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104)

  一、1985年12月19日,来自省直、市直、高校、科研单位和基层的70多位代表,云集省民政厅举行广东社会学学会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章程和首届近30名理事名单。理事会推举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何肇发教授为首任会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卓炯教授等为顾问。本会两个挂靠单位的代表省民政厅厅长孙克杰和省社科联副主席陈枫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二、1986年12月20日—22日,本会在广州市白云山制药总厂召开“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顾问卓炯等70多位代表,提交论文50多篇。这是本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是年,本会开展了“政治文明”的多次讨论,范英等陆续撰写了多篇论文,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1987年2月—6月,本会与省社科联等关注“三农”问题并组成30多人的小分队,到粤北山区南雄县实地调研,总结、提升该县改革开放的成就,于6月上旬,主办了“南雄山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中宣部原部长朱厚泽等,以及来自省内、省外代表150多人。会议就“老、少、山、边、穷”的南雄县在短短三年改变落后面貌的相关事迹进行了深入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对大会作了相关报导。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了这次大会。

  四、1987年9月,本会范英等著述的《南雄特色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为该书作了“南雄经济发展的路子,也是同类型山区将要走的路子”的题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为该书写了序言。广东省委、省政府认为:南雄的经验值得推广,南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三农”开发的一面旗帜。

  五、1987年10月—12月,本会与省社科联等在南雄山区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英等写作的《南雄发展之路》。这是在《南雄特色研究》之后,对“老、少、山、边、穷”的南雄县如何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摆脱落后面貌的续探。

  六、1988年4月19日—22日,本会在省民政厅召开“广东民政事业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20多人,提交了近百篇论文。会前,本会在省民政厅支助下开展了广东民政事业的广泛调研活动,提出了发展广东民政事业的一批建议与对策,得到省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会后对与会论文进行评奬。

  七、1988年1月—7月,本会以广州市大型工业企业先进单位——广州市白云山制药总厂为基地,组织精干小分队前往调查研究,由范英等撰写的专著《改革中的新型企业》于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作序。该课题是作者们在研究“老、少、山、边、穷”的“三农”山区——南雄县之后,转入研究城市工业企业典型的首次尝试,省内外报刊做了普遍的报导。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谢非指出:对广州工业企业改革探索的研究很重要,这本书很有借鉴作用。

  八、1989年6月1日—4日,本会与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在韶关市曲江县召开“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百多人,提交了70多篇论文。大会主要就范英等撰写的《精神文明学论纲》的第三稿进行分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于众所周知的国内形势的某些突变,会议提前于6月3日结束。是年,范英等撰着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答》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九、1989年8月,本会课题组在完成《改革中的新型企业》一书后,范英等撰写的专著《中国浪潮:横向经济联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国内刚刚出现的横向经济联合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的探讨,为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横向联合的时代潮流作出了一份努力。

  十、1990年3日18日—20日,本会在江门市委党校召开“广东社会安定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80多人,提交了60多篇论文。这次会议主要成果是为广东的社会安定与发展出谋献策。会后对与会论文进行评奬。

  十一、1990年11月,本会范英等撰着的《精神文明学论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64万字,共设26章。其中对“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等作了专章论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为本书的序中指出:“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意识社会学也即精神文明学。”我们要大力地“讲这门科学”。可以说,广东学者在研究精神文明学的过程中,初步建构起意识社会学的框架。此书问世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近60家报刊编发了报导,广东省社科联召开了首发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等新闻联播节目及时地作了介绍。该书荣获《光明日报》等主办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1979-1990年度)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奬”等奬项。

