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从物化世界到人化世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之间最大的公约数,是最大的“民意”,几乎没有哪个人、哪种势力敢于否认和质疑和平发展;换个角度说,谁要否认和质疑和平发展,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被归入两岸关系发展历史潮流的“异类”。同样,中华文化是两岸认同的最大纽带,无论两岸关系多么紧张对立,谈起中华文化两岸同胞还是有很多共同语言,显然它是情感联结和心灵契合的源头,也是两岸关系能够走近、走稳、走好的原发动力和基本依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扎扎实实的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既然是两岸最大的“民意”,和平发展需要以更深入的社会交流来夯实、维护和扩展,也需要两岸同胞以达成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来促进和提升。从主观上讲,两岸需要累积善意,在精神层面强化;从客观上讲,需要推出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更多的措施并取得成果,在物质层面具体化。尤其是,在目前两岸关系的特殊时期,由于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两岸政治交流已经停摆,两岸经贸交流遭到较大程度削弱,两岸间的社会交流、民间交流更显得重要,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也甚至成为必要之举。

  从习近平总书记、汪洋主席等主要领导人的对台政策讲话及论述来看,大陆的对台政策把住了两头:一是底线更加明确、基本立场更加坚定,即:坚持“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包括台湾当局推动的“渐进式台独”和岛内社会上的分裂势力推动的“激进式台独”,其中很重要的是,在有力遏制“公投”、“正名”等“激进式台独”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反对“文化台独”和“教育台独”。反独遏独成为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中之重,“六个任何”是这方面基本立场的最强音表达。二是大陆仍然会继续推动两岸的交流,特别是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是主场,民间、基层和青年交流成为重点。前不久,国台办主要领导指出:“两岸民间交流是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大陆的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局势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立场决不会动摇”。“两岸关系越复杂,越需要民间加强交流,展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力量。两岸民间各领域的交流非但不能断、不能停、不能减,而且还要持续加强、扩大和深化。”这段话非常重要,务须重视并得其要,因为它是从对台政策基本点和长远目标的高度对两岸交流所做的非常清晰的表态,表现出大陆对两岸交流仍持积极态度和鼓励支持的政策导向,也表现出面对两岸特殊情势对两岸关系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和政治胆识。

  特别是,今年2月28日由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牵头29个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31条惠台措施,加之各省市接连推出的多达50条、60条的地方性惠台措施,更为两岸社会交流、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机遇龢利好条件。细观31条措施可以发现,它提供给台商台企同等待遇的措施是12个,提供给台湾同胞同等待遇的措施是19个,这实际意味着,与过去把重点放在对台商台企提供优惠条件和让利政策不同,它更重视人——更重视台湾人,“台湾同胞”既是指台湾同胞群体,又是指台湾同胞个体;基于此,它也更重视两岸社会性的交流交往,更重视两岸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把两岸间人的交流交往、人与人的互动融合置于优先位置。所谓“同等待遇”在本质上是拿台湾同胞当自家人,31条措施是“两岸一家亲”和“两岸命运共同体”政策方针的具体生动体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都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在很大意义上讲,这将意味着,两岸关系在从物化世界走向人化世界。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推动和加强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更实际的工作:

  一、“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也是两岸交往的“通关密码”。不是说所有的事都跟“九二共识”有关系,但是若要实现正常和稳定的和平发展局面,这个必须有。因此,要跟更多的台湾同胞讲清楚“九二共识”的重要性,要跟更多的台湾同胞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内涵,也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警醒和教育更多的人。

  二、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瞭解和感情,实现两个“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如果两个“社会”之间没有一般瞭解、甚至有重大误解,就会发生对抗冲撞,那么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就会出现;但如果两个“社会”之间有良性互动,幷且这种互动是持续的、有内容的、有质量的,那么两岸关系即使有困难也总会拨云见雾,走向“豁然开朗”的转折点,且会进一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在这方面,文化交流更是起着沟通、拉近、融合的作用,它是目前两岸交流中的显着亮点,也是两岸交流交融的极为的重要平台。

  三、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要注重效果、注重质量。30多年来两岸交流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近来的两岸特殊形势下,数量的多寡已不重要,在交流效果上下功夫可能更有意义,既要注重物质方面的效果,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效果;既要注重构建有厚度的物化世界,更要注重构建有温度的人化世界。在这两个方面若都取得收获,就会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底盘、使其走稳向好,进而步入崭新的境界。

  四、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点应该放在民间、基层,增长点应该放在青年。让两岸社会的“根”相互连接,彼此融合,“根”交流沟通好了,树干枝蔓才会更好地交融。两岸青年是国家龢民族的希望,也是“根”的所在,要将青年交流摆在重要日程,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交流,要注重交流的内容、交流的质量,也就是要有实质性交流而非表面性交流;同时,要创新交流的形式、样式和方法(如新媒体、自媒体、创客营、创业工场等),多采用年轻人偏好喜爱的方式,达到入心入脑交流的效果。通过创新型的融合式的交流,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契合、关系的交互。不要怕相互间有碰撞,要把碰撞看成是一种真正的对话;也不要怕双方存在差异性,要把这种各自的差异性看成是彼此“欣赏”的地方。只有经过这种碰撞和对相互“差异性”的欣赏,才能产生有益的互补,才能从他者变成我者,也才能让两岸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更多更温暖地在一起,给两岸关系展现一道靓丽的风景。

  最后,想强调31条措施中有关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部分共19条,但其中有这样几条更重要,也更值得重视其后续落实情况,它们关系到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提升方向。这就是:第16条:“鼓励台湾同胞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台湾文化艺术界团体和人士参与大陆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参加‘中华文化走出去’计划。符合条件的两岸文化项目可纳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资源库”;第17条:“支持中华慈善奬、梅花奬、金鹰奬等经济科技文化社会领域各类评奬专案提名涵盖台湾地区。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同胞可参加当地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奬章、技术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评选”;第18条:“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电视剧制作可不受数量限制”;第22条:“鼓励台湾同胞加入大陆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类专业性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参加相关活动”;第25条:“鼓励台湾同胞和相关社团参与大陆扶贫、支教、公益、社区建设等基层工作”。

  这些措施不是表面层的鼓励优惠措施或让利政策,而是通过提供“同等待遇”所采取的有深度的有接口的融合措施,是在两岸无法顺利进入政治“深水区”的时候,引导两岸关系发展进入社会“深水区”的先导性做法,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而迈入和平统一目标的关键性步骤。当然,今后如何切实落实这些措施是非常要紧的,也是我们观察两岸关系走向、台湾民心变化和大陆对台政策创新的实际指标。

  李义虎:作者系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