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当前影响台海局势各方因素的观察

  2004年3月20日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是当前台湾政局发展的主轴,也是岛内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选举结果不仅关系到今后台湾政局的发展及各派政治势力的兴衰,还将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和评估当前的台海局势,必然要观察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岛内因素;二是祖国大陆因素;三是美国因素。

  一、岛内政党格局

  当前台湾政坛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在野的“泛蓝”阵营,即国亲联盟和依附在国亲联盟的阵营当中的新党。另外一个板块是执政的“泛緑”阵营,即民进党和李登辉辞去国民党主席之后另立的台联党。台联党的台独色彩最浓,被称为激进台独势力,其建党目标就是建立台湾共和国,实现台湾独立,主张“一中一台”。

  当前这两大板块的基本实力对比形势:一是从台湾“立法院”的席位分配来看,台“立法院”共有225个席位,其中“泛蓝”阵营(国亲新三党)占有115个席位,“緑”阵营(民进党和台联党)占有110席。台“立法院”是台湾政党角逐的主要战场,在“立法院”占有席位的多少,决定了政党对政局影响力的大小。陈水扁执政以来,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席位是不过半的少数党,而在野的“泛蓝”阵营拥有相对优势,这就增加了“泛緑”阵营施政的难度。二是台湾地方执政版图来看,台现有25个县市,其中“泛蓝”或“偏蓝”势力执政的县市有14个,“泛緑”阵营则有11个。三是从政党的支持率和拥有的选民结构来看,近四年民调的结果显示“泛蓝”阵营的得票率和支持度基本维持在40%-45%,而民进党的得票率和支持度为30%-40%。从上面三组数字可以看到,虽然“泛蓝”阵营的基本盘稍大于“泛緑”阵营,但“泛緑”阵营拥有执政地位,两大阵营的基本实力可以说是相差无几,很难说谁占有更多的优势,呈现五五波,这就决定了这场选战一定是非常激烈的。

  从2003年初以来,台湾朝野两大阵营为了争夺执政权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激烈争斗。对于“泛緑”阵营的民进党和台联党而言,这是一场“台独”政权保卫战;对于“泛蓝”阵营的国民党和亲民党来说,这是沦为在野党后东山再起、夺回政权的攻坚战,双方都严阵以待,寸土必争,倾尽全力要打赢这场选战。

  1.陈水扁虽有执政优势,但执政绩效太差成为其谋求连任的最大障碍

  民进党上台以后,继续坚持其在野时期“拼政治”不“拼经济”的老路,加之缺乏施政经验及人才,导致陈水扁当局四年来各项政策混乱无序,随心所欲,台湾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节节攀升,民众财产严重缩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陈水扁为了营造“大改革”形象草率推出的“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等更是杂乱无章,导致民众积怨不断上升。10万教师上街大游行、全台10万农渔民集会抗议、“九·二一”大地震后盼望重建家园的灾民请愿、“反健保”万人游行、劳工“秋斗”大游行、台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等,接连不断,此起彼伏,台湾社会动荡不安。四年来民众对陈水扁的施政满意度一再下跌,从上任初期的超过70%跌至2003年6月27%的最低点,目前在30%~35%左右徘徊。近五成的民众希望再一次“政党轮替”,“换人做做看”。广大选民对陈水扁的执政能力深表质疑,中间选票大量流失,施政败绩已成为陈水扁寻求连任路上最大障碍。另外,陈水扁执政四年,政治公信力几乎丧失。在用人方面不顾政治伦理,党同伐异,党内大老纷纷弃之而去,有能之人反目成仇。四年之中进行了四次“内阁”改组,更换行政官员达20余人次;在施政方面,政策摇摆不定、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争功诿过,其对选民所做的竞选承诺大多失信,被称为“百变阿扁”,其政治形象已被定位为“变变变、骗骗骗”,岛内有舆论把2004年的选举形容成是“对陈水扁的不信任投票”。

