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华侨精神情系五邑侨乡

  华侨精神,是华侨(华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海外五邑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侨乡人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华侨精神的显着特点是:爱国念乡,开拓进取,刻苦勤奋,团结奉献。

  一、华侨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一)爱国念乡,就是热爱祖国,怀念家乡

  江门五邑人移民到海外之后甚至他们的世世代代仍恒久地保持与家乡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亲情的,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的。

  在清末推翻清王朝斗争、北伐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中尤为突出。在筹划推翻清王朝的工作中,台山白沙镇山朗乡敦和村的美国华侨青年马湘听到孙中山在美国致公堂的演说,就跪在孙中山跟前,要求参加革命。孙中山答允后,成了孙中山的卫士、卫士长、副官和总理陵园警卫处长,终生跟随孙中山。

  清末民初,台山归侨陈宜禧建造新宁铁路就是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这是一条由华侨人自己设计、自己资金、自己施工的全国第一条商办铁路,建成通车后带动了侨乡的富裕繁荣。遗憾的是,这条铁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坏了,连剩下的23782条铁轨也被收集起来于1942年运到广西去修筑黔贵铁路。

  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五邑华侨追随孙中山积极参与筹组革命组织、筹捐军饷、武装起义、捍卫共和、提倡航空救国等方面建立历史功勋。在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中,就有台山刘祥、开平邓荫南、江门陈少白等成了较早期的会员;在孙中山为总理的同盟会中,有台山梅乔林、梅先培、鹤山的李铁夫等人加盟,成为中坚力量;在开展革命宣传、筹集军饷中,有新会梁启超、开平司徒美堂、台山李是男、江门邓泽如等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慷慨资助革命活动经费;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政权中,又涌现了侨乡的夏白子、郑士良、谢缵泰、马超俊等革命英雄;在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共和的斗争中,以五邑华侨为主体组织了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回国参加讨袁北伐运动;在中国航空史上,恩平冯如首先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驾驶自制的飞机试飞成功,成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五邑华侨同全国人民一道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为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倾注财力、物力和声援作出巨大贡献,写下壮丽篇章。根据统计,仅五邑旅美华侨的三个救国组织就捐献1000万美元,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新会旅美华侨认购救国公债、航空公债达3600万元。抗战胜利后,五邑华侨旗帜鲜明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反对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和独裁统治,积极支持祖国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筹建工作。最杰出的代表是开平华侨司徒美堂。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新政协的筹备和人民政权的创建工作。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是新会华侨郑潮炯,他出身于贫苦家庭,后侨居北婆罗洲做食品小贩。当他知道老父惨遭日军杀害之后,十分愤怒,便与妻子一起义卖瓜子,发动募捐,甚至以80元价钱将自己刚出生的男婴卖给另一位华侨,连同所筹得其他款项80万元一并转交“南侨总会”,以支援抗日。

  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后,五邑华侨身在海外,魂系中华,热情关心和支持祖国及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他们除在五邑地区投资设厂外,还慷慨解囊,不惜捐出数百万、数千万,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建桥修路,办社会福利事业,设置科研奬项、奬学金、慈善基金等,这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炽热的民族意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开拓进取,就是敢于创新,努力上进

  创新、向上精神,是古往今来最令人推崇的人格之一,更是现代人格不可缺少的内涵。五邑华侨离乡别井,沦落异乡,身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环境中,艰苦拼搏和生存条件下,因而炼就了这种在祖籍国尚未形成的现代精神风貌。

