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瑶医瑶药救红军

  一、张军长的托咐

  1931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从广西百色开往江西中央苏区途中,2月2日在广东乳源县梅花圩(1952年划乐昌)与国民党强敌展开血战,歼敌1000多人。此战,红七军也伤亡700余人。战斗结束的当晚,部队在大坪杨家村作短暂休息。前委决定:为摆脱尾追的敌人,立即出发,继续向江西中央苏区前进,400多名伤病员由地方党组织安排转移到大桥的铁龙头村。

  隆冬苦旅,漫天飞雪,一程程山寒水冷。

  2月5日,大部队扺达乳源桂头杨溪抢渡武江。当天下午,当邓小平、李明瑞带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部分官兵过河后,遭遇从乐昌、韶关方向急速而来的国民党军围堵。红七军被敌人猛烈炮火阻击,不少战士受伤和牺牲。红七军也因此分为两部分:过了河的1000多人突破敌人重围由仁化向江西方向前进;未过河的700多官兵由张云逸军长率领后撤30里,由瑶胞邓安德当向导,从杨溪口进入必背瑶山,连夜来到必背半岗岭瑶寨宿营。第二天,继续由邓安德作向导,带部队安全转出瑶山,来到横溪下湾宿营休整两天。2月7日,张云逸会见了铁龙头村自卫队长、地下党员张金泮。

  此时,张军长最担心的就是前几天转移到铁龙头的400多伤病员的安危和治疗问题。当听到张金泮说伤病员用了当地村民在瑶山和当地采的土药后很多都很见效时,张军长对当地百姓表示感谢!他请张金泮回铁龙头转达他的命令:能走动的8日随部队出发,确实不便走动的留在铁龙头继续养伤。张军长还语重心长地托咐张金泮要用瑶山土药医治好留下来的红七军伤病员。

  二、瑶医瑶药显神奇

  大部队离开后,留下44名行走不便的红七军重伤病员在铁龙头继续养伤。为确保安全,张金泮把伤病员秘密转移到一个地名叫“曲潭”的山坳和到角村隐蔽养伤。还请来了当地土医生陈仙禄,瑶族土医生赵志林协助红七军黄军医一起治疗伤员。

  曲潭山坳在大桥铁龙头村东边,与必背瑶山山水相连,瑶山古道西连西京古道,东去必背瑶山穿铁龙头村而过,瑶汉族同胞历来互相友好往来。

  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必背瑶族盘氏三兄弟就用神奇的瑶药解除了大桥地区一次重大疫情,把许多人从死神手上救了回来。至今,大桥西京古道与瑶山古道连接处,依旧保存一座汉族人纪念瑶族先人、纪念瑶族医药师的“盘龙祠”。

  盘龙祠不仅是瑶汉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又是瑶医瑶药在瑶汉地区长久应用和永续传承的历史见证。

  40多名红七军重伤病员在铁龙头曲潭养伤,其东面就是必背瑶山。

  大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盛产疗效独特、丰富多样的优质药材,瑶医常用的瑶药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0多种。根据各种草药的特性,用其根、茎、叶、花、果、皮等,采用传统的方法,将草药分类,有的经过锤碾,有的进行蒸煮,有的泡酒,有的配制,分为清洗、擦拭、服食、热敷、冷敷等多种形式使用。尤其是舒经活血、补血长肉、消炎镇痛、跌打损伤,烧烫伤、祛寒散热、驳骨等草药,对医治红军战士的伤病有独特疗效。

  几十人的用药,每天都需要一定的数量。此时曾因配合红七军梅花作战暴露了身份的湖南农民运动领导人余经邦,以教书、行医为掩护来到乳源必背,他在桂坑尾的大坪住了下来,不但自己每天到山上采挖大量草药回来,还向当地瑶胞收购有用药材。这些药物通过邓安德、张顺秘密送到曲潭。

  在医治曲潭山坳这批伤病员中,地下党员张金泮和瑶胞邓安德秘密请来的汉族土医陈仙禄和祖传瑶族土医赵志林与红军黄军医经常“会诊”,用瑶山土药包括植物类药物、动物类药物和他们的传统医术,针对每一位伤病员的不同情况,分别以洗、敷、包、贴、擦、刮、灸、驳、服等不同方法精心医治,使好几位连其本人都认为无法治愈的危重伤病员从“鬼门关”“夺”了回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医治,这批伤病员除一位姓唐的连长和一名战士因伤势特别严重医治无效牺牲外,其余转危为安。战士们感叹道:“瑶医瑶药真神奇!”

