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文化交流论如何缔造中华文化的两岸双赢新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在大陆,中华文化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东方与西方彼此借鉴,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在两岸三通后,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沟通,深化感情融合。因为文化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只有不失时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在今后道路上经受风雨考验。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两岸同胞根脉相连,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  开创两岸双赢

  马英九于2009年6月倡议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建议将正体、简体两种字词语彚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中国时报》2009年6月9日。大陆对此表示欢迎。时任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记者会上说,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为使两岸民众在文化、文字之使用更方便交流,大陆赞成两岸专家学者透过民间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把存在差异的词彚比较陈列,供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联合报》2009年6月10日。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已成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及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其意涵实不容小觑。

  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语言,使用的都是相同文字,不同的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整理与简化,大陆并没有废除正体字,正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根据统计,现在使用简体字的地区,以大陆、新加坡为主,估计使用者约有13亿多人,台港澳则用正体字,总计约3000多万人。当前两岸关系缓和,加强交流又是两岸双方一致的共识,因此在两岸文字方面深入探讨与强化合作,诸如共同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之举,实有其必要性。

  事实上,正体字与简体字,均渊源自中华文化传统,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都各具特色、也各有其优点。先就正体字而言,正体字发展起源,是根据“六书”而造字,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六种原理,每一个字都是有所本,因此,可以望字思义,容易理解。初学者或许会觉得笔划复杂,不易学习;但学会了以后,一通百通,运用自如。再就遣词而论,当代人只要通晓正体字,即可轻易进入1300年前,唐朝诗仙李白的意境,感受与古圣先贤超时空对话的气概。

  至于简体字,中国大陆于1956年颁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审定通过“简化字总表”,减少中文字数目,其宗旨在于加速消除文盲,又兼顾笔划少、书写快与学习教率高之优点,全面简化汉字,称之为“简体字”,而将传统的汉字称之为“繁体字”。但无论正(繁)体字或简体字,均各具优点与特色,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接轨并体现其深远之内涵与精华。

  要言之,当今全球有超过3000万人学习中文,复以大陆13亿多人口,加上台港澳等华人地区,中文已成为地球村主要文字,益加体现两岸以民间方式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之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语文大辞典》历经6年努力,完成10万余词条,千万余字,已经于2016年4月正式问世,这是两岸同心协力携手为中华文化之深度推广,开创双赢之一个典例。《中国时报》2016年4月21日。

  二、如何化解两岸书不同文

  马英九于2010年10月出席“2010文艺雅集暨风华再现”联合特产时表示,传承中华文化是他必须达成的使命与责任;他在台北市长任内,首度举办“汉字文化节”,热切推广、发扬汉字文化,乃是为传承中华文化,是一种基于文化本位的考虑。马英九也期盼,大陆采纳“识正书简”做法,希望两岸交流能促使更多人认识正体字。《中国时报》2010年10月15日。

  众所周知,马英九在台北市长任内,对于汉字文化议题也投入不少心力。如积极推动“汉字文化节”大型活动,举办与汉字文相关的文物美术展览及全球性学术研讨会活动,并广邀两岸及海外专家学者撰文参加研讨,为汉字之回顾与前瞻进行多层次的探讨。而目前台湾“中华文化总会”,除了努力申办将汉字列入“非物质性”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推展种种两岸汉字文化艺术活动外,也正在结合学术企业界的力量,进行“云端科技辞典”的编籑工程,相信这个工程的顺利实现,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都将是莫大福音。

  然而,海峡两岸的人民明明是同文同种,同祖先同历史,仅有一海之隔,如今却使用着两套文字系统。经过60多年来各自发展的结果,对于两岸的青年学子而言,早已形同陌生的文字,实为憾事。书不同文,是目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上的障碍,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深藏两岸同胞心中的隐痛。面对此种“书不同文”的窘境,不少专家学者常构思化解之道。

  想要达到两岸“书同文字”的目标,就现阶段情势看,自非一蹴可几。目前当务之急,是面对现实,认清问题症结,舍异求同,加强沟通。大家必须敞开胸怀,站在为华夏文化奠基的历史高度来看问题,并伸出友谊的手。大陆方面不妨可考虑推动“识正书简”措施,而台湾方面也应立即实施“书正识简”措施,互相承认接纳对方。这只要在两岸中小学教科书内,将课文中所出现被简化过的简、正体字集中附在书后,并逐字以括号注出其所对应的正、简体字便可奏效。唯有如此,方可望真正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交流宗旨。

  此一目标,完全符合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共同利益,只要两岸当局能为中华文化慧命着想,必可很快获得共识,达成“识正书简”与“书正识简”的短期目标并不困难。

