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南国奇葩任壮游

  以热带景观为基础海南岛像开放在祖国蓝天碧海中的緑宝石上的奇葩,以它的美丽多姿、富于神采魅力和诗情画意,紧紧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在这个以热带景观为基础海岛上,不仅有温和明媚的阳光,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流水,醉人的海岸,莽莽的森林和空旷的草原,数不尽的稀奇珍贵的动植物,以及清新的空气、未经污染的环境,饱人口服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重要史迹,独具一格的古风遗俗,絶妙所在,可谓步步皆诗,处处是景。据悉,海南岛共有125个风景旅游点,现仅开发二十多个,潜力非常巨大。周游海南,既可沿着时间的脚印,寻觅古人遗迹,瞭解海南历史的连绵风雨和无限沧桑,更可登山下海,采幽探胜,欣赏旖旎的热带风光,还可深入黎村苗寨,领略真纯古檏的民族风情。那一幅幅、一幕幕璀灿瑰丽的情景,使人目不暇接,留连迷恋。人们在度假、休息、疗养,玩乐等活动之后,依然梦魂萦绕,仿佛听到她那么热情、那么亲切、那么富有魅力的召唤,重新燃起神游海南之乐。

  1、海岸风采君知否

  海岸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场所之一,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西班牙南部的优质海滩,以其冬暖夏凉的气候、终年灿烂的阳光和芬芳的葡萄酒,唤起人们火一般的旅游热情。海南岛海岸曲折多滩,沙岸、岩岸、淤泥岸、红树林滩、珊瑚礁等具备,还有许多澙湖和小岛,配以高大浓緑的椰林、洁净的细沙,在大海蓝天和阳光的映袝下,组成一幅海岸带特有的诱人的壮丽画卷。可以说海南岛的阳光,不亚于西班牙的“太阳海岸”和泰国的帕达雅沿海,与美国夏威夷群岛海滨相比,海南岛的海滩的游乐价值,不能说胜人一筹,但也毫无逊色。许多国际友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国内广大游客参观游览岛四周的风景后,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滨游泳是最有魅力的,有谁不在大海的怀抱里感到陶醉呢!海南海岸除一些大河口附近和港湾内多为淤泥滩以外,其余的大部分为沙岸。这里滩缓、沙细、柔软、潮平、浪小、水色深蓝,具有建立海滨泳场的理想条件。遐迩闻名的大小东海、天涯海角以及海口游泳场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点,新开发的三亚牙龙湾、蜈蚑洲,陵水香水湾、万宁大洲岛、文昌芝兰湾、万宁博鳌港、大洲岛、小海口门、陵水新村港、香水湾,乐东莺歌海、东方八所鱼鳞洲及其北部的牙前湾、儋州白马井,临高的临高角等地都是建立海滨游泳场或水上娱乐的良好地点,有些已经在建或者竣工。它们将成为海南游的理想去处。    沙滩后面耸立的是壮观而高大的沙堤,为世罕见,一般高20—30米,个别甚至达50米,宽数百米。它们是海南岛体在间遏性上升,海水多次退却后遗留下来的,往往由多条沙堤组成堤群,连续分布,其中以东海岸最为发育,西南海岸发育也不错。它们现已种上木麻黄树,形成防护林带,远看犹如一道緑色长城,环绕岛四周,在海水映衬下另有一番风韵。沙堤潜水丰富,水质清甜,可供旅游开发使用。

  在海岸带上还有另一种自然野趣,这就是为数众多的花岗岩石疍、山丘,以及岩岸、孤丘等。它们以高耸挺拔的雄姿屹立于海滩之中,衬托在明亮的阳光和蔚蓝的海水上,构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和风格的旅游景观。铜鼓岭、天涯海角、崖城鳌山,昌化大岭等都是典型的石疍山丘。大小不等的石疍、石墩相互叠置,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千奇百景,难怪古人都把它们当成虚无飘缈的仙境,在那里建庙炼丹、修身养性,祈求理想的生活,至今参拜者的行列仍然不絶于途。

  岩岸主要分布岛南部鹿回头至铁炉港一带和南湾半岛。它们都是一些坚硬的砂页岩。由这种岩石构成的山岭怪石嶙峋,直通海边,水深流急,浪花飞溅,蔚为壮观。其中以南端的绵母角最有代表性。据说现在此处和鹿回头岭,还可以见到“海上老虎”——鲨鱼在嬉戏,  游人无不以先睹为快。另外,在海滨这些山岭孤丘中,往往残留有古老的海浪冲刷遗迹,如港口门石在半山腰和山顶,鱼鳞洲在高四十米的近山顶处,昌化大岭和乐东盗公村在高程约120米的石蛋地形中,都可以见到这些呈半月形额状、檐状、球状、蘑菇状、扫状、锅状、  齿状、蜂巢状等海蚀状形态类型,说明远古时期海面曾达到过这个高度。细心观察的游人还可以看见,在著名的天涯海角“天涯”两字大石后面一个高河约4米的圆石面上,布满了蜂巢状的坑,这是近代海浪作用形成的标准海蚀穴,不仅为这一风景区增色不少,而且为几千  年来这一地区的沿海桑田提供了直接证据。

  海南海岸离奇曲折,由天然海堤包围而成的澙湖港湾很发育,这是本岛海岸带一大特点。它们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如新英港、东寨港、清澜港、博鳌港、小海和新村港等。这些港湾水域宽广、风平浪静、玉鉴琼田般的美丽,海产丰富,是开展游艇、帆板、冲浪、滑  水、远航等水上运动的良好场所,更是撒网垂钓、拾贝的乐园。有些港湾本身还有特殊的科学旅游意义,如东寨港,既是红树林保护区,又是我国唯一的地震断陷港湾。1605年7月l3日午夜,琼北发生8级大地震,约有一百平方公里陆地和几十个村庄沉入海底,东寨港就  是这次地震形成的。现在潮退时,划小船沿着迂逥曲折的红树木走廊,还可见到水下的残垣断壁、石磨、石棺、戏台、牌坊、耕地、  阡陌等。这些遗物遗迹默默地向游人展示了那次灾难,同时构成闻名中外的这片海底奇观。又如博鳌港,是万泉河的终点和风光旅游的出海口,口门外圣公石所激起的巨浪轰响,远近可闻、大有“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之势,亦一奇观也。

  从旅游业务趋势看,人们已不满意于游山玩水。近年来旅游渔业风靡全球。海南传统钓鱼业的经验丰富,沿海澙湖港湾以及陆上大小水库都可开辟利用为旅游渔业。沿海底下五光十色的珊瑚丛林、上百种千姿百态的热带鱼、在奇岩怪石间栖息、漫游,还有海柳、海柏、海松、海花生等,构成一个美妙的龙宫胜景。这样的地方沿海很多,如果利用起来,将一兴百兴,推动沿海风光旅游业的发展。

  海南四周还撒着许多小岛屿,虽然这都是一些弹丸之地,但不无观光价值。如北部的邻昌岛和大铲岛,是珊瑚礁构成的岛屿,可一览  由多种珊瑚组成的水下花园的绚丽景色。著名的万宁县东南部大洲岛,独立在苍茫的海面上,别有洞天。岛上峭壁如削,怪石嵯峨,水流汹涌,岩洞众多而幽深,其中的南罗洞栖息着数金丝燕,出产名贵的燕窝。这种热带沿海地区产的燕窝比我国西南地区的家燕要好,又以大洲岛燕窝为上乘,历来都被认为是燕窝正宗货,饮誉海内外,大洲岛由此又名燕窝岛。但采集非常困难,甚至冒生命危险,所以这种燕窝特别珍贵。目睹岛上金丝燕起飞、降落、聚散嬉戏的情景,亦一乐事。岛南端海面上,还有东西玳瑁洲,以盛产玳瑁得名。它们面积虽然很小,但岛上森林密布,鸟雀成群,沙滩优美,渔家农产品丰富,一派“小荳夹花树树黄,珊瑚处处筑为墙”田园风光,俨然海上桃源,正由三亚市开发为新的旅游中心。

  猴子是人类的近亲,陵水海岸的南湾半岛又称猴子岛,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驯养猴子保护区。在这里不仅可以使人陶醉在风暖水碧、花果芬芳的海湾怀抱里,更可以与猴子逗乐,领略人类史前时期生活的野趣。猴子岛上丘陵起伏,遍地尽是四季不凋的冬青树、茂密的野菠  萝、荔枝、芒果、莲雾、番石榴等热带果木,很适宜猴子栖息生活。这里的狝猴,毛色棕黄,脸红眼碧,肩毛垂发,动作机灵,性情活泼,是我国稀有的珍贵野生动物。自1965年辟为自然保护区以来,猕猴已从六十多只发展为二十三群一千多只,其中有两群被人类驯化成  功,每天听到管理人员的哨子声,就会呼朋引类,跳跳蹦蹦聚集在指定地上用膳,这可尽情地享用游客投放的各种食物。有一群子经常同驻岛战士一起看电影电视。在人类保护下,这些齐天大圣的子孙,在这个得天独厚的花果山上,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游人只要从陵水县  城驱车南行十四公里,到新村港,转乘轮渡过海湾,再走一段海滨沙滩,即可进入这个世外桃源的花果山,置身于类人猿时代的世界。

