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8.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价值、利用困境与解决之道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并以所有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对象的精神要素,是人类开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资源。作为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产品,文化资源具有潜在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资源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既以一种可感知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又以一种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福建涉台文化资源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被打上了鲜明的区域印记,包含着彼时闽台社会的诸多内容,它们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闽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据《安平县杂记》,清末台湾人中漳、泉籍占十之七八。登记在册的福建涉台文物点计有千余处,故而福建涉台文化资源具备文化资源的一般属性,同时也体现出福建与台湾之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一、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鉴于文化传播的特性,福建涉台文化资源具备深刻的“源生性”特质。福建与台湾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亲、商缘相通、法缘相通,也正因为涉台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与历史性,它能帮助闽台人民去更具体、更形象地认识历史,帮助两岸同胞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福建涉台文化资源以不同形式在告诉人们: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台湾与福建血脉相连,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将涉台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一个趋势,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和文化统合能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以福建为中心的涉台文化资源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在两岸文化同出一源认知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滋育文化和身份认同。通过相关的文化议程设置引发两岸学者龢民众共同关注和研究,能够形成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鸣,对提升台湾同胞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涉台文化资源还具有明显的正史和补史的作用,对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发掘有助于订正史传。如何统筹发挥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历史作用,在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是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时代命题。

  二、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福建涉台文化资源丰富,却也因其地域空间分布广泛、时间跨度大,导致相关部门和学者在实地调查、学术研究、保护开发上阻力重重。整体而言,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调查统计集中在文物、古迹两方面,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仍属有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出版和发表的论著大致如下:

  (一)图文调查统计类成果

  从现有的专著成果方面来看,目前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统计主要以图録、鉴赏、调查为主要呈现形式,内容上做了初步的分类(有些分为文缘文物、法缘文物、地缘文物、血缘文物、商缘文物;有的分为史迹、宗教与民间信仰、人物家族,等等)。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主要集中在文物古迹方面,其他则鲜少涉及;二是统计的空间范围有限,以福州、漳州、厦门等地为代表;三是成果体例上“各自为政”,难以“连点成面”;四是相关成果已经是十数年前的旧作,未能及时补録更新。

  (二)学术研究论文

  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研究主要以硕博士论文的形式呈现,例如《福建龙海涉台文物研究》《两岸关系视阈下的福建涉台文物研究》《龙岩市区涉台文物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初探》《泉州市鲤城区涉台文物研究》《武夷山市涉台文物初探》。学术研究论文成果与统计成果相似,截至目前所覆盖的地域范围有限,泛泛而谈者居多,集中于关注涉台文物的界定、价值,并开始考虑到涉台文物保护上的不足与对策。值得注意的是,学界的研究成果似乎尚未被文保单位吸收,文保单位缺乏涉台资源的专门人才,以致造成对涉台文化资源的普查、登记和定性工作负面影响。

  整体而言,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经过初期的普查,建立了基本的保护体制。不过,对于进一步的挖掘活化尚且停留在调查统计和研究的初级阶段,虽然建立了对涉台文化资源的基本认知,并将其与两岸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连结起来,但缺乏从发掘研究到规划利用的衔接。在统计目録中的许多文化遗迹已被经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是当下最为普遍地展示地域历史文化的形式,福建与台湾相关的文化资源也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建筑。比如专门性的郑成功纪念馆,在厦门和泉州均有,厦门市博物馆中特设闽台文俗特展室等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对台专题的博物馆,也是涉台文化资源最为集中保护和展览的文化工程,同时也是福建省对涉台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标志性成果。闽台缘博物馆相对于其他涉台博物馆藏品丰富,但也主要集中在图片资料,实物展品相对较少,与他省涉台文化单位合作、以及文物的收集方面还亟待加强。

  福建省对涉台文化资源的保护大致开始于2000年左右,逐步确立了涉台文物的定义和相关管理规定。厦门、泉州等地区政府和学者首先开展了对涉台文物的初步调查和研究。2005-2006年福建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文物普查,2008年12月“涉台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随着2009年《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出台,涉台文物的定义初步成型,2010年《福建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规定》中再度对涉台文物进行了明确,增加了专门篇章对涉台文物的保护作出规定。

  不过,对于涉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除了部分文化展馆推出的周边文创外,未见更深层次或更具文化意义的活化开发。

  综上所见,福建涉台文化资源虽然有经过初步的统计,也只是一个较为宏观性,或仅仅在部分地域展开;至于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硕博士论文,相关成果尚未被有关部门整合吸收。

  三、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发掘困境

  福建涉台文化资源丰富,各个地区之间也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挖掘,但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境况,既不能把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也导致本来具有相当的价值的、零散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性开发和活化传播。

  郑成功是两岸历史文化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 2022年恰逢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在由笔者所在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与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主题文化展”的策划准备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关郑成功的文物资源广泛分散在台海两岸,以及泉州、厦门的不同地方和馆藏单位,大大增加了资料搜集和使用上的难度,暴露了当前福建涉台文化资源利用上的不足。另外,从这次展览中也可以发现,福建涉台文化资源虽然广布在台海两岸,但在发掘利用中却受制于台湾的政治环境,很难与岛内各界进行沟通合作,纯粹依赖大陆单方面的努力。如何推动台湾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策划、观赏中是当务之急。

