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闽台族谱与两岸青年中华传统文化认同

  青年交流工作事关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做好两岸青年的相互沟通与情感传递是当前两岸事务的一项当务之急。面对当下两岸交流的困境,可以以两岸宗亲文化的精神基础——族谱对接与展示工作为契机,在强化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创新性手段,如建构两岸关系族谱数据库、族谱实物或虚拟展示馆、族谱(数字)博物馆等,增进两岸青年对传统家庭、家族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树立探溯“根源”文化的意识,在潜意识中巩固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最终达致两岸青年的精神相通和心灵的契合。

  当前,两岸关系遭遇极大挑战,“文化台独”恶劣行径出现不断升温的趋势。反映了当下台湾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在思想文化层面根深蒂固的“台独”意识和躁动的心态。面对两岸关系所面临的这些严峻形势、新问题和困局,如何找到较好的应对之策,即如何遏制当前“文化台独”的潜流暗涌,是关心台湾问题、热爱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人们积极思考的主题。本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推进两岸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黏合剂。新形势下,维护两岸关系朝正确方向良性发展,最终还得依赖中华文化这一两岸最大的公约数与根本性精神力量。作为两岸关系稳步传承最直接的载体,是那些大量流传于两岸宗亲家族中的族谱,尤其是反映闽台血缘关系的同宗姓的家族谱。做好闽台族谱对接、展示与文化创新工作,是当前推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与认同、尤其是台湾青年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一、闽台族谱与两岸社会历史文化关系

  闽台族谱是记载闽台地区一个个姓氏家族传承与变迁的基本文献。它们体例完备,凡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先辈艺文著述、祖先图赞、风水图等,无不历历在目,且富含闽台民间特色。分开来看,是一个个家族、每一个个人的拓荒史、发展史,合起来看,则是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之传承。有的族谱亦详述了历史上知名的大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事件对普通百姓的深刻影响,而不只是历史书上一段平板的叙述。可以说,从数量庞大的闽台族谱中,反映的是闽台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变迁的时代过程及民俗面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闽台社会的传承与演变。

  族谱的内涵反映了闽台社会文化关系及闽台文化传承、发展与演变的时代进程,具体来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移民与闽台族谱的流传。闽台地区乃移民社会不断形成的过程,在移民自中原迁徙至福建、再由福建迁徙至台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族谱的编撰与传承是维系闽台宗族社会的重要纽带。明清以来,大陆沿海的福建居民不断向台湾移民,中华文化也随着大陆福建移民的进入而迅速在台湾地区得以传播扎根,大量有关记述这一历史进程的文献资料,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区域传播拓展的强有力见证,其中族谱即是这些民间文献的典型代表性者。研究族谱的内容,较为基础的一环即对移民的过程及闽台地区各姓氏、家族、宗族和聚落的生成、开拓、播迁与繁衍的历史进行考察和阐析,由此来看闽台移民社会特定的文化特征。可以说,一部族谱形成的历史,就是一个个姓氏、一个个家族、一个个宗族村社和聚落不断叠合、形塑和变迁的历史。这其中反映了闽台社会人的活动及其与历史、与空间的关系。

  其二,闽台族谱与闽台宗族社会的秩序建构。大量的闽台族谱,将闽台民间社会联结为一道道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闽台地区蔚为可观的宗族社会的统治秩序。族谱不仅是家族教育的垂范工具书,也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润滑剂。因为闽台族谱大都提倡维护宗族内部的和睦及与统治阶级的良好关系,是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统治方式之一。闽台社会乃移民社会,族谱也反映了福建和台湾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移民在其中胼手砥足、筚路蓝缕的艰辛,反映了台湾如何从移民社会向定居家庭、宗亲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时,通过族谱内容也可反映出福建和台湾宗族社会秩序建构的过程及其传承演变的轨迹,是考察东南地区和中国基层社会家庭演变史和区域发展史的关键性窗口。

  其三,从族谱看闽台地区政治发展史。政治是人的活动,闽台地区各宗族姓氏皆产生过不少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在族谱中,对这些家族名人和政治人才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和介绍。通过这些记述,可以对历史上闽台地区重要家族的重要人物生平活动事迹、家族人际关系网络等进行梳理和透视,并对这些政治任务的政治生涯与活动做考察。同时,族谱所反映的宗族社会秩序建构与国家统治互动关系,也是当前社会史和政治史研究中重要内涵,通过族谱等基础资料的记载,可以探讨国家与民间社会的深层关系。