  海南沿海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渔港和众多的小渔村,比较著名的如白马井、清澜、三亚港等。这里渔舟缈缈,珠贝闪闪,以其娴静古檏的风光和鲜活水产,吸引着游人。游览渔港渔村,欢迎你的是渔民们一张张古铜色的笑脸、粗大的网架,还有遍地鳞光耀目、清香扑鼻的鱼货,特别是选购正在上岸的海鲜,就地品尝,别具风味。鲜香肉嫩、满口生津的肥蟹、软润鲜美的海参、肥嫩清香的鲍鱼、白嫩丰满的对虾、肥而不腻的凤鳝,以及风味各殊的贝类等,都给人以极大的享受。渔民过去有疍民之称,是一个历史很古的水上居民,有自己独特的生  活龢民俗特征。寄泊于海南渔港的,除了本岛渔民外,还有两广大陆沿海来的渔民。他们在劳作之余,往往通过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渔港每有“渔舟唱晚”之景,内容各殊,格调独特,余音袅袅,也似催人归去,唤起客人无限思情。

  如果说整个海岸带是挂在宝岛四周的银色的项围,那么铜鼓岭、鹿回头、大东海、天涯海角、牙龙湾、大小洞天、鱼鳞洲等风景区则是镶嵌在这条项链上的点点钻石,把海岸风采点缀得分外妖娆。

  铜鼓岭是耸立在文昌县东北海岸上的名山,海拔338米,形如卧虎,雄视南海滚滚波涛。据说是古人在岭上掘地得铜鼓,又说是岭上有风动石,声如铜鼓而得名。由于花岗岩球状风化的结果,岭坡上散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石蛋,后来被人格化成美女牧羊。这个美丽的传说给铜鼓岭披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又有承天洞、尼姑洞、和尚园、伏波窑、弥猴岭、魔岩等名胜古迹,因而成为琼东北海岸旅游第一个去处。

  铜鼓岭气势磅礴,怪石峥嵘,顶上云遮雾罩,除非天气晴好,难见真容。岭下壁立如削,惊涛扑岸,声如钟鼓。西望椰海茫茫,村舍掩映;北顾宝陵河以及银色沙滩,蜿延曲折伸向远处,连同堤上莽莽林带,构成一幅色彩明快的画图。极目南海,天水一色,风帆浪舸,渺茫出没,雷州海岸、七洋、七峰连峙,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以田汉同志1962年登其絶顶的诗作最佳:“俯看风吹岭上云,椰浆山果倍清芬。伏波去后余铜鼓,犹对苍溟警寇氛”。

  鹿回头是三亚湾上一个半岛,又是蜚声中外的南天名胜。它的命名和美丽,出于花鹿与黎族青年相结合一个充满浪浸色彩的古老的传说,  这不知牵动过多少人的诗情画意,陈毅元帅来此游访时,就为它填过一首《满江红》:“饮水长来花鹿好,徘徊一角。惊追逐,回头一顾,扑朔迷离,转瞬化作仙女去,晴天为奏均天乐……。”但神话与现实的结合,才是它动人的魅力所在。这里三面碧波环绕,一面枕依青山,鹿回头就象一片珍贝,闪烁着海岸高处。山下椰林挺拔,槟榔婆娑,还有无数的野蔓,纵横交错成密密的擎天緑盖,特别是点缀以垂挂下来的红豆,为树林增色不少。如郭沫若美妙的礼赞诗那样:“陇畔相思子,迎风待客收”,“红豆春前熟,青山天际燃”;叶剑英元帅来此游访,看见红豆漫山遍野,欣然命笔:“到鹿回头滨海处,红豆离离,占断天涯路”,还说“撷得一枚,相思寄与谁家”,此情此景,令人掷笔而叹。采过红豆,到海滨漫步的游人将立即被一派云帆飘逸、珍贝满滩的景色形吸引,这就是辽阔深远、烟波百里的三亚湾。它不仅以热带海洋特有的艳丽令人赏心悦目,还出产闻名海外的天涯海味——马鲛、海蛇等。人们在饱食之余,“采来野草含红豆,网得奇鱼跃赤鳞”,谢觉哉同志的诗句,把两种情景烘托渲染得更富诗情画意。此外,海边拾贝也别是一番乐趣,“潮落沙平珍贝美,”种类繁多、形态各殊、色泽鲜艳的贝殻,有谁不想拾几只回去留作珍贵的纪念呢。

  鹿回头迷人的风韵还有椰庄。这里的建筑不是耸入云霄的高楼,而是色彩明快、结构精巧的小别墅。它们座落在花海緑树丛中,显得格外谧静、和谐。夜宿其中,仿佛来到仙宫瑶池,身心更接近于大自然。冬天这里照样可以下海游泳,夏天即使烈日当空,三亚街上气温可达40℃,但此处海风徐来,依然温和爽快,既可避寒又能消暑,鹿回头真是一个奇妙的清凉世界。南游不到鹿回头,跟不到五指山一样是件憾事。

  离鹿回头一箭之地,就是风光秀丽的海滨泳场——大东海,它与椰庄一起构成一组完整协调的旅游区。大东海的秀色在于它坦平细软的沙滩,那在海风中轻轻摇曳的椰林,那轻舒曼卷的海浪,那斜斜剪过海天的帆影……,这恰为一幅清雅、明快、平静而又壮阔的水墨山海图。站在海滩椰树下,指点无垠的大海,固然是一种美的享受;若跳进碧波中弄湖,浮沉嬉戏在雪浪之上,或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捡贝殻,挖螃蟹,垒沙塔,也有说不出的惬意、舒适和满足,难怪到三亚的游客,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大东海的怀抱。大东海附近还有海滨公园、旅游度假中心和各种游乐设施。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和人类智慧所构的和谐的整体,博得了游客的赞叹。

  到海南岛游览的人,大概是没有不到天涯海角的,因为它在很多人地理观念中,似乎是本岛的最南端了。其实并非如此,它既非天之涯、海之角。但在古代,这里地处偏僻,瘴疠交攻,加之层峦叠嶂,顽石挡路,而不易通过,所以商旅游人,特别是被放逐的犯人贬官,都把它视为畏途。他们至此,望天涯已路断,观沧海已尽头,故有“天涯海角”之叹。据光绪《崖州志》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海南的朝廷命官就有50多人,有些人经过这里,留下许多轶事趣闻,经过历代诗人画家的题咏和描绘,这里便成为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古迹和游览胜地了。至于现在镌刻在岩石上的“天涯”和“海角”字样,系自清人手笔。人们还把郭沫若手书的“天涯海角”三首诗刻在巨石上,供人观赏。但却很少人注意在“天涯”二字之下,还刻有与此相反的“海阔天空”字样。据传闻,一位路过此地的不详姓名人士,登高观涛有感于曹操名篇《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然后大发感慨“天岂有涯,海本非角,”“天涯海角,昔人之妄言”。于是临时雇人刻下这四字,与郭老诗“海角尚非大,天涯更有天“恰好不谋而合,也算作是这里旅游的一件轶事。

  天涯海角后山,巨石崔嵬,荆棘丛生,海天一色。郭老云:“波青湾面阔,沙白磊石圆”;杨朔:“斜日渔帆飘海去,穷溟更在海中天”,把这里的壮丽景致,尽入诗中。古代谪臣来到天涯海角,不时慷慨悲歌,发出“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的慨叹。今人对这位无名氏高瞻远瞩,胸襟开阔,包涵大海,眼空古今,无愧为壮游者的形象和寄托。观石上古迹,耳听大海涛声,看着长满路旁高耸如树的仙人掌,还有那叶硬笔立、直指苍天的野剑麻,自然会涌现出他们饱历沧桑、忧国忧民的形象来,所以到这里的游人不仅可以尽揽风光之胜,还可以大发思古之幽情。但是,现在的天涯海角已不是当年谪臣逐客的际遇了,它像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孩子一样受到慈母的打扮,各种现代化的旅游设施正在兴建、亭台楼阁拔萃其间,古今题刻修饰一新,热闹的滨海浴场代替了荒凉的海滩,每天都有大批中外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拍照留念。古人“天涯在何处,生渡鬼门关”以慨叹,已被黎族姑娘《请到天涯海角来》的甜美歌声所代替。

  牙龙湾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区,位于三亚市榆林港东侧,也是一个半岛地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南临大海、海岸线延伸二十多公里,沙滩最长岸线达七公里左右,湾内还散布着大小五个岛屿,具有山、水、岛相配合的完整和谐的自然风貌。每年日照三百天以上,年平均气温不低于22℃。緑树包围之下的一泓碧水,清彻见底,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微风过处,潮水漫卷白色浪花,涌向岸边,轻轻地同沙滩拥抱,加之海底平坦,没有石头,沙质洁白细软,自然条件和风光非常理想优越。躺在沙滩上,使人觉得天空是那么晴朗,空气是那样清新,仿佛置身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把人世间的一切喧嚣和烦恼都抛到脑后去了。1986年春节,赵紫阳总理视察海南时指出“牙龙湾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同年三月到龙牙湾旅游,他迎着拂面的海风,徜佯在绵细的沙滩上,眺望一牙新目似的海湾和起伏的群山,由衷地赞叹“像牙龙湾这样美丽的海滩,香港没有,日本也没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也不及,只有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才能与它相比,它的阳光、海水、沙滩、高山四大优势,可以建成亚洲最理想的休假胜地”。天生丽质的龙牙湾,正由它的建设者们将精雕细刻,兴建为国际性旅游中心。霍英东先生的愿望很快会变成光辉的现实。

