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 2022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及其影响分析

  在2022年底举行的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中,在野的中国国民党赢得大胜,“完全执政”的民进党与2018年一样再度以惨败收场,台湾民众党和无党籍候选人小有斩获。同时举行的所谓“18岁公民权修宪复决公投”因同意票未达到通过门槛,以失败告终。如何客观全面地解读此次选举结果,造成此次选举“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的原因有哪些,选举结果反映出台湾政治生态和社情民意出现哪些新动向,对于未来岛内政治格局变化与两岸关系走向又将产生怎样的重要影响,颇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拟结合此次“九合一”选举的过程及结果,尝试就上述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以期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脉络。

  一、“九合一”选举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这场涉及全台22个县市11023位基层公职人员的“九合一”选举于2022年11月26日进行投票,但因无党籍嘉义市长候选人黄绍聪选前猝死,台湾当局选务主管部门将嘉义市长选举单独延后至12月18日举行。选举结果显示, 在最具指标意义的所谓“直辖市长”和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一举拿下包括4个所谓“直辖市”在内的14个县市,彻底扭转了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中惨败的颓势,赢得了大胜,延续了在县市执政版图上的絶对优势;民进党仅拿下包括2个所谓“直辖市”在内的5个县市,还丢掉了原先执政的桃园市和新竹市,与四年前一样再次遭遇重大挫败;其余3个县市分别被台湾民众党(拿下新竹市)和无党籍候选人(拿下苗栗县和金门县)获得(见表1)。进一步分析此次“九合一”选举结果,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选民态度再度转冷,选举投票率创新低

  有别于过去大型选举激烈紧绷的氛围,此次“九合一”选举被外界普遍认为选情较冷,22个县市长选举的平均投票率不足六成;其中,所谓“直辖市长”选举的投票率为59.86%,县市长选举(不包括嘉义市)的投票率为64.20%,延后选举的嘉义市长选举的投票率仅为43.99%,较前两次“九合一”选举进一步下降;其他公职人员选举的投票率也低于往届。 造成台湾选民对此次“九合一”选举态度冷淡,投票率再创新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举议题失焦,负面选战引发选民反感。此次选举整体来说政策议题设定模糊,选情相对冷清,各阵营并未聚焦民众最关心的经济民生议题,反而着重采取负面选战策略攻击对手,到选前最终形成了国民党依靠各路非緑选民“下架民进党”龢民进党动员緑营基本盘“抗中保台”相抗衡的局面。但负面竞选让选民觉得多数候选人“一样烂”,两大议题对选民吸引力较为有限,更引发了中间选民反感,自然会降低他们的投票意愿。二是寻求连任的众多县市长(多为国民党候选人),在选战中大都维持守势,努力塑造自己力拼施政的形象,对于挑战者的攻击也大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刻意拉高蓝緑对立,因此导致整体选情较冷,从而有利于连任者稳中求胜。如新北市在侯友宜领先优势明显和天气不佳影响下,投票率创下56.60%的历史新低,排名倒数第三,但侯友宜仍然拿下115万的全台最高票。三是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选民无法投票。根据台湾当局内务部门统计,因新冠疫情暴发三年来无法返台而被除籍,因而丧失投票权的人数约有20万人;同时受疫情影响(航班减少),导致近80万在海外的台湾民众无法返台投票。台湾当局选务主管部门禁止新冠确诊隔离者外出投票,选举当日有6.5万人因染疫不得行使投票权。此外,受台湾地区相关规定限制,约有8万台湾军方人员无法返乡投票。 四是在以往选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年轻选民的投票意愿下降。原本更为支持民进党的台湾年轻人在此次选举中不愿意出门投票,借此表达对蔡英文当局诸多施政乱象以及在2020年“二合一”选举时承诺的改革没有落实的不满。

  (二)从县市执政版图看,泛蓝阵营占据絶对优势

  从攸关县市执政权的县市长席次来看,在此次“九合一”选举中,在野的国民党一举赢得14席县市长。在6个所谓“直辖市”中,国民党拿下4席,不仅以絶对优势守住了新北市和台中市,还分别从緑营和白营手中重新夺回了桃园市和台北市;在其余16个县市中,国民党拿下10席,在保住宜兰县、新竹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市、花莲县、台东县和台置连江县(马祖)等9个原执政县市的基础上,又从緑营手中成功夺回基隆市。从总得票数和得票率看,国民党籍县市长候选人共获得576万1851票,得票率50.14%,大赢主要对手民进党近100万票、近9个百分点;得票数低于2018年县市长选举的610万2876票,胜过2014年的499万677票;得票率则高于2018年的48.79%和2014年的40.70%。可以说,国民党此次胜选的“含金量”即使与2018年狂揽15席县市长的历史最佳战绩相比也不遑多让。从蓝緑政治版图看,成功当选苗栗县长的无党籍候选人钟东锦和成功当选金门县长的无党籍候选人陈福海同样属于泛蓝阵营,使得蓝营与緑营获得的县市长席次由四年前的15比6扩大为16比5,以国民党为首的蓝营延续了比四年前更大的在县市执政版图上的絶对优势。

