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我”到“我们”——浅谈“台青融陆六原则”实务例证

  “融陆六原则”是什么?是由我起草,全国各地50多位台湾青年代表共同发起的价值观。最近两年,大陆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在陆台胞们建言献策,出台一系列对台政策、措施,例如从“惠台31条”及各省市细则相继出台、就业证的取消、接着居住证的发放等等,两岸民间交流持续发展。但在发展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声音,如“大陆不再给我们优待”等,为了发出青年人的声音,我们起草了“新时代台湾青年六原则”(后简称为“融陆六原则”)后作为我们对于新时期新时代到大陆发展以及对大陆支持的回应。

  “融陆六原则”提出至今已过了四个多月,除了我和几位共同发起人在各平台论坛上努力推广外,还有两岸大V协助转发,更有95后的台湾学生自发创作了六个原则的套图,用他们这一代的诠释方式来表达认同及对于两岸的未来愿景;而在九月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安峰山发言人面对了记者的提问给予了正面评价,接着在同一个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更是在江苏昆山的两岸企业家峰会2018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研讨会中,特将六原则写入开幕致辞中勉励在场两岸青年;甚至得到2018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的邀请,作为主题演讲嘉宾,登上这样的世界级平台分享,这一切都令身为起草人的我始料未及,也很高兴这个首次由在陆台青自发的价值观能够获得广泛关注。

  “融陆六原则”的内容是“靠自己、接地气、不投机、重发展、促融合、赢未来”,简写口诀为“志(自)气激(机)发出(促)来”。这是我近三年来在大陆工作及观察的总结,也是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领域共同发起的台青代表们在大陆发展的共同目标及愿景;记得美国早期黑人权利拥护者Frederick Douglass有一句名言:“如果黑人不能直起自己的双腿站起来,那就让他们倒下吧。”这一次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我们认为台湾人的身份不应该是“主分项”,而是一个“助分项”,这个“助”不全是加分,也可能是负分;一直以来,岛内媒体充斥着太多对于台湾人来到大陆的负面案例新闻,这更让很多在大陆务实发展的台湾青年回到岛内,被误解为投机主义的“脱台者”,这一次由在陆台青自发的六原则让两岸民众知道,有这样一群务实努力的台湾青年,用自身的发展做大陆最好的代言人,台湾青年来到大陆的任何城市发展,跟大陆青年离乡背井到任何省市发展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所谓“脱台者”,只有“融陆者”,希望让有心想要来大陆发展的台湾民众知道,依循这六个原则,你也可以跟着大陆的发展,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六个原则的分别定义是:“靠自己”意指凭藉自身实力与专业获得认可,“接地气”意指融入在地特色文化与价值认知,“不投机”意指不通过非务实方式取巧走捷径,“重发展”意指实现个人价值助推进两岸发展,“促融合”意指反独促统增进融合迎向新时代,“赢未来”意指赢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为何六原则中会提出“不投机”呢?其实是源于笔者从事的双创产业以及参与的会议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自2015年起,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向,希望台湾青年也能加入机遇,全国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但在宣传上,过度强调所谓补助,加上岛内媒体的刻意扭曲,产生了许多乱象。像是去年有岛内媒体宣传“台湾人来大陆签个字就能拿到100万”,导致很多台湾青年误以为真的来了就可以拿钱,于是就产生许多光怪陆离的项目,笔者就碰过如发光骨灰坛、火星旅游一类的怪异项目,谘询时根本没有提及项目内容,只问补助怎样拿?又或是部份地区,在岛内活动招商宣传,横幅上写着“到大陆创业免学历、免专业、免资金”,试问因这些而来的真的是为了创业吗?在一次的会议中,听到与会的学生提到自己的博士论文过不了,无法毕业,希望政府单位可以帮忙;还有长辈开会时建议,给的补贴应该要再多一点,房子不好找,不然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会活不下去,这一些都是笔者与会遇到的一些状况。笔者觉得全世界不会有哪一个地方会给台湾同胞这样的待遇,而创业成败凭市场机制决定、就业和就学是个人专业能力的印证,如果都是奔着补助和政策而来,注定不会成功。笔者认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遇到问题,可以透过相关单位合理协助,而非过度依赖和予取予求。

  一个理论的提出需要不断的完善,而近期对于六个原则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整,是将“重发展”改为“共发展”,意指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两岸发展,希望让更多人能更直观的瞭解共同发展的重要,并将前三者诠释为“个体”的“意识”,而后三者诠释为“群体”的“共识”,让六个原则能够更有逻辑脉络,更直观易懂。有不少人都用“表面”的方式去解读,例如有些人认为亲自去办理证件就认为已经符合了“靠自己”,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字意,事实上做到“表里如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融陆六原则”的迅速推广,离不开每一位共同发起人的努力,以下是几个不同领域的台湾青年融陆案例:

   黄柏翔,来自台湾高雄,2014年从台湾政治大学博士毕业,他在网上看到中国光大集团的招聘启事,试着投递了简历。经过笔试、面试,2015年4月他正式成为了光大集团首位台籍干部,起初集团将他送进集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继续深造,并参与集团的发展战略研究。2017年7月,博士后出站后,开始在中国光大集团的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部担任高级经理。

  王孟筠,广西师范大学任教的台籍青年教师,2017年台湾东海大学博士毕业后,靠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教职,更乐于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让更多台湾青年学者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实践梦想。