  俗话说,水滴石穿,何况雪浪排空的南海,它的威力是巨大的。雄峙于崖城东南海滨的鳌山小洞天就是海浪长年侵蚀淘空形成的胜地仙境,古崖州一个历久不衰的著名风景区。

  鳌山脚下,崖州湾畔,沙滩莹白,礁石百态千姿,小洞天全部景致就分布在这一里多长的海滩上。从西往东,乱石嶙峋,步履艰难。这里有形象逼真的石船、进深两丈有余的礁石洞,跃跃欲跳的“蛤蟆石”,可供垂钓的平台,以及像小石林、河马、大象等形态不同的礁石。它们其实是一组海蚀地貌景观。大扺神仙都喜欢深居洞府,小洞天也不例外。所以地方志上就有不少高人名士在此羽化登仙的故事,  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历代骚人墨客来此挥毫题刻的也很多,以南宋淳祜年间吉阳(前崖县)知军毛奎对小洞天感情最笃,留下佳句最多,其中“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崖平好琢刻,洞窈足逥旋。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海光常潋艳,山色更清妍”。脍灸人口,传诵一时。沿着崎岖小道登上鳌山,“何处风光不眼前”,这就是古来著名的“海山奇观”,峰峦、怪石、奇洞、緑树、蓝海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有观止之叹。今日小洞天,古貌犹存,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絶,现已被列为重点旅游的名胜之一。

  乾热的西部海岸,平林漠漠,沙丘延绵,阳光格外灿烂,大海也蓝得出奇,构成一种独特而光洁、无拘无束景观。它不是以江南杏花春雨般的温柔细腻,而是以塞北秋风骏马那样的无拘无束、粗犷坦荡吸引游人。人们可以在海滨沙地上纵马急驰,追逐嬉戏,也可以在高盐度的海水中弄潮。这时随波逐流,倍感身体轻盈,也乐在其中。然而在西海岸,令人心驰神往的当为八所港的鱼鳞洲风景区。

  鱼鳞洲在东方县八所港南端,为一座海拔百米左右的孤丘。山坡上巉岩重叠,万壑千层,状若鱼鳞,故以名洲。山临浩瀚的北部湾,  四季涛声如雷,浪花飞溅,在太阳照耀下色彩缤纷,被誉为“鱼鳞仙境”,清康熙以来就被列为海南风景区之一。近年在山顶上新建了观海亭,由此极目北部湾,但见烟波浩浩,淼无际涯,樯帆渺渺;而回首八所港内,水浅沙白,微波荡漾,是一片天然滨海浴场,前来游泳者成百上千。八所镇离此不远,从山上俯瞰,滨海大道两旁楼房鳞次栉比,树木排列如阵,另有一番情趣。1962年初郭老途经八所,口占“路直如驰道,行车欲上天;万山争送别,含笑点头连”,道出了西线游客的心声。

  2、青山緑水也堪留

  海南岛,外箍碧海,内耸青山,成为观光旅游的两大单元。古人认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海南自然山色之美,尽在其中。加上人类长期的开发,刻意为之梳妆打扮,遂使岛上青山着意,婀娜多姿,十分媚人,不仅赢得了古今诗人画家的热情颂扬和描画,而且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前来观赏、扳登,开辟了海南壮游的另一个广阔天地。

  海南既有许多千米以上、具有自己奇特形象的高大大岭,更有为数众多、高为数百米的丘陵小山。它们在河海水景、植物花卉等天然造型和景物的映衬下,产生很高的旅游价值。巍巍的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岭、猕猴岭、青春岭、七指岭等,山高林密,气象峥嵘,柱峰参差笔立,断层崖形似斧削,森林莽无涯际,云海弥漫山腰,纤埃不见,  空气洁净清新。大山深处,溪流潆迥,泉水淙淙,涧中大石迭置,急流瀑布很多,充满了原始大自然的粗犷气色,又无虎狼金钱豹等大型猛兽,只须注意打草惊蛇和防山蚂蝗即可,故这些大山很适于观光探险、猎奇、避暑、登山等。不上高山,突兀连巅,怎见人间足壮观!

  丘陵山丘因分布在平地上,山坡陡峭,线条挺直,仍可造成高大形象,显得雄伟,也有“一览众山小”的乐趣,足供游人去远眺锦绣般的田园风光。

  琼北平坦的玄武岩台地上的火山锥,形态保存完好,作为华南火山地貌的典型,足供游人驻足。如马鞍岭、雷虎岭等火山上,火口深、四壁陡,附近还有像罗盘那样的大型古老的火山口,即在平地之中陷下一个大椭圆形凹地,如一个大型体育场,若经过修整,在其中进行各种运动,不无乐趣。

  琼北火山熔岩洞穴更是世界上罕见的火山奇观。据传琼山县石山地区的洞穴72个。岛上实测的熔岩暗流隧道共11条,总长3574.4米,最长一条1216.5米,高2.4米,顶部距离地面仅1-2米,呈拱圆形断面。隧道有单条、分叉、合并等多种形态,像互样联活动的蜘蛛网,组成巨大的地下迷宫。有些地段因顶板塌陷而形成“开窗”或是露天坑道,洞壁还有千姿百态的硅华、岩架等。在这些神奇的洞穴中,  首推琼山仙人洞和卧龙洞最为壮观。仙人洞长数公里,像一座座幷排的人工拱桥,延伸到荣堂村东侧的一段,甚为奇特,洞中有洞,洞中有天,阴闇交替,景趣横生,珊瑚状熔岩悬挂洞壁,栩栩如生。卧龙洞也有三公里长,宽10米,高7米,可同时并行两部卡车,平坦宽广,足可容纳一万多人,为洞穴中最大者。洞穴与神仙有不解之缘。当地百姓每每在洞口设小庙,供奉着土地神、山岭神、风雨神等,还流传着许多正义战胜邪恶,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但这些毕竟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旅游观念出发,把它们作为火山爆发的前因后果列出来,供人观览,将会给游人以巨大的科学启迪和科学游乐趣味。

  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富有独特的风光,尤以奇岩异洞为游人所锺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肇庆七星岩等,皆以此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海南岛的石灰岩形成于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的石炭纪和二迭纪时期,主要分布在昌江县南部王下区和东方县昌化江两岸,地形以峰林和洞穴为主。它们虽然不及桂林山水那样多彩多姿,但在热带气候与植被的笼照下,峰洞四周,苍翠欲滴,幽意逼人,野趣横生,跟桂林山奇水秀的峰洞比起来又有一种格局。如东方县广坝区俄贤岭即为一岩溶山峰,高差1100米,平均坡度50°,两侧悬崖峭壁如利刃直插云霄,游人喝采不已。这一带山高、坡陡、林暗、石怪、水清、别有一番景色。俄贤洞即发育在山下,长达5公里,洞道弯曲、大者如厅、小者如室、钟乳石、石笋、石柱很发育,琳琅满目。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岩溶洞,如蝙蝠洞、光益洞、留之花洞、垭坡皇帝洞、牙迫洞、大炎洞、七差抱曲洞以及三亚落笔洞、通天洞、保亭毛咸千龙洞等。它们各具自己的特征,往往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观光探奇价值,如蝙蝠洞传说是古代黎族皇帝凭藉此洞道天险击败了数倍于已的入侵者。落笔洞早在宋代就利用它优美的峰洞资源辟为风景区。宋代学者倭倭才咏赞它“峭壁凌空望渺微,层层烟销雾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周。空有石衔仙骨在,想应人逐彩凤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它附近的通天洞,深约30米,有天然石灰石沉积,形成了富有立体感的人和兽等形象,造型奇特而美观。落笔洞附近正在兴建热带植物园,不日将为这奇岩异洞增添新的风彩。

  在这些洞穴底部堆积物中,埋藏着古人类活动遗迹,具有重要的人类学、考古学龢民族学研究意义。如关于海南黎族来源问题,众说纷纭,其中一说黎族先人来源与热带海洋岛屿上的小黑人有关。这些小黑人迁来岛上,据说就居住在洞穴里,后来因种种原因絶灭了,这些洞穴也就成为追踪他们遗迹的重要场所。三亚落笔洞的洞底和洞壁,发现有动物的遗骨、蚌、螺和焙烧过的土粒、炭屑等,被认为是人类取食后的遗物。经过14C测定,絶对年龄为6810±140年,证明当时已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为研究海南岛新石器乃至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信息。在落笔洞所处孤丘中,还有两个比它更大更深的溶洞可以考察利用。在皇帝洞和牙迫洞的考古中,已初步采集到一些印纹硬陶,可能是两汉以前乃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这都为这些洞穴增添了新的科学和旅游价值。  

  点缀万山丛中的,不仅有四季浓緑的密林、繁花似锦的秀色,还有松涛、牛路岭水库等。泓泓碧水,绰约多姿。蜿蜒有致的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大小河流以及气势豪雄的通什太平山、琼中百花岭等处的瀑布悬泉等。它们尽擅湖光山色之胜,成为以青山为主体的自然天成的构景素材。海南这些水上风景,论秀媚虽然比不上西湖浓妆淡抹,美丽动人;论壮阔,也不如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但它们却以碧透、幽静见长,楚楚有致,洋溢着一种天真自然的特殊美感。同时铺盖在青山之下的还有叶阔招风的椰林、槟榔和香蕉园、浓密的  甘蔗园以及错落有致的水旱田。人们眼睛看到的是爽心悦目的一片丰润和緑油,呼吸到的是令人醒脑提神的清新微甜的气息。这是一种在普通城镇中难得的享受,因此对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踏遍海南高山的人,无不交口称誉五指山、七指岭和尖峰岭风光之胜。事实上它们也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山地风景资源。