  (三)民进党仅获得5席县市长,战绩十分惨淡

  在此次选举中,民进党仅赢得5席县市长,比1989年首次参选斩获的6席还少1席,创下该党自1989年投入县市长选举以来的最差战绩。与四年前相比,民进党丢掉了经营八年的桃园市、基隆市和新竹市,也未能夺回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更是以较大差距落败,仅仅保住有着緑营“铁票仓”之称的高雄市和台南市,以及长期执政的嘉义县和屏东县,并利用国民党的分裂抢回无足轻重的澎湖县。从得票差距看,除瞭高雄市长陈其迈和嘉义县长翁章梁分别以近24万票和7万多票的较大优势连任成功之外,属于緑营铁票仓的台南市和屏东县,民进党候选人黄伟哲(寻求连任)和周春米分别只赢了4万多票和1万多票。从总得票数和得票率看,民进党籍县市长候选人共获得477万6258票,得票率41.57%,大输主要对手国民党98万5593票、8.57个百分点;得票数低于2018年县市长选举的489万7730票和2014年的583万106票,创下有史以来新低;得票率虽略高于2018年县市长选举的39.16%,但远低于2014年的47.55%。从县市执政版图看,选后民进党执政县市被挤压在台湾岛内西南方向4个县市和外岛澎湖,嘉义以北和整个东部都“无緑地”,也是台湾选举史上的第一次。若以人口来计算,此次民进党赢得的上述5个县市累计只有约595万人,仅占全台总人口2321万人的四分之一(25.6%)。

  (四)台湾民众党有所斩获,展现一定政党实力

  作为岛内政坛第三大党(拥有5席不分区民意代表席次)和“第三势力”的主要代表台湾民众党在此次选举中雄心勃勃,共提名3人参选县市长,试图在基层攻城略地。参选新竹市长的郭台铭幕僚、民众党籍不分区民意代表高虹安因年轻、高学历、科技工程师出身、形象清新而颇受年轻世代和中间选民喜爱,民调一度遥遥领先;但在选战后期遭遇民进党“网军”对其展开的“扒坟”式攻击疲于奔命,加上深陷论文侵权风波、立法机构人头助理等争议,支持率有所下滑。不过,緑营负面选战打过头反而激起选民反弹,引发蓝营选民“弃保效应”(甚至一度传出国民党高层默许“蓝白合作”),最终高虹安以45.02%的得票率拿到9万8121票,成功当选,成为新竹市首位女性以及最年轻的市长,帮助创党三年多的民众党首度拿下县市执政权。不过,参选桃园市长的赖香伶和参选宜兰县长的陈琬惠等两位民众党候选人的战绩则不尽如人意。上述三位民众党候选人共获得16万9459票,得票率仅1.47%。此外,柯文哲副手、原为亲民党籍的台北市副市长(2019-2022)黄珊珊以无党籍身份、代表“白色力量”参选台北市长,最终虽功败垂成,但在蓝緑夹杀之下仍然获得34万2141票,得票率25.14%,战绩实属不易。不过,即使将黄珊珊所获选票均视为民众党支持者所投,民众党也仅获得51万1600票,得票率只有4.45%,与2020年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民众党得票数158万8806票(得票率11.22%)相距甚远。

