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的历史回顾》附録:信仰无价

  江门市人民医院。

  3月18日,我随江门市老干部局领导来医院50号病床,看望一位离休干部。当她听到医院工会干事潘美玉告诉她: “同志,组织上派人来看望您老来了。”此时,一阵惊喜不经意从老人脸上飞出,她忙向跟她12年的“贴身护卫”金环示意,把床头“摇”高些。顷刻,随着手把转动,床头渐高。局领导与老人双手紧握。老人唠叨说: “革命尚未成功……”

  床头卡上写着老人叫何明英, 104岁。

  在漫长历史长河人中,每人心中都有许多至美的风景,那风景可以是一段美丽的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平凡的背影。何老喜爱别人叫她“同志”,这与她百年岁月的信仰与追求分不开。

  档案显示:何老是广东梅县人,1912年9月9日出生,从小给人当养女,读了四年私塾。19岁那年,工农红军路过梅州,开展宣传工作,她有了认识,有了接触。她知道部队缺医少药,伤员难治。后来,她参加了粤赣闽边纵队,到司令部当司药。1953年转业到江门工人卫生所,直到1965年退下来, 1982年市人民医院为她正式办理离休手续。

  采访中在医院巧遇老人女儿叶翠梅,她说: “老人2月7日因肺炎咳嗽住院,老人怕拖累大家不想住院, 只吩咐去医院开点药就可以了。但医院得知老人病况还是把何老‘请’到医院。”翠梅介绍说,老人十分关注国家大事,床头总有收音机伴随,仅收音机就为她买了七八个。谁是国家主席,谁是省里领导她心里都清楚。这两年她老是埋怨家人与保姆, “只管照顾她生活但谈政治少了。”老人记忆力不错,目前她还能清楚记住每位亲友的生日。今年二月,有位“小鬼队”的战友慢性病发作与她同住一医院,何老还到她病房一起共忆往事,感慨万千。

  主治医生冼伟进说,何老带病长寿,患冠心病20年了,10年前双眼视力渐差,白内障手术后稍好。

  人到百岁是生命一道“关”,老人曾有三次危险时刻起死回生。99岁那年,一次高烧39度持续一周,控制了病情,高烧才退。101岁时,一次送来医院:血压低,心力衰竭,休克。去年,心血管急救,不能进食,只得插胃管维生。如今老人体能虽差些,但无高血压,无高血脂,无肿瘤。

  老人爱人早年去世,现有女儿照顾。去年五月,何老把女儿女婿叫到身边,认真交代要写回顾,并请记録整理。我们看到一份老人自述,仅三页文字,回顾拨动了老人叮叮冬冬的心弦旋律。摘録自叙: “从小就知道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众共同奋斗”。“五次炮火奔战场,枪林弹雨救伤员,虽然功劳不算大,战友血染我衣裳。”“叶剑英是我丈夫叶通的一位亲戚,在我被打成右派最困惑时曾上北京找过叶帅妻子曾宪植想讨个公道”。

  后来,江门市委老干部局给我落实了政策,并补发工资,感谢组织,感谢党”。显然何老心灵的故事永远不会忘怀,那份伤痛和追求是为生命留下的痕迹。

  如今,老人在风平若水的时光里,淡守着一窗清风明月,家里摆放简约,不讲究装修,不需更换家具,衣着简檏。关心下一代,对20多个子孙,叮嘱他们要听党话,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家人与老人协商,订出的“星期餐谱”,不在丰富,贵在营养均衡 。老人原口味重,什么都爱吃,现讲起舌尖上的学问。早餐:一只鸡蛋,一碗麦片。午餐:瘦肉稀饭、菜泥、或肉饼加半碗饭。晚餐:水果、牛奶。此外午睡起来加餐,鲫鱼汤、或红枣。反正一日四餐,清淡为主,少吃高脂肪食物。

  长寿的老人爱睡觉,何老早八点起,晚八点睡,养生顺应天时变化。正所谓“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很有规律。

  不过,老人常失眠,为保证睡眠质量,睡前吃粒安眠药,已坚持30年。

  何老还爱运动,起床前动动手指,搓头搓脸,下床跺跺脚。一长串真诚而简单的举止,是何老生命的“密码”。

  何老十分感激在她百岁那年,市政府、市委老干部局给她送牌匾称她“老寿星”。江门市人民医院给她牌匾上留下10个字:

  “百岁老同志,人民不忘您”。

  拙文搁笔之前,我想到何老“我要重写入党申请”的叙句。

  信仰志在,何愁岁老。

  《秋光》杂志编者按: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广东省委老干部局的安排,本刊将陆续走访我省部分百岁以上的离休干部。他们,曾经在各自岗位为中华民族付出了青春和热血,如今却淡泊名利,甚至默默无闻。他们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中国的发展步伐。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寻找并走近这些英雄,既是向他们致敬,也是向历史致敬,向国家和人民致敬。

  (本文作者:《秋光》杂志特约记者魏龙民,原载于《秋光》杂志2015年5月上半月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