  由于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政绩不佳、经济景气低迷的困境,陈水扁龢民进党评估,要争取中间选票回流困难较大,因此将选战重点放在激发“泛緑”阵营基本支持者的凝聚力、拉高其投票率,为此陈水扁明确将“台湾人”对抗“中国人”、“一边一国”对抗一个中国定为选举主轴,竭力将选战引向“统独”对决、省籍对抗。为此,陈水扁采取了一连串“急独”挑衅动作,公开抛出“一边一国”、“台湾正名”、“公民投票”、“2006年制宪”、“2008年建国”等“急独”主张,不断“踩红线”,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试图借恶化两岸关系来拉抬选情。2003年12月以来,陈水扁又主打“防卫性公投”,扬言在“3·20”选举日举办“要促中国撤除飞弹、放弃对台动武”的“公投”,企图为其低迷的选情作最后的冲刺。除了主打“台独牌”之外,陈水扁还出手了一系列的“副牌”:一方面是“拼经济”、“大改革”、“扫黑除弊”,口号震天响,效果看不见。另一方面是形形色色的“政策性买票”满天飞,步步为营争抢选票,但最后能否取得效果,还有待观察。

  2.“连宋配”在基本盘方面虽有优势,但始终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弱点

  一是主导议题、操控选战的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国民党长期执政,养尊处优,2000年以前的选举基本依靠“组织战”,对“文宣”并不重视。在失去政权情况下,“组织战”成效大减,通过“文宣”议题来争取选民就变得十分重要,但“泛蓝”阵营目前仍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在陈水扁执政成绩不佳,台湾民众对经济衰退感受最深的情况下,主攻民进党当局的施政缺失,主打经济民生牌,无疑对连战、宋楚瑜有利。尽管“泛蓝”阵营在这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主张,但由于动作过慢、政策主张不够鲜明,始终未能形成新闻热点,对民众的吸引力不足,使得选战的焦点一直集中在陈水扁所抛出“统独牌”、“公投牌”上,导致“泛蓝”阵营一直被对手牵着鼻子走,被动反应,仓促应战,处于守势。二是“泛蓝”阵营内部整合仍存在诸多问题。虽然从总体上看“泛蓝”阵营整合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国、亲之间及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并未消除,仍存在不少隐忧。国民党“本土派”与宋楚瑜的宿怨仍时隐时现,李登辉对国民党内“本土派”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上两党中层因胜选后的权力分配及2004年底“立委”选举而产生利益冲突,导致互相卡位争斗的事件频传。三是整体形象有待改善,连战、宋楚瑜年龄老化魅力不足。国民党在2000年丢失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长期执政所带来的包袱及缺乏改革气象,不符合广大民众求新求变的愿望。三年多来,虽然国民党推行党务改造,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求改变形象,但成效并不明显。“泛緑”阵营则抓住一切机会攻击国民党因循守旧、反对改革。连战一向缺乏个人魅力,宋楚瑜的光环也有减褪,两人都是60多岁的老人,其竞选团队的主要人马也多是老面孔。面对“泛緑”阵营对其“老人政治”、“权谋”、“政治分赃”、“黑金复辟”等攻击,连战、宋楚瑜尚未拿出有效的反击办法。四是“泛蓝”阵营背负“外省人”的原罪。陈水扁、李登辉以“本土政权”自居,刻意炒作省籍矛盾,激化族群对立。在这种形势下,“泛蓝”阵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还是动辄就被“泛緑”阵营扣上“外来政权复辟”、“出卖台湾”的帽子,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力。

  针对陈水扁政绩不佳的问题,“泛蓝”阵营的竞选策略:一是主打经济、失业、健保、教改等民生与经济议题,推出“人民幸福工程”,承诺当选后让失业率降低到4%以下,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6年内平衡财政赤字,建立国民年金和基本工资保障制度,成立“部会级”社会福利机构等,以“幸福远景”吸引选民。二是加强整合,提高整体作战能力。连战、宋楚瑜两人高度配合,并充分发挥个人影响力,分别说服两党内部的不满声音,全力营造团结求胜的主流气氛,以降低内耗,增加向心力与抗分化的能力,但与“泛蓝”阵营实现充分整合的效果尚有一定差距。在两岸议题上“泛蓝”阵营尽量采取谨慎、低调,甚至妥协退让力求避免选战陷入“统独对决”。

  二、大陆主导两岸关系

  2003年以来,陈水扁当局一再以升高“台独”调门,在两岸关系上进行挑衅,旨在激怒大陆,诱大陆作出强烈反应,这样他就有机可乘,以此来煽动岛内民众仇共反共的情绪,从而拉抬其选情。对此,祖国大陆采取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策略,有效了遏制了其意图。