  (五)其他几项选举和所谓“18岁公民权修宪复决公投”结果分析

  在所谓“直辖市”议员和县市议员选举中,应选席次为910席,国民党得票数430万6343票,得票率37.75%,获得367席;民进党得票数379万6575票,得票率32.28%,获得277席;台湾民众党得票数45万6627票,得票率4.00%,获得14席;无党团结联盟得票数10万8924票,得票率0.95%,获得7席;“时代力量”得票数17万7666票,得票率1.56%,获得6席。其余席次分布为:台联党3席,亲民党和“台湾基进”各2席,緑党、正神名党、劳动党、社会民主党和新党各1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227席。与2018年应选912席相比,国民党由394席减少27席,民进党由238席增加39席,略微呈现“蓝消緑涨”的现象(见表2)。国民党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高雄市、基隆市、宜兰县、新竹县、新竹市、彰化县、花莲县、台东县和台置连江县(马祖)等13个县市赢得多数席位,且在其中的11个县市(除高雄市和新竹市外)形成“完全执政”局面(县市首长皆为国民党籍,且国民党籍议员获得议会多数席次)。而民进党则与2018年相同,仅在台南市、嘉义县成为议会多数党,且形成“完全执政”局面。此外,苗栗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市、屏东县、澎湖县和金门县等7个县市,则以无党籍议员最多,呈现“无党独大”的局面。在12月25日举行的22个县市议会正副议长选举中,议长席次,国民党获15席、民进党获4席、无党籍获3席;副议长席次,国民党获12席、民进党获2席、无党籍获7席、亲民党获1席。

  在乡镇市(县辖市)区(“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长选举中,国民党获76席,民进党获35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候选人获93席。在乡镇市(县辖市)区(“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民意代表中,国民党获294席,民进党获123席,其他政党获12席(台湾民众党9席,“时代力量”、劳动党和台湾澎友党各1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候选人获1709席。在村里长选举中,国民党获953席,民进党获226席,其他政党获10席(台湾民众党3席,中华统一促进党和人民民主党各2席,“时代力量”、统一联盟党和“全国”人民党各1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候选人获6551席。要而言之,在上述几项基层公职人员选举中,总体上呈现出国民党龢民进党候选人所获席次有所减少,其他政党和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候选人所获席次有所增加的局面,折射出“第三势力”在基层仍然具有不容小觑的民意基础(见表2)。

  此外,在民进党主导下,所谓“18岁公民权修宪复决公投”与此次“九合一”选举同步举行,这是台湾政治史上首次启动所谓“修宪案公民复决程序”;一旦通过,形同代表台湾民众可以行使所谓“公民自决权”,或将开启“法理台独”的“潘多拉魔盒”。不过,投票结果显示,投票率仅为58.97%,564万7102人投下同意票,占比52.96%,501万6427人投下不同意票,占比47.04%,有效同意票对选举人总数为29.35%。虽然同意票较不同意票多出63万675票,但距离“修宪复决”通过门坎(即有效同意票超过选举人总额1923万9392人之半数961万9696票以上)仍然差了397万多票。因此该案以较大差距未能获得通过,以失败告终,暂时拆解了“台独”分裂势力通过发起所谓“修宪复决公投”谋求“法理台独”的风险引信。

  二、“九合一”选举“蓝胜緑败”的主要原因分析

  与影响历次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选举结果的因素类似,导致2022年台湾地区“蓝胜緑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民进党当局政绩不佳、蓝緑阵营内部整合状况、候选人因素、竞选及动员策略有较大的关联,也与大陆对台政策的效应和两岸关系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陆对台政策逐渐发挥正面效应

  近年来,为了有效因应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路线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与冲击,大陆坚持以“抗美遏‘独’促融”为主轴的对台政策,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遏制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稳中有进,有力维护台海局势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潜移默化地对台湾民意走向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可以说,大陆对台政策发挥了引导台湾民意转变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进党在此次“九合一”选举中操作“抗中保台”的政治效应,逐步改变了部分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投票行为。事实上,经过蔡英文执政六年多来两岸关系恶化与台海局势紧绷高危的“震撼教育”,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即使到了2022年8月,因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的台海局势高度紧张,也并不减弱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的期望。台湾当局“陆委会”8月18日发布民调显示,33.8%台湾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太慢,较上次调查(2022年3月进行)的27.4%增加了6.4个百分点;34.3%受访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刚刚好,较上次调查的45.3%大幅减少了11个百分点;仅7.9%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太快,较上次调查的8.1%略降了0.2个百分点;另有23.9%表示不知道或无意见。这表明,支持两岸交流合作仍是台湾主流民意,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不满逐渐发酵。因此,不少民众选择在此次选举中用选票教训执政以来无法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海和平稳定局面的民进党当局,这显然成为民进党支持率明显下滑、在这场选举中失利的重要原因。

