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伊斯兰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正功能分析

  当今社会尊重文化多样性,将传统的宗教文化资源转化为总体性社会和谐的资源,共建人类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命题和追求的目标。同时,在某一道德基础上创造一种社会精神,并维持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是人类的一项重要任务。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宗教传统在界定和影响信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及生活意义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宗教社群的集体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基础,是塑造宗教群体之间相互协作、和谐共处的文化基础。

  伊斯兰教的复兴至今已逾千年,它正是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色龢民族特色。不管是放眼于伊斯兰世界,还是回溯伊斯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伊斯兰教都是以它的开放性、变通性、实用性主动调适自己的文化角色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态,并保持了与各地文化的和谐共处,交流互鉴。以中国穆斯林文化发展脉络为例。明清之际,在中国穆斯林社会兴起以儒诠经运动,推动了伊斯兰教教义学中国化;民国年间之后,受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和中国近代现代化思潮的双重影响,回族等穆斯林以振兴民族国家为主旨,以教育现代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穆斯林民族现代化探索之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制度框架和社会结构中,中国穆斯林受伊斯兰文化适应性特质和穆斯林社会长期对民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经验的强力支撑,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全新发展图景;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族穆斯林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给当代伊斯兰教注入大量积极因素,促进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相适应进程。具体表现在:穆斯林经济环境与经济地位的变化和提升,使穆斯林群众更加向往和倍加珍惜当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祖国的安定团结的局面;穆斯林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环境有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更加贴近整个社会的现实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特别是西北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影响程度出现新的变化,即西北门宦出现了内部结构的变迁和自我的重新定位。由于组织结构、思想意识发生的变革性转化,使得门宦的掌教者和精英阶层主动地将本教派的主导思想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接续,并以此为他们实施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奠定思想根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以门宦为单位的宗教群体所做出的有益实践就是门宦在新的历史时期发生动态性变革的直接后果。

  应该肯定的是,伊斯兰教在穆斯林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功能。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及保安族都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并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步形成民族的,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与这些民族的关系注定是一种灵与肉的密切关系。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地区、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伊斯兰教在中国各族穆斯林的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影响方式。即伊斯兰教在中国穆斯林社会也开始了它的世俗化、民族化进程。但在总体上,伊斯兰教依然是回族等穆斯林群体文化的内核和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了这些群体的文化特质,塑造了他们的伦理精神。通过考察伊斯兰教与现代化发展进程,我们发现,伊斯兰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正面功能。

  一、伊斯兰教为穆斯林社会现代化建设发挥精神整合与秩序建构的功能

  所谓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样一个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变化。当今,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包括文化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王霞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2006年7月13日。但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作为以工业化世俗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巨变,往往也伴随人文精神退化、道德沦丧、行为失范、社会异化、物欲膨胀、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等裂变效应。经济与物质发展的诱惑使得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萎缩的失衡。邓小琴:《宗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作用》,http://www.fjnet.com/fjlw/200906/t20090605_123680.htm宗教作为精神信仰的追求与超越,是人类建立神圣秩序的活动。宗教的社会整合与秩序建构功能突出表现为宗教伦理对人的规约作用,公正平等、诚实守信、克己自律几乎是各种宗教在伦理上的共同选择。

  伊斯兰教道德规范主张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既重视动机,又强调行为的效果。教义指出:抱着爱心和奉献精神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就是一种好的动机,就是一种施舍,就会得到好的效果。若无动机,则无效果可言;效果是动机的兑现和转化,若动机不纯,其效果有可能会走向它的反面。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诚实的敬业精神。既要勤奋工作尽职尽责,又要为社会履行义务,为大众谋取幸福。既享用通过劳动创造的成果,又反对挥霍浪费暴殄天物。伊斯兰教认为,奢侈浪费是一种罪过。信仰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既具有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又重视受意识支配而产生的实际行动。如果只有信仰而无实践活动,则信仰的诚意得不到体现,其信仰也只能是空泛的,没有什么意义,也无社会价值。敏生光:《论伊斯兰伦理道德》,http://www.studa.net/lunli/060902/11003025-2.html《古兰经》告诫穆斯林:“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你们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中国穆斯林先哲曾用“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来高度概括这一美德,它的核心内容是“忠厚”与“和平”,中国穆斯林表述和实践的忠厚和平的道德规范,显然超越了既有的群体分界,将所有与之互动的人群都纳入了道德共同体的内部;其在道德规范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分工条件下的联动关系,并通过互相之间友好交往关系,创造了差异前提下互相尊重、认可和接纳的心理意识。这让我们看到,群体之间原本在地理、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的隔阂和距离,因道德共同体的建构而得以整合和超越。总之,伊斯兰教可以为穆斯林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建立其所不可或缺的终极关怀。