  五指山作为海南岛的象征和屋脊,主要以花岗岩山体特有的峥嵘气势、凌空的奇松怪石和翻腾的云海着称。如果说北国的长白山以其银簪玉佩、素净贞洁引得游子的向往,那么海南五指山,则还以其披緑挂花、芳姿明媚诱得过客的倾心。海南明朝大学士丘浚那首脍灸人口的《五指参天》诗句,写尽了它的壮彩奇情:“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进入五指山区七百米处的水满村,往东遥望一指,形似金字塔,气度已属不凡,二指即为主峰,海拔1867米,由巨大断层形成的深涧,将一、二指隔开,使之呈峭壁对峙状态,板登艰难,大有“横空出世,莽昆仓”之概;再往东延伸乃是起伏和缓的三、四、五指峰峦。登上五指絶顶,俯瞰南海,唯见碧波万顷,天水相接,渔帆点点,一派兴旺;  晨观日出,霞辉灿烂,景象万千;若从山下远眺,只见林林苍翠,白云缭绕,緑山青指,真插云霄。瑰丽景色变幻莫测。处身于这山青水秀、风清情爽环境,犹如进入世外桃源。朱德同志曾被这里的景色所激动,写诗曰“五指建公路,崎岖使之平。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奇峰名五指,溪涧泉水清。花鸟鸣得意,那知秋与春”。如欲登五指主峰,可从通什北面毛阳进山,徒步约七个小时,或乘车一个多种头可到峰下。没有坚定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是难以达到的目的地的,但一旦踏上那只有十余平方米的絶顶,人似有羽化而登仙的种种快感,其乐无穷也。

  七指岭座落在保亭县北约10公里,因山顶有七座石峰突起而得名。主峰高1107米,地势北高南低,往南与上甘岭水库相毗连。此山奇峰竞秀、山水相依而独具特色。

  尖峰岭跨越乐东和东方县境,在海南岛森林茂密的山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尖峰岭。主峰1412米,刺穿青天。原始森林方圆数百万亩,其中划为自然保护区的2.4万亩,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热带雨林和长臂猿等。保护区内高等植物近一千种,分158科、487属,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海南特产植物101种,用材料种300多种,药用植物270种。尖峰岭同是个热带动物园,到处可见各种飞禽走兽,除被列为一级保护的长臂猿、孔雀雉等以外,还有云豹、水鹿、蟒蛇、飞狸等。从山下到山顶,植物呈垂直分布,可见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不同植物景观,故诗人赞美它为“皇冠上的緑宝石”,科学家把它叫做“大自然的博物馆”。

  踏进尖峰岭原始林区,才真正回到没有人类活动干扰过的大自然的怀抱,  置身于一个瑰丽无比的大千世界。眼前尽是参天古木,冠盖交错,遮天蔽日;地上是芬芳的花艹和厚厚的落叶;溪水潺潺,鱼虾悠忽;头上鸟唱蝉鸣,彩蝶飞舞,不时还有蟒蛇出没,云豹嘷叫,野猪和黑熊隐隐约约,各种弱小动物惊恐地逃循,特别是长臂猿还会用稻米和百花放置在岩石穴中,酿造“猿洒”,这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寻找的佳酿。加上林涛阵阵,野芳幽香,使人茫然若失,与自然的界线似乎消失了,两者完全融为一体。这样的原始去处,在人类活动的足迹无所不到的今天,是为数不多的。无怪自1958年划为保护区以来,一年四季都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国际友人和科学家前来参观,国内来观光考察的人更是趋之若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尖峰岭作为海南人民向全世界、向整个人类奉献的緑宝石是受之无愧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南有许多低矮的山岳,其知名度并不比以上巍巍高山小,其故就在于此。以万宁东山岭、琼海白石岭最负盛名。

  东山岭位于万宁县城东约三华里,素有“海外桃源”、“海南第一山”之称。其实它高不过184米,方圆也仅十平方公里,但却以怪石、丹崖、奇峰、异洞、云泉、草木、花鸟、奇禽、亭台楼阁、浮屠庙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等构成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点缀和陪衬以历史文物古迹的完整的风景旅游区。早在宋明时代,东山岭就已陆续辟为风景胜地。因地处县城附廓,面积不大,诸景俱备,小巧玲珑,故登者不絶于途。

  据说,东山岭上以花岗岩蛋构成的大小石景就有一百多处,如神奇莫测的三十六洞、遐迩闻名的东山八景即七峡巢云,正笏凌霄、仙丹系舟、蓬莱香窑、海眼流丹、瑶台碧海,碧水环龙,冠盖飞霞,此外,还有云路初阶、东山耸翠,南天平宿,华封仙榻以及还有潮音寺、净土寺、望海亭佳景等。每一景物或附以神话传闻,或假托历史典故,充满了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色彩。登山揽胜,将被清幽景色、缥缈的虚幻一洗路上风尘和困顿。看刻在石壁上的明朝张通写为一首诗,兴味犹浓:“为爱东山景致幽,携琴载酒任邀游。云迷路径人烟少,翠拥群峦树木稠。丹灶无存仙已往,华封有迹字空留。管它世上凡尘事,春自春来秋复秋”。东山岭上视野宽广,凭栏“望海亭”,东山石景尽收眼底;  岭下仙河如带,碧水萦迥,灌溉着万顷良田;远眺大海碧蓝,泛着点点银光;软柔的海风,熏得游人如醉,疑非尘世也。

  东山岭不但以景色迷人,还以特产驰名。这就是甘香妙絶的东山茶和肥而不膻、香脆鲜美的东山羊。1962年4月,田汉游东山岭诗中写道:“琼州多胜地,此岭独岿然。羊肥爱芝草,茶好伴名泉……”道出了其中缘由。岭上还兴建有完全用花岗岩砌成的山庄宾馆,别具一格。在游罢东山胜景,饱尝风味佳肴之余,晚上下榻于此,万籁俱寂,月光如水,信步于花丛小径间,岂不与赤壁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石岭在琼海县城西南约12公里处,海拔330米,为一座由坚硬的红色砾岩和砂岩组成的山丘。岩层向西作单面倾斜,东面则是反岩层倾向的陡坡,倾角达75—85,构成悬崖峭壁。经风化和崩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块,散布在山腰和山麓问,呈现许多奇石景致,包括石块、石缝、石洞等,以造型奇特、结构精巧而迷人,自古以来就有白石岭八景之称。附近还有几座水库,山水相依,幽静翠緑,为风景区增添无限秀色。   

  游白石岭,最富诗情画意的是登山远眺。岭东石径依山而凿,贴崖而上,共有1302级,迂逥曲折,花明柳暗,诸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登上絶项,虽然气喘如牛,但这时清风朝来,暑热全消,通身凉快,伸手可摘烟云,目染则群山逶迤,大地苍茫,清流如带、无限风光,尽在险峰,何其快哉!

  最值得游览的还有万宁县太阳河畔兴隆华侨农场,它完全是爱国华侨双手创造的人文景观,不仅是生产场所,也是观光胜地。在这块青山緑水环抱的万顷田园中,胶林如海,热作纵横,终年花开花落,姹紫嫣红,芬芳甜蜜,好一派热带公园的景致。特别是此处的温泉,水温不一,任君选择,泡浴相宜,再品尝色味俱佳的兴隆咖啡,令人疲劳顿消,心旷神怡。在热带雨林和碧池相辉环境中建造多处小别墅,外形虽似多乡间茅舍,但洁白明亮、幽雅清静。这种颜色、气氛与草木緑色相配合的造景手法,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现代建筑加上设计方面遵循中国自然山水构景的基本原理,赢得国内外游人的高度评价。所以郭老赞其“太阳河畔歌声发,物内桃源在此中”。这里的华侨来自亚、非、欧、美、澳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是中外文化接触、交流和融合的场所,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价值。加上兴隆农场艰苦创业的奇迹传遍国内外,引起不少外国来宾和游客的关注。凡是到海南岛来的客人,都企望到兴隆亲眼看看,然后总是啧啧称赞,流连忘返。

  3、开疆文化风流在

  古代的海南,诞生过不少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还在宋代苏东坡就挥笔写下“黎母山头白玉簪,古来人物盛江南”诗句,以后随着历史发展,岛上风流人物更是不絶如缕。另外,海南又是封建王朝贬谪政敌和叛逆者的荒蛮之地,正因如此,岛上风流人物,代有其人。这些人物中,不乏有名望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到来,像群星陨落在夜空一样,以它们的光芒照亮了文化荒凉的海南大地,不仅促本岛文化的发展,而且给后人留下许多富有观赏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这包括历代许多名士生活的遗迹、他们轩昂的碑碣和摩崖石刻、还有后人为他们建造的楼台亭阁、黄瓦红垣、雕梁画栋以及墓碑牌坊,和当地人为不同目的所营造的宝塔、庙宇等,构成一座座集海南古代珍贵文物、造型艺术之大成的历史博物馆。流韵遗风,于今未减。到过海南岛的游人,没有不去景仰、瞻拜这些文化古迹的。

