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七、曙光初露照新天

  跨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经受了历史的连绵风雨,沉默多年的海南岛,终于在迷雾驱散的今天,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改革、开放、建省、特区这些新的政策和措施,犹如一道道曙光升起在宝岛大地,照亮海南省前进的道路。海南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举世瞩目;海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动和对未来充满希望。“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海南正在作奔驰、起飞的各种准备,继成为我国第三十一个省区后,将崛起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将按照新近彩绘的瑰丽蓝图,建设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l、建省之心系百年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海南过去行政建置等级过低,与本岛面积、资源等不相适应,严重地妨碍了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关于这点,可与条件相类似的台湾相比较。台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建省,接着又有府县添改、裁撤之举,此后台湾很快跻身于中国先进省份的先列。虽然其时海南经济发展水平在台湾之下,但不存在很大距离。尽管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包括两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不断提出海南建省问题,终因和者寥寥,不为清政府重视而告吹。这与鸦片战争以后变化了的形势是不相适应的。越到后来,两岛发展越是大相径庭,建置与形势是否同步变化,成为两岛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筹划海南岛建设问题时,多次提出海南岛必须改为行省。他主要根据有五点:首先巩固海防;其二,开发资源,振兴实业;其三,发展文化教育,培养人材;其四,方便移民,利于开发;其五,利于行政管理。孙中山还从历史实际出发,对台湾与海南岛作了对比,指出“台湾一岛,其幅员与琼州相等,自日本经营之后,每年收入数千万。倘琼州改设行省,数年经营之后,其收入必有可观,无庸疑也。"他又将海南岛与西方国家作了比较,指出:“欧美诸小国其面积不如琼州之广,人口不如琼州之多,尚自立为一国,以数百万住民,十万方里之土地,而不能划为一省,直隶中央者,断无是理。”他曾在广东旅京同乡会的盛大欢迎会上,大声疾呼:“图救海南从建省开始”,最后并恳切地说“赞成琼州改设行省,琼州幸甚,民国幸甚。”此举深得海南旅外同乡的广泛支持,并成立海南建省促进会,咨请国会将此案列入议程,后因第二次北伐战争受挫而未果。

  1923年春,孙中山最后一次回广东重组元帅府,再一次提出海南建省问题,并指示可名为“广南省”,但不久因陈炯明叛乱,这一方案再次搁浅。此后孙中山过世,国内军阀混战,海南建省问题终无结果。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前夕,将本岛改为“海南特别行政区”,直隶中央行政院。1949年4月,拟建海南省,并设“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企图利用海南位置和资源,阻止解放海南。

  建国初,党中央有过将海南改为行省的设想。广东省博物馆现存有“琼崖省人民政府印”方形铜印一枚,印背铸有“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日”字样,只因当时条件尚未成熟而没有实行。可见,海南建省问题由来已久,已经筹划了整整一个世纪。这不仅事关国家行政区划决策的重大问题,也是几百万海南人民长期的心愿。这一问题已由1988年审议并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而获得解决。从孙中山到普通一个海南老百姓多少年来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得以实现。它像盼望已久的甘露一样,滋润着海南人民的心田。

  海南从广东划出,单独建省,受中央直接领导,让它按照自身的特点和条件,进行开发和建设,以加快前进步伐。这是顺应民心和历史潮流的一项极为重大的英明决策,同时海南地方建置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样做,对集中全国力量支持海南、实行更加灵活政策,提高办事效率都有好处。建省本身就是深化开改的产物。它对振兴海南经济,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将奠定牢固基础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放腾飞今有路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海南带来了新生和希望。海南过去之所以长期落后,重要原因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建设,地理的、 自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这是行不通的。    

  只有开放,海南才能更快地发展。以前对海南的指导思想,曾片面强调它是国防前哨,没有下力量进行建设,或者仅囿于岛内进行,所以时至今日,海南的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较差,生产力水平低,形成本岛的劣势。1983年开放以来,笼罩在海南上空的闭塞、沉闷空气总算被驱散,经济开发步伐是加快了。1983-1987年五年时间,全岛仅航空、港口、公路、邮电、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就达47.7亿元,接近过去三十二年投资的总和。这为海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人们从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以及珠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成功范例中找到差距,得到启示和希望,海南所迈的步伐还是太慢了。现有的经济发展不足以改变海南的面貌。为此,大门必须进一步打开,只有汪洋大海才是龙的世界。

  只有开放,海南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变为腾飞的强大动力。海南过去捧着金饭碗四处找饭吃,而自己得天独厚的热带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大部分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优势。这种局面,现已被开放的潮流冲决了。大自然对海南的赐予和历史的遗产,正碰上服务于海南人民的机遇。这样的发展良机,再也不能错过了。 

  只有开放,海南的劣势才能转化为优势,海南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发展慢,还有其他方面的不足,按照过去的道路和办法显然已经行不通。正视这一现实,通过开放,海南优势发挥之日,也就是劣势被克服之时。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世界上许多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典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何况海南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资源比那些国家和地区丰富得多。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的文字,好画最好的图画。       