  (二)民进党操作“抗中保台”效果不彰

  “抗中保台”牌历来是民进党打赢选战的“利器”,在2020年“二合一”选举等多场重要选举中无往不利。但在此次“九合一”选战中,民进党虽仍极力操作“抗中保台”议题,妄图再次复制“胜选方程式”,但总体而言效果不彰,反而成为其败选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选举主要聚焦的是经济民生议题,而非两岸关系等高阶政治议题。民进党当局想继续通过“抗中保台”操作骗选票,反而给外界以“本末倒置”之感,让中间选民“看破手脚”,进而产生反效果。二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已经看破民进党政客的“两面人”行径,部分民进党政客一边在岛内标榜“抗中”谋取政治利益,一边却在大陆经商牟取经济利益,令选民反感。三是部分台湾民众已经意识到“抗中保台”不但不会给台湾带来安全,反而会带来巨大的战争风险。俄乌冲突重创乌克兰,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微妙地塑造了岛内民众心理认知,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看清战争的本质就是流血与残酷,逐渐明白“抗中”非但不能“保台”,反而可能让年轻人上战场当炮灰,进而反对给他们生活带来直接影响的服兵役和教召训练时间延长。加之美国总统拜登迅速表达了不派兵介入乌克兰局势的态度,这大大降低了台湾部分民众对于美国派兵介入台海的预期。8月大陆围台军演时,美国航母中途逃跑也让岛内社会“疑美惧战谋和”声音上升,越来越多岛内民众不希望台湾被捆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变成“亚洲版乌克兰”,让自己富裕幸福的生活一夕倾覆,因此更期待两岸能够恢复沟通联系来缓和紧张关系。国民党借机喊出“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票投国民党,两岸无战场”引起不少选民共鸣。亲緑的“美丽岛电子报”在10月底的民调中直接询问台湾民众,蔡英文、赖清德辅选中提出的“抗中保台”诉求,是因为世界很关心台湾的选举结果,还是民进党当局为了拉抬选情的选举操作?结果有48.8%民众认为这是民进党当局为了拉抬选情的选举操作,只有32.4%认为是因为世界关心台湾选举结果。这一民调结果同样印证了“抗中保台”在此次选举已难以发挥拉抬民进党选情的作用。

  (三)蔡英文当局施政荒腔走板渐失民心

  在此次“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大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蔡英文当局施政荒腔走板,治理能力欠佳,民进党高层贪腐严重,脱离群众,引发民怨沸腾,多数选民决定用选票“教训民进党”。具体而言,一是治理体系失灵,难以应对突发危机。尽管近年来台湾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台湾缺工、缺人才、缺水、缺电及缺地的“五缺”问题日益严重,将使台湾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瓶颈与限制,更凸显蔡英文当局执政能力不足的短板。近年来的台铁脱轨、游览车事故等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不力,造成过万民众死亡,民进党大肆吹嘘的所谓“防疫神话”破灭,更暴露出蔡英文当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的积弊。二是强推“台独”路线,大搞“緑色恐怖”。民进党当局借“转型正义”之名,追讨国民党党产,大搞“去蒋化”“去中国化”“去孙中山化”,不择手段对国民党进行政治清算;挟执政优势大肆炒作“认同政治”,极力奉行“亲美反中”路线,“緑色民粹”阴影笼罩台湾。种种行径遭批评“践踏民主”“威权复辟”,引发在野党和岛内有识之士强烈不满。三是贪污腐化严重,尽显言行不一。民进党一直标榜其是个“清廉、勤政、爱乡土”的本土政党,但“完全执政”以来却因权力缺乏监督制衡使得其贪腐现象愈发严重,尤其是高端疫苗采购案黑幕重重,“全台最緑”的台南深陷黑金政治疑云,引发岛内各界批评。四是政客私德败坏,与民众站在对立面。除了不惜牺牲民众健康,开放“莱猪”“核食”以讨好美国、日本之外,从新竹市长林智坚硕士论文钞袭案、新竹市立棒球场建设弊案,到柬埔寨诈骗案、“数位中介法”侵犯言论自由权,再到台南杀警案、“88枪枪击案”和岛内求职诈骗团伙施虐杀人案等严重治安案件频发,民进党当局在应对上述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种种言行,不仅未能展现解决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的魄力和决心,而且严重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和人民底线。简言之,民进党执政状况频出,日益引发台湾主流民意不满,导致“民心思变”,蔡英文施政满意度有所下滑,年轻选民也开始在选举中抛弃民进党。亲緑的“台湾民意基金会”10月发布的民调显示,与7月相比,20至24岁台湾选民赞同蔡英文处理政务方式的人,大幅下滑26.1个百分点,不赞同的激增20.2个百分点;表明年轻人对民进党的支持度暴跌,反映到此次选举结果上自然是民进党候选人纷纷败选。

