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融合发展”的中华文化底色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它不仅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两岸同胞根脉中不变的DNA,始终是团结凝聚两岸同胞携手奋斗的昂扬力量。探源两岸融合发展的中华文化底色,增进对文化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好中华文化软实力,扎实做好增进认同、促进心灵契合的工作十分重要。

  (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多视野地深刻阐述了融合发展的思想,既谈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谈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强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入人心。2019年1月2日,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纲领性讲话中,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五项战略任务之一正式提了出来,为两岸同胞克难前行指明瞭正确方向。

  融合,有不同事物融为一体之意,也表达社会各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结构性变化过程及结果,也指不同个体(或群体)因认知、情感、态度倾向改变进而在心理上融为一体。两岸融合发展作为国家统一前的制度性安排,它是以两岸同胞为主体的融合发展,是涉及两岸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最广泛深入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造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融合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厚重的理论思想和广泛的民意基础,而且赋予了它坚定的文化自信。“融合发展”的中华文化底色集中表现在它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合文化特色、通变之道龢民本思想这四个方面。

  底色之一:爱国主义传统——揭示了“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

  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文化高昂的主旋律和不变的DNA,把握了爱国主义的中华文化底色,就抓住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本质和关键。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中华文化的磅礴伟力,得益于中华文化与生俱来和世代传承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其中,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和“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是中华民族冥冥不变的文化心理。

  “大一统”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高:《春秋公羊传》,第4页。“大一统”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天子。因此,“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了中国,汉武帝则在思想上一统了华夏,中国“大一统”此后历经两千余年不絶。“大一统”思想作为一种中华文化传统,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是反分裂、维护多元一体的国家政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有的文化价值。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与爱国主义、天下为公、故土观念、行孝尽忠等传统文化紧密联系,是古人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的高尚人生修为,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精神,无一不是对爱国主义精神荡气逥肠的讴歌。

  底色之二:和合文化特色——奠定了“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和合文化,以其东方人独具的思维逻辑和处世之道,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基础。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单独出现,到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连用,表达和谐、和善、相合等意。和合文化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主张各个不同事物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有机体内和谐相处和发展。《老子》从宇宙根源和万物化生的角度揭示“和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李耳:《道德经》第42章或损或益,北京:联合创读(北京)文化传播公司2021年版,第145页。。《论语》站在世事人伦和仁义德治立场阐释“和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丘:《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中国古代先哲们在重和谐、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下,以其淳檏、自然、浑厚的和合理念,为后人留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一系列文化理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关于方法论的独具智慧。和合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必将在两岸融合发展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汇聚起强大的思想力量。

  底色之三:通变之道——赋予了“融合发展”的深邃智慧

  “融合发展”,以融合求发展,融合是策略是办法是任务,发展是指向是要求是动力。面对全球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和两岸关系的严峻复杂形势,推进对两岸关系难题的解决,需要两岸中国人的智慧、能力和勇气。中华文化中的通变思想,无疑为破解两岸关系难题,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思想启迪,注入智慧力量。

  探寻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思想之源,人们会自然将目光聚焦到《易经》上来。《易经》分为经和传两部分,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经典,被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称之为圣人通变之书。易是变化,经是道理。相传孔子对《易经》爱不释手,留下了“韦编三絶”的动人故事。《易经》坚持变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和法则,提出了一系列对变易及其规律认识的思想,揭示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彖,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的道理。它强调既要通其变化,又要成其变化,进而求得“知变化之道”。强调社会变革应“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经》:损卦·彖,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就是说要顺应时势的变化而进行。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极其重视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是把变化当成经典研究的民族。

  “通变”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观念。“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14页。《易经》的《系辞传》系统阐述了通变思想。其一,强调认识事物变化规律,以求成就事业。“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490页。认识宇宙变化不容易,关键是要从“日新”和“生生”这两方面把握变化。“日新”是说因变而生新,“生生”则表示永续和发展。面对变化的世界要有“通变”的思维:通晓事物的变化,并把握变化规律。掌握了通变的思想,就可以成就事业,所以说“通变之谓事”。其二,强调实现“通变”要有手段方法。它讲的是易卦体系,我们现代应理解为掌握科学方法。其三,强调“以动者尚其变”《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02页。,要认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随机应变。其四,强调“变而通之以尽利”《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三章,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08页。。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趋利避害。其五,强调“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11页。即把握机遇,符合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可见,这种求新求变和不断探求变化规律的通变之道,正是启迪融合发展的智慧所在。

  底色之四:民本思想——提供了“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两岸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也是两岸融合发展思想最纯正的底色。融合发展以两岸同胞为主体,以两岸同胞福祉诉求为根本,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新时代发展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新时代两岸关系中的突出表现。

  中华文明中的民本观念,最早出现在六经典籍中。《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第五章五子之歌,闫林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66页。意思是说,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后来成了一句成语。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诸子的民本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况:《荀子》第二十七大略,北京:中国数字出版社,第671页。儒家还主张一切政治权力必须以人民利益与福祉为目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轲:《孟子》尽心篇下,傅佩译解,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在总结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他主张为政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提出的“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司马迁:《史记》(全十二册)第七十九卷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石磊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2837页。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尽管它客观上存在着不容忽视阶级局限和时代差异,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爱民恤民、忧民利民、富民强国的民本思想,在中国这个古老传统的农业型社会中仍旧有着深厚的文化影响力。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融合发展就成了两岸同胞自己的事,它能够给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融合发展就成了两岸民众愿意参加和自觉推进的事业。

