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客家人、客家文化与媒体:承载历史大任

  在近代中国历史,客家族群是最具革命性的族群,客家人与媒体的结合,更多是因应民族革命的需求。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再造,中华民族的兴亡大业,与客家人及媒体密不可分。客家与媒体关系的特征,从来就是客家精神的具体反映和体现。

  客家精神是什么?公论认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勇于革命,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精神和赤子之心,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的好传统,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和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见百度百科。有专家归纳为:1,迁徙精神;2,团结精神;3,崇文精神;4,尚武精神;5,崇正精神。(注:《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丘立才) 我个人认为,客家精神内涵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五点:第一,开拓进取精神。第二,团结坚韧精神。第三,匡扶正义精神。第四,民族自尊精神。第五,崇尚文化精神。以上归纳的客家人精神,就是本文论述及参照的背景。

  一、客家新闻思想与客家精神一脉相承

  讨论客家与媒体这个话题,一定要回顾历史,要对客家人的新闻思想做一个基本认识。

  (一)客家人的新闻思想认为,媒体就是有助于治理国家与反映民意、实施教化的信息载体

  客家人最早、最系统的办报思想,出现在太平天国。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基本队伍,是由客家人组成的。它的领袖人物,早期的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均为客家人,后期的洪仁轩、李秀成、陈玉成,也都是客家人。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有过办报的主张。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主要反映在洪仁环的《资政新篇》上。洪仁环是洪秀全的族弟,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准备时期,曾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在香港、广东一带居住多年,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公元一八五九年),洪仁环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份建议书-《资政新篇》,除了提出修铁路、办厂等主张外,还建议设立新闻馆,出版“新闻篇”(即报纸),得到了洪秀全的赞许。 首先,他提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他认为出报纸可以掌握民心,收集舆论,沟通各地的政治、经济情况,瞭解其变化和发展,有助于得到治国治民的办法;做官的看了,有益于审度时势,因时制宜;经商务农的黎民百姓看了,则有补于瞭解经济情势,进行物资交流。 其次,他提出“照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此以行其教也。”这里洪仁环特别强调“新闻篇”的教育作用,把它看作是实施法律、积善扬恶、奬廉励耻的有力工具。可见,太平天国的新闻思想已经具备治国、教化的意识,特别突出了匡扶正义的精神,这些都是客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客家人的新闻思想认为,报刊是进行革命、拯救国家、维护民族利益、扺御外敌的最佳舆论工具

  最能够体现这样的新闻思想,当属客家人孙中山不可。1905年《民报》创刊之际,孙中山亲自撰写了《民报发刊辞》。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纲,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舆论观和革命报刊应具备的职能。 

  孙中山说:为什么称革命报刊是“舆论之母”?是因为人群有先觉者,有后觉者。先觉者必须掖进后觉,一起前进。“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取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他说,引导舆论是少数先进分子的职责,利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来教育人民,引导人民,使人民觉悟,起来实行革命,这就是革命派办报的宗旨。

  须知,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龢民族和谐。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概念的行塑,最后是完成在客家人的媒体之中。孙中山的新闻思想具有客家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精神,以及勇于革命的精神,与中华民族概念的完善过程密切相关。

  (三)客家人的新闻思想认为,新闻媒体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管道

  客家精神中,过去忽视的是客家人敢于面对世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其实这也是客家非常也是突出的精神象征。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两岸之外的客属人口约有1200万人左右,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客家人对世界是最不畏惧的,客家人是最具有国际特质与世界视野的族群、民系。

  客家人邓小平晚年的新闻思想本质上是开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所以,邓小平敢于承认中国当时的新闻传媒有落后的地方,在国际传播有不如人家的地方。他经常要求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采取开放的举措,为中国和外国的沟通,提供更多的管道和方便。邓小平提出:“让世界瞭解中国,让中国瞭解世界”这一主张,给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活力。中国从此打破了历史以来与世界的隔阂、隔絶。可以说,这3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最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时代。

  可知,太平天国动摇了满清统治的社会基础,辛亥革命重铸了中华民族的躯体与精神,大陆的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繁荣强盛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世世代代铸就的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辉映下的客家新闻思想,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完全吻合并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客家传媒承载中华民族兴亡历史大任

  客家人与中国的近代革命史无法分割,同样的,报纸杂志等传媒工具也与客家人一起共同承载中华民族兴亡大任。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再造,离不开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而客家人与客家媒体,堪称其中历史的中流砥柱。在此,要指出的是,客家与媒体的关系包含这样的三种因素:1.客家人办、客家人写、客家人读与听的纯客家媒体。2.客家人创办及领导的媒体,也是客家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各种媒体任职的客家人。