  目前,福建涉台文化资源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困境,就是对某些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不足、保护和发掘力度不够。如清末对护卫台湾海疆做出巨大贡献的沈葆桢故居在近一两年内才得到修缮,与沈葆桢相关的研究和推广更是寥寥无几,相比于刘铭传故居文化打造力度显得尤为不足。再比如,见证两岸官方龢民间航运历史的蚶江海防官署碑虽然在1996年被福建省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碑体曾有人为损毁痕迹,加之所处周边环境的复杂,仍未形成对文物的有效性保护。

  除了有形的文化遗产,无形的民间信仰和宗族组织也应列入涉台文化资源类目。跟随移民到达台湾的不仅包括大陆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民间信仰和宗族组织,它们是连结两岸的血缘和精神纽带。例如族谱,记载着大陆移民台湾、在台湾的历史,见证了两岸之间难以割舍的血脉关联。福建与台湾有关系的族谱至少有几千种,上杭县还有客家族谱博物馆。族谱资料对于研究某一家族或某一人群的延续与变迁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台湾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比如妈祖信仰、城隍信仰)也是从大陆迁移过去,它不仅仅作为民众自发的一种情感寄托,进而影响了信众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对于这些涉台文化资源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与整理。当下,除了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对涉及台海两岸的史前文化资源也有进一步的认知和发掘。平潭的三处遗址、漳平奇和洞遗址等均对史前两岸人群的迁徙以及南岛语族的起源、扩散等研究有重要意义,借此可批驳岛内所谓南岛语族“南来说”。漳平奇和洞曾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对史前考古遗址的行政管理和深入发掘仍有诸多不足。

  换言之,对一个涉台文化资源的发掘、开发龢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硬件上的修复、重建和维护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涵的发掘,以及向大众的推广和宣传才是目的所在。除了针对个别文化资源展开相应的学术研究,亦应统筹考量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打造矩阵式文化资源。

  四、福建涉台文化资源活化发掘的若干思考

  调查和统计是开展福建涉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程,这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并需要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经分主题、地域进行分类汇总,力求发掘一处、整理一处、研究一处、保护一处。

  (一)设计统一的涉台文化资源标识

  统一的文化资源标识不仅具有可观赏、可识别性性,同时也极具实用性价值。涉台文化资源是福建省的地域特色,福建也始终发挥着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如何将在闽涉台资源凸显出来,利用其文化资源促进两岸之间的历史和政治认同是发掘福建涉台文化资源的重要使命。

  在既往的涉台文化资源利用过程中,大多数是以所在区域的资源为主,搜集整理后进行展陈,跨地域之间的资源交互不多。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整合资源发挥集聚效应,也不利于观赏者的找寻,最终使得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隐而不彰。设计一个简约明了的涉台文化资源标识,不仅可以突出资源的特色,也最直接地将资源串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绘制兼具观赏和导游价值的涉台文化资源地图。

  (二)创建涉台文化资源数据库

  解决涉台文化资源分散的一个方法是建立统合性的数据库。一来可以为调查统计工作提供便利,避免重复性的工作;二来便利紧随其后的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库平台的特点是不限地域,除了福建之外,其他与台湾相关的文化资源均可纳入其中。相较于以往的纪念展览或纪念册,不仅能够大大扩充其容量,主题也可更加多元化、集中化。在建立数据库的初始阶段,可以先归纳整理已有的、相对成熟的统计成果,如郑成功收复台湾纪念展、各博物馆已收藏的素材等等。

  (三)在原地筹划遗址公园、文化馆等设施

  目前对涉台文化资源的保护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其文化底藴,修建或复建遗址公园或文化馆等设施,即可实现对有形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也能提高文物所在环境中人的保护意识。比如,可以在泉州对渡碑处复建海防官署(或者是闽台对渡遗址公园、闽台对渡文化馆等设施),将两岸之间海上往来的历史重演,同时把其他几处福建与台湾对渡的情形加以讲述和呈现,在历史中感知两岸之间的命运联系,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四)推动两岸文化资源发掘的合作

  台湾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成果主要来自福建,福建是其本源。福建涉台文化资源提供了瞭解台湾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路径,整合两岸之间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瞭解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也能够互为补充,增进对彼此的认知和认同。例如,可以向台湾同胞发布相关主题的征集通知,调动其瞭解祖源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针对同一主题的展览活动在两岸之间同时开展联合策划、组织,流动展出。尤其要注重推动两岸青年群体的参与度,可以建立两岸青年以闽台文化为主题的田野活动、游学活动、文创活动等等,增进台湾青年群对“根”文化的认同感。又如,族谱作为宗族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字记録,在两岸血缘联系的接续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策划一个修谱活动,在让台胞踏上寻祖之旅的同时不自觉地认知到其与大陆之间的血脉关联。

  (五)打造线上涉台文化展示平台

  受制于时空所限,两岸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若想参观、游览相关的涉台文化资源多有不便,建立一个线上观看平台显得尤为必须和必要。比如上述与郑成功有关的史迹分散各地,单独前往一个博物馆陈设点无法观看全貌,因此可以借鉴当下博物馆的线上平台建设范式,将有关的文化资源分主题进行策划、展演,既可最大限度的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也可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向两岸社会潜移默化地宣传祖国必然统一的价值理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