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良溪是罗贵团队南迁再外迁的中转站

  罗贵团队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1月16日从南雄珠玑巷出发,移民到江门市棠下镇良溪村。经过漫长岁月,这个团队的成员不断开枝散叶,薪火相传,再从良溪扩散到海内外各地。于是,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良溪这个地方是迄今为止惟一发现的簇民南迁的中转站,与前珠玑巷(南雄)相对应,其文化定位应是“后珠玑巷”。笔者试图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查找依据,作一些说明。

  一、罗贵世系的繁衍和分居再迁徙

  罗贵世系,指的是以罗贵为族长的世代相承的系统。这是罗贵团队南迁的嫡系部分。他们到达良溪之后,有的随即分居,有的繁衍之后再外居。这在一些历史资料中可以找到佐证:

  有的迁至东莞。如新会良溪《罗氏族谱》记载:罗贵在良溪所生儿子清之,清之生子翔,始迁东莞英溪。迁东莞后七世孙罗亨居莞城西门,是为“西门罗”之始.

  有的迁至番禺,或从番禺再迁至东莞。如《番禺县地名志》记载: “南宋时罗姓居民自新会蓢底迁此建村,故名(即罗边村)。” 《东莞市地名志》记载: “宋末罗姓由番禺罗边村第三房迁此。”

  有的迁居中山小榄、顺德大良、三水田螺布。如良溪范湖显学冈《罗氏源流》记载: “轩乃罗贵祖之裔孙财禄祖也,居于南海小榄圩边长延乡东南。妣张氏生四子,长子大周迁小榄圩边白仙乡;次子细周居小榄长延乡大埚村;三子谷周迁居顺德大良;四子米周迁居三水县田螺布村,其子孙奉米周公为始祖。”

  有的迁至开平,再迁至鹤山。如《开平乡志》记载: “世传贵翁,绍兴元年,从南雄迁蓢底,即今新会良溪,次子利用分居开平狮子罗村,男女七千多人。”有一支迁至鹤山宅梧荷村。如《鹤山县地名志》记载:“罗氏初居新会良溪,复迁开平大罗村,再分支至此开村。”另一支则迁至双合镇布尚。如《鹤山县地名志》记载: “咸淳二年,罗氏从开平大罗村迁此。”

  有的迁至肇庆,后居高明孔堂。如高明《罗氏族谱》记载: “贵祖因宋朝烽火离乱,由南雄珠玑里南迁新会蓢底。太祖兄弟六人同来肇庆,后卜居于高要孔堂,今属高明。”

  综上所述,罗贵世系870多年来九子四十七孙及其后裔,以良溪为发源地再向广、肇、惠、韶、潮各郡发展,其人口分布有新会蓢底,台山海晏,开平狮子罗村,鹤山雅瑶、宅梧,番禺罗边村、车陂、康乐、罗冈,中山小榄,高明孔堂,南海罗村、三华、九江、石潭,增城罗山、焦田,东莞茶径、英溪、南沙,顺德陈村、大良,三水田螺布,惠州博罗,潮州大埔、饶平等,有的甚至扩展到广西、海南等地。

  二、罗贵团队非罗姓人口的再迁徙

  罗贵整个南迁团队有33姓、97户人家,约1千多人。他们同罗贵世系一样,不断繁衍,又因地理环境变化,良溪原濒临大海,后来逐步变为内陆,随着中原先进的技术、文化的引入,生产力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再迁徙就成必然之势。

  这次南迁的97人(实为97户,以下同) ,其中95人留有真实姓名, 2人未有记録。目前在族谱中找到下落的有罗贵、麦秀、梁弘益、苏汝卿、梁淳化、卢明运、陈世兴、陈世道、谢忠卿等9人。如《小榄梁氏族谱》称: “香山榄都小榄梁族,厥祖宏益(即梁弘益)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又迁小榄,分二族:一松稳祖族,一毓灵祖族。” 《苏氏族谱》称:“罗贵等九十八名呈请给引南迁,三月十六日起程,四月初三赴南海县立案开籍,其引载有苏汝卿、苏汝相姓名,此前次由珠玑巷南迁也(人数、日期有误) 。” 《陈氏英翁族谱》称: “偕九十七人向南迁 ……而世兴、世道(即陈世兴、陈世道)在良而居上焉。"