  尤有进者,“书同文字”的长期目标,是结合两岸书法家及文字学学者的力量,再共同编订一套手写体的“草体汉字”,可以利用传统汉字书法中的行、草书,并将大陆“简字体”也纳入,应可以为自民国初期以来汉字系统的“唯楷”窘境解套,其实也是终结两岸简、正体字争议的釜底抽薪办法。

  中国历代对于汉字的运用,始终是在“楷”“草”双轨并行的态势下发展。直到毛笔书写工具被西方硬笔及计算机打字等现代科技产品取代,原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尺牍体”无形中遭到了“罢黜”,作为尺牍主调的行草书体,也因此淡出了历史舞台。尤其症结出在清末以来的汉字系统把“印刷体”与“手写体”混合为一,只有写来费时的楷体系统,而缺乏可独立行用的简便草体系统。以致长期以来,两岸人民乃至所有华人,总不免为汉字书写繁杂而伤神。

  如今,可以顺势化解两岸简、正体字争议之道,应思考让楷、草分体并行。印刷体宜采“正体字”,不妨力求庄重严谨,藉以通达传统之“古”;书写体则融合行、草书及简体字之精华,不妨力求精简迅捷,藉以开拓现代之“新”。唯有超越简、正体字二元对立的单线思考模式,才能够顺利化解两岸“书不同文”的窘境,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之凝聚大有裨益。

  三、大幅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做法

  时任大陆文化部长蔡武于2010年9月2日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身份率团访台,此行谱下大陆文化部门最高层级官员访台记録。《联合报》2010年9月3日。蔡武所率团员涵盖大陆艺文界重量级代表等40多人,访台期间除了参加同年9月6日在台北市举行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亦参访文化设施和人文景点,展开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公开倡议两岸签署“两岸文化协议”。

  回顾17年前,时任大陆科技部长朱丽兰为参加“两岸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率多名科技部高级官员访台,还在综合座谈会上与时任国科会主委的黄镇台对话,达成两岸科技交流应建立常态性论坛及交流机制和沟通管道的共识。但第2年,“特殊国与国关系论”即登场,其后民进党主政,两岸陷入紧张对峙之中,以迄于马英九就任上台。于是,蔡武访台,又像是一个两岸冷热刻度,意味着两岸又重新走上了一个高峰,水位又涨到朱丽兰访台时的那个高度,甚至更高。

  尤其两岸自2008年6月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已签署了23项协议,幷发布1项陆资来台声明,但大多数是属于经济议题,并没有碰触到文化议题。2008年底国共第4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即把文化议题列为两岸未来重要交流的议题,幷且在2009年7月的第5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即以文化议题为重点。此外,两岸重要人士在不同场合中,也异口同声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文化交流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交流。然而,现阶段两岸文化交流,除了电影之外,台湾出版业、媒体业、广告业,尚亟待与大陆方面建构全面、双向的文化交流管道。

  虽然马当局并无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之作为,但借由蔡武访台及参与“两岸文化论坛”,我们可回顾检讨幷且策划未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前景。其实,两岸文化交流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视觉与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博物馆、民俗文化等,也包括文化行政与设计的相互考察。交流的形式相当多样化,除了静态展示之外,更有动态表演、观摩、讲座、论坛、研讨会等,两岸有不少机构已建立了长期性沟通合作平台与机制,举办一年一度艺术节庆或论坛,并展开两岸文化交流。

  至于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近年来的交流合作已有愈来愈热络的趋势。以文化产业的龙头——电影为例,透过两岸影展与电影论坛等活动的举办,加强两岸影视人员互动活络,对台湾电影产业发展大陆市场有实质的帮助。

  要言之,面对21世纪全球竞争白热化,如何发挥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两岸同胞必须共同思考与努力的。今后两岸文化交流,应以更开放胸襟、更谦虚态度,互相学习、截长补短、求同存异。如此不仅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瞭解,加深双方的情谊,也可以丰富两岸民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两岸人民的人文素养与竞争力。最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构筑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平台,增进双方互信基础,进而创造和平发展新局。

  四、代结论:从交流合作开创两岸文创产业更多契机

  众所周知,文化要有互动,才能有源源活水,因此两岸文创交流,应时时保有“请进来走出去”的热络,才能将文创产业的格局打开。两岸各自有着优渥资源,可以开创文创产业的未来。而两岸文创现阶段的交流形式正从萌芽走向茁壮,有赖更多互信与合作,才能打开两岸文创合作大门。两岸都握有开拓文创契机的关键──文化资本,尽管在应用形式及执行力上有所差距,但是如何创新与活用中华文化,并与现代观察、市场期待与科技互为结合,将之转化成文化资本,是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成为下一个经济推手的关键。总之,两岸文创交流的优势在于同文同种,因此沟通上更为顺畅,能够开启更具深度的对话。尽管两岸在许多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差异往往能创造更多元的火花,幷且朝着“同中存异”的方向前进,让交流为文创产业创造更多的契机。


  潘锡堂:作者为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