  徐伟轩,来自台湾高雄,曾在台湾担任中学老师,2013年来到大陆清华大学攻读工艺美术博士学位,现在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担任讲师。除了教学之外,特别重视两岸青年交流及艺术文化传承,推动台湾学生来到大陆实习就业,为两岸艺术名家交流穿针引线。

  沈杰,来自台湾桃园,现任北京国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本硕博皆在北京政法大学就读,主要负责处理涉台民商事纠纷。先后为北京市台商协会青年会、海淀区台商协会等单位提供法律服务,经常回台分享大陆执业经验,协助多位台湾律师考取大陆律师执照,于创业公社台湾驿站驻点担任义务律师,帮助初到北京的台湾创业青年瞭解大陆相关法规,2018年获得北京市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调解员资格。

  范姜锋,来自台湾桃园,2008年作为台资企业的台干派驻在厦门,看到了厦门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向,2015年决定自己创业。在获得福建首届创业之星后,除了继续发展自己的创业项目外,更决定协助更多台湾青年加入发展机遇,与大陆合伙人共同成立龙山文创园-启达创业基地,帮助近百组台湾项目落地厦门,于2018年获得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资质,本人亦获得福建首位台籍五四青年。

  林智远,来自台湾嘉义,因为一次的参访活动到访平潭,瞭解关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未来规划后,决定结合文化旅游的自身专业,来到平潭发展民宿产业,经过多次探访村落,后来选择了与台湾嘉义相同地名的“北港”村,来改建民宿后来更是带动北港村民一起发展民宿产业,现已成为福建平潭知名景点,因在探访过程中听到岛上有座山,山上的石头敲击会产生不同声音,于是上山尝试找出能够排列成七个音阶的石头组合,成立“石头会唱歌”打击乐队,并以同名作为民宿,加入平潭自由贸易区两岸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平潭两岸交流及青年创业,获得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资质,本人于2018年获得福建首位台籍五一劳模。

  桃桃喜是2015年底来到北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互联网项目的台湾创业团队,创始人简子复说服了另外三位大学同学放弃原本的工作,一起投入创业中,后来找了一位大陆的伙伴加入合伙,和大多数从事互联网服务的台湾创业者一样,本来一开始想要研发APP来进行,后来这位大陆合伙人力排众议,坚持应该透过经营新媒体、社群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工具来进行,在一年之内就实现了公司盈利,粉丝量达到50多万,还因为其中一个产品太过火爆,达到亿次的流量,被平台方认定为非法增粉下架;如果当时使用APP来发展,可能在项目前期就因研发、推广成本而胎死腹中,现在他们已是一个30人规模、经过三轮融资,幷且作为两年内首个台湾新创项目获得了“中关村高新技术认定”,今年获得中关村雏鹰企业人才资质。

  赵顾酵素是2016年于北京成立的两岸合作项目,创始人是两岸联姻的青年夫妻,来自台湾新竹的赵翌捷与来自四川成都的顾月,两人在本科就读相识,经历了一次创业,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男方读研后,看到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决定将家里为知名品牌酵素代工多年的经验进行包装,用各自的姓氏取名为“赵顾”借谐音“照顾”,即照顾健康的意义,2017年作为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创业版首个登版台湾新创企业,并于今年获得中关村雏鹰企业人才资质。

  活动行(台湾Accupass活动通)分别是国内及亚洲最大的活动报名与售票平台,创始人谢耀辉来自台湾新北,原本是在富士康派驻在深圳的台干,在外派生活中感受到大陆互联网工具的快速发展,于2013年决定从富士康离职创业,活动行可以为个人、企业或组织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免费或付费),用户可以免费注册并灵活使用该平台的发布、报名管理和推广、购票验票等功能。2017年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由腾讯、软银赛富(SAIF)、高通等投资,投后估值超过3亿人民币。于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获得中国创客50强荣誉,并开始跨界担任投资人,协助台湾文创项目于大陆落地。

  杨品骅是来自台湾花莲的阿美族青年,他凭着自己敢干且实干的精神,在近10年的北漂生活中,开创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现在的他,已经是台湾漂流木文化艺术团创始团长、北京“VA·两岸人文复合式音乐餐饮”的东家、台湾少数民族潮创品牌——原朝的创始人,并与大陆苗族女青年合组“山浪花”组合,致力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及青年发展,虽然事业小有所成。然而,与其他商人不同,他创业并不是为了个人挣钱盈利,他希望能把这个发展传回台湾的部落中,让更多部落的青年走出来,参与到大陆的发展中。

  以上这些实例中的台湾青年,他们不仅是“台青融陆六原则”的共同发起人,也是亲身的实践者;他们靠自己的专业在不同的领域取得认可和成就,接地气的选择适合的方法,融入大陆的社会发展;他们不依靠补贴、特权或优待,而是凭藉分析熟悉市场规律获得事业的发展,结合两岸的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实现共赢,更有两岸联姻夫唱妇随的携手共进。希望用他们务实的实践与发展告诉更多台湾民众,唯有从社会的融合,走向心灵契合,通过反独促统实现两岸统一,才能赢向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上述案例仅仅是“台青融陆六原则”迅速推广的众多实例中的一小部分,笔者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成为该原则的共同发起者和践行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两岸关系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更是担当两岸桥梁的重要所在,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两岸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祈盼“融陆六原则”,让每一位台湾青年从“个体”的“我”从掌握发展机遇实践自身发展,进而引导更多人成为“群体”的“我们”去影响两岸的未来发展,由量变产生质变,共同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向新时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