  (四)蓝緑内部整合状况影响了选举结果

  国民党方面,朱立伦掌控的国民党中央较好地解决了内部整合的问题,在多数县市(除了苗栗县和澎湖县)基本上平衡了与地方派系的关系,为选举获胜铺平了道路。而争取连任的国民党籍澎湖县长赖峰伟以微弱劣势败给民进党候选人陈光复,主要原因正是蓝营内部分裂所致。此外,国民党前高雄市长韩国瑜在这次“九合一”选举中复出助选,将“超级母鸡”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国民党最终获胜起到了重要作用。观察此次选战,韩国瑜不但为蒋万安、张善政和谢国梁站台辅选,稳住蓝营基本盘,对国民党拿下竞争激烈的台北市、桃园市和基隆市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而且还全台奔走助选,帮忙辅选的32名县市议员候选人中有30人顺利当选,创下高达93.75%的辅选胜率。民进党方面,蔡英文独断专行,一改以往依靠民调来决定县市长候选人的党内初选提名程序,独揽县市长提名大权。原本号称“派系共治”的民进党此次不办初选,引发党内各派系不满,许多候选人出线的说服力不足,也让一些派系“山头”未尽心辅选。尤其是在台北和桃园的提名人选上,蔡英文强行安插“英系”人马出线,刻意排除其他派系人选,造成“新潮流”(尤其是亲赖人马)、“正国会”(一心想选台北市长的“正国会”龙头林佳龙却被迫去选新北市长)等派系在辅选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可以说,民进党内各派系在选战过程中貌合神离、内斗激烈,是最终拖累选情,造成桃园和台北“双输”的关键因素。

  (五)候选人因素成为选民投票的重要依据

  此次“九合一”选举与台湾历次基层选举一样,候选人的个人因素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少数各政党的核心支持者(基本盘)之外,“选人不选党”往往成为多数选民(尤其是中间选民)投票所考虑的决定性因素。如高票连任的国民党籍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一方面自身形象良好,另一方面施政满意度长期位居所谓“六都”前列,成为选民的首选对象。而台北市长当选人蒋万安、桃园市长当选人张善政和新竹市长当选人高虹安也因清新的个人形象和有针对性的施政计划让选民更加偏爱,最终胜选。与之相反,那些个人形象糟糕、只重意识形态而不求真务实的民进党籍参选人则纷纷落选。最典型的当属争议不断的民进党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原先担任台湾当局卫生福利部门负责人并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兼任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达两年多的陈时中,接连因防疫不力造成岛内染疫和死亡人数持续攀升、疫苗采购资料封存30年、阻挠慈济采购疫苗等事件屡遭外界质疑,而他不但未对此负责,反而因受蔡英文器重而辞职“逃跑”,投入台北市长选战,更是广受诟病。选战过程中,陈时中又先后因现身“同志酒吧”被男同性恋者搂抱、公厕政见宣传片惊现“偷窥”画面、“周玉蔻之乱”和“十指紧扣搂人妻”等一系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争议事件而被“骂翻”,导致其在三位最具竞争力的台北市长候选人中“雠恨值”最高;加之其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技术官僚形象,和受周玉蒄影响在“知识緑”阶层及部分緑营年轻人中的支持度进一步流失,最终在选举中失利,无缘台北市长宝座。

  (六)各政党的选举策略影响选举结果

  在这场选战中,一向擅长选举的民进党运用的竞选策略均未能奏效。除了前述“抗中保台”牌被多数选民识破,边际效益递减之外,民进党滥用“网军”攻击对手的惯用伎俩也遭致岛内各界强烈反弹,一方面让越来越多选民厌恶网络恶斗,另一方面也让该党政客的一些不良形象和争议政见被放大检视。例如,陈时中就因为具有争议的自媒体营销而引起较为理性的台北市选民的厌恶和反感,如9月初陈时中竞选团队推出“公厕装免治马桶”广告引发偷窥,性骚扰的批评,试图营销的形象观感奇差,与已68 岁的陈时中“老緑男”严重不搭,被台北选民,包括原先支持緑营的年轻人疯狂吐槽,成为其人气暴跌的重要诱因;加上緑营名嘴周玉蔻强力护航陈时中,充当民进党打手,更是激起选民对緑营“网军”侧翼的强烈愤慨,反而严重拖累陈时中自身选情。而緑营“网军”对高虹安展开铺天盖地的“抹黑战”最终也未能奏效。反观国民党在此次选举中的选举策略的确有若干可圈可点之处。国民党中央运作“弃新竹保台北”策略、桃园市“佛系”战法取得一定成效。在选战激烈的新北、台北、基隆、桃园,国民党以侯友宜、蒋万安为龙头,联合作战,相互拉抬,最终唤起蓝营支持者投票热情。蒋万安竞选团队的选举策略不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基本盘对决”,在两岸关系、“九二共识”和夏立言访问大陆等议题上表态相对温和,邀请韩国瑜同台助选,重打“经国牌”,不断强化自己的“正蓝”形象,力争催出所有蓝营基本盘选票,最终成功吸引蓝军回流和“弃黄保蒋”,帮助国民党重夺台北市执政权。