  其四,从族谱看闽台民间社会经济形态。族谱中藴含记録家族族产、林田水利和财富分配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赖以开展的基础性史料。族产是家族经济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明清时期闽台地区许多家族通过工商业活动等筹措家族活动经费,增值家族财产。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页体现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家族乡族的势力不仅以地方力量出面,也以行会、帮会等形式冲破政府禁令,支持本族本地商民参与世界市场的角逐。族谱中所反映的这些经济活动事象,与当时的时空发展息息相关,与当地商品经济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族谱翔实的记载,也提供了观察宗族经济组织在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层面的视角。在东南地区,家族从田土婚姻、商船买卖,以至催征粮饷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族权成为政权的补充工具。东南地域的宗族势力为确保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农业社会秩序的延续,对宗族生产作业、商业活动都有比较详细的规范和实践标准,可以说,宗族势力渗透到各经济领域,支持或制约着各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这是我们考察闽台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内涵。

  其五,闽台族谱与闽台家庭教育。族谱是维系家风族范的重要工具,闽台各姓家族族谱都有自己的家训和族范,以此作为家族教育和家庭亲族伦理的重要宣传手段。出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统治的需要,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宣传孝悌、亲亲、敦宗睦族等传统观念以加强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注意到利用封建的“家法”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统治的目的。而作为社会最小细胞单位的家庭,也贯穿着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等家庭教育的内容。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润滑剂,闽台姓氏宗族也注意与国家层面的配合,在家族宗谱中大量灌输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闽台族谱可以反映闽台社会基层单位家庭教育实施的情况,以及国家层面儒学教育民间化的程度。

  其六,闽台族谱与闽台社会民俗及民间信仰。日常的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维系家族内部结构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闽台地区的各姓家族和宗族,都有崇奉的民间神只和赖以维系家族精神纽带及宗族团结的礼法仪轨。例如,宗族的祭祀祖先活动,使得家族成员被团结到同一套价值体系之中。为适应宗族教育的需要,东南民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和迎神赛会,这是闽台社会民俗的最直接的一般表现形态。闽台地区神灵繁多,这与各姓家族的建设也有密切关系。神灵也成为确立家族社会地位和凝聚族人的重要指标。有时候一个家族树立有多个神灵,既包括祖先崇拜、也包括对地方有功勋的名臣等。他们或有功于家族,或有益于国家,或称为仁义忠信的象征。这些神灵演化为家族的精神纽带,演化为家族的旗帜,并为族谱所大力宣扬和提倡,成为闽台各姓家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总之,大量有关记述福建移民和拓垦台湾这一历史事实的民间族谱文献资料,其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就显得尤其珍贵。民间族谱所保存的大量历史资料,真实反映了福建与台湾海峡两岸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和社会文化渊源。当今的台湾汉族民众几乎都可以通过家谱寻找到自己在大陆的根,在闽台两地,几乎每个族姓都设立宗祠,修有族谱,用来记録家族的传衍,并藉以联结宗亲情谊,使这种重视本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得到传承延伸。二、闽台族谱桥接与青年一代宗亲观念建构

  闽台两岸以姓氏为中心的家族、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台湾2300万同胞中约80%祖籍地是福建。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宗族与宗祠为纽带的“聚族而居”成为闽台地域乡村社会组织结构重要特征,台湾乡村社会具有很强的宗族感、家乡感,“重亲情、重家族、重情义”成为闽台乡村社会最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元素、重要纽带与标识。“一本姓氏宗谱、一座祖墓、一栋祖祠”都成为闽台宗亲的共同记忆。

  闽台乡村社会“聚族而居”、“宗族观念强”、“祖先崇拜”向来以“家族本位”着称,“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根”文化宗亲社团遍布城乡,“血缘”、“根脉”关系成为对台最核心、不可替代的资源。

  基于“向南移,向下沉”的对台工作方针,基于当前台湾乡村社会,“宗亲在祖宗面前没有蓝緑统独之分”,通过闽台家谱的桥接对谱工作及宗亲交流平台建设,加强闽台宗族、族姓宗亲层面的交流,要做好台湾中下层民众工作,有利于宗族文化“降低歧异、消除隔阂”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增强闽台共同“血脉相连”优势入手,加强宗亲交流,扩大台湾宗亲参与内地宗亲事务活动,扩大其参与内地宗亲的“宗族活动”,巩固闽台一家亲,进而促进认同。

  闽台家谱的桥接、对谱工作,乃以宗亲交流平台、以血脉为纽带的“宗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运用民间“宗亲”力量做台湾中下层民众(宗亲)工作,是增进台胞亲情、乡情龢民族情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台湾中下层民众工作的重要平台与切入点。

