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杨溪渡口红七军抢渡武江战斗遗址

  杨溪渡口,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杨溪村武江边,西边是杨溪,东边是东岸。武江河自北南流,过乐昌的长来后流经杨溪、桂头出韶关入北江。武江河面宽一二百米,水流湍急。沿河两岸,西有樟树堂、杨溪、均村;东有东岸等村庄。靠河边较高的小山包为河东岸的观音山。杨溪古代无桥,来往两岸全靠舟船摆渡。至今,杨溪渡口东岸河边,仍保存一座古代竖立、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的护佑人们过渡平安吉祥的石碑柱。

  1931年2月5日,红七军血战梅花后的第三天,部队来到武江河边的杨溪渡口,在杨溪村的大巷黄氏祠堂设立临时指挥所,准备渡过武江河向江西中央苏区进发。下午3时左右,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一个连渡过河后,突然从乐昌县城和从韶关南北两个方向前来围堵红七军的国民党军陆续赶到,拦截红七军过江。《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2月9日报导:“本报香港电:郭润华团5日开乐昌,追李明瑞。严团7日亦开乐昌。”

  过了江的指战员立即抢占武江东岸高地,邓小平登上靠河边的观音山高地指挥战斗。武江东岸,顿时成了主战场。红七军据守河岸山头和滩头阵地,掩护五十八团人员继续渡江。“……乐昌的守敌亦向杨溪附近的长来圩扑来,双方已展开激烈的战斗。过河的部队正在观音山高地一带咬住敌人。”(《莫文骅回忆録》16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战斗越打越激烈,敌人越来越多。红七军继续抢渡的渡船尚未到达江心,就被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船上的战士一个个中弹牺牲掉入江中,张云逸军长立即下令停止渡江。过了河的部队,在邓小平、李明瑞指挥下,突破敌人的封锁和包围,取道仁化向江西中央苏区前进,红七军由此分为两部分。

  杨溪抢渡武江战斗,红七军伤亡100多人,牺牲80多人。“枪声、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李明瑞、冯达飞带着突击连不顾一切地向前猛冲,也就在敌人合围圈尚未合拢之际,红七军打开了一条血路。李明瑞冲出去了。过河的大部分指战员都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邓小平和后续部队也跟着往前冲。这时,敌人四面围拢上来,情况万分危急。‘跟我打回去,无论如何要把邓政委他们接出来!’李明瑞带着十名战士和几名机枪手重新杀了回来,将被敌人卡住的邓小平和团长张翼接出了重围。敌人没有穷追,而红七军过河的指战员已有七八十名战士牺牲在乐昌河北岸地区。”(《浴血万里红七军》343页,王福琨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未过江人员总共还有700多人,由张云逸军长带领,回经必背的半岗岭瑶寨,2月6日来到乳源大桥的横溪下湾村,会合在铁龙头村能走动的伤病员,折回乐昌罗家渡附近的老爷庙渡过武江,经乐昌的黄圃司向江西开进。

  杨溪渡口,是红七军“小长征”途中一个生死攸关的渡口。以下摘録部分史料关于红七军抢渡武江河杨溪渡口的记録。

  1、《张云逸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第050页:

  5日,红七军来到乐昌以南、韶关以北的杨溪(今属乳源县)渡口,准备在此东渡乐昌河(武水)。本来,张云逸等决定5日拂晓开始渡河,但由于兵疲足痛,部队上午10时、军部12时后才赶到渡口,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机。部队四处搜寻,只找来了两条船。于是,邓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团先渡河,张云逸率军直属队和五十八团殿后。由于河宽船少,至黄昏时分才过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的一个连。这时,粤军郭润华团分别从乐昌、韶关乘汽车赶来。邓小平与李明瑞指挥过河部队与敌展开激战,以掩护后续部队过河。然而,由于敌人攻势凶猛,河东部队被迫突围,夺路东进,向仁化方向撤退。粤军封锁了渡口,张云逸率没有渡河的七八百人连夜后撤30里,来到乳源县的一个瑶族聚集的山村,同时派人到梅花圩找中共地方组织的同志联络。

  2、《李天佑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85页:

  2月5日,梅花村战斗结束的当晚,红七军前委决定放弃在北江建立根据地的计划,部队立即转移去江西苏区同中央红军汇合。

  黄昏降临,天上飞起了雪花,李天佑、吴西率领特务连紧跟军部向韶关、乐昌之间的杨溪渡口前进,红七军要在这里渡河去江西苏区。

  3、《莫文骅回忆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第168页:

  我军撤离梅花村后,连夜向武江河畔的杨溪口急进,拟渡过武江河后,奔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途中漫天雪花,道路泥泞,加上部队与敌恶战大半天,水米未进,大家饥饿、疲劳不堪,但后有追兵,我们连停脚的机会都没有。撤离大坪村时,已是夜里10点多钟。

  部队在大坪村稍事休息,匆匆吃了饭,又立即出发了。从大坪至杨溪渡口要走50多公里的崎岖山道,为了甩掉尾追之敌,大家不顾疲劳,日夜兼程,穿山越岭,于2月5日晨扺达武江河边的杨溪渡口。

  4、《老骥忆烽烟》,吴西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第76页:

  部队冒雨向乐昌和韶关之间的杨溪口前进,准备从这里渡过乐昌河。这一天是2月5日,下午3点钟左右,部队才陆续到达。

  5、《谷子元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第49页:

  红七军撤到大坪杨家……在这里只休息几个小时,补充了行军的粮食后,当晚即由我们的游击队员做向导,越过加昌水,进入大瑶山,经清洞、水坑、湖洞,第二天到王坪,赶到乐昌下游的杨溪、长来渡口,抢渡武水。

  6、《乐昌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第81页:

  红七军于2月5日到达乐昌的长来杨溪的武江河边。武江河宽百米,江水滔滔,水流湍急,只能依靠渡河工具渡河。但当时这一带也只有温炳招、温亚兰、温丁苟等人的五六条小船,一条船一次只能载十来个人。面临这个状况,红七军决定由邓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团首先从杨溪渡河,张云逸率五十八团和军直属队在长来罗村殿后,一旦发现敌情,可以前后掩护,之后五六条船分别从曲合、杨溪渡口渡河。

  7、《工农红军在韶关》,梁观福着,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第95页:

  红七军撒出梅花大坪杨家寨,于2月5日到达乳源杨溪与乐昌长来之间的武江河边……撑船人在回忆中明确说,红七军当年渡江时,“一起开渡的小船有五六条”,“船很小,每条船只能载七至十人”。不仅如此,渡江的渡口也应有几个。而莫文骅回忆当年红七军渡江,只有两只小船,应该是其中一个渡口的事,否则,在几个小时内,1000多人渡过江去,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历经90多年的沧桑岁月,遗址留存至今的只有杨溪、均村、东岸等古村和江边曾见证炮火硝烟的百年古树,巍然屹立河岸的观音山,滔滔南流的武江河水。

  2015年10月,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桂头镇杨溪村观音山下和东岸的武江河边渡口竖立标志碑。碑为砖砌,大理石贴面,分碑座和碑体两部分。其中碑体高1.5米,宽2.5米,厚0.25米;碑座高0.9米,长4.0米,厚0.8米。双面刻字,正面刻“红七军抢渡武江战斗遗址”,背面刻“史实简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