  唐宋是政治家和文人大量流配海南的朝代,留下的文物古迹也较多。最著名的首推海口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是为纪念贬至海南的名臣李德裕、胡铨、李纲、李光、赵鼎而陆续重修的一组古建筑群。除五公祠以外,还包括左右两厢的观  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以及东边的苏公祠、伏波亭、润酌亭、浮粟泉、洗身池、洗心轩、游仙洞等园林建筑设施。陈列着海瑞、丘浚、汉代路博德、马援两伏波将军的文物,还有宋宣和元年宋徽宗亲笔写的瘦金字体石刻等一大批历史文物。由于五公他们坚持正气,尚刚直,  因而使得这里的砖木结构建筑、热带古树和小小溪流,无不像它们主人的风骨那样,显得庄严雄伟、扣人心魄。从整体布局来看,它不追求建筑的对称,而是因地制宜,左侧充分利用地下泉水,布置池沼和轩亭;右侧依稍高  的地势,建起楼堂斋室,以获取自然之趣。这种不对称布局的效果非常强烈。另外,在主体建筑楼前,留出较宽阔的场地,广植树木花艹,令人感到清雅和舒畅。这样人工造筑和自然泉水、树木花艹互为增补,相得益彰,使五公祠显得风格独特、不同凡响,素有“琼台胜景”之称。

  五公都是受当朝奸权迫害而南渡的。他们离开了官场的混浊空气,都或多或少地为当地人民做好事,所以不仅海南人民,而且连大海也为之抱打不平:“公去如今数百载,海潮犹有不平声”。瞻仰五公古迹,最能激动人心的也就是他们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忧国忧民的  思想和各个人的高风亮节;厅内挂满了缅怀古人、激励来者的对联,例如清代举人潘存所撰:

  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之海外。

  道契前贤,教兴后学,干坤有正气在斯楼中。

  又建祠人琼崖道台朱采对云: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

  先其所扰,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仰止高山风尚在,游人能不思潮澎湃,感慨万端!

  五公中最早贬琼的是唐卫国公李德裕。他是晚唐一位功勤卓著的政治家,曾两度任宰相,后由于政见不同,先左迁潮州司马,继贬崖州司户,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未及一年即忧愤而死。曾在海南着《穷愁志》四十九篇,叙过其生平之志。朝野正直官员和贫寒之士闻他去世噩耗,都非常沉痛地悼念他,有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不过唐代崖州并不在今三亚(前崖县),而在琼山。这点很多人都把地望搞错了,甚至连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也以北为南,把唐崖州混同宋崖州,看成是在三亚崖城。不久前在琼山灵山区多吕村,出土淹没多年的《唐颜城迹》和《望阙亭》诗石匾遗存。这不仅为确定唐崖州不在岛南而在岛北提供重要物证,而且对研究唐代以来琼山历史地理变迁具有很大科学价值。李德裕《望阙亭》诗曰:

  独上江楼望帝京,鸟飞犹用半年程;

  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逥绕郡城。

  其悲怆心情,跃然纸上。当时崖州城址山环水绕的形势也略见一般。掠去历史的灰尘,经进一步调查确定的唐崖州城,将是一个新的旅游去处。

  李纲是北宋一位才华横溢、魄力过人的宰相。当国都开封被金兵围困,满朝文武官员张皇失措,准备南逃时,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抗战,反被诬为“奸臣”、“国贼”,贬澶州(今河南清丰),三年后移置万安军(今万宁县)但仅到达海口,即遇赦北归。在琼期间,李纲足  及海口龙岐两伏波庙(今已不存)、城北“海南第一禅 林”天宁寺等地,悲愤之余,写下许多脍灸人口作品。

  其中《病牛》诗曰: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辟赢病卧夕阳。

  作者以病牛自况,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豁达心情和伟大抱负,实在难能可贵,无怪海南百姓世代怀念他,把他祀于祠中。

  继李纲以后,南宋李光、赵鼎、胡铨三位宰相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因被秦桧构陷,先后谪贬海南之琼州、昌化军和吉阳军。他们都是一代雄豪,虽然身处逆境,但意志并未消沉,在他们活动的地方,风流文彩斑斑可见。

  李光先居琼山十年,寓开元寺、一栗庵、三山庵等处,后移昌化军(今儋县境),曾书“通潮阁”横匾(通潮阁为当时海南南通大陆渡口),在昌化军城(今儋县中和镇)东北构茅屋卜居,取名“秀春堂”,在那里奋笔力耕,题刻吟咏甚多,有《庄简集》传世,为研究海南史地重要参考文献。

  赵鼎寄居在吉阳军(今崖城)水南村,座落在离城二、三里的宁远河畔,是个风光秀丽之地。赵鼎在那里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但仍念念不忘抗金救国,收复失地,最后以絶食向秦桧的迫害表示最后的抗争,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的感人诗句。游人每  读及此,岂能不为之动容。真是“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啊!

  胡铨贬吉阳军,取道临高,沿西海岸南下,曾投宿临高县城东南三十里的买愁村(据查为今多文区美巢村),有“南来怕入买愁村”之句,想见琼北当日何等荒凉。在县城胡铨下榻于茉莉轩(今县城东文澜河右岸),亲笔书匾题诗,并召集当地士子,升座讲学。临高博顿人戴定实就是受过他的教育而中举的。路过博顿时,胡铨发现并帮助当地人掘泉得井,后来取名“淡庵井”,并立碑刻字,以志纪念。在吉阳军,胡铨居于赵鼎住过的水南村,有感于前贤余烈,他在那里所作《哭赵鼎》诗中,以无限真挚感情和沉痛的语言,讴歌赵鼎“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的高贵品德,也表达了他“中原何日  复三关”的爱国思想。尽管他的处境很艰难,仍与当地社会名流、汉黎人民友好相处,毫无民族轸域之见;还在崖城西南水池上修筑“洗兵亭”开辟“逸贤峒”,效法晋代竹林七贤、唐代六逸的故事,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时传为佳话。他在水南村的住宅,后来被命名为“盛德堂”,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盛德堂”木匾系胡铨手笔,它与买愁村、茉莉轩、淡庵井、洗兵亭、逸贤峒一起,成为海南有名的文化古迹。特别幸运的是水南村,这个位于崖城左侧的鱼米之乡,不仅因其为古崖州八景之一而闻名,而且还以其居住过赵鼎、胡铨以及在他们之前的北宋宰相卢多逊、唐名相裴度的第十四代孙裴缘;还有元代著名纺织家黄道婆等而彪炳史册。现在村中人口繁盛,卢、裴后裔占多数,村子颇大,有一、二、三、四村之分,到此作诗绘画,访古探幽的人越来越多。

  作为五公祠建筑群之一的苏公祠,也是汉文化在岛上传播的见证。它是为纪念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东坡贬琼而修建的。祠内有“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对联,还有据说是苏东坡当年开掘的浮粟泉。至今泉水甘冽,四时不枯,汩汩有声,似在向游人倾诉作家一生坎坷不平的际遇。但苏东坡那副神采奕奕、眉目清秀、笑容可掬的刻像,活现了这位满腹经纶的大诗人的风度,游人无不驻足良久,仿佛诗人就在眼前。

  五公祠集中了海南历代文化的精华。这里还收藏有汉代铜鼓、释迦牟尼像、历代书画、陶瓷、对联、明代铜钟、铜炉、御赐龙碗等,是瞭解海南历史文化最大的博物馆。正如董必武同志《游五公祠》诗所云:

  苏公祠并五公祠,唐宋人文已在兹。

  李赵兴亡千百载,丹心尚有海潮知。

  又如陈毅元帅吟咏的“逆境应知非不幸,南迁每助生花笔”。这不仅使五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章,留给后人以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且他们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尤扣动人们的心弦,激励后人更勇敢地去战取明天,开拓宝岛的未来。

  琼山是海南人文荟萃之区,陈毅元帅1962年游五公祠时,高度赞扬“古今来众口说琼山,多人杰”。海瑞和丘浚就是汉文化传入海南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墓地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而以丘浚之号命名的琼台书院则是海丘事业的发扬光大、海南文化的摇篮。

  海瑞墓位于海口市郊西南6公里的滨涯村,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生于琼山县来桔里村,终年7 3岁。死时只有几十两银子薪俸、葛布一匹、旧衣数件,清贫如寒士,出葬时南京商民停市数日。海瑞以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而着  称于后世,有“海青天”、“包公再世”之誉。墓地正前方的牌坊上,刻着“粤东正气”大字,两侧竖立着石狮、石马、石牛、石人和华表,墓前碑上方刻有“皇明敕葬”四字,碑文高度赞扬海瑞一生清廉、正直的精神。海瑞墓文革时被破坏,虽然碑可砸,墓可挖,但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谁也摧毁不了。正如郭老《访海瑞墓》诗所叹“我知公道在人心,不违民者民所悦。”对于海瑞事迹,当地小孩都能说出二三段。如今墓碑又岿然耸立,器宇轩昂的牌坊,鲜红耀目,远远可见。多少年来,海瑞精神一直使游人慷慨激昂,扼腕墓道,发其壮士之悲哉!

