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人指点一路走去

  随着《老八舍往事》一书的出版,“老八舍”的名气大增。它不仅成了我们武汉大学中文系七八级这个集体的代名词,而且也是我们这个集体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代表着平等、友爱、团结、互助。不仅如此,“老八舍”在我们家里,还是下一代的一部生动形象的“活教材”,儿子当年能以北大自主招生福建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録取,与舍友们的指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初见高人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带他去见这样的人。高人是必须结交的,在我眼里,我的同学都是高人。为此,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带着儿子拜访同学,从儿子很小起至今,儿子几乎见过我们所有的同学。

  1991年10月,带着同学们的祝福,我们一家人满怀信心地来到厦门,准备第二次创业。到厦门后,住进了朋友借给的一间三十年代建造的华侨房。此房年久失修,不通风、不透光,白天要开灯。更糟糕的是,住在一楼的后半部分,每天闻着由油烟味、臭水沟味、老鼠味、油垢味、霉味等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的无法形容的让人难以忍受的味道,与武汉长江日报新分的二室一厅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生活上的落差,导致我的情绪极其低落。

  这时,万凤琪来寒舍看望我们了,这对我们是多么大的安慰啊!这是我们到厦门后迎来的第一位舍友。家里从未来过客人,看到同学来,儿子高兴得要命,也不认生,缠着万叔叔看他画的画。博得万叔叔夸奬后,儿子画画的劲头更大了。妈妈大学时的班长表扬了他,这对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荣耀与鼓励啊!

  (注:这时,为了享受南方冬日里的阳光,我从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厦门,在《厦门特区工人报》从事采编工作。)

  打开另外一扇窗

  “快走,我们今天要见的同学可了不起呢!他一个月要赚1000美元。”1994年,一个月能赚1000美元的人,在我眼里就是个大富翁,说话自然流露出赞誉之情。能见这样一个富翁同学,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我也有了“吹”的机会。我告诉儿子,我们要见的叔叔叫张日焕,是朝鲜族人,现在帮他韩国的亲戚打理生意,主要出口水产品到韩国,生意做得很好。这次他还带来个外商,是他的韩国亲戚。

  可能是我赞美式的口气介绍同学起了特殊的作用,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到了酒店一推开客人的房门,5岁的儿子不顾里面坐满了人,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满屋人大声嚷道:“我长大以后比你们所有的人都要强!”这没头没脑的话,让我们感到吃惊,却惹得那位韩国外商哈哈大笑,他马上掏出20美金塞给儿子:“说得好,有志气,这些钱给你做奬励了。”后来在饭桌上,儿子继续超水平发挥,居然和韩国外商大谈两国交流,说什么“现在你们韩国的科技比我们中国强,今后我们中国进步了会比你们韩国强,所以我们两国要友好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等,说得那老外既吃惊又开心,连忙又拿出100人民币给儿子说:“长大后你一定要来韩国留学,一切费用我包了,这是预付的定金!”

  儿子这样讲话,让我感到既惊讶又尴尬,惊讶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尴尬的是这种大话会不会让同学没面子。好在张日焕的亲戚是个大度的商人,很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他通过张日焕来回翻译,一直耐心地跟我儿子聊着,把满满一桌子成年人晾到了一边。

  对一个五岁多的孩子来说,出国留学或许太遥远,但拿在手上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儿子要我保管好钱,留待他以后出国留学时用,一副小大人样。这么小就有了留学的概念,我得感谢张日焕和他的外商亲戚,为儿子打开了另一扇亮窗。

  (注:这时,为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我从特区工人报先后调到两家外贸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跟张日焕算是同行。)

  专程拜访

  从儿子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决定每年带他旅游一次。这个旅游计划至今已经实施了十几年,1996年7月的处子游,我们选择了深圳。那时,许多同学在深圳发展得很好,我想带着儿子上门求教,取取经。