  十二、1991年5月10日—13日,本会在花都市工人疗养院召开“广东社会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80多人,提交了70多篇论文。会后开展评奬活动。是年,全国及广东开展社会公德大讨论,范英等撰着的《社会公德概论》和《社会公德漫话》分别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三、1992年,本会承担“93年度中国社会学会‘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一应筹备工作,争取了企业支持经费30万元;组成筹备小组和全国征文的评审小组;发动本会会员组成10多个专题组进行实地调研;落实全国年会的地点等。是年,全国及广东开展职业道德大讨论,范英等撰着的《职业道德新探》一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四、1993年3月4日—10日,本会承办的“93年度中国社会学会‘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正式在深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代表150多人,提交了150多篇论文和两部著作。本会代表何肇发、鲁阳和范英等分别担任了大会主持人之一。这次大会的依时举行和会议的科学安排,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会后,本会还对省内代表范英提交的、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及近50篇论文开展评奬活动。

  十五、1994年5月中,本会和省精神文明学会范英等数位代表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等组织的“赴新马泰考察团”的考察活动。

  十六、1994年10月18日—22日,本会在汕尾市友谊宾馆召开“广东社会保障与文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近百人,提交了80多篇论文。这次大会对广东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会后开展了评奬活动。是年,本会自筹经费编选的“93全国社会学会年会”论文集《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约50万字,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题写书名并序,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七、1994年11月,本会评出了1985—1994年度一批先进会员,幷发给奬证、奬金。是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间,由范英等撰写、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130多万字的专著,在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上开展了较早的较全面的研究。

  十八、1995年5月,本会参与了亚洲社会学会在北京召开的主题年会。经过精心调研写作,本会向大会推出了15篇优秀论文与会,并颁发了奬证和奬金。是年9月,范英等撰着的、60万字的《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一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九、1996年,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多次联合召开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小型研讨、座谈活动,与会总人次约300人,提交的论文、发言稿约百件。是年起由原副会长兼秘书长范英代任会长。

  二十、1996年7月20日—25日,本会参与了国际社会学工作者联合会和国际社会工作学会在香港召开“参与变迁——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工作”为主题的国际性年会。来自60多个国家近千名代表,就国际间共同关心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本会首次单独组团的10名代表,在团长范英教授带领下,赴港与会并在大会上作了论文讲演。是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决策,6月,范英、丘挺等撰着的《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论》一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十一、1996年12月—1997年1月,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20多位代表组成“广东赴欧洲十国社会考察团”,以范英为团长、张枫为副团长、茹小雯为团助进行了为期30多天的考察活动。是年全国开展反腐败的相应工作,8月,范英等撰写的专著《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再次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视角,对国内反腐败的成就作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存在问题与原因,并对国内外腐败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反腐保廉的相应对策,是国内该领域较早出版的一部专著。

  二十二、1997年4月16日—18日,本会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召开“广东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约80人,提交了60多篇论文。会后开展评奬活动。

  二十三、1997年5月22日—28日,本会参与了在香港召开的“21世纪华人社区辅导服务工作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范英、茹小雯等数位代表作了发言。是年,本会推举广州市政协主席邬梦兆同志为会长,范英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纪念人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百周年,是年10月,范英、吕志撰写的专著《周恩来的人格风范》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的姊妹篇,意在用周恩来总理的清廉形象作为反腐败的楷模,被列为广东青少年10大阅读图书之一。

  二十四、

  1998年4月和7月,本会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跨世纪调研活动的总动员令,由范英任组长的殡葬改革研究小组一行10人,多次到基层企业进行殡葬改革专题的调研,并将有关调研报告及时呈给省委省政府作决策谘询,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是年4月,本会推举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范英教授为会长、原常务副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二十五、

  1998年中,本会出版了《新时期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一书约30万字。文集收编了1994年以来会员的获奬论文。是年,广东及一些省区开展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讨论。9月,范英等历时6年撰写的《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110多万字的专著,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当代中华凝聚力的内涵(物力内涵、智力内涵、引力内涵和活力内涵)、成因(历史成因、阶级成因、社会成因和现实成因)、主体(民族主体、群众主体、阶级主体和政党主体)、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硬件客体和软件客体)、属性(民本主义属性、爱族主义属性、爱国主义属性和社会主义属性)、特征(大一统特征、大联合特征、大团圆特征和大开化特征)、功能(内部功能、外部功能、上层功能和基层功能)以及发展(对比发展、内部发展、外部发展和全面发展)等均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框架,社会反响较强烈。