  丘浚墓座落在海口市西南约7公里半的水头村,建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高丘上的墓地,前临緑水,后倚青山,气度恢宏。緑树丛中,长眠着一代文豪。丘浚,字文庄,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之一,论才学官阶在古代海南堪称一流,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是明孝宗弘治皇帝信任的内阁贤相之一,与海瑞一起被誉为海南历史人物中的双璧,在全国影响很大。墓地原来的规模完整巨大,有工艺精美的石兽、石人、石龟、石华表以及明皇帝追谥丘文庄公的谕祭碑文等,亭台别致,石碑林立,古雅肃静,令人仰止。可惜这些文物均遭严重破坏,大部分荡然无存。有关单位正拟重修,不日将以其本来面目,接受至今仍络绎不絶的参拜者的瞻仰。

  琼台书院位于琼山县城镇,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在清代琼州府18所书院中,它是全岛最高学府,斋舍齐全,藏书丰富,为社会造成了不少人材。据统计,清代海南登进士者共21人,举人178人,其中琼山分别为6人和53人,很多人都是琼台书院出身的。但琼台书院的闻名和价值,除充分体现我国精湛的民族建筑艺术形式以外,主要在于院政的掌教皆由道台从德高望重的进士或举人中聘任;实行全府招生,传道授业以应试,不少琼籍士人多在此攻读。特别是在谢宝掌政期间,严格治学,终得桃李芬芳,名声鹊起。据悉,他先后培养了一百多个出色门生,被地方志赞为“藻鉴不爽”。至今书院旧址犹存,即琼台师范学校所在。学校里仍陈列着谢宝手书的五言诗及刊本。其曰:“树老花偏嫩,春融花亦摎。客窗幽静处,明月与绸缪。”谢宝还搭救过一个婢女,使之与进士张日文结为夫妻。发生在书院里的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不畏强暴、匡扶正义的范例,解放后被搬上粤剧舞台,并拍成电影,取名《搜书院》,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主演,饮誉海内外。从此,琼台书院在原来已列为海南名胜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古迹,迎来了无数游客。特别是华侨、港澳同胞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搜书院》作为一颗艺术明珠,也真正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而现在的琼台师范学校,规模比当年书院大得多,里面依然保留着久历沧桑的亭台楼阁、緑瓦红廊、庭院花木、坐椅、书籍、手稿等。睹物思旧,抒发幽情,似见当年谢宝正直骨气,耿耿于此院中。

  琼山雅咏村还有唐宰相韦执谊贬所及其墓葬遗址,“韦民祠堂”、“文昌阁”等遗迹,保存有石门墩、龙含珠石雕、石瓦、石砚等。近年文物普查还在琼山地区初步发现和清理出名胜古迹多处,包括西汉珠崖郡治(今遵潭区)、唐崖州颜城(今灵山区)及琼州治(今新坡区)、琼山城墙、丘浚、海瑞旧居、海南卫城池、县文庙以及大批钱币、金石、碑,刻等。从这些吉光片羽中,反映海南文物源远流长。

  对中原文化在海南移植、传播作出贡献,因而留下深刻痕迹者虽然代有其人,但以苏东坡声名最大,影响最深。他谪居和讲学之地,是海南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除海口苏公祠以外,苏东坡三年野服生活是在今儋县中和镇度过的,留下桄榔庵、东坡井、载洒堂(即后来东坡书院)、载洒亭、奥堂龛等古迹、组成一个古建筑群,为中外世人所仰慕。

  苏东坡垂老投荒,是宋绍圣四年(1097年)贬降为琼州别驾,安置昌化军的。他偕子苏过扺军城后,先寓居官舍,后被逐出,无处栖身,只好“结茅数椽居之”,这就是桄榔庵。旧址犹存,还坚有后人所立碑刻,唯碑文已难辨读。苏东坡教导当地人掘井汲水,改变饮用碱滩积水的习惯,一时掘井蔚为风气。现在桄榔庵西边的“东坡井”,即传为东坡所掘,水质清甘, 四时不竭,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所饮用。苏东坡有感于当地文化落后,决心兴教办学。他与知军张中、学生黎子云等筹钱建成了由他命名的载酒堂。从此载酒堂成为东坡讲学的场所。岛内外负笈求师者大不乏人。海南历史上第一名举人姜唐佐就是由苏东坡亲自教育培养出来的。此后载酒堂远近闻名,当地文化面貌也有很大改变,苏东坡无愧为开创海南教育先河的第一人,正如堂内有块碑刻说,“自有瑞明苏学士,海南人物读书多。”他离开海南以后,人们在载酒堂上建起东坡书院,继续苏东坡传播汉文化的事业。从元到清,东坡书院一直是儋州最高学府,不少高人名士在这里掌教,使儋州成为海南人材济济的盛地。

  东坡书院的建筑檏实无华,既不以奇特结构见长,更无华丽装饰点缀,仅为一普通民房而已。然其能蜚声海内外,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大批文人墨客和旅游者,主要原因在于它是苏东坡讲学地方。苏东坡与海南人民声息相通,人民瞭解、爱戴、尊敬、怀念自己的作家和诗人,这是任何邪恶势力都阻挡不了的。三年后(1100年)苏东坡被召回大陆,临别时许多人流泪送行,挑着新酒、白米、芋葛、瓜果等礼物,相送到海边才分手。苏东坡在《别黎子云》诗中,自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说明他热爱海南的感情是真挚的。在载酒堂正壁“坡仙笠屐图”上,形象地刻画了苏东坡头戴竹笠,脚穿木屐,弯腰挽衫,笑吟吟地走在雨中泥泞路上。相传这是东坡途中遇雨从一农民农中借来的雨具。苏东坡完全把自己“化为黎母民”。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封建士大夫和作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难怪来此瞻仰的人,无不凝视良久,不忍离去。这幅石刻画现已传到日本和欧美,东坡形象走遍全世界。正如诗人田汉诗云:

  争看先生笠屐图,顽童村犬绕银须。

  非关浊酒熏人醉,喜得春霖润稼苏。

  鸯舌何妨事黎母,荷锄真欲学田夫。

  我来雨急瓦声古,绛鸟重鸣德不孤。

  书院内还曾珍藏着东坡父子和黎子云的塑像,历代祭祀碑文、题刻以及各种图书资料等。建国后东坡书院被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最近一座高2米东坡铜像又在书院落成,遗迹更加光彩照人。东坡在天有知,一定会为此泪洒南天。

  东坡父子在海南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和当地人一起挥锄洒汗,共同劳动,自食其力。汉黎一家,相处十分和睦,“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正是这种生活的实践,像深山的泉水一样,静静地、无穷无尽地流着,赋予他们的文学创作以新的生命,孕育了他们新的篇章。苏东坡《居儋録》和苏过《斜川集》一部分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或打下基础的。它们不仅是文学史上的杰作,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郭沫若先生说:“儋耳古城古迹多”,作为海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到处展现出古色古色的人文景观,洋溢着幽雅古檏的气氛。拱圆的城门、弯曲狭窄的街道、厚厚的城垣、跨式小楼阁,点缀以游龙戏凤和飞马的檐角和屋脊、陈旧的庙宇、古老的楹联、书画和摆设,加之参天大树和竹篱茅舍相夹杂,无处不吸引游人盘桓和遐想。在当地还可听到略带四川口音的军话,即儋州话,据说这是苏东坡设堂执教、推广的结果。海南人喜欢戴的复盆状竹帽,传说也是东坡提倡而风行,并流传至今的。还有很多以东坡命名的村、街、坡、田、塘、巷、泉、园等。古老的儋州,还有很多风情习俗既不同于大陆,也有别于海南其他地区。为此,它是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采风探胜,从事科学研究以及游客观光旅行的良好去处。

  在海南享有文化之乡盛誉的还有文昌,其县名即取于“修文偃武”之意。而最能反映古代文昌学风的,莫不过于文城孔庙,即文庙。它是海南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问,明洪武八年(1375年)才迁回县城,已经历六百多个春秋。文庙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殿宇成群,规模宏大,不失为明清建筑工艺的综合体。踏进大门内为花园,前庭是廊式建筑,往里才是正堂,两层屋檐、二龙戏珠于屋顶,垂脊、戗脊都饰以龙凤和合角吻等。动物形体较大,显得庄重又不呆板,结构相当轻巧雅致,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格,并经受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台八级大地震的考验,在附近房屋俱倒塌的情况下,唯本庙大成殿独存。整个文庙建筑群室内外梁、枋、檐板和门扇隔扇等均有祥龙彩风、花鸟虫鱼、狮子瑞兽的雕刻与彩绘,雕工精湛,造型精美。雀替、驼峰、抓柱等构件多施透雕,玲珑剔透、堪称杰作。特别珍贵的还有殿内保存的明朝礼部尚书王宏海书写的“圣协时中”匾额,以及清嘉庆、咸丰、光绪三朝皇帝玺监的横匾,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庙是古代海南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不但是祖国文化一份宝贵遗产,而且从侧面反映当时文昌与岛内其它地区经济、文化、科学发展水平以及与大陆的密切联系。现经修缮后已向游人开放。

  文昌县还是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乡。她的祖籍故居,座落在清澜港附近的昌洒区新群乡(现改名庆龄乡)牛路园村。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但丛林环抱,环境清雅。宋庆龄祖父、祖母之墓仍保存在故乡。近年县政府在宋庆龄祖籍故址建起两幢房屋,陈列有关历史文物,供后人瞻仰。

  海南岛还分布着众多的古塔,现存的早至宋代,晚到明清。它们既与大陆古塔一脉相承,又有其独特风格,构成宝岛人文景观一大特色。人们在旅途上,经常会被这些巍巍古塔映入眼帘,并作为判断方位的标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万宁青云塔、文昌文笔塔、儋县魁星塔、三亚文峰塔和迎旺塔等。

  青云塔位于万宁附城山尾岭之巅,四周尽是平畴沃野,并绕以清流,在丽曰蓝天映衬下,显得特别巍峨壮观。这座七层古塔,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l2年),经受了一百五十多年台风、地震、日晒雨淋的考验,至今保存尚好。登上塔顶,可尽揽东山岭一带的旖旎风光。