  三、“九合一”选举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分析

  2022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既是对执政党政策和施政的一次“期中考”,又是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的“前哨战”。选举结果不仅涉及台湾各主要政党的执政版图变化,而且直接反映出选民对蓝緑白阵营的支持率消涨,将对未来岛内政党政治格局和两岸关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民党延续在县市层面的政治优势,未来发展喜忧参半

  首先,国民党巩固了在县市层面的执政优势,为其“东山再起”奠定坚实基础。国民党一举拿下包括所谓“四都”在内的全台湾2/3以上县市的执政权,执政县市人口超过全台3/4,稳固了蓝营在北台湾和中台湾的基本盘,进一步扩展县市政治版图,巩固了其在县市层面对民进党的政治优势,延续了2018年以来“‘地方’包围‘中央’”的政治格局;彻底摆脱了2020年“二合一”选举失利的阴影,极大提振了蓝营的士气,为竞逐2024年“二合一”选举注入强大信心。

  其次,朱立伦将继续担任党主席,但党内新一轮内斗不可避免。朱立伦因操盘辅选有功而成为最大赢家,政治声望和支持度有望攀升,不但巩固了党主席地位,也为代表国民党参选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累积了筹码和资本,理论上已在党内代表蓝营征战2024的卡位战中占得先机。但素有“政治精算师”之称的朱立伦在政治上投机性格明显,两岸政策一度摇摆不定,加上2016年主导“换柱”后仓促参选却遭遇惨败的经历,近年来民望持续低迷,被緑营视为“最好打”的对手,恐将成为其再战“大位”的绊脚石,能否重新赢得蓝营选民充分信任难度较大。此次“九合一”选举大胜之后,国民党内有意参选2024者势必围遶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党内初选提名展开激烈争夺。除朱立伦外,外界点名的人选还可能包括已表态有意参选的前台北市议员罗智强和孙文学校校长张亚中,连任成功的新北市市长侯友宜、资深媒体人赵少康,甚至之前表态“完全没有计划”(参选)的韩国瑜等。目前来看,拿下115万多票、以大赢对手近46万票的絶对优势高票连任的侯友宜成为“蓝营共主”与角逐2024的第一人选,最有希望代表蓝营出战2024。若党外的郭台铭一旦加入战局,并与民众党的柯文哲搭档,势必加剧国民党内部斗争的复杂性。

  再次,国民党能否重返执政仍面临严峻考验。应当看到,此次国民党大胜主因还是蔡英文当局“执政太烂”、民众“讨厌民进党”发酵导致的,是否意味着选民重新认同国民党尚待观察。面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二合一”选举,国民党存在的劣势并无明显好转。“完全执政”的民进党为了胜选势必不择手段,加大对国民党的打压力度。因此,国民党这次大胜,不见得能转化为2024年胜选的优势。多家舆论担忧,国民党如果仍陷入2018年大胜后出现党内群雄并起、内斗不止,厮杀成一片的混乱局面,恐怕2024年国民党仍将大败。续任党主席的朱立伦若想要带领国民党在2024年选举中打败“完全执政”的民进党,重夺执政权,将面临党内团结、在野合作、党内改革、两岸路线等四个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国民党能否提出务实的两岸政策,而非固守“亲美、友日、和陆”的既有路线,有效压制民进党“抗中保台”策略的成效,最大限度争取“求和平谋合作促交流”的岛内主流民意支持。这在选民更加关注两岸政策等大方向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尤其重要。若国民党能妥善作出上述调整,在2024年“二合一”选举中或将大有可为,有希望重夺执政权。