  二、伊斯兰教为穆斯林社会现代化建设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经济伦理

  宗教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其逐步走向世俗化,但是,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世俗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肉体存在层面的关注,极易导致人向物的世界沉沦,从而使人驻足于经验的平面而遗忘超验的价值。当代中国精神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物欲膨胀、拜金主义、价值消解,等等,正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社会日趋世俗化的结果。众所周知,由于“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过程,它还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体制性质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西方现代化遇到了非西方社会一定程度的排斥,这是很自然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是“内源性”(是由社会内部的自我创新而发生的社会变迁)的现代化为主的社会变迁道路。即现代化应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精神支撑,而并非是仅仅依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和教育制度等。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精神文化的内核,其积极健康的经济伦理为穆斯林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使穆斯林的经济行为充满了一种神圣感。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勤奋劳动,践行主道

  《古兰经》指出“今世的生活,就像是从云中降下雨水,地里的禾苗,即人和牲畜所吃的东西——就因之而茂盛起来。”( 10:24)因此教导穆斯林:“你们当尽力而工作,我必定也要工作。你们将知道谁获后世的善果。”(6:135)“工作者的报酬真优美”( 39:74) 。所以辛勤劳动、自食其力被看作是顺从安拉的一项积极天命,是践行主道的主要途径。对穆斯林而言,凡体力智力正常的人都应该勤奋劳动,不应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这些思想不仅是穆斯林日常的生活伦理,也是其积极健康的经济伦理。

  (二) 注重契约,追求公平

  《古兰经》明确规定,借贷或从事商业活动应当持正当、公平的原则签订契约,即便在最不利订立契约的条件下,也应当以其它的方式约束双方行为。

  (三) 诚实守信,尊重约定

  在伊斯兰教看来,诚实守信不仅是穆斯林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履行信仰的一种表现。这些社会伦理原则促进和完善了穆斯林社会的商业规范和经济伦理。

  经济人类学的意义,是要跨越传统经济学的藩篱,去探寻在经济制度底下的深层动因,以及决定这些动因的系统。强调为经济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有养育经济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一种物质资源的变动关系,而且是一种精神状态。经济活动必然受到现存的、幷且不断演变着的、制度化的、文化价值标准的约束。制度模式不仅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客观过程提供了一个稳定性框架,而且为经济主体性力量的努力、选择、出发点、随机因素的作用发挥,设置了一个规范性框架。陈庆德:《经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3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穆斯林社会的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诚如韦伯所揭示的一个重要命题,即一个群体社会行动背后必然存在一种坚实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必然与该群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所以说,伊斯兰教对商业和商人地位的肯定和崇尚使得穆斯林经济现代化具有一种天然的文化优势。同时,穆斯林长期的商业实践和在不同生境中的积极适应性机制等历史传统的驱动,使得改革开放后,他们能够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在经济上有较大作为。

  三、伊斯兰教提供的精神慰借和心理支持缓解了穆斯林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社会紧张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逐步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并由此引起世界的深刻变化,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都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在迈向“现代化”潮流过程中,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与道德危机,遭遇了巨大的“现代化困境”。张波:《现代化困境:作为“第四方”的宗教本土化评述》,载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cn现代化的过程反映一种社会转型,它不仅对社会表层的经济、政治关系形成强烈冲击,而且对深层的心理结构和人们的精神状况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化推动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更新与转变,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奇迹与人性的精神心理需要之间的失衡。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多变复杂,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情绪孤立,情感不断积聚,心理平衡难以维持。邓小琴:《宗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作用》,http://www.fjnet.com/fjlw/200906/t20090605_123680.htm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圣训》云:“今世是后世的田园”。

  中国穆斯林先哲还说: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马启西楹联》,西道堂印,1994年。群体与个人关系在公共场域得到了重新的诠释,即个人并非是被群体和社会所异化或消解,而依然是具有独立意志的实践主体,所不同的是,个体效能的最大化是通过对集体、他人和全社会的忘我奉献得以实现的。而伊斯兰教看来,由于神圣观念(为主道奋斗)的塑造和浸染,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实现了个人在信仰层面的境界提升,即穆斯林“吉哈德”吉哈德:在阿拉伯文中的原意是“尽力”“奋斗”。伊斯兰教经典用其引申意“为安拉之道而奋斗”。 西方学者对此意译为“圣战”。这是对该词赋予意识形态的解释。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托马斯·李普曼早在1982年就指出的,“吉哈德这个词在当代伊斯兰教中肯定是最被滥用和曲解的一个词”。的实践。“吉哈德”被西方学者误解为是一个完全具有圣战意象的概念,但是,伊斯兰教学者指出,实践“吉哈德”的方式有4种:用心、用舌、用手、用剑。转引自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联经2001年,第5页。Majid Khadduri,War and Peace in the Law of Isla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55),pp.56-77可以说,任何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善行都可被视为是对“吉哈德”的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穆斯林商人持续忘我的奉献集体、社会和国家就是实践“吉哈德”的一种途径。