  这97人中,同姓者不少,除罗姓外,还有黄姓12家,冯姓8家,李姓6家,吴姓、陆姓、周姓、黎姓各5家,陈姓、谭姓、何姓各四家,梁姓、麦姓、高姓、伍姓各3家。其中陈、黄、吴、梁等姓有部分在南迁途中迁徙至鹤山,见于《鹤山县地名志》: “咸淳四年至十年间,以罗贵为首三十八姓九十八人, 自南雄南奔,沿江两岸迁徙。陈、黄、吴、梁等姓,至此开村。”

  有麦氏200多人中途移居香山县黄角,见于新会泷水莲边里《麦氏家谱》: “以竹结筏,浮浈水而下,至连州水口,遇风筏散,溺死男女无数,至广属香山县黄角、大良,各投土人草屋安歇 ……麦氏有五弟一妹及同族二百余人,始居黄角。”

  在罗贵团队到达良溪之后,陆续迁出良溪的为数最多,有宋氏迁至鹤山雅瑶平冈,见于《鹤山县地名志》: “绍兴初年,江西人宋氏到南雄保昌,旅迁新会松蓢,后迁此定居”。陆氏迁至鹤山雅瑶隔蓢,见于陆汝来《自述世系》: “四世德明宋咸淳四年解元,于元贞元年,率母由古冈迁居窑头新村,后再移居古老都隔蓢乡”。

  三、良溪后人的开枝散叶

  良溪后人,包括罗贵团队迁居良溪之后世居良溪的后人和迁离良溪后世居外地的后人,他们一代一代地在各地开枝散叶,尽管支流派别各不相同,但其出自皆为南雄始迁良溪之团队。

  广东学者洪三泰谓, “从良溪出去居珠江三角洲的各姓子孙,总数达2000多万人,加上港澳台及海外的各姓后裔共有4000多万人。”现在已经发现,一些地方的族谱都分别记载着这些不同姓氏家族的祖先与罗贵南迁事件有一段情缘。

  上述族谱都是良溪村之外不同姓氏的族谱,正好说明这些姓氏家族是从南雄珠玑村南迁,再从良溪迁移出去,幷且在异地繁衍发展,因此良溪作为罗贵团队及其后人再向外迁移的“中转站”,应该是可信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良溪人口及其迁至珠江三角洲的人口瓜瓞绵绵,可耕土地明显不足,造成部分人口互相提携,跨出国门,再向外转移。有一个实例可以证明: 1991年1月13日,区如柏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我们是珠玑巷的后人》指出: “据中街七家头的罗奇生、罗致生的创办人罗兆龄、罗兆贵兄弟的后人说,他们的祖籍南雄珠玑巷,后来迁居到新会良溪乡,从他们的祖先罗贵祖开始定居新会,而成为新会人,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三代了。” “他们的先辈在星加坡中街建立了罗致生酱园杂货王国,还在马来西亚从事园丘种植,于是大批罗氏族人从广东移来新马。当中街七家头式微之后,又有许多罗氏族人移民到欧、美、澳等地。”这些海外赤子尽管现在生活状况、思维方式不同,但他们的血缘、人缘、宗缘、地缘是相同的。

  根据1986年的统计,良溪村有本土人口1719人,而有港澳同胞1648人,东南亚华人华侨785人,海外人口为本土人口的1.4倍。现在江门五邑本土人口有400万,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人口也近400万,是中国第一侨乡。

  (本文载于《炎黄天地》杂志2009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