  (一)客家人报纸宣传变法维新影响巨大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报纸当是《时务报》,《时务报》 清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旨在于提倡变法,改良社会和政治现状。而梅县籍客家人黄遵宪是《时务报》最重要创始人之一。黄遵宪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曾任驻日本参赞,驻美、英、法、新加坡等国总领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务报》是由中国人办的第一份杂志式报纸,亦是在近代国人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报纸。每旬出版1册,3万字左右。重视政论。创时每期销4000份,半年后增至7000份,最多时达17万份,在当时中国人自办报刊中发行数最大。

  黄遵宪本人没有在《时务报》发表过一篇文章,但是有重大影响。其一,重用了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任总主笔,梁启超的祖先也是来自中原的,也被归入到杰出客家后裔之列。梁启超所撰《变法通议》,从创刊号起连登43期,系统地阐述了维新派的各项主张,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纲领性文件。其二,直接影响了该报的舆论导向。其三,对报纸文体有影响,黄遵宪是晚清最早提倡文体革新的先驱者之一。可以说,没有《时务报》,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变革思想的启蒙。

  还有一份值得一提的报纸:《岭东日报》。该报创办人杨源,嘉应州(今梅州市梅江区)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中进士,是嘉应州最后一名进士。他思想开放,公开宣传维新运动,主张民主宪政,敢于抨击官僚腐败,是一位主张变法维新的爱国人士。创办人何士果,祖籍大埔县湖寮双坑村,光绪年间的进士,也是一名有远大抱负的学者。创办人陈云秋则积极出资。同时,他又接办南洋华文报纸《总汇报》,与维新派中人朱子佩合股,使报纸成为维新派的言论喉舌。《岭东日报》笔政(主笔)温廷敬祖籍大埔县百堠乡,他发表《报品》一文,提出报纸是“主持公论,开通风气”的工具,采编应以“悬为鉴戒之律”,至今仍具有借鉴之意义。

  《岭东日报》创刊之初,每日出版报纸一大张,周六刊,周六无报。后来,篇幅扩充为每期八开四页,每页中留折缝,可折订成十六开本的小册子,每份售价为制钱十二文。由于创办人、主笔和撰稿者多为客家人士,故其读者以客家人居多。堪称为纯客家人的报纸。《岭东日报》创办近十年间,积极展开维新变法的宣传,主动介绍西欧政治制度龢民主以及对地方改革的意见,被视为是清末支持革命派的报纸之一。《岭东日报》的出版,比1904年《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1905年《有所谓报》等早期广东省报纸还早两到三年。应该说,《岭东日报》是这一时期在广东境内出现的最早的地方报纸之一。

  (二)辛亥革命成功离不开孙中山等客家人的新闻传播

  辛亥革命中,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是革命的重要武器。报纸杂志, 成了点燃革命的火把。客家人当之无愧地成瞭高擎火把的刚强弘毅、勇敢豁达的革命新闻先驱。

  数据表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及重要成员廖仲恺、胡汉民、邹鲁、谢良牧等都是客家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首先得到广大客籍留日学生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同盟会的领导核心成员中,客家籍留日学生占46%,而且絶大部分是嘉应州、大埔、惠州等地的留学生。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各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区或以客家人为主。在1911年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有林修明、陈文褒、饶辅廷、周增、张学龄等24名客家籍人士,他们有的既是海外回国的客家籍华侨青年,同时又是留日学生。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宣传发动、筹措经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自1893年在澳门创办《镜湖丛报》始,孙中山一生直接创办或者领导创办的报刊有十多种。他的许多政治理念通过报刊传播发扬,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性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1908年,一群客家先贤丘逢甲、温仲和的门生谢逸桥、谢良牧、梁千仞、林百举,寻求客家籍南洋华侨的支持,在汕头创办《中华新报》,《中华新报》成为同盟会在岭东鼓吹反清革命的重要舆论阵地,在该报任职的大批梅州籍的客家知识分子由此开始加入南社的进程。1910年在孙中山倡导下,黄金庆、陈新政等槟城华侨在槟城重组《光华日报》,由胡汉明撰写招股书向华侨招股,当年12月2日,《光华日报》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至今仍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是因为它靠近华南起义地区,又为清廷势力所不及。筹集经费,采购设备,选定人员,孙中山都亲自出马,报刊名称也是他确定的,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 之意。由于港英当局一时不准孙中山入境,他便委托自己得力的助手陈少白去香港办报。