  基于台湾乡村社会各姓氏宗亲会“凝聚力强,充满活力”;基于台湾乡村常常呈现“不问是非,只问亲情(宗亲、乡亲)”,在各类型选举中宗亲成为各党派竞相争取的对象,也成为左右台湾地方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基于做好台湾“中下层、中南部、中小企业”工作的需求,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除了要重视精英层面,应从增强“血脉相连”草根性文化交流入手,加强宗族(宗亲)草根文化交流,化“根脉关系”优势为对台交流合作优势,发挥民间力量做好台湾中下层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工作。

  青年一代是未来两岸关系的主体性角色,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深受西方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的两岸青年,其实都共同面临如何更好地认识、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过去,两岸族谱对接工作已经不断开展,并取得诸多成效。如2009年7月17日,参加“第四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的台湾青年参观了闽台族谱对接馆和探访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家乡(龙海市马崎村),台湾青年踏上寻根之旅。在参观“根在海这边”闽台族谱对接馆时,台湾学生在历史上迁台漳籍百家姓上找到了自已的姓氏。2009年11月,漳州市率先开通了“漳台族谱对接网”,以“两岸同根,漳台一家” 为主题,多层面地展现漳州与台湾不可分离的血脉情缘,为两岸同胞联宗对谱、寻根谒祖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服务平台。2010年5月9日,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台湾台南各省市同乡会联袂主办的“闽台宗亲交流暨姓氏族谱展”在台南市吴园正式拉开帷幕。参加此次宗亲交流的闽台两地宗亲代表约400余人,其中台湾宗亲约200人,来自台北、台南、新竹、彰化、南投、台中、苗栗、鹿港、嘉义等地,其中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2011年10月13日,整合各种族谱资源、可方便台胞“寻根”的《漳州与台湾族谱对接指南》在福建漳州举行首发式。全书分为七部分,详细介绍了漳人迁台历史、各姓迁台概况、族谱对接提要、宗祠神社对接、台胞回乡省亲、族谱馆藏目録、族谱对接网站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从历史及现实角度展示漳台血脉渊源,又把各种族谱资源有效整合到一起,使寻根者在系统瞭解宗族源流、繁衍播迁历史的同时,可以迅速找到联宗对谱的渠道,兼具史料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2014年7月8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两岸谱牒文献中心举办的“闽台族谱对接谘询活动暨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活动”在台湾南投县草屯镇举行。来自泉州、漳州的宗亲和同宗同名村代表22人,来自台湾10多个宗亲会、30多个宗姓的宗亲代表60多人等参加活动。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顽固干扰和阻扰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使得宗亲交流活动和成效受到一定影响,即便如此,两岸宗亲依旧往来密切,并以族谱为纽带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例如,2017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举办“两岸族谱对接工作与宗亲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近百位学者和乡亲齐聚一堂,研讨两岸族谱桥接和宗亲文化交流等议题。2019年6月在福建南安举办的“海峡百姓论坛”,以“两岸同根 闽台一家”为主题,两岸数百位各个姓氏的宗亲们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其中不乏青年人对祖根的追寻和族谱的体认。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加之民进党当局重重阻扰,两岸宗亲主要采取线上交流活动,其中也有族谱云对接、宗族云交流活动等等。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枚举。

  以上这些族谱对接和宗亲文化交流,虽然年轻人总体上还显得不是很积极热络,但确实也有不少青年群体对自身姓氏源流、宗亲文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台湾年轻人从小深受传统伦理文化教育,对家庭和宗族观念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文化传承意识。应该说,以族谱为载体的姓氏宗亲文化认同和血缘纽带关系,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能够发挥联结两岸青年一代心灵沟通的巨大的潜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两岸青年群体的宗亲文化认同观念。

  三、族谱创新开发与两岸青年文化认同

  虽然族谱在联结两岸亲缘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但由于族谱内容繁杂泥古,且多有重复,不容易被年轻人所重视和喜欢。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有必要用现代科技和文创理念,来对闽台族谱重新包装,开展创新性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贴近青年一代的需求和喜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如何利用好族谱这一根缘纽带来做好两岸青年心灵契合与精神统一的工作,就应注重通过大众化、通俗化传播方式,如建立家谱数据库、族谱博物馆,开发族谱文创产品、数字化产品及人工智能形态等方面的成果,做好宣传展示工作,达到两岸文化亲缘在手足同胞间的普及性传播之成效。

  一是建设闽台家谱数据库。为闽台民间各姓氏的族谱、家谱重修、闽台姓氏统修宗谱,及姓氏源流研究与文献整理,及谱牒溯源提供展示平台,数据库对每种家谱进行规范标引,着録信息包括姓氏、地名、家谱名称、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散居地、始祖以及备考等项目。数据库除了具备全文检索、浏览、下载等功能外,还应设置姓氏源流族群分布可视化、世系可视化、输名寻祖、家族名人故事多媒体体验、族群社交等方面的功能。还可以以青年人喜欢的PC、手机APP、VR软件等形态来呈现,让青年人可以非常灵活地查阅个人或家族的文化信息。从而促进台湾民众对“两岸本源”之共识,进而修正某些具有分离倾向族人的“国家认同”,浸润台湾青年人的思想。