  只有开放,才能动员和吸引六百万海南人民投入社会变革的滚滚洪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海南命运的主宰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南人民从来没有在自然和人为的困难面前低过头,在今天的条件下,更没有什么困难可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海南过去每一次开发高潮,都是与大陆移民浪潮的冲击分不开的。从西汉移民初始,五代转机,宋元发展,明清高潮乃至建国初的农垦大军都无不如此。虽然在在闭关锁岛的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抑制,但这正如冰封的河流表面还没有完全解冻但下面河水仍在奔流,一旦冰融以后,必将泛起汹涌的波涛。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海南人民,必将集合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从根本上改变海南的面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开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海南历史将从这里揭开新的篇章。

  3、特区崛起着先鞭

  海南这块神奇的土地,将建成为我国最大、开放最彻底的经济特区。展现出海南人民面前的,是一幅宏伟绚丽的宝岛之图,一个新世界正在这里建立。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已经从欧美转向亚太地区。我国沿海地区正面临着这一有利的机遇。海南岛恰处在沿海开放地带前沿,毗邻港澳,海上交通方便,是我国最接近东南亚的区域,也是连接东南亚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海南岛的华侨有120万,分布在东南亚,与东南亚各国具有某种天然联系。尤其是建省,在海南实行比其他特区更加开放、更加优惠和更加特殊的政策,加上海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海南的腾飞只是时间问题。展现在海南人民眼前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蓝图。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创业,它将变成光辉的现实。

  按照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所规定的目标,海南将逐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用三、五年时间打基础,改善交通、能源、通讯、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这是起步期,那时海南人均收入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接着用五、七年时间实现经济起飞,争取在1995年提前实现全岛人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成长期;再用十年左右时间,超过全国发达地区水平,这就是成熟期。到那时,海南在全国的地位和形象将根本改观,宝岛的这颗南海明珠,将放射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辉。    

  在这个战略规划指导下,海南将被划分为五大经济区。即一,北部经济区(海口经济圈),重点发展轻工、食品、橡胶、电子和第三产业;二、南部经济区(三亚经济圈),以旅游业为主,建立一个国际性旅游区和高技术产业区;三、东部经济区(嘉积一文城经济区),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纺织工业为主,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工业,跻身于东南亚地区国际劳动分工;四、西北经济区(那大经济圈),建立起石油化工、钛白粉和水产品加工基地;五、西南经济区 (八所经济圈),以发展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为主。这样海南的资源和劳动力都将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们既分工又协调地发展,将构成和推动整个海南经济阔步前进。

  为配合和实现这一战略规划而展开的大批工程项目,正一个接一个地在制定、建成、投产、运转,加入推动宝岛起飞的马达轰鸣。它们包括修建新的铁路、公路、改造和开辟新的港口等。其中海口机场的各种配套工程已在扫尾、陵水、三亚凤凰机场即将投入使用,三  亚—海口—北京的航线已经开辟,海口—三亚环岛公路按一级公路选线,二线标准路面的扩建工程已经动工,环岛铁路和高速公路也在计划拟建中。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即修筑穿过琼州海峡的海底隧道已被提出来,并在作可行性研究。如果此项计划成功,那海南铁路将同以  后湛江到海安铁路联结起来,使之与全国铁路网联成一体,结束海南与大陆隔离状态。这是古人做梦也不曾有过的伟业。在白马井附近海面,各种机器日夜在轰鸣,这是建设中的洋浦港工地,包括修建万吨级泊位码头。竣工后的年吞吐量将达二百三十万吨。近期兴建的还有  八个万吨级,七个五千吨级和十七个三千吨级的泊位码头,分布在环岛各港。目前,八千门现代化的程控电话已经安装并投入使用,结束了海南孤寂的历史。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有力地配合开发建设的需要。

  海南目前能源短缺,现正在兴建马村电厂,大广坝水电站,莺歌海天然气管道等,其中海口附近马村电厂,耗资2.8亿元,首期工程即将投产,全部工程装机容量接近全岛目前实际装机容量。而更先进的核电站也在拟建中。大自然给予海南的恩惠,包括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的利用问题亦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海口、三亚,通什等城镇的规划蓝图,工程设计等已先后完成。海口将建成为具有热带风光特色的新型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三亚则是我国最富吸引力的对外开放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区、国际著名的避寒、冬泳度假旅游胜地;而通什将是一座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美丽山城;新兴的八所、洋浦等工业城市在相继出现;各地旅游宾馆、公司、大厦、商场和其他设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海南大地的脉博,到处都在激烈地跳动。

  海南起飞前的骚动与勃发的生机,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特别是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云集海南,他们要为开发宝岛一展雄图。这股滚滚大潮,人们称为“人才风暴”。他们是青年精英,建设海南的中坚和突击力量。他们的口号是:“海是龙世界,青春献宝岛。”他们需要海南,海南更需要他们。

  财力雄厚的内地省市、各部门、企业也看准了海南这块宝地,纷纷派员渡海前来,或考察,或洽谈,或求职,要求在海南购置地产,建立机构,投资,设厂等事宜,过去犹豫不决、徘徊岛外的外商、华侨、港澳同胞,也从遥远的欧洲、大洋彼岸、港澳等地赶来了。“海南热”的空气荡漾在全国、全世界。

  我国和世界各大报纸、电台以及其他宣传机器,都大量报导关于海南建省、开辟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消息,过去默默无闻的海南,一下子成了世界注目的焦点,牵动全国上下的人心。人们到处都在议论着海南未来的繁荣,同时也对它寄予种种厚望。完全可以相信,一个富裕、文明、开放的新海南,即将在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大变革中崛起在南中国的大地上。

  1988年3月26日

  完稿于中山大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