  (三)抗日战争中客家报人的舆论宣传作用重大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客家华侨在抗日宣传工作上表现得非常出色。中国的报业大王、福建永定籍的客家人胡文虎所创办的《星洲日报》、《星岛日报》等一系列“星系报”,就成为当时华侨社会中宣传抗日救国的坚强阵地。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胡文虎即礼聘爱国作家郁达夫到《星洲日报》主编文艺副刊。胡文虎郑重宣布:“星系报目前最高的旨趣是为国家服务,为抗日努力。”郁达夫也就遵循了这个神圣的抗战宗旨,把当时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办成了在南洋文化界的一份最出色的“抗战副刊”。1939年秋,为了抗日救国大局,胡文虎聘请共产党人乔冠华前来新加坡担任总汇报主笔。

  与《星洲日报》相同,另一个重要的抗日宣传阵地是香港的《星岛日报》。《星岛日报》创办于1938年,即南京、上海相继沦陷,东南沿海受到日寇封锁的严峻形势之下。当时胡文虎宣布办报的目的有四条:1.协助政府,从事于抗战建国之伟业。2.报导新闻,兼为民众之喉舌。3.提倡学术,发扬科学之精神。4.改良风俗,善导社会之进步。

  在南洋的客家华侨中,为抗日救国而宣传呐喊的文化人之中,最出色的当推胡守愚。胡守愚,永定县下洋镇人,早年在暨南大学就读,暨大毕业以后,任新加坡星中日报主笔。他在新加坡期间,经常在星中日报和星洲日报撰文,鼓吹抗日救国。

  除了胡守愚之外,长期在缅甸负责仰光日报主笔的陈兰生,也在抗日救国宣传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兰生,永定县岐岭霞山村人,青年时期到南洋谋生,在缅甸仰光日报当总编辑。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利用仰光日报社论,经常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力主国共合作,反对分裂内战,主张枪口一致对外。所以在陈兰生的主持下,仰光日报的社论是很有号召力的,团结了不少爱国华侨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客家人具有民族气节,具有崇尚文化精神,整个民系当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经辗转流徙,其文化气质不变。对文字的重视要超出其他族群。以笔墨为武器,扺御强敌,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客家人自觉的历史责任,也是理想与追求。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客家人确实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

  三、客家政治领袖多为优秀的传媒人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孙中山,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但他又是中国最杰出的传媒人。孙中山一生直接创办或者领导创办的报刊有十多种。此外,他还领导了三次较有影响的新旧思想的报刊论战,享有“中国最伟大之主笔”的美誉。 

  另外一个热爱新闻传媒工作的重要的客家籍政治人物是邓小平。邓小平生于四川广安。在明朝时,其先祖因在朝任兵部主事,从江西吉安入川,定居入籍。据前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所作《邓小平传》介绍:“在邓小平出世二百年以前,邓文明的祖先从华南移居四川(注:即为清康熙年间入川)。他们本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的一部分,客家人所讲的方言和所保持的风俗习惯,与中国南方当地的其他汉族人和非汉族人都不同。”邓小平当年报名留法勤工俭学时的登记表上注明的籍贯是“广东客家”。在她女儿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中也有提到邓小平是客家人。

  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远渡重洋赴法国留学。在巴黎的一间地下室,他主办了《赤光》报刊。他自编自写,自己刻钢版,自己油印,因为他油印技术好,印出的刊物漂亮,大家给他“油印博士”的美称。 20世纪30年代初期,邓小平在赣南、闽西苏区时,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的主编。1934年,毛泽东曾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仅在江西地区,《红星报》的发行量就达17300份。”邓小平有浓郁的新闻情结,其新闻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他为50多家报纸题写过报头。

  还有一位著名客家政治家、杰出新闻人,他就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廖承志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中国国家领导人。他精通日、英、法、德、俄等国语言,1936年12月,参加红军长征的廖承志到达陕北,被分到新华社工作。廖承志负责全部外电,而且承担编辑新华社广播稿件的任务。廖承志每天收听并翻译日本同盟社、苏联塔斯社、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的外文消息,加上国内其他的消息、评论,每天近两万字的内容,全部由他一个人刻蜡版。1938 年至1941 年,廖承志到香港联络一大批文化精英和爱国志士创办和协助创办了《救亡日报》《华商报》等一批救亡报刊,这些报刊以商业报纸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大陆、东南亚以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6年廖承志回到延安,任新华社社长。

  值得一提的是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广东惠阳客家人,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

  在当代台湾,客家籍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与媒体最有缘分。他曾任中央社记者,是新闻人出身。1979年7月,许信良等人创办《美丽岛》杂志,并担任杂志社社长。1980年8月,许信良结合了一批热心的海外人士,在东洛杉矶开办了《美丽岛周报》。1984年7月,创办《台湾民报》周刊,自任社长。2009年推出以谈论两岸议题为主的《美丽岛电子报》,维持至今。