  (二)民进党遭遇重挫但基本盘稳固,谋求长期执政难度增大

  首先,民进党在基层选举中遭遇惨败,“讨厌民进党”的氛围可能再度发酵。继2018年之后,多数选民再次用选票“教训民进党”,让“完全执政”的民进党遭遇创党36年以来的最惨痛失利,这对于不择手段打压政治对手,谋求“一党独大”和长期执政地位的民进党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这无疑将重挫民进党执政根基、实力、形象与气势,以及在2024年争取连任的信心,元气大伤的民进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出现了新变数。

  其次,蔡英文辞去党主席将提前“跛脚”,民进党内各派系围遶2024年“二合一”选举内斗加剧。身兼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进党主席并强势主导此次选举党内初选的蔡英文迅速辞去党主席一职为败选负责,其在党内的威信受到重挫,党内地位遭遇空前挑战,不满意度也创下连任以来的新高,民进党将提前进入“后蔡英文时代”,面临新一轮权力“洗牌”。党内各派系围遶民进党主席改选和2024年“二合一”选举提名权之争进行的角力和内斗将更加剧烈。“英系”很可能因蔡英文辞去党职而前途堪忧,部分人马或将另寻新主。党内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在党内“独大”的政治地位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新系”与非“新系”暗斗加剧。由于辅选桃园市长选举失利,加上因论文涉嫌钞袭被台湾大学撤销硕士学位,出身“新系”且近年来得到蔡英文青睐的郑文灿与民进党主席和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等职位失之交臂,“2024接班之路”恐举步维艰。得到深緑基本教义派和“新潮流系”力挺的“台独金孙”赖清德则基本未受此次败选的影响,已在2024卡位战中占得先机,在亲自出马竞逐党主席并得到“新系”(包括郑文灿)“正国会”等党内主要派系支持,最终以唯一参选人、99.65%的高得票率胜选之后,似已成为“緑营新共主”,代表民进党出战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趋势更加明朗。

  再次,民进党的支持基础仍比较稳固,2024年仍有机会保住执政权。从得票数和得票率看,民进党在南部的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所获县市议员席次比四年前反而增加了39席,表明其支持基础并未溃散。由于县市长选举结果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相背离的情况在2018年和2020 年已出现了一次,前瞻而言,此次“九合一”选举结果与2024年“二合一”选举结果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国民党大胜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在2024年胜选。民进党仍掌握执政权和“立法权”,政党支持度仍稳定领先国民党龢民众党,2024 年潜在人选赖清德的民意支持度也与侯友宜等主要竞争对手不相伯仲。尽管在此次选举中緑营操作“抗中保台”效应不彰,但岛内“抗中保台”“拒统趋独”的民意基础仍然不容小觑。面对此次选举的惨败,蔡英文势必会与2018年败选后一样,大幅调整行政团队、加速党内利益协调,在仅剩的不到两年任期内全力冲政绩;剑指“2024大位”的赖清德也会迅速摆平党内派系纷争,尽可能为延续民进党执政权创造条件。一旦国民党重演2019年党内斗争,蓝白恶斗造成领导人选举出现“三脚督”混战的乱局,2024年民进党仍有很大概率通过操作“抗中保台”煽动统“独”矛盾和两岸对立、巩固基本盘,进而以相对多数取胜。

  (三)台湾民众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柯文哲参选2024几成定局

  一方面,台湾民众党的政治实力有一定成长。在蓝緑夹杀的选战中,高虹安在新竹市长选举中获胜,黄珊珊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获得了二成五选票,使得台北市和新竹市成为民众党的重要根据地。同时民众党还获得14席县市议员、9席乡镇市区民代表和和3席村里长。经此一役,创党仅三年多的民众党获得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稳定的选民支持,已成长为真正意义上“超越蓝緑”的“第三大党”,成为台湾政坛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也为柯文哲参选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众党布局民意代表选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短期来看,台湾民众党的发展仍处于上升态势,但从中长期来看,该党的基层经营成效尚待提升,仍面临被民进党和国民党联合绞杀的严峻挑战,2024年“二合一”选举将是其发展的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柯文哲的政治行情看涨,基本确定参选2024。尽管柯文哲出身“墨緑”,但他自诩“白色力量”,提出“超越蓝緑”的政治理念以及“两岸一家亲”等务实理性的两岸政策,并成功举办台北上海双城论坛搭建两岸城市交流平台,凝聚了岛内厌恶蓝緑恶斗的选民的支持,其政治行情看涨。卸任台北市长后,柯文哲于2023年伊始创立“台湾新故乡智库协会”,担任创会理事长,旨在建构2024“第三势力”的“影子内阁”,打造选举机器,表明其已着手布局投入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从目前岛内主要政治人物的声望龢民调来看,或许唯有柯文哲与侯友宜、郭台铭等蓝营“强棒”搭档参选,共推一组候选人,而非蓝白阵营分道扬镳,才有可能对寻求延续民进党执政权的赖清德构成真正的威胁,也才有可能实现在野势力“下架民进党”的政治目标。