  深圳的同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王华敏的家成了我们的旅馆,兼管早餐。每日香喷喷的早餐,让我们一家人胃口大开。赵健专门开车接我们去豪餐了一顿,那可是我们第一次坐上奔驰车喔。师月会把我们请到鼎鼎大名的曾经的国内第一餐厅——国贸旋转餐厅吃饭,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在深圳的三天里,我们每餐都有同学管饭吃,感觉真是好极了。更关键的是几位成功人士在儿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几乎是始终瞪大了眼睛倾听着我们同学的侃侃之谈。从深圳回来,儿子还不时念叨着他刚认识的父辈的同学:教书育人的王华敏叔叔,报社总编赵健叔叔,公司老总师月会叔叔,创业有成的骆苗伯伯……他们虽然职业不同,境况不同,但都做得有声有色,令人羡慕。

  (注:这时,我从外贸公司调到《厦门商报》做记者已有一年,转了一圈,又回到做媒体的起点。)

  未来当外交部长

  一天,我接到武汉同学孟德民的来信,打开一看,非常有意思,我赶紧读给儿子听。孟子信中说,你儿子很有口才,好好培养,以后当个外交部长。这么高的期许,让我激动了半天,我决心不辜负老同学的期望,好好培养儿子。儿子却不领情说,我才不当外交部长呢,会被人暗杀。这种古怪的念头哪里来的,不得而知,但孟子的建议是有缘由的。

  1997年暑假,我带着儿子回武汉探亲,武汉的同学们设宴款待了我们母子。席间,童志刚、夏武全、孟德民几个同学跟儿子打起舌战,同学一方主张要武力攻打台湾,儿子一个人一方,主张不能打,双方争得非常激烈,相持不下。我知道,同学们是有意识地逗儿子玩,看他能自圆其说到什么程度。最后的结果是,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当时儿子只有八岁半,有如此的口才与胆量,敢跟叔叔们斗嘴,这才有了前面孟子来信的抬爱。

  经过这番唇枪舌战,儿子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与人交往了,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几个跟他辩论的叔叔,不知不觉成了儿子口才训练的启蒙老师,这点,恐怕是那几个叔叔始料未及的吧!

  全陪带来的收获

  班长万凤琪是个非常热心的人,2001年初,我到南昌办事,他丢下自己手上的工作来陪我,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使我顺利办完了事。去南昌是为了儿子。

  那时儿子整天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我用了许多方法来改进他的状态,但效果不明显。听说南昌有个11岁的五年级小女孩,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托福考了630多分,正准备去美国读大学呢。我不指望儿子出人头地,但也不能萎靡不振。这个女孩比当时考上哈佛大学的刘亦婷还厉害,正在报社负责策划的我,想抓住这题材写一本书,于是跟小女孩的父亲联系好后,就直奔南昌。

  听说我来了,万班长到机场接我,请我吃完午饭后,又把我送到女孩家与女孩父亲交谈,他则坐在一旁陪着。看到电视台的主任当我的陪同,小女孩的父亲自然敬我几分,交谈十分顺畅。谈完后,万凤琪又把我直接送到机场。

  一个月后,女孩的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厦门回访。儿子与比他优秀的小妹妹在一起,知道了自己的差距。这之后,儿子整个人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英语学习意愿强烈、干劲大,而且也有了模模糊糊奋斗的目标。这个小女孩当年被美国夏威夷大学计算机专业録取。

  儿子的改变与小女孩的到来有关,小女孩的到来或多或少与万班长有关,这恐怕是万班长全程陪同时没想到的吧。在此,我要说声谢谢万班长。

  (注:自1995年调入《厦门商报》后,主要从事外经贸报导工作。几年间做过很多厦门媒体第一的事:策划成立商报房产俱乐部;组织开展长达四个多月的“21世纪不败”论坛活动;为全市几千辆出租车赠送报纸,被称为是厦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创举。为此,报社指派我做策划部的负责人。)

  年三十的团圆饭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圆饭。2002年2月11日是农历的年三十,我带着儿子和一对母子朋友从厦门坐飞机到南宁,参加大年初一从南宁出发的越南河内下龙湾出境游。那天中午,南宁的吴葆俭开着自己的车到机场接我们,我心里非常感激又过意不去,毕竟是大年三十,大家都很忙,我还来打扰同学。但正因为是同学,即使再忙也要抽空来陪。这样的同学情谊,让人终身难忘!