  在医治红军伤病员的同时,红军黄军医还治好了铁龙头村在反“围剿”中受伤的张法昌、黄玉贱、张树祥等村民。

  在铁龙头曲潭山坳隐蔽养伤的红七军伤病员,伤情渐渐好转后,分批离开曲潭去寻找大部队。张金泮派邓安德、张顺为向导,经横溪来到必背南坑瑶寨赵志林家里。赵志林见黄连长腿上的伤口尚未完全愈合,便立即上山找了草药回来,用石舂臼舂烂,给黄连长敷上。临走时,赵志林又另外给黄连长准备了五服药,用瑶山野芋叶包好便于黄连长在路上敷用。

  三、瑶医瑶药救红军成为佳话

  红七军转战乳源,在梅花战斗中受伤、转移到铁龙头曲潭养伤的伤病员,两个多月伤愈后,告别了救过他们性命的神奇瑶药、瑶汉族土医和曲潭山坳,踏上归队征途。而在杨溪抢渡武江河激战中负重伤人员,仍留在乳源瑶山治伤。

  红七军特务连政委吴西,在杨溪抢渡武江河时,被一块迫击炮弹片击伤了右腿,当时医务人员为他包扎,到达半岗岭瑶寨的当晚,邓安德立即煎草药给他和其他受伤官兵消炎。随部队出发后,吴西因伤重留在了当地,历经了乞讨、筑路、挖煤等艰难困苦,后在乳源瑶山烧炭达八个月之久。砍炭柴时不慎把膝盖砍伤,全靠瑶医瑶药治愈。他感叹:如果不是瑶医瑶药,他这条腿可能就毁了,就再不能回部队冲锋陷阵了!后来,他在回忆録《老骥忆烽烟》中写道:“砍柴的山刀沉重,这一刀伤,至今还有清晰的伤疤。”1932年3月,吴西终于在仁化找到了红军部队,继续他的戎马生涯,成长为一名新中国的开国少将。

  在杨溪抢渡武江受阻后撤至瑶山途中,有重伤员无法跟上队伍。必背王茶大圳口瑶胞邓天位挑木板去乐昌卖,回来时走到七里坑山坳,看到有三个红军伤病员,两个年纪大一点的腿上负了伤,一个年纪小点的正患伤寒病,他们倒在路边奄奄一息,危在旦夕。邓天位在乐昌卖木板时耳闻早几天红七军在梅花和杨溪跟国民党军队打了大仗,死伤不少人,有些带伤逃到了瑶山,国民党正到处抓他们……邓天位也听到有关红军是“好人”的说法,今天遇见,犹豫片刻,最后还是“救人一命值千金”,背扶他们回到了自己家大圳口瑶寨。

  瑶胞们到山上采来各种草药,煮水给他们洗伤口,捣烂敷贴和煎汤内服消炎,伤及骨头的还给他们“驳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三人的伤病逐渐有所好转,三条垂危的生命转危为安,三位红七军伤病员经过瑶医瑶药的救治就这样活了下来。原来,这三位红军一名叫黄恩祥,一名叫陈月生,一名叫黄世尤,都是广西人。伤病痊愈后,黄恩祥化名“黄老五”,陈月生化名“黄老四”,黄世尤化名“黄老三”。他们渐渐融入瑶民当中,在乳源瑶山历时20余载。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黄老五在瑶山病逝,1965年,黄老三、黄老四回到了广西原籍。

  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医瑶药救红军的红色传奇,在乳源这片有着浓厚革命历史情怀的热土上口口相传,成为佳话!

  四、瑶医瑶药永久的传承

  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瑶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藴深厚。历史上,“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瑶族人民,长期身居崇山峻岭、缺医少药的恶劣环境之中,他们在莽莽瑶山自寻土药治病自救,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积累、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乳源瑶族特色的医药知识体系,积淀下深厚璀璨的瑶族民间医药文化,滋养了世世代代瑶汉儿女。

  神奇的瑶药,永久的传承。多年来,瑶医经过乳源瑶族人一代代的传承和延续以及壮大,让其更多地方的人们认识到瑶医的魅力——治病救人的是草叶儿,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新的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地。乳源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了中(瑶)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五年实施意见和发展中草药(瑶药)产业扶持办法。

  瑶医瑶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传奇,在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乳源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在为乳源瑶汉族人民的健康幸福中,必将发挥出其新的独特的作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