  (四)两岸交流合作将出现若干积极变化

  此次“九合一”选举“蓝胜緑败”的结果表明,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是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台独”分裂势力操弄“抗中保台”不得人心,“倚外谋独”注定失败,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多数台湾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选举结果将对两岸关系总体形势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对进一步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胜选之后,蓝白阵营对两岸交流合作的态度可能将转趋积极。国民党可能看到民进党“抗中保台”政策不得人心,对两岸交流合作采取更为积极开放的态度,以回应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支持两岸交流合作的民意诉求,通过城市交流、基层交流、政党交流、学术交流、经贸合作等方式与大陆进行交流互动,与民进党一面倒向美国的“抗中保台”和“倚美谋独”论述相抗衡。柯文哲领衔的台湾民众党也将延续务实的两岸政策,与大陆进行交流合作。大陆未来对台精准施策更有空间,与国民党、台湾民众党等“非緑阵营”执政的17个县市的交流合作前景可期。上海台北双城论坛等将继续举行,两岸城市交流将更上一层楼,不仅有利于共同提升两岸城市治理质量,而且有助于缓和两岸敌对僵持,为愈发紧张的台海局势打开“机会之窗”。

  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在两岸逐步缓解,在大陆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的新形势下,“后疫情时代”将正式拉开序幕;早日恢复两岸人员往来正常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常态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望。2023年春节前夕,迫于台湾民意巨大压力,民进党当局允许以所谓“专案方式”同意因新冠疫情中断近三年的“小三通”部分复航。后续迫于岛内民众和在野势力的压力,同时也为了在选举中骗取中间选民支持,民进党当局在政策上很可能会顺水推舟,逐步放宽大陆民众赴台限制,恢复“小三通”航线,增开两岸直航航点等。这在客观上将推动两岸人员往来逐步恢复正常,有助于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展望2023年,两岸民间交流互动有望逐步恢复,海峡论坛等两岸品牌交流活动的规模将有所扩大,参与线下交流的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人数将大幅增加,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或将迎来新机遇。

  (五)两岸关系仍将面临严峻风险挑战

  此次“九合一”选举的指标意义在于体现了选民对执政党施政的态度,选举主要聚焦于经济民生议题,而非统“独”立场、两岸关系等高阶政治议题,更不涉及台湾地区执政权的更迭,台海局势紧绷高危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两岸关系面临的严峻风险挑战仍然存在。

  一方面,美国打“台湾牌”升级,加剧台海紧张局势,逐步虚化、掏空其“一个中国政策”,频频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讯号,严重破坏中美两国政治互信的基础,肆无忌惮介入台海事务,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拜登政府在2022 年中期选举失去众院多数党席位后,仍不排除以“台湾牌”挑起台海冲突,转移内政焦点。可以预料,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博弈和交锋将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美国频繁对台军售、加强美台军事勾连、炮制损害中国主权的“台湾政策法”等涉台法案文件,加上美国新任众议长麦卡锡等高官可能择机窜访台湾、蔡英文积极操作窜美等势必进一步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导致两岸“兵凶战危”,甚至不排除两岸在军事上“擦枪走火”的可能,极大恶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氛围。

  另一方面,为了在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保住执政权,民进党很可能不择手段,加码“倚美抗中”,加剧两岸对立对抗。台湾民意的两面性尤其是“亲美恐中、拒统趋独”的顽固性仍然较强,为民进党继续打“抗中保台”牌提供了一定空间。在2024年“二合一”选举过程中,两岸议题可能重新成为朝野政党攻防的“主战场”,民进党仍将顽固坚持“台独”路线,势必加大对美勾连力度,变换招式、配合美国,强化“抗中保台”选举操作,图谋扭转惨败颓势、争取长期执政。上述美“独”勾连激化台海局势、谋求选举利益、战略利益的风险仍在,对于两岸关系的负面冲击不容小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