  从机场直奔酒店餐厅,梁凡一家、李建平一家、吴葆俭一家在这里已等候多时。见到同学格外高兴,我赶紧走过去与他们一一握手,就差一点拥抱了,刚才的不安,早就丢得无影无踪了。我把儿子叫过来,一一跟同学和他们的孩子们认识,随后大家入座,边吃边聊。

  吴葆俭在南宁做音响生意小有名气,李建平的政协干部当得稳稳当当,梁凡在培训中心做了主任,南宁三杰成绩斐然。尽管是多年没见,但席间老同学那种无话不谈的亲切劲,感染了儿子和同来的朋友,他们用羡慕的口气说,看得出你们同学间的关系很好。是啊,关系不好,怎么有缘分在一起吃年饭呢!

  (注:这时,在《厦门商报》做专版编辑)

  李教授的指点

  七八级是个特殊群体,年龄差别最大,我们武汉大学中文系也不例外。学文科,应届生拼不过社会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应届生从老大哥老大姐身上,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学校读书如此,到社会工作后更是如此,培养孩子也不例外。

  2001年底,我正在为要不要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犯愁时,在武汉大学从教的李卓钧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来到了厦门。我如遇到救命恩人一般,跟李大哥讨教起来:明年(2002年)暑假,儿子刚读完初一,其英语水平能应对在英国的生活与学习吗?平均一天1000元人民币的花销,怎么着也得慎重考虑一下。李卓钧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无论花多少钱,也要让孩子去。他举他女儿的例子告诉我,这趟游学值。他女儿在读高一时,被学校派到英国曼切斯特交流,回国后,整个人变了样,从眼界到教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听了李大哥的话,我不再犹豫,决定动员儿子报名参加。事实证明,李大哥的建议完全正确,儿子从英国游学回来,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信,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敢与魄力。

  李大哥的及时指点,为儿子的成长助力不少,我也一直难以忘怀,这就是“老八舍”的魅力所在!

  与高人一起漂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七七、七八两级的学生大学毕业20年了,各校非常重视这批校友,相继举办了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武汉大学七七、七八级校友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2002年10月3号召开,将有许多同学到校,我当然不会错过让儿子见高人的机会。

  五天的聚会,儿子见到了他曾经拜访过的和从未谋过面的同学,与大作家汪芳这些名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与同学们一起喝烈酒、斗秋寒、赛漂流的场景,更让儿子难以忘怀。

  九畹溪漂流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些寒气逼人。同学中身体不太好的早早打起了退堂鼓,一些年轻的、体壮的勇敢者决定下水一试。当地朋友告诉我们,下水前一定要喝些本地产的烈酒“苞谷酒”之类的,我们带来的“金门高粱”也派上了用场。按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喝酒的,但那天破了例,我允许儿子喝酒。同学们举着酒杯互相壮胆,好像要去赴国难似的。

  酒精下肚后,马上觉得不那么冷了。大伙儿穿上漂流服,两人一组坐上橡皮艇下水了。儿子和他爸一组,我跟蔡赓生一组,我们两只皮划艇始终漂流在队伍的最前面。儿子是第一个到岸的,他很高兴能在这帮高人中抢得了第一。漂流的惊险刺激,使大家忘记了寒冷,上岸后同学们还在热议着漂流中发生的趣事。

  武汉归来后,儿子曾写过一篇《武汉秭归纪行(2002年10月3日—6日)》,从一个小孩的角度,详细地描绘了“老八舍”的这次聚会,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代人对后辈的影响与鞭策。

