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正文

  过去,在市文联工作时,就大伙出版书籍之事,我们每年都在想:哪位协会会员或文艺爱好者可以出版一本小说书籍或论著或文集了;哪位工作人员应负责联系出版社落实他们出书之任务。只要后续措施得当,出书的事都不难。江门市文联及其协会就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即每年组织出版一辑至少有10种书的“江门文丛”。一直坚持数年,一大批本土作家、艺术家就如雨后春笋,不断萌发,使百花园地,繁花叶茂。我总觉得,这是职责所在,荣幸之事。而那时,根本就没想过为自己出版书作之事。

  只是因为,热心的朋友、宗亲谈及此事,我开始了筹划出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捜挖,这本书终于集够,辑好,并付梓了。然而,此时我思想上的准备还是不足的,总觉得自已仍够不上出书的条件和资格,而且捜集旧作也有一定难度。而今,大事做完了,我也就舒缓了口气。    

  不管水平如何,这本书能够出版,我真的要衷心感谢他们:

  范英同志,省社科联原副主席、现顾问,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他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结识并以为师长的专家教授;30多年来他个人专著、主编或与合作者共着达96部约3000万字。是他引领我进入学术写作之门的;将我的一篇论文发表于《现代哲学》学术杂志上,随后该文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奬励;是他在省级学术研讨会上让我多次发表感想,并多次获奬;此次书稿收集好后,是他首先提出指导意见,并在省里敬请专家赐教、评论我的作品。

  蔡运桂、杨树森、杨羽仪等是广东文学界领军艺术家,是他们指引我们江门本土文学界成长,鼓励吾辈及本土文学新秀撰写作品,参与1998年“广东文学擂台赛”、江门五邑“侨乡情结”文学恳谈活动,被誉为这是当时的“国内独特”,而他们既是伯乐,又是园丁。

  刘斯奋同志,是国家文学最高奬——矛盾文学奬的获得者。他那时在省里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正好是我在江门市担任职务名称相同的直接领导者,是他十分关切和具体指导江门文艺工作,使江门市跃进当时全省文艺队伍建设和艺术创作的先进行列,称之为广东“文学现象”。此次出书,他作为文学家、美术家、书法家集于一身的国家名家,主动为本书《学而思荟》赐予宝贵的题签。

  董玉整同志,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副厅级),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在单位,他是党政一把手,作为省的智囊部门还肩负着繁重的科研、谘询任务;在省的社会学学会,正值最繁忙的时候,他全身扑在“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讨会”和“钟南生精神研讨会”的策划筹备、论文评审、会议安排等工作之中。但当他知道我要岀版书籍时,硬是在这百忙中挤出时间为本书赐予序言。他那古道热肠的“序言”,充满对退休人员的关爱和鼓励之情愫,饱含对著作笔者的祈望和鞭策之热忱。

  宗亲、挚友以及所有热心人士,为本书的支持者、献力者。他们的热情、关心、帮忙,不仅促成了此书的筹划和出版,而且增进了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情缘。

  还有与出版社领导郭伟民、设计李友志等人员的重视、支持分不开。他们在本书的编排中那种严谨、精细、敏鋭、迅速之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上述一切一切,言语难以道尽,惟愿以虔诚之心、学习之义,恳请各位接受我的感激之情,拜谢之意。    

  一个作品出了街,不管啥样,都已经定型了,再进行修改,就不是原作,费力也很大。按这个意思,有认为:“出了街的作品,是一部遗憾的产物”。然而,文学巨匠莫言似乎有一个看法。他的《红高粱家族》写于1986年,20年后差一票刚落选国家最高文学奬——矛盾文学奬的他,在台湾即将再版此书时,应邀写了一篇“再版前言”;于2012年他获得矛盾文学奬、诺贝尔文学奬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此书时,他则以“代后记”之意将此文附于书末。其文中有表述:“洪范书店的叶步荣先生来信说,《红高粱家族》近期拟再版,当初因时空因素删改多处,再版应予还原。”莫言则认为:“《红高粱家族》虽是少作,技术上有诸多粗疏之处”。“前年(2004年)编文集时,我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分明地感到:人老了,书还年轻。”

  我引述此事,就是要知道,莫言是尊重时空痕迹、过程原貌的。莫言大师对自己人生定力和艺术自信无比笃守的精神,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

  当然,吾辈絶不能与莫言相提并论。我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不客气、不吝惜地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虽然此书不可能再版,但这些意见对于笔者今后的学习、思考和修养还是具有意义的。  

  谨此,再次表示深深的感恩和敬意!

  作者

  2021年2月3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