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我的故乡

  我生在上海,也长在上海,但我自小知道自己的“籍贯”是浙江杭州余杭仓前,填了一辈子各式“表格”,都写“浙江余杭”,但我第一次去余杭仓前却是1986年,与我父亲一起去的,他也第一次去,这是参加先祖父逝世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的一个活动。此时我俩已分别69岁与44岁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参拜自己的故乡。

  余杭作为天目山余脉自西向东慢慢倾斜,形成了太湖三角洲,这是一片多河塘的肥沃之地,先民在五千年前就在次此定居繁衍。要在此生存必须学会治水。事实证明,最早学会治水的是良渚人,从此在此建立了良渚王城、良渚文明……但终究还是被一次巨大的洪水吞没了,留下了众多地下珍宝。先祖父曾多次称自己是“禹航”人,即余杭又一种称呼,说明余杭自古以来与大禹治水、日常航行相关。我们旧居门口,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塘河,筑有一个小小码头,先祖父当年出入杭州、上海,就是在家门口上船,航行到各地,水运很发达,陆路并不方便。

  我父亲与我们一行会议代表不无兴趣地赶往余杭故居,虽然它是杭州郊区的一个镇,但路上花了一个半小时,非常不便。一路上只见到处是原始的稻田,几乎没有工厂与现代化住房,老街一如旧时,街上一片泥泞,故居初步修复,但是可以窥见当年面貌。四进的房屋被收回,这是非常非常不易的事,恢复旧貌更是下了很大功夫。这里世代种稻,所以宋代以来国家粮仓就建在这里,迄今仍发挥着作用。塘河依在,对岸是一大片自古以来不变的稻田,故叫仓前。

  仓前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洗劫,解放后的备战台湾,发展十分迟缓。但它毕竟培养了一个思想家、学问家、革命家的太炎先生,这是贡献卓伟。先祖父二十二岁之前,始终在仓前接受系统文化学习,他的外祖父、父亲、兄长都为他讲学,他第一部著作《膏兰室札记》就是在这里开始创作的,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与学说。没有这一段经历,就没有后来的他。

  但祖父在世时,他并不知道他也是良渚人的后代。发现良渚文明,正式向国家申报是他去世后几个月的事,但当时很多大户人家都有出土玉器的收藏,先祖父也收藏不少玉器。他在《遗嘱》中说:“玉器存者虽多,为惟二琮最佳,又其一圜者,乃瑗之类,亦是汉以上物。” 这些玉器其实都是良渚出土的器物,只是当初人们不知地下还有一个这么庞大的地下王国。这些器物都是“汉以上物”,这判析不错的。这些器物我们都捐献给了国家,现收藏于杭州“太炎先生纪念馆”。

  过去余杭人总说,余杭有两张金色的名片——一是章太炎,二是良渚文明(如今多了许许多多了)。这两张名片的打造大概都是八十年代,即改革开放年代,历史给予了余杭人发展的机会,一改贫穷落后,一跃时代最先进行列,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变化。

  如今余杭早已脱掉单一粮食县地位。建区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区变成浙江省四强之一,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又跻身全国十强区之一,还名列全国百强县首位,赶超了萧山与绍兴。这个隐藏的不知名区域将大大改变杭州格局,成为未来科技城的中心枢纽。一年的GDP达到2824.02亿,变得如此富有,从而有力地改变余杭的每一寸土地,让我看得目瞪口呆,看得兴奋、自傲。

  当年破旧的仓前,完全焕然一新,成了全国观光地——梦想小镇。故居作了多次修复,并从600多平方米扩大到1700多平方米,如今又扩大到4000平方米。集保存、宣传、收藏、研究于一身,真正展现了先祖父的一生,尤其他早年的环境,成了当地一个爱国主义文化宣传阵地。为此我与我姊、我弟都捐赠了不少收藏,视故居为真正的家——我们的故乡,增强了对故乡的认同感。

  故乡经济上去了,就有能力关心文化了。本来在这方面很落后,但连开了多次先祖父的学术研讨会,资助出版了《章太炎全集》,出版很多有关书籍……,这都是代表顶端的文化,余杭都敢问鼎了,这在过去定是匪夷所思的。为此,“章太炎故居”被定为“全国文保单位”。良渚也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地”。这两张文化名片真正走向了世界。

  这一切奇迹创造者都是我家乡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第一个提议修复故居的是仓前文化馆馆长。他硬是把被粮管所和居民占用的残破不堪的故居一一搬迁、一一修复、一一征集旧物,恢复了旧貌,又举办了几次学术研讨会,又多次加以修缮,又修复了故居的第五进房,又征用隔壁邻舍,扩大面积,举行各种活动……故居成了吸引人参访的文化胜地,一年吸引了20多万人来参观。他正是凭着他的胆识与努力,在改革开放中一路发挥作用,实事实干,成为了余杭区文广旅游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文联主席等,成为改变余杭的人,他叫冯玉宝。这样的实事实干的人,我在余杭见识了许多。

  余杭的干部有几个特点,一、能干,二、年轻,三、漂亮,四、敢打扮。几乎颠覆了我的三观。在我们心目中干部必须有一定年纪,否则“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但余杭干部似乎年纪都不大,都挑起了重担,办事麻利,办事牢靠,不是嘴上一套,虚伪推诿,过后不办。作风远比我一生见过的众多官员要靠谱。

  余杭的女干部特别多,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他们会工作,会生活,会打扮,会穿着,敢晒美丽,大大颠覆了我心目中女干部必然是“马列老太婆”的印象。我最初认识的一位女干部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王姝。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女孩子”,年龄轻、个子小、漂亮能干。她担起了《章太炎全集》的出版重任,竟毫无惧色,敢抓敢管,先后扎扎实实召开了22次工作会议,硬是催出了《全集》,完成了这“大山”工程,使这套书赢得了全国各种的奬励与荣誉。“小姑娘”、“小个子”敢办大事。如今她调到良渚管委会去当负责人了,当上正局级干部,去开辟一个新天地了。良渚是块新天地,它与兴隆洼文化、崧泽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甚至三星堆文化都是多元性文化的产物,但它与世界文明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要她去解锁,太了不起了。一次,余杭请我去作报告,她说她也会来听。当天她来了,修了短短发型,上身穿玫瑰红的灯笼衬衫,下身穿象牙白的长裤,亮丽得如同天人,让我惊讶不已。

  我欣赏这样敢干敢美的女干部,我们过去有太多的伪装了,近年我在捐赠文物与建立基金的过程中,又认识了两位新的文广旅游局领导,她们都不过三、四十岁,都是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们工作投入,不计日夜,雷厉风行,毫不含糊。而工作之余,仍爱说爱笑爱打扮。她们天生丽质,但她们仍会涂口红、戴假睫毛、穿高跟鞋、穿很时尚的服装,让我看得目瞪口呆。但余杭的巨变就是在她们手上完成,与她们在一起也的确让人愉悦。

  这样的家乡怎么能让我们不向往呢?让我们深深产生了乡土认同感、骄傲感。尽管“哪里黄土不埋人”,但故乡的土地更暖人。祖父许多东西在回归生他养他的故乡。叔父的遗物也回到故乡,他的骨灰也在故乡入土。我兄长念祖也安葬在故乡了。我与内人在径山茶林园也选好自己的墓地,百年之后,我们也将回归乡土,长眠于这片美好、兴旺、温馨、发达的山水之间。

  写于2022年5月8日母亲节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