七军被截为两部分。

  到这时,离开了根据地,现在又离开了红七军主力,摆在张云逸所率七八百红军指战员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必须拿出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纔可能实现与朱毛红军会师的目的。为此,张云逸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杀出一条血路,会合朱毛红军去!这是一条生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为了把部队带到江西,张云逸于6日决定:军直的所有人把伙食担子全部丢掉,统统拿起武器,编入第五十八团,以黄子荣任团长,叶季壮为团政治委员。全团编为两个营六个连。

  莫文骅见证了这一历史瞬间,他说:“经过张军长一番的动员、解释及组织,使每个人都明白、现在是在生死关头,不齐心不拼命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现在死中求生,开小差、怕死,就是找死。张军长如此坚定,感动了战士。这样战斗情绪又鼓起来:挑伙食担的、换成拿枪的;拿棍子走路的同志,把棍子抛掉也拿起枪来;伤病员也愿随走,干部下连,降级使用,大家一条心,队伍又复活了!”

  这时,地方党的同志来了,商量如何过河。张云逸吸取了上次渡河的教训,认为白天渡河容易暴露,河面太宽费时太多,于是决定夜间在乐昌上游和坪石镇下游间渡河。关于渡船问题,决定由地方党的同志扮作商人,到坪石镇以“运粮”为名租船,开到下游。为确保渡河成功,张云逸还做好了截船过河的准备。

  7日夜,张云逸率部向乐昌河南岸的老爷庙渡口前进。他回忆道:“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路上很滑,加上天空漆黑,一不小心就要跌跤,许多同志都弄得污泥满身,我也摔倒了四五跤。每人的心里都担心着这次偷渡能否成功。这时随军行走的还有几十个小孩,他们是从右江跟部队出发的,由于这时情况非常危急,过河时很可能遇到战斗,为了不使这些小孩无谓牺牲,我们将他们留下来,托当地党组织照管,但是他们都不愿离队,偷偷地又勇敢地跟着部队后尾走来了。”

  部队赶到河边,从坪石“租”来的船也开来了,时间不长部队就抢渡完毕。之后,张云逸率部经天堂岭到达黄圃司(今广东乐昌市黄圃镇),8日从塘村进入湖南宜章县境。

  宜章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广泛开展的地区,也是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举行湘南起义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当地群众为全国到处都有红军而感到高兴,主动为红七军当向导。为避免将来被地主恶霸报复,他们又要求用绳索将其捆绑,以表示是被“强迫”的。

  张云逸率部进入宜章后,即派人四处打探五十五团。2月9日,部队在宜章县里田附近的上渡村休息两天。之后,进入郴州,在中共郴州县委书记的亲自带领下,沿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道路,经资兴、桂东,于春节前到达酃县(今炎陵县)的黄挪塘。张云逸估计敌人也要过年,于是让部队在黄挪塘休息一下,杀猪过年。不料,2月17日(大年初一)上午八九点钟,汝城县民团胡凤璋部1000余人奔袭黄挪塘,张云逸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击,歼其50余人。之后,张云逸又率部游击宁冈,2月下旬转到酃县水口镇下村休整。

  3月14日,湘东南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获悉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到达酃县,立即率部队前来迎接。于是,两部在水口镇会师。

  没想到,两部会合时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张云逸回忆说:“在会师时还发生了一点小误会,就是那时我们的红旗经过日晒雨淋和多次战斗后,已经破烂了,也不红了。王震同志的部队来时,见我们的队伍不整齐,以为是民团,但冲了几次,冲不动。我们突然遇到这一支武装,也很诧异,于是问他们是什么部队,并说明我们是红军。这一场误会才得到解决,两个部队会师了。”

  两部会合后,一同北上茶陵,寻找红七军第五十五团。这时,湖南国民党军急忙调集新三十一师的独一旅两个团和第十九师一个团,以及茶陵、酃县的民团,企图在茶陵县湖口圩和沔渡之间围堵并歼灭红军。张云逸遂指挥两支部队在浣溪渡西渡洣水,向茶陵县城方向佯动,调动防堵的敌人回援茶陵,接着又东渡洣水,进入根据地的茶陵县尧水东北地区。回援茶陵的敌人发现红军东进,遂又掉头追击。3月24日,当第十九师的一个团及茶陵、攸县、安仁三个县的民团追至高垄以南的将军山地区时,被红军一举歼灭其300余人。可以说,这是红七军第五十八团为湘赣苏区人民送上的一份见面礼。

  将军山战斗后,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和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回到莲花休整。中共莲花县委和莲花县苏维埃政府召开欢迎大会,为红七军第五十八团补充了数百名新兵。之后,张云逸率第五十八团和湘南独立师第三团进驻永新,与红二十军第一七五团会合。为统一指挥赣江以西地区的红军作战,奉命成立河西临时总指挥部和中共河西临时总前委,张云逸任总指挥,红二十军政治委员曾炳春兼任河西临时总指挥部政治委员,滕代远任河西临时总前委书记。

  自从红七军被分成两部分后,张云逸能够把一支小部队带到湘赣苏区,实属不易。事后,他总结了四条成功的经验:(1)“不论情况如何紧张,在每天出发以前,我都要向全体指战员讲几句话,对同志们加以勉励;并说明当天出发的目的地是哪里,如果遇到敌人包围,一定要突破包围,在什么地方集中,不要掉队。”(2)“干部深入连队中去。在行军时,有情况时指挥员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便找方向,指挥战斗;没有情况时,则走在后面,防止掉队,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是这样做的。”(3)“在行军时,我们注意了沿途休息。10里一小休,20里一大休,这样不仅可以恢复体力,还便于掉队的同志跟上来。”(4)“我们还特别强调抓紧时间煮饭吃,这不仅解决了战士们的肚饥问题,有力气爬山过岭;更加重要的是当时如果不吃饱饭,就不能战胜敌人。”

  本文选自《张云逸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第050—052页。

  张云逸转战乳源瑶区简介:

  张云逸(1892—1974),海南省文昌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1929年12月,和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军长。1930年11月和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红七军北上远征。1931年2月红七军转战乳源,指挥红七军在乳源梅花(1952年划乐昌)打响“梅花战役”。在桂头杨溪抢渡武江激战中红七军分为两部分,张云逸率领渡江受阻未过江人员700多人后撤到瑶山,宿营必背半岗岭瑶寨。在横溪下湾村作短暂休整后,会合梅花战场转移到铁龙头村的伤病员中能走动的300多人,经乐昌湖洞、罗家渡过武江前往江西中央苏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