  五邑人旅居海外成为华侨是从哪一年开始?谁是华侨第一(批)人?在目前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应该说,有关研究成果和资料是阐述过这个问题的。例如:张运华教授编着的《五邑华侨历史文化概要》指出: “五邑人出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僖宗干符六年(879年),就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前往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元灭宋后,一些参与抗元的五邑人为避免迫害,也随诸文武大臣一起到了海外。此外,还有两种说法:其一,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 1月16日,罗贵团队从珠玑巷南迁至江门棠下良溪村,经过一些年日,薪火相传,开枝散叶,到了珠三角甚至海外。1991年新加波《联合早报》已证明:新加坡中街七家头的罗兆龄、罗兆贵华侨兄弟就是罗贵团队后人从良溪迁移至新加坡的。其二, 19世纪初叶的新会人张保仔事件。张宝仔是清代中叶江门一带无法无天的红旗帮“海盗”的头目。他们对江门、新会、开平、斗门甚至港澳沿海破坏性很大。他以香港近海的大屿山为大本营,专门劫夺过往官船和洋人货船及澳门官船,刧掠后就出海。嘉庆十五年(1810年)二月间,他又破毁虎坑水栅,洗劫潭江河两岸乡村。清政府多次派兵围剿都无济于事。为了避免这帮海盗的刧掠,不少村民逃离家乡,出洋谋生。

  不少资料表明,大量五邑人移至海外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在19世纪40年代,已有第一批五邑人被骗到美国修筑太平洋铁路、到旧金山淘金;第二批约在19世纪60年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挖金矿,到南洋垦荒,当契约劳工。此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整个西方处于工业发展时期,而中国仍处在被列强欺霸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五邑华侨融入所在国社会,广泛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和新兴的科学技术的教育,慢慢形成华侨特有的做人的品格、精神风貌,具体表现有: 1、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2、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方式、方法;3、懂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组织社团政党,加强团结,争取权益; 5、逐步树立民主法制思想; 6、励精图治,因势利导,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这些思想、文化、修养和品质造就了五邑华侨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刻苦勤奋,就是艰苦勤俭,拼搏奋发

  五邑华侨尤其第一代华侨经过“猪仔”贸易成为契约劳工,在居住国都处于低下阶层,他们不管修铁路、挖金矿,还是务农、从事服务业,做的都是苦力工,其身份遭歧视,工作受虐待,收入被盘剥,生命受威胁,过着非人生活。例子有二: 1、新会华侨义冢。约有2500多个墓穴,是无名氏墓穴。2、美国对进入美国做工的华侨实行严厉的“审口供”程序。在三藩市外的天使岛就设有拘留盘问华人移民的设备。

  五邑劳工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的艰难困苦地坚持下去,顶住各种困难险阻,忍受各种凌辱歧见,终于逐步改变自己劳作和生活的条件,渐渐转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前途命运。他们熬出头了,翻身了,而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卧薪尝胆、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四)团结奉献,就是加强五邑华侨之间的团结,为侨居国和祖籍国贡献力量

  五邑华侨在侨居国曾有过派系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但是,一旦与当地政府或资方在权益、民生等方面发生矛盾时,五邑华侨还是十分团结一致,共商对策,一致行动,与政府或资方展开斗争,争取华侨共同的利益。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关系改善,加强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社团、民众的往来和合作之后,海外絶大多数侨民之间在“一个中国”旗帜下加强紧密团结更是史无前例。

  所谓奉献,包括五邑华侨对居住国和祖籍国的奉献。

  对居住国的奉献:

  第一代华侨(包括第一、二、三或四次移民高潮出国的华侨)为所在国修铁路、采金矿、办锡矿、垦荒地、开商埠,可谓拼尽全力,牺牲巨大。这连所在国政府都不得不承认,甚至立碑纪念,铭纪功劳。如:美国内华达州维尼亚市屹立的华工纪念碑,铭刻碑文如下:“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修路,青史垂名” 。以表彰100年前修筑太平洋铁路所作的贡献。加拿大多伦多市多巴丹拿大道的公园入口处,竖立一座11米高的纪念碑,碑文曰:“1880年至1885年, 17万名中国广东省的男士,来到加拿大西部,参加穿越洛机山危险地段的修建…… 筑路过程中4000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数百人在完工后飘泊异乡无法回国。他们在加拿大历史上寂寂无名,特立此碑以志纪念。”在新加坡莱佛士博物院门前立了无名华人铜像,碑文写着:“……华人以艰苦耐劳着称,叻、屿、甲三府暨马来全属今日繁荣得诸华人力者, 良非浅鲜。” 华裔新生代融入了上流社会,不少人成为所在国的精英,为所在国作出重大贡献。