  客家人的崇尚文化精神,决定了客家政治人物具有充沛的文化气质,崇文的精神非常突出,与新闻传媒的天然接近性就更加大。通过报刊等媒体形态来传播思想的动力就格外强烈。而在从事媒体工作的同时,又因为信息畅通、思维启迪,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就更加透彻,更有助于从事政治运动。所以,从事过媒体工作的客家政治人物,政治见解往往比较超前领先。

  四、客家人与传媒在开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

  台湾客家人历来是台湾新闻媒体的中间力量,大概可以说,没有客家人就没有成功的台湾新闻媒体。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没有客家人就没有今天的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

  马英九、吴伯雄等客家政治领袖与各界人士共同开创今天的两岸和平新局面,大家都清楚,其功绩不必多叙。在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客家籍新闻工作者也得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中,第一批首次访问大陆的台湾媒体两位记者之一李永得,是高雄美浓客家人。第一批访问台湾的大陆媒体两位记者之一郭伟峰,是广东梅县客家人。这或者是历史的巧合,但也是客家人无所不在的象征。这一来一往,打破历史坚冰,开创了两岸关系双向交流的历史新时代。台湾的媒体领袖、客家人黄肇松,是台湾第一位采访大陆国家主席的媒体人。1990年,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带领采访小组到北京,见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杨尚昆对两岸关系及大陆对台政策作了至为详尽的解释,通过中国时报的全面报导,引起了台湾社会各界的共鸣,因而揭开了两岸的大交流序幕。但是此后22年,再也没有过台湾媒体得以专访大陆的国家元首。不过,中国时报从此成为了两岸新闻交流的重镇,仅仅黄肇松在台湾接待过的大陆媒体访问团,可能不下200个。两岸新闻交流发展,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

  现在,台湾的客家媒体蓬勃发展,报纸、电台、电视台百花齐放。当然,从规模上来说,与其它大报、大电视台等等难于相比,但是客家媒体的存在与发展,意义非同一般。台湾的客家媒体,不能仅仅从蓝緑政治的政治角度来作理解。必须认识到,台湾的客家媒体是两岸客家文化的至为重要的传播载体,有利于促进两岸人民的认同。从形态来看,台湾的客家媒体大部分都是小众媒体,影响力比较多的是在客家民系内部。台湾的专家认为,族群传播通常被赋予五大目的:传播宣扬族群文化,提升族群荣誉感;传递族群文化;沟通各族群差异文化内涵,减少误解,建立本身就是多元的主流文化。

  台湾媒体指出,现在台湾客家人中会使用客家话的只有200多万人,他们多集中在客家聚集区域,占客家人总人数不到一半,且以年长者居多。语言学家们为此忧虑客语的消逝,而在岛内提倡客语保护和宣传。这种情形下,能使用客语进行大众传播对客族来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族群语言有强大的凝聚力,藉助大众传媒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实现族群类聚。但以客语作为传播语言介质,究竟是以客语吸引客家人的收视,继而扩大客语的影响,还是人为区隔受众,阻隔非客语用户,由此制造了传播的藩篱,客语会否变成“双刃剑”?这是有争论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跳出细节看宏观层面,可以知道,台湾的客家文化源自大陆,客家文化又理所当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客家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对大陆客家文化必然有正面的影响。目前,客家人的主体在大陆,但是,客家文化的发展新趋势在台湾。双方的文化交流,必能极大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其在今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要起到的作用,独特而无可替代。

  因此,客家与媒体的关系在台湾就需要从三个层次来作效果观察:1.是否有利保留传承客家话;2.是否有利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3.是否有利促进两岸或整体客家文化的认同。如果这三项指标都能够呈正面的效果,那么台湾的客家媒体的历史责任与进步意义,就是重大的,有价值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结论有四点:第一,客家人、客家文化与媒体的关系,是客家精神的具体体现。第二,客家人、客家文化与媒体的关系,不是族群内部的小众传播范畴,其与历史、时代、民族以及国家前途命运密切结合。第三,客家媒体人具有民族大义的自觉性。第四,两岸客家媒体人支持两岸关系的交流和发展,已经在发挥重要作用。台湾客家媒体今后在承传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认同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客家人创办领导的媒体是客家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客家媒体的作用及影响力并非局限在客家语言龢民系之间,其影响力可以穿透一个中华民族。第三,客家媒体能够在民系内部传承客家语言,但是更要对外传播客家文化与精神。


  郭伟峰:作者为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