  二是举办两岸民间共修族谱活动,扩大民间对台交流合作的广泛社会基础和平台。资助宗亲文化交流、祖地拜谒活动。“草根性”的宗族文化,是做好台湾中下层民众工作重要抓手,是两岸交流“不可或缺”的介质,也是独特的资源。内地应充分利用这种血缘关系的优势,力求化“根脉关系”优势为对台交流合作优势,发挥两岸民间“血脉相连”的纽带作用。

  三是加强闽台族谱对接工作,强化两岸青年宗亲认同观念。在西方自由主义和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意识逐渐弱化,甚至对自身姓氏宗亲的源流演变毫无所知。近年来在闽台两岸组织的族谱对接、文化研习营等活动,让两岸青少年更直观地参与体验互动,能够更为有效地触动他们的心弦,强化青年一代的“祖根意识”与传统文化体认。

  四是发展族谱文化创意产业。让原来让人感觉比较严肃和古板的族谱文本、内容及家族宗祠活动,用现代文创方式加以包装和开发,面向市场化,创造出诸多以族谱和家族文化为符号元素的文创产品。如百家姓挂饰、餐具,族谱挂件、工艺品、手机殻或数码产品等,成为年轻人喜爱、易于接受的事物,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加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同观念。

  五是建立族谱博物馆、展示馆或体验馆等现代化的综合体文化空间。闽台族谱文献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近年来已有文化机构致力于闽台族谱的搜集和数字化工作,并重新仿真制作家族谱,规模可以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展示馆或体验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由相关单位或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力量,建立一座高科技的系统展示两岸族谱文化的博物馆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是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社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阐扬也很具现实意义。通过博物馆或展览中心等参观体验的载体和空间,可将闽台地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要素相结合,打造一座集参观、游览、体验、文献资料馆、图书阅览室、古籍修复室、文创产品商店、学术报告厅、会议室、休闲吧、儿童研学基地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满足当代两岸青年人的休闲喜好和精神追求,不断增进两岸青年对传统家庭、家族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树立探溯“根源”文化的意识,在潜意识中巩固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最终达致两岸青年的精神相通和心灵契合。

  总之,血缘根亲文化是营造两岸青年情感和心灵默契与交融重要途径。闽南地区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两岸族谱等民间文献资源的富集区。闽南地区的反映福建与台湾血脉联结的闽台族谱文献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两岸文化交流要深深植根于对台的“血缘”关系,以做好台湾青年工作为着眼点,增强祖地文化对台湾年轻一代的辐射力及影响力,促进台湾青年对“两岸本源”共识,发挥“沟通与争取台湾民心”重要纽带和前沿平台的作用。

  四、结语

  当下,台海局势依然复杂严峻。在台湾岛内,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开始站在政治舞台的前头,逐步影响台湾政治局势和两岸关系的变化。青年人蓬勃有朝气本是一件好事,但部分台湾青年有时候不明就里(抑或是存心为之),被别有用心的政党和政客蛊惑或操弄,走上了“反中拒统”的“台独”不归路,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台湾青年政治倾向及其大陆观感的形成自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敬恐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维度。像“太阳花学运”、“反课纲微调事件”、“台大中国新歌声事件”等,无不显示出那些带头闹事的青年人,哪里还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子?他们早已把传统文化的训诫、家庭或学校的品德教育抛诸脑后,带头挑唆“热血青年”们“争取权力”、绑架了民意,也将两岸关系和台湾未来发展引向了危险的境地。

  就两岸关系而言,在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局面下,两岸政治关系降至冰点,虽然两岸经济发展龢民间交流依然频繁热络,但却被一层层浓厚的“台独”阴影所笼罩,令人感到沉闷、压抑,前景尚不明朗。特别是两岸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像以前那样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在这样的变局中,两岸交流将何去何从?许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笔者坚信:只有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神,在传承与创新的交互作用力下,让两岸青年重新检讨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实践,在持守共同文化价值信念的思想前提下,探索两岸社会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各项途径和对策。族谱作为联结两岸宗亲姓氏的最根本性的血缘纽带之一,在强化和巩固两岸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和传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族谱编修、对接、数字化和文创化等工作,也是两岸关系长期和平稳定的一种“润滑剂”与“耦合剂”,值得持续关注和推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