  对祖籍国的贡献:

  五邑华侨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都彰显他们无比珍贵的爱国爱乡的情操,一往无前的献身祖国的精神。这在前面开始时已专门回答了。

  下面着重在其他方面说明一下:

  1. 在经济上支持国家和家乡建设。

  2. 捐赠侨乡的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为侨乡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修路建桥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这么多年来,江门五邑共接受海外乡亲捐赠的物资(包括各类建设项目)折合金额超过50亿港元,从2008年以来回乡投资达94亿元。

  二、如何弘扬华侨精神,建设幸福侨乡?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一)什么才算幸福和幸福侨乡?

  弄清这个问题才能明确我们的努力目标和方向。什么才算幸福?有人认为,幸福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具体说,穷人和富人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各自都有不同的感觉和享受,名誉地位不同的人也如此。因此,很难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进行衡量和对比。

  大家知道,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奬。最近央视记者采访他,其中问到“你幸福吗”,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奬能说不幸福吗?”莫言在1984年11月写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箩卜》,是他的成名作,现在已被确定为高中选修教材。这小说塑造了人民公社时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他父亲闯关东去了,由后娘养着,因此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瘦得像猴子。小说讲到:他饥饿经验丧失了,到了不知道饥饿的程度;他痛觉经验丧失了,伸手抓刚焠火仍显火红的钻子,烫得他手能嗅到炒猪肉味道,钢火在他肚皮烫起泡,都没有痛的表情;他伤害经验也丧失了,经常被别人推推打打,甚至肉体遭受伤害,也不敏感了。但他有另一种超常经验,就是听觉经验,能听到菜地里虫子叫声、别人的歌声,所以他特别幸福。在这篇小说里,莫言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眼里看到的全是幸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理体验。在前段一些报纸的讨论中,有记者采访了环卫工人、书报摊小贩、的士司机、外来工等各种人士,报导了他们的幸福观,结果他们回答的幸福观都不同,要求有高也有低。其实,幸福是什么,既是一个带哲学思辨的话题,又是一个十分实际的感受,是一个地方综合效果的反映,也是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在。在前段的幸福问题讨论中,省统计局搞了一个建设广东幸福的指数,包括就业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健康和卫生、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共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等十项指标。这些指标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即有线性状态的,也有非线性状态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就是在检测或衡量一个地区的幸福指数程度时,不能只看社会总量或人口平均数字,还必须看看这个地区的脱贫情况;如果社会总量和人口平均数字很高,但贫困人口仍然不少,这能说这个地区幸福状态很好吗?

  (二)如何建设幸福侨乡?

  省统计局用已确定的幸福指数对全省进行测算,在珠三角,广州、东莞、珠海、深圳这四个市依次排行前四位,而江门排在第8位,仅在肇庆之前。因此,江门的幸福事业不容乐观,差距很大,任重道远,必须迎头赶上。

  建设幸福侨乡,就要从侨字入手。据瞭解,江门五邑祖籍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400万之多。今年10月15日,省在江门召开“区洽会”,呼唤乡贤“回归反哺”,把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全国各地事业有成的广东籍人士统称为乡贤。所谓“回归反哺”就是吸引这些乡贤尤其华侨乡贤回故乡创业,作为一项工程来实施,以促进双转移的深入发展。

  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做好如下工作:

  1. 抓好重点对象:老乡贤、新生代、新移民。

  2. 抓好重点地区: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美加地区。

  3. 抓好重点项目:投资、捐赠。

  4. 抓好重点目标:幸福指数达标、贫困地区(人口)脱贫。

  5. 抓好重点方向:社会保障水平、优化人居环境。

  (本文系在2012年10月19日江门市华侨历史研究会研讨会上的发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