  2003年下半年,陈水扁开始全力推动所谓“公投立法”,企图借选举趁机推进“台独”,把“公投”作为拒统谋“独”的工具。国亲两党为从选举考量,放弃过去坚持反对“公投立法”的立场。要看到,一旦含有统独议题的“公投立法”在“立法院”通过,就为“台独”势力操纵公民投票来决定台湾的地位和前途在法律上提供了可能,陈水扁就可以假借民意与大陆对抗。面对这种情况,祖国大陆采取坚决措施反对台湾当局利用“公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2003年11月18日我国台办负责人明确表示,如果“台独”势力继续利用公民投票推进“台独”,那么战争在所难免。11月19日、21日,大陆记者协会、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两场记者招待会,在公民投票问题上表明瞭我们的立场,坚决反对“统独公投”,一旦出现“统独公投”,大陆不排除所有可能选项,做出必要的反应。1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是祖国大陆对“公投”做出的最严厉的表态和反应。开始,陈水扁当局还不大在意大陆的一系列反应,意图我行我素地继续搞下去。在野蓝营抓住时机,指陈水扁在把两岸局势引向战争,在用台湾老百姓的生命和安全作为他个人的政治赌注。美国方面也做出反应,11月1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态:美国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美国反对海峡两岸任何一方改变现状。11月21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说:“美国不愿意见到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事件发生,但是美国也决不能允许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此,陈水扁紧急刹车,在11月27日的“立法院”会上否决了激进版的“统独公投”方案,通过了国亲两党提出的议案。虽然这次“台独”势力没能完全在“公投立法”方面得逞,但还是留下一些缺口,比如,在行政院版的“公投”议案中,保留了“当台湾领士主权受外来威胁有被改变之虞的时候,可以由总统发动交由台湾人民来进行公投”。陈水扁就抓住这个缺口,于11月29日提出2004年3月20日要发动“防卫性公投”,声称大陆部署对准台湾的飞弹就是“外来威胁”,陈水扁这样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拉选票。对此,祖国大陆明确表明瞭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所谓“防卫性公投”就是变相的“台独公投”,是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挑衅性“公投”,如果陈水扁不顾台湾人民的利益与福祉,一意孤行地要搞下去,不仅会危害台海地区的和平,也将危害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直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但同时,祖国大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事件,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当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公开提出要以“一边一国”对抗一个中国,并宣称要在2004年举办“修宪公投”、“2006年制定新宪法”、2008年实施“台湾新宪法”,以上三步走的“法理台独”路线图,不仅提出具体步骤,还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气焰十分嚣张。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必须全方位做好采取一切手段遏止“台独”冒险的必要准备,包括军事上的准备和立法方面的准备,一旦陈水扁当局公开“台独”,大陆反“台独”就有法可依,师出有名。李登辉为首的“急独”势力认为在2008年大陆要办奥运会,因此把2006年到2008年作为推进“台独”的时间表和机遇期。对此。大陆的立场非常明确,维护国家主权完整高于一切,古语称:“宁失千金不失寸土”。因此,如果“台独”势力挑衅突破红线,大陆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

  三、美国台海政策

  必须看到的是,美国现行对华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经过20多年,民主、共和两党历届政府长期探索后形成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以美国国家利益为优先,而维持台湾海峡“不统不独不战”的局面,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根据美国的利益来控制美国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动态平衡,这是美国几十年来实行的双轨政策,这一点不会因台湾的政党轮替而改变。当然,其“双轨政策”会不断有局部性或倾向性的调整,但总体方向尚未改变。

  在蒋氏父子时代,对美国有依赖、有依靠,但是也有斗争、有扺制,不同意美国“划峡而治”的“两个中国”政策,因此,海峡两岸才能长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上台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陈水扁走得更远,一再地要冲击突破一个中国原则。从本质上说美国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陈水扁当局搞分裂动作,不断地给祖国大陆制造麻烦,而美国则利用“台湾牌”来牵制中国,“以台制华”正是美国所需要的。但是,美国布什政府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不愿看到台海局势紧张而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对陈水扁一再挑起事端的不满有所上升,并对其施压,一再表明反对台湾方面“改变现状”立场,希望能让陈水扁“急独”冒险动作踩急刹车。因此,大陆表明立场,警告陈水扁当局不要罔顾台湾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一意孤行地推行挑动两岸民众对立、破坏两岸关系的所谓“防卫性公投”,同时也敦促美国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的立场,维护两岸关系和台海和平。

  (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