  伊斯兰教以“两世吉庆”为最高追求,是一个积极的入世性宗教。它“将超验的终极关怀与人社会活动、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神圣与世俗、今世和后世、信仰与实践一体化的生活方式。”杨文炯:《互动 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博士论文)2000年,第91页。英国人詹森的著作中对伊斯兰教的这一特点做了精彩的描述。他说“它是一个包括憎俗的、总体的、一元化的生活方式;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是一个广泛而又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是一种经济制度和一种经营方法;是一种政体和一种统治手段;是一种特殊社会和治家方式;对继承和离婚、服装和礼仪、饮食和个人卫生,都作出规定。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适于今生,也适于来世。”【英】G·H约翰逊着,高晓译:《战斗的伊斯兰》,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页。耕耘今世,向往后世,既是神圣的人生追求,又是一种精神慰借,更是一种不懈努力的动力,激励穆斯林以坚韧毅力、高昂斗志,投身于现世奋斗之中,完成真主赋予的使命,继而实现造福全社会、造福全人类的目标。这显示了伊斯兰教给穆斯林始终提供一种精神慰借和心理支持,这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造成的社会紧张与心理失衡。

  四、伊斯兰教的社会伦理促进了穆斯林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际和谐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世界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滥用科学所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也渐渐暴露出来,唯科学主义等片面强调“工具理性”,淡化人们心中的人文价值。尤其是科学在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及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等全球性问题时经常陷入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道德基础上创建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方式和持续健康的社会秩序。宗教因素在当代这一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文化是一个庞大文化系统,具有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结构和形态,包含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道德、法律、制度、习俗等文化类型,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价值。

  和谐是中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也是中国发展模式成功的深层原因。鉴此,中华文化包容和吸纳各民族、宗教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伊斯兰教自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中华文化所接纳和吸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文化也沿着适应中国社会结构的轨迹不断地调适和创新自己。其藴涵的丰富和谐理念不仅是中国广大穆斯林的理论指导和行为规范,而且是当前穆斯林地区和我国建构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资源。

  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具有强烈的整体观,涵盖天地人各个层面,敬主与爱人相辅相成、精神与物质并行不悖,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伊斯兰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提倡跨民族、跨文化、跨宗教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和平对话,反对种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以及文明冲突论等所有危害社会与世界和谐的不利因素。《古兰经》说:“真主或许会在你们和你们所雠视的人之间造化友谊”(60:7)。伊斯兰文化提倡敬主与爱人兼顾,天道与人道并行。《古兰经》云:“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善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仆人。”(4:36) 先知穆罕默德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这一理念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黄金律,也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宗教的黄金律。” 《古兰经》指出,人类同出一源,是一个大家庭,至于种族、肤色、语言的不同则是为了相互认识和瞭解,絶对不能以此论贵贱。《古兰经》说:“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 49:13)先知穆罕默德也说:“须知!阿拉伯人并不比外族人贵,外族人也不比阿拉伯人贵;红种人不比黑种人贵,黑种人也不比红种人贵”。伊斯兰教提倡不同宗教间和谐相处,反对狭隘宗教主义。《古兰经》指出:“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仰真主和末日,幷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62)这些经文充分地宣扬了伊斯兰的平等、和谐、和平思想。它为消除误解、偏见、歧视,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惟其如此,人类方能建构社会和世界和谐。

  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是当下普遍被关注和思考的课题。纵观以上讨论,我们获知,现代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国穆斯林始终以积极态度应对,但毕竟这一运动发端于西方世界,所以,在不同生境中要顺畅地开创现代化前景不可避免会面对来自文化、社会、自然、传统、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制度诸方面挑战。同时,这里需要交待的一种重要问题是,受中国穆斯林分布的分散性等因素影响,中国穆斯林社会也存在严重分化问题,要真实客观地描述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正视它内部存在的分层和巨大差异性问题。


  洪长有:作者为中国伊斯兰协会副会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