  成为北京一员

  从参加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到2006年12月30日,四年间,儿子忙于学业与数学竞赛,再也无缘见到“老八舍”人。不过,我仍然会在他休息的空隙,告诉他同学的近况。比如说,作家方方又出书啦,寇总秋拍比春拍赚的钱更多了,李叔叔出任一方大员了,等等。

  2006年12月31日,儿子终于又有了拜访同学的机会了。这天上午,儿子带着北大自主招生福建省笔试第一名的成绩来到北京,参加北大组织的面试。儿子有过中学校学生会主席和校合唱队领唱的经历,加上平时大量阅读和经常见高人的积淀,面试轻易过关了。晚上,我带着儿子喜滋滋地去见同学。

  卢元孝、彭迎喜、赵健、杨胜群、隋圻、徐江、寇勤、为民,以及毕业后很少见面的郭伟峰和李昕都来了,个个都是顶呱呱的人物。席间,大家主要听郭伟峰讲台湾问题。本来在家属桌坐的儿子,听到郭伟峰讲的内容,马上跑到同学桌来,心无旁骛地听郭伟峰侃。郭伟峰已是大陆研究台湾问题的顶级专家,一个高三的孩子能有机会亲聆教诲,怎能不珍惜呢!与上次跟武汉同学打口水战已快十年了,但儿子对台湾问题的兴趣始终没减。

  这些做叔叔伯伯的同学,提携后生没有一点架子,饭后他们欣然接受了儿子想与他们合影的要求。看到儿子跟叔叔伯伯们的亲热劲,我从心里受到感动,儿子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我们“老八舍”人功不可没,同学们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书写了一本很有说服力的成长“教材”。带孩子见高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注:这期间,我通过竞争上岗,当上了厦门商报广告中心主任。)

  见证辉煌

  培养一个孩子进好大学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后是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高人的指点仍然是不可少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儿子有幸在鸟巢做志愿者。奥运会一结束,我就请儿子到河南一游。舍友来华强、崔琰热情接待,让儿子从心底里感受到“老八舍”的友情与关怀。来教授与儿子关于学业与事业的交谈,启发儿子对未来多了些思索。

  “老八舍相逢30年”聚会、嘉德公司09年春拍,儿子都有幸亲眼所见。“老八舍”人的精彩人生给他启迪;嘉德拍卖现场钱似流水的角力,让他瞠目结舌、大开眼界。2009年,几个同学相约,两个后代相随,我们到了爽爽的贵阳,亲眼目睹了李军的治市方略,见证了李军治市的成效,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下一个城市的最高领导者。

  (注:这时,培养儿子上北大这点儿事,被厦门几家媒体大篇幅报导后,我教子有方的名气远比记者名气大,这促使我下决心将下半辈子托付给家庭教育事业。)

  后 记:

  与“老八舍”各位高人相识已经36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儿子已经在美国工作了,我的家庭教育事业也越来越红火,相继成立了郭燕家庭教育研究所、先行知教育机构,被厦门市校外教育发展促进会推举为会长。

  为帮助孩子与家长在沉重的应试教育中活得轻松点,我大力倡导与实践行知教育,不仅将其运用在夏令营(旅行)中,而且也运用在平日的教育中,为此发起了徒步厦门的大型亲子活动。

  为在更大范围影响家长,让家长孩子受益,我和儿子共同著书《游山玩水上北大》和《东行西游知天下》。其书出版发行受到数以万计读者的欢迎,这使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2010年3月文

  2014年12月30日修改

  郭燕简历 (学号787045)

  女,汉族,1960年8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山西汾阳。

  1974年—1978年,武汉第39中学,班长、校团委委员。

  1978年—1982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系学生会体育委员。湖北(武汉)考生。

  1982年—1986年,毕业分配至长江航运管理局长航史编辑室,任编辑。

  1987年—1991年,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1991年—1992年,《厦门特区工人报》编辑、记者。

  1992年—1995年,厦门外贸公司。

  1995年—2007年,《厦门商报》主任记者,广告中心主任。

  2007年—2010年,厦门市郭燕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2010年—2015年,厦门先行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4年—现在,厦门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