  文笔塔座落在清澜港海滨,是清末由当地士绅集资兴建的七层风水塔,初意祈求当地快出人才。这虽然是一种迷信,但实际上却起到航标作用,为出进清澜港的船舶导航。倦游归来的游子,每望见它的尖顶,就知道快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倍感亲切。宝塔外观不同部位,涂以朱红、深蓝和白色,增添了它的艳丽和稳健之感。内部层层分收递减,给人以下大上小的感觉,体现了广东清代古塔的特点。宝塔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沧桑,依然牢固地耸立在海岸上,是文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塔在儋县中和镇,为一座七级中空石塔,以石条垒叠而成,有人认为始建于明末,清光绪年间作过重修,是广东境内少有的石塔之一。其外型类似仰莲托宝珠,建筑风格上又具有明显的海南地方特色。文峰塔位于距崖城1.5公里处深沟营山丘上,建于清干隆四十三年(1773年),靠近旧学宫,是当地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迎旺塔在崖城西门外,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史载此塔“在西门外广度寺左”。庙和塔相配合,体现了佛教建筑传统布局手法,具有强烈的渲染宗教气氛效果。

  海南岛古代的开发,西部比东部早得多,继西汉武帝派遣大军从西海岸南下以后,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也领兵到海南,留下斑斑古迹。著名的有儋县白马井与东方县“汉马伏波之井”。它们也代表了海南开发早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海南西部气候乾旱,若有流量丰盈的井水则是一件大幸事,在岛东部,这就不当怎么一回事了。两井据传皆为马援坐骑白马在天热乾渴情况下刨沙得泉,后来筑围所成。其实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普遍建有伏波井和祠庙,表明汉两伏波对开发海南很有贡献的,因而保留了许多与他们有关的文物古迹,这也是一种永久性的纪念。

  白马井离海岸约五十米,水质甘甜清冽,四季常流,涌水量也较大,而周围地区掘井却苦咸不可饮。白马井可称得上真正的得天独厚,难怪千百年来汲者不断。1962年郭老访琼时曾专程前往,并有《白马井港》诗:

  古今音变字传讹,白马应知即伏波。

  有井有祠思永在,邳离新息并功多。

  按邳离即路博德,曾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为邳离侯。新息即马援,以平定交趾征侧征贰造反有功而被封为新息侯。白马井镇上有一条伏波街,街上有伏波古庙,由三间建筑物组成,为海南现存最大的伏波古庙,它与白马井一样,是为纪念伏波将军而兴建的。

  东方县十所乡“汉马伏波之井”,曾被誉为“天南第一泉”,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井旁石碑正上方刻有马蹄印,涌水量很大,数百户居民汲之不干,且水质优良,“夏日常清能解渴,冬寒仍暖似烹鲜”。因此,古往今来,此井一直是当地百姓用水之源,同是遐迩闻名的游览去处。1962年,郭沫若、田汉考察了该井,郭老还挥笔赋诗,曰:

  水泉清冽异江河,古井犹传马伏波。

  思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

  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水倍知水渭甘。

  十所如今治惠则,胜标铜柱在江南。

  近年海内外游人、学者和港澳同胞纷纷慕名而来,或题刻,或赋诗,或摄影留念。当地政府在修葺此井的同时,另将郭沫若、田汉以及清代秀才唐之莹题的诗刻碑立石,以彰后人。这口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井,铭记着马援开发海南、促进海南社会走向封建化的历史功勋,也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海南岛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特别是唐代“广州通海夷道”开辟以后,在本岛沿海湾泊的外国船只日益增多。由于各种原因而留居岛上的外来民族也不少,所以在海南除了回民以外,还保存有一些外来文化古迹。在陵水与三亚交界的陵水湾畔沙滩上,近年发现44座伊斯兰教徒墓葬群。坟上有珊瑚石制墓碑,上刻阿拉伯文和图案。图上画了一轮明月和云彩,两侧各有一只鸟向它飞来,似是波斯神话中的神鸟。文中还有《古兰经》片段。墓主人遗体屈肢朝西埋葬,以朝向西方的伊斯兰教天国。据有关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属于唐代碑刻,有可能是我国规模最大、形式最原始、年代最久远的伊斯兰古迹。但墓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具体从何处来,以后又怎样消失,这类问题目前仍未解开,给墓葬群笼罩了一层神秘的云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象征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历史友谊的古迹,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旅游价值。随着今后发掘范围的扩大,系统彻底的清理和深入研究的开展,这片不可多得的墓葬群的真相,必将大白于世。

  此外,海南岛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摩崖石刻、遗址、窑址、城址、墓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文物器皿,名人书画、文具,以及寺庙、宗祠、民宅、古塔、井泉等等,它们连同以上所述一起,从不同方面反映海南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南北各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接触、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近代现代革命斗争史上,还有海口市解放海南纪念碑、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琼中黎族领袖墓地、陵水县城陵水苏维埃旧址、万宁六连岭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纪念胜地,供人们凭吊和瞻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文物古迹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驶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仅从现在的也可以看到,海南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是源远流长、五彩缤纷、比雄于大陆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这都值得今天海南人民自豪和珍重。

  4、民族奇情足探求

  海南岛除汉人以外,还居住着黎、苗、回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走访黎苗寨村,就是一种难忘的旅行,不仅可以获山水之怡,更可享黎苗俗之美。当你爬山涉  水,进入禽兽栖隐、佳果满枝的热带森林时,其景色之奇丽、环境之优美、固然会使人惊叹和陶醉,但在蓝天、翠峰、清泉等组成的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中,不时闪出疏落有致地分布的金黄色的茅舍、棕色的牛群、服饰鲜艳的黎苗族同胞,以及各种奇特的人文景观,跟随远处传来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高亢嘹亮的歌声,把游人引进的是一个与外部风情迥异、谧静、古檏又富有梦幻般色彩的世界,吸引着游人去追索、探奇、摄影、一开眼界。

  海南黎族有八十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大族,且仅分布在本岛。建国前,部分黎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晚期,实行合亩制生产方式,保留了许多古风遗俗。它们不仅对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是一笔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采集、猎取少数民族风情的活动,正在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

  船形屋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竹木为架,覆草为盖,外形象船篷,内部间隔像船舱。在白沙县本地黎支系村落中,还残存有上居人、下关畜的所谓“干栏式”住宅,即高脚船形屋。据考证,船形屋是黎族先人在远古时代从两广大陆渡海入琼和沿海一带留居过的凭证。其外形像船,最初很可能直接来自船式或模仿船的形状建造起来的。此外,还有金字架式泥墙茅屋、葵叶盖的竹墙房屋等。这些房屋一般不开窗,阴闇局促,里面极少陈设,人们多是席地坐卧,垒三石为灶。梁上挂满了兽角兽骨,悬吊着可以摇荡的小秋千和婴儿的摇篮,室外则堆满杂物。进屋有很多禁忌,如不得戴草帽、不得在屋内吹口哨、扛锄头、煮狗肉和蛇肉、妇女生小孩、猪下崽或煮酒等都要在门口挂树叶,并严格外人进内。这些形式和习惯,更加强了各种神秘原始的气氛。游客置身其中,时代仿佛倒退几千年,二十世纪的人一下子回到上古时代,仿似武陵人不知有秦汉之感。

  黎胞自古就有绣面文身习惯,先秦著作《山海经》中雕题国,大概是指海南岛。那时岛上居民已经在额头上镂刻花纹,以后更历久不衰。据说这样入水可以避蛟龙,除了作为过去捕鱼经济生活的反映以外,还有宗教、图腾方面的意义,也是一种美的装饰。一般是男人文臂和腿,妇女文面和身。图案有各种线条、纹理、龙、凤、蛇、虫、花卉等,非常复杂。它们是区别黎族各支系的重要标志。对于妇女,绣面文身还是一种道德龢氏族美,否则会受到种种歧视甚至迫害。绣面文身是对一个人意志和毅力的考验,因为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现在虽已革除了这种陋习,但在老年的妇女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标记。

  这种习惯在我国古代吴越民族中比较流行。《水浒传》中浪子燕青、九纹龙史进都是文身的。台湾高山族也曾有类似海南黎族一样的文身习惯。文身向被视为落后民族的象征,故在世界各地多被禁止,黎族在旧社会亦议过,并被禁止。但在五指山腹地,禁者自禁,文者  自文,此风仍然保留。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残余,让研究者和游人看到昨天的愚昧,恰恰是为了建设今天新的文明。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她们纺、织、染、绣等工艺娴熟,技术精湛、图案美观,很有民族特色,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元代我国著名纺织家黄道婆曾流落崖州,向当地黎族妇女学得一身好手艺,后来回到江苏乌泥泾,对长江下游地区纺织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至今仍传为佳  话。黎族妇女使用简单的“踞织机”,就可以织出漂亮的筒裙,花带等。精细的裙头,甚至可与杭州织的锦缎相媲美。历史上著名的“崖州被”就是使用当地棉花织成的。即使在纺织品花色种类甚多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民族工艺品仍然大受游客青睐,有谁畅游海南不想得到  一件精美的民族服饰品作为永久性的留念呢。