  (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9月8日。探源两岸融合发展的中华文化底色,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要从新时代两岸关系实际出发,聚焦两岸同胞共同福祉和精神需求,以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主旋律,讲好新时代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故事;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和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之道,助力两岸同胞破解难题的深化融合;以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强化祖国大陆以人民为中心政策主张的影响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融合发展的内生力。

  一、深化对中华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能动作用的认识和把握

  一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主流文化(又称官方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百度百科:“主流文化”,百度网。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民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搜狗百科:“大众文化”,搜狗网。。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除了制度性政策性安排推进,发挥中华文化团结人、教育人、影响人的能动作用十分重要。主流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现代化战略要求,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和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策任务要求上,体现在高扬爱国主义的中华文化主旋律,搞好主导性、导向性、示范性宣传教育工作上,体现在听得懂、接地气、暖人心的文化宣传和交流活动的实效上,要在突出两岸同胞的“共同”性上下功夫,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故事。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辅相成,是两岸融合发展中最具广泛性、多元性、民间性的文化,因此也是最活跃、最具旺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生活是文化的不竭源泉。把握好大众文化的民间性特点,不断扩大两岸民众对融合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效发挥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优势,要在正确引导和增强文化吸引力上下功夫;从大众文化的广泛性特点出发,还要深入研究文化交流传播的特点,用好网络新媒体,发挥好大众文化在两岸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影响力,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正能量,汇聚新动力。

  二是融合发展过程与文化影响过程的有机结合。融合是个过程。两岸融合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融合,它是两岸同胞建立在共同认知基础上的整合过程。两岸同胞的一家人认同,实质是在共同社会生活中的利益情感体验过程和结果。两岸融合涉及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是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强调中华文化对两岸融合发展的能动作用,它涉及文化因素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关系问题,文化是通过观念形态实现影响和作用的。人们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文化观念,又反过来渗透和熔铸于经济活动、政治制度,纳入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文化因素与两岸融合的其他因素之间在深化两岸融合问题上,既有共性又有其各自特点。两者之间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是它们的民间性和渐近性特点。社会融合不仅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最主要的是民众情感认同的过程,一切外因的结果都将落实在民众个体的认知与行动上。就过程而言,它不会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9日。。文化的民间性和观念性,也决定了它的潜移默化和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认识文化影响过程和融合发展过程的各自特点,并将其更好地结合起来,从他们各自的规律特点出发,发挥好中华文化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不仅在制度性安排上充分发挥好文化理念的能动作用,而且在实现利益福祉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特别是发挥好中华文化的“教化”作用,扶正“一家人”的理念,根除“台独”影响,还要坚持以优秀文化为引领,增强两岸融合发展的正能量。

  三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最深层的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结合,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两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需要。中华文化在宝岛台湾开枝散叶,根深蒂固,但同时两岸文化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1949年后,以意识形对立为主要特征,海峡两岸在中华文化传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发挥中华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能动作用,需要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首先本着“一国两制”精神,承认差异,求同存异,这是祖国大陆文化自信的表现。其次,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第三,两岸文化的同一性是絶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两岸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以闽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台湾岛内文化,它作为地域性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第四,辩证地看待两岸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以和合的理念推进文化交流。

  二、坚持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讲好中国故事

  (1)讲好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印在骨子里,融在生活中,成为不变的文化基因。两岸同胞共同守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以其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民族智慧,汇聚起凝心聚力的新时代磅礴力量。

  (2)讲好爱国主义传统故事。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千百年来,以乡土情结为纽带、以维护国家共同利益为根本、以自强不息、贵和执中、群体至上为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在中华沃土中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留下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伟岸丰碑。这些榜样的力量必将激励两岸同胞,爱国爱乡,砥砺前行。

  (3)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主心骨的认识,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特别是要增进对历史上党在台湾红色基因的瞭解,增强对党与台湾同胞血肉联系的认识,铸牢党是广大台湾同胞主心骨的理念。

  (4)讲好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祖国大陆历经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十年巨变,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日益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干出来的。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在两岸交流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瞭解,增进对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认识,不仅能够增强两岸同胞对融合发展的信心,而且能够引领两岸同胞抓住机遇、携手共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5)讲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曾共同饱受因国家弱乱造成的分离和苦难,也必将随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迎来属于自己的福祉与荣光。探寻两岸一家人的历史足迹,书写两岸同胞的心路历程,故事常讲常新。我们不但要留住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同胞的情感记忆,铭记两岸同胞反抗外来压迫、共赴民族解放斗争的峥嵘岁月,记住两岸交流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还要续写好新时代新征程上两岸同胞共同圆梦的新收获和一家亲的新体验。两岸由一家人到一家亲,就是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心灵契合的结果。

  (6)讲好当代两岸青年成长的故事。少年强,则国强。党中央把青年培养作为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特别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为台胞青年融入祖国大陆提供了更加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和生活,将祖国大陆作为自己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新起点。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两岸青年励志奋斗的故事,以真实的体验教育人,以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感召人,切实发挥好中华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陈立谦作者系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