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华文化“三道”与两岸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汉魂唐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

  笔者生于台湾,长在台湾,但自小即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从父亲的温语训导、母亲的生活美学到家庙宗祠,从课本里的四维八德到乡间的四时节庆,无不潜移默化,形塑成今日的我。就有记忆以来,无论从事企业工作或进行绘画艺术创作或在一般生活中,中华文化都是生活所凭藉的重要资源。直到今日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高雄人台湾人;也是多血的唐人优雅的宋人。

  面对天地悠悠,抚今追昔,时常会想“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本土”是今人远征的初始起点。一迈步,脚下便开始离开了本土。于是不难明瞭,本土的生命在于延伸、碰触、交接乃至融汇变异,继以不断拓展,扩张自己的“领域”。台湾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构筑其上的文化传统。倘自恋自闭将成自溺,用减法去化来框定台湾文化,传统将日益狭隘终成窒息, 倘用加法甚至是乘法来表征台湾文化的内涵与经验,将非但不会消减本土性,反而会扩张台湾本土情怀,并使之通行天下造福人类。

  台湾经历和身边的历史进程都告诉我们,两岸同文同种,台湾人絶大部分的先祖都来自大陆,同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两岸文化交流可亲可近,我们都是一家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通且可贵的历史资产,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更是共同的母本。当前,两岸交流碰到阻碍,产生波折,在此一重要关口,我们应该藉助中华文化的伟力,同心齐力给予正能量,努力促进两岸朝正向和平永续发展, 而大步迈进。

  大道至简,笔者借此简述中华文化“中道”“恕道”与“王道”之要义以及“三道”在两岸和平发展中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二、从哲学层面观之,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 它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几千年前,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其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该十六个字,所谆谆嘱咐的指导原则便是以“心”为主题。

  十六字,经过漫长的时代,积淀成中华民族稳定的深层文化及人民的心理结构,并在现实生活里指引我们,让我们感悟到一切事物存在着微妙的平衡,以及有形无形有意无意构筑出来的秩序,此乃“中道精神”。就物理言,“中”是力学支点;就生态言,“中”是多元纷繁不冲突,从心所欲不逾矩,左右逢源,生机无限;就哲学而言,“中”是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扺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十六字也启示我们,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对声色名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危害至善本性。只有道心可以化解,道心是天地自然之心,良知、良能、止于至善之心。要以审慎而精细的思维去领悟,先天一性的至善之心,平心静气、静观执守着它而不偏离,以此去应对天地间不断变化的事物。它可以用来修身律己,更可以启发我们的处事乃至治国。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于至善。慎独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所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当前的世界,无论政治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都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伏有危机。最近两岸和平发展也出现了障碍。不联络、不接触、不沟通。此一复杂局面两岸的领导人更应戒慎恐惧,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包容去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两岸同胞也同样应该克制冲动,少用自媒体相互攻讦,以平和心态,摒弃情绪,不要选择性的截取片面而且偏颇的言论,作为发表文章的依据,多为两岸和平发展的百年大计,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三、“中道”是儒学精髓所在

  朱子阐明,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字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儒学传授心法。中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是“恕道”。

  我们看汉字“恕”的构成,就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论语·里仁》这样写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之要义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两岸和平发展中所需要牢记的。两岸虽然同属中华民族,同出自中华文明,但近代以来,有分离,有隔絶,有纷争,走过了大不相同的发展道路,也产生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知和不同判断。纵然两岸开放探亲交流以迄将近三十年, 双方互信基础仍属薄弱。

  旴衡,近十年来两岸交流确仍有待加强,但不得不承认,交流还是太少、太浅、太窄、太薄,还不能填平两岸之间的鸿沟。试想,纵是出自同一父母的亲兄弟,百余年不往来,生活习惯与习惯也会有所烱异,三十年的相互交流, 加诸世界洪流的冲击,自家人间的互信基础又不够厚实,双方需要对彼此多一点耐心、包容与尊重, 我们都是一家人。许多人还不能承认,“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虽历经民族融合,但各地方文化存在的差异非常大,而这些差异构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面貌,我们探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应重视各地方的文化价值,从地方的文化历史找到中华文化的痕迹。

  四、“中道”落实到政治层面就是“王道”

  与霸道相对,王道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政治主张。《书·洪范》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王道是“仁”在政治领域中的实施,古代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就是施仁政,孟子反复强调了仁政的效果,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两岸虽然政治理想不尽相同,但在核心价值观上,都是推崇“仁政”和“王道”。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分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价值准则。台湾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可见中华文明“仁政”思想深入人心,万代不坠。

  王道,也是指政治家在特定时期,处理问题的时候,结合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融入特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荀子更加强调了王道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功能。《王制》说: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王道者也。从先秦以来,中国古代深受中华文明熏陶的史学家思想家战略家,都反对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的霸道。

  用近代的学术语言,王道就是软实力,而霸道等同硬实力。尽管硬实力是一种见效快且易操作的手段,但是其副作用也很大。很多时候,挥舞大棒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地分化瓦解对手,相反地还有可能使其更加团结,并寻求结盟应对威胁,这反而壮大其实力。相较于软实力,硬实力的衰减效应则益加明显。

  汉代刘向《善谋篇》: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指出王道是人情和法律道德相结合的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与福祉”、“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就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习近平主席熟读古书,深明大义,把古代“王道”理想与两岸和平发展结合,兼顾法理与人情,提出了“两岸一家亲”的大政方针。他特别指出,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可见习主席深刻瞭解,两岸和平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王道”。

  探究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不对称是最为显着的特征,也直接制约着双方的互动模式及成效。在硬实力的对比中,中国大陆显然更占优势,如两岸经贸关系,尽管相互依赖,但台湾对大陆的依赖更为直接而且广泛。而军事上中国大陆的硬实力优势则勿庸再赘述了。

  对于两岸关系,应该更加努力地运用已经行之有效的软实力政策,比如规划进阶版的“三中一青”政策,不分蓝緑加强与各地方政府、民间社团的直接沟通,增加沟通频率,大力促进民间层面,两岸经贸文化往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并互为投资,共同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开扩全球市场,强化中小企业、农林渔牧和观光旅游及文创市场的合作机制,扩大基层民众体验式交流,为两岸青少年铺陈互为往来的便道,以增进亲情认同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笔者以为,两岸只有双方搁置零和的心态,两岸同心其利可断金,相互对峙则风雨飘摇。双方只要心存善念,不以大欺小,不以小搏大,则和平曙光必能普照两岸。我们诚挚希望,大家能充分弘扬中华文化, 振兴中华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成果,以此建构两岸人民“心灵契合”的工程,弭平人民情感差距,让中华文化成为两岸共同的永久的精神家园。


  林富男:作者为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