  黎族妇女喜欢打扮,服饰色彩艳丽。尤其是每当喜庆日子,姑娘们头披绣花巾,上穿无领无扣的贯头式衫,并用双面绣作装饰,下穿紫榴筒裙,都绣满了不同的花纹图案,颜色有红、黄、白等,配色调和,艳而不俗。她们的头巾、上衣、筒裙等多嵌入金箔银箔,云母片或鸟雀羽毛,也有点缀以贝殻、珊瑚、铜线、铜铃,串珠或流苏,极富民族特色,表明黎族是一个酷爱美的民族。但黎族各地区妇女的审美观点并不一样,使各地的民族文化之美更加丰富多彩。通什地区的妇女爱在小腿上穿上鲜艳短花裙,以衬出小腿洁白的皮肤为美。毛阳地区妇女盛装之下,脖子上套上大捆小玉珠串、腰挂精致小藤篓,头戴宽大葵叶笠以为漂亮。加茂地区妇女,爱把头发梳得油光可鉴的,分外醒目。南开地区妇女,则承袭古老习俗,以绣面文身为荣。万阳地区侾女系妇女,热衷于带又重又大捆的耳环,并套以项圈,这恐怕与古儋耳人两耳挂又长又重、状如鸡肠的耳环一脉相承。黎母山地区妇女,却以修整弯眉秀目竞相高下。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到五指山区观光,还会看见黎寨到处挂满槟榔干,一串串如项练。这是黎族同胞,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嗜好品,无论劳动或社交活动,她们无不嚼槟榔,并杂以蒌叶、螺灰一起放进嘴里。据说初时又苦又辣,但很快越嚼越觉香甜,口水越红,嘴唇像搽过口红似的。槟榔含有某种生物碱,嚼过像喝了酒一样,令人微醉,脸泛红,十分舒畅。外来游客对此可能不敢问津,或浅尝即止,但目睹当地人嗜食成风的情景,也算是分享她们的快乐。    

  黎族人民性格开朗,豪放自由,个个能歌善舞。不管男女老少,触景生情,即可出口成章。歌词情意绵绵,歌声优美动听,山上劳动、婚礼、宴会、家族盛典、节日聚会、建新房、庆丰收、猎取野兽,甚至为死者装殓,送葬,他们都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表达心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追求伴侣,都用对情歌作为媒介,沟通两人感情,往往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几昼夜。如此代代相传,故黎族地区素有“歌乡”之称。唱歌往往配以不同乐器,如鼻箫、口弓、水箫、笛子等,吹奏方法也新奇。黎族舞蹈更加丰富多彩,自古以来无论红白喜事都要唱歌跳舞。建国后经过挖掘整理和继承,旧瓶装新酒,黎族传统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打柴舞”、“舂米舞”、“草笠舞”、“担杆舞”、“打鼓舞”等,都被列为全国优秀舞蹈,观尝节日民族歌舞,令人兴味盎然。

  如果有幸赶上黎族传统佳节“三月三”,那将是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黎族同胞自古以来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盛曰。这一天从风光秀丽的通什南圣河畔到这个节日的发源地一东方县报翠坡,从富有传奇爱情色彩的三亚鹿回头到山青水秀的琼中百花岭瀑布旁,从人烟稠密的城镇到居民稀少的山寨,到处可见各村寨未婚男女青年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一早就带着特别酿造的山栏酒、糯米粽等,成群结队到山野间聚会。在热烈的箫鼓等奏鸣声中,小伙子引吭高歌,纵情欢跳,而姑娘们则躲在緑树丛中,窥相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便对歌表白爱情。待到夕阳西下,月上柳梢,恋人双双离开篝火通红的会场,在树下,在丛林中紧紧偎依,相互倾吐爱情,直到夜深才悄悄离开。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则通过定情、赠送礼物作为纪念。第二年三月三,情人们再度相会,有的当年成亲,或二三年后再结婚,婚后的青年男女就不再参加这项活动,但仍与上了年纪的人一样,坐在树荫下,悠闲地吸烟、喝山栏酒,嚼槟榔,观看斗牛、射箭、歌舞、或与亲友拉家常,这天到处杀鸡宰羊,舂米做粑,喜气洋洋,一片欢乐。   

  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古老风俗已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定为黎族节日。各地每年都隆重开展这项活动,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前来观光,文学艺术界人士到此采风、创作,与黎族人民同乐,体验黎胞淳厚檏实的民俗风情。

  黎苗同胞居住的山区都是野兽的王国,狩猎自古以来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习惯。每到冬闲季节,往往进行集体围猎。苏东坡当年在儋州,“夜闻猎声,旦有馈肉香”,至今仍保持见者有份的遗风。狩猎的规模也很大,“均呼夜起山谷应,披块草木穷株窠”,猎狗吠声不已,出猎又人多势众,角声阵阵,震动山野,其场面是很壮观的。收获也颇丰富,有凶猛的山猪,拙笨的熊,狡猾的狐狸,善跑的黄猄,粗壮的蟒蛇等等。观猎不如打猎,困盹之余,吃上一支烤竹筒香米饭,喝碗山栏酒,或者在好客的黎苗同胞家里品尝独特的风味小食,亦一乐也。五指山区是一块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猎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狩猎活动,不仅是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维持生态平衡所必需的。

  海南岛苗族,根据文献记载是明代从广西调来的“狼兵”、“目兵”的后裔。现在人口二万多人,居处白沙、保亭、乐东等县深山大岭中,  以狩猎、放牧、种山栏为生。苗族迁入海南较迟,平地已无法立足,故苗寨多数座落在高山之巅,为层层緑树、重重苍山所包围。不时云雾弥漫,曲水逥环,加之竹篱茅舍,泥土糊的墙壁,高高的山栏架,伴着如诗似画一样的树影泉声,构成苗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别有一番风情。春天一到,苗人即开沟犁地,点种山栏,在緑草如菌的山坡上,堆堆篝火,那是牧人燃起的炊烟,那滚滚牛群,如涛似浪,漫山遍野。在白云烟雾之中,山上各种野花争相开放,空气中荡漾着浓烈而甜蜜的芬芳,美丽的苗山,何人不被你深深地陶醉。

  苗族人民的服饰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妇女喜欢穿无领长衣,下着短裙,腰系绸带,头顶束发,包以绣花头巾,赤足裹脚,盛装时戴耳环,手镯等。男子头发仅留后脑一摄毛,其余剃光,并结辫卷于头,用长头巾缠绕。苗人喜欢吃酸鱼肉,为待客佳肴,善烧又香又软、爽而不腻的“竹筒饭”,与黎族一样进行集体围猎,但苗人更善于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射鱼技术特别高明,可射到深潭乱石丛中用网捕捞不到的大鱼。此外,在生育、丧葬、祭山、拜祖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这些千奇百怪的风俗和荒野生活,不仅给游人以强烈的刺激,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学龢民俗学内容。苗家妇女还擅长刺绣,她们头上的彩帕和身上的衣裙,绣得异常精致和瑰丽,其中有牡丹、荷花、百合、山茶、杜鹃、彩蝶等,以及五谷丰登、“双龙夺珠”、“鸳鸯戏蝶”、“双凤朝阳”等图案,反映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在旅游路线上,苗家姑娘每每以这些刺绣品向客人出售,以作为苗山之游的珍贵纪念。

  有三亚市附近的海滨平原上,还居住着回民4.6千人。他们是宋元时代分多次、从不同口岸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等地流入海南沿海的回民后裔,经历代变迁,现在只有三亚羊栏区为他们聚居地了。这里有清真古寺,回民在此诵《可兰经》,每年9月28日,他们都穿上民族服装,举行集会,欢度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这是观赏回民风情的良好机会。

  实际上,海南汉族在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交流接触中,也深受影响,形成自己特有的民俗特色,丰富了汉族文化。尤其在开发较早、移民荟萃的西北儋县一带,其语言、传统和习惯都颇异于其他地区,构成很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例如人们常用“儋州妹”这个亲切的名字来称呼这里的姑娘,她们个个风姿卓约,姣好自爱,纯洁天真,酷爱梳妆打扮,浓淡相宜,吸引游人注目。苏东坡居儋时,就用“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来赞赏他们的风采。她们出则三五成群,居则在专供她们休息、娱乐用的“青年馆”里,保持着类似黎苗族的对歌择偶,赶情节、婚后不落夫家等奇情异俗。苏东坡当年在儋州就领略过这种风情,当地至今仍流行东坡为它倾倒的轶事,传为美谈。儋州人这种真纯、亲切、热诚、引起民俗学者和远近游人的浓厚兴趣,纷纷到这里采风探胜,体验生活,把它们写进文学作品中,搬上电影电视屏幕上。古老儋州的醇风,仍在海南的土地上荡漾。

  多少人慕名前来参观游览,欣赏海南的风景名胜,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活动,一睹海南风情文采,使人获得两大乐趣;身临秀美的景色,清闲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环境而心旷神怡;欣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理想和情操。海南人民二千余年苦心经营、装点开发的风景旅游资源,虽屡经战乱和灾害,历尽兴衰变迁,但主要风景名胜仍作为一项宝贵历史遗产,  留传至今,成为国内外游人的向往之处。这些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都凝聚着岛上各民族共同开发海南的血汗,洋溢着他们团结和睦的心声,显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无数海外赤子、台湾、港澳同胞,一往情深,思念祖国,缅怀故土,矢志落叶归根。他们感情深处,总是离不开祖国山河、家乡的风景名胜。相信生长在岛上和内地的游客,游历海南瑰丽奇特的景色后,不仅获得赏心悦目的满足,消除工作疲劳,增进身心健康,还可激励向上,奋发图进,热爱宝岛,为建设海南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经过进一步开拓、装点、美化的海南大地和风景名胜,必将变得更加妖娆,成为海南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窗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