  二十六、1998年12月21日—22日,本会在广州市召开“新时期用人机制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60多人,提交了近40篇论文。会后,及时地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由范英主笔的《关于创立和完善广东省新时期用人机制的八条建议》,得到省委书记谢非等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对与会论文开展了评奬活动。

  二十七、1998年12月中,本会和省精神文明学会、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海峡两岸社会伦理教育”研讨会,接待了近20位台湾各高校的专家和来自国内的30多位学者,在珠海、肇庆、中山等地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研讨考察活动。本会范英等撰着的《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成为大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是年,范英等撰写的另一书《坚持·发展·探索·创新》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十八、1999年4月1日—3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在广州黄花酒店联合主办“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文明”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和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学者120多人,提交60多篇论文。这次研讨会以改革开放精神,触动我国我省殡葬行业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提出要切实抓好这件事关民生的大计。全国各地舆论反响强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团结报》及广东各家报纸、电视台均作了报导或选登了有关文章。

  二十九、1999年,本会出版了由范英等撰着的30万字的《殡葬改革社会学》一书,首次对殡葬改革的问题作出社会学的专题考察,并初步建立了该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体系。同年,本会成立了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从此,广东社会学学会的构架从平面发展走向立体发展。

  三十、2000年初,本会在会长范英主持下写作的《关于提出、起草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建议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等,得到上述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年4月,范英等撰写的《创建新世纪的真善美》专著,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署的重点图书项目。

  三十一、2000年7月中,本会和省精神文明学会范英等与中国伦理学会的数十位代表共赴韩国参加了当地伦理教育考察活动。

  三十二、2000年10月17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在广州市海珠区新窖镇联合召开“广东改造‘城中村’”首次专题座谈会,近60位代表与会。为广州等地“城中村”改造问题提供了一批对策建议,深受基层欢迎。《南方日报》等及时发表了范英的《合法、合理、合情地改造》等数篇论文。

  三十三、2000年10月27日—28日,本会与潜能开发研究专委会在广州市江南大酒店召开“新时期人的潜能开发”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80多人,提交30多篇重点论文。全国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教授等应邀与会发表讲演。本次研讨会为新时期人的潜能开发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会后开展了评奬活动,并出版了论文集约20万字。

  三十四、2001年1月20日,本会在广州市流花阁餐馆为70岁以上的一批老社会学工作者祝寿,颁发了证书和奬金。

  三十五、2001年10月中旬,本会与省文明办、省精神文明学会在南海市桃源宾馆联合召开“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约70人,提交了近40篇论文。会前,本会组织了若干专题小组进行近年的实地调研,分别主写了全省性的调研报告和市级性的调研报告等7篇,及时地完成了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委托的重大课题,为党的十六大重要文件中关于发展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这一重要内容的起草工作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得到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和省委宣传部长钟阳胜同志等有关领导高度评价。会后,对与会论文开展了评奬活动。

  三十六、2001年,本会与殡改专委会重点抓了广东殡改问题的连续性探讨,共有200多人次参与了社会调研活动,撰写了90多篇论文。在此基础上,本会会长范英教授提出了“以民办森林墓园代替立墓建塔”等改革建议,新华社多次编发了报导。

  三十七、2001年12月,本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要班底——广州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经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有6所)。

  三十八、2001年12月8日,本会首届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原副会长何肇发教授在广州病逝,享年81岁。何教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从教多年,对培养后辈、恢复和发展我国社会学等方面毕其终生,作出了应有的奉献。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筹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担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首届系主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期间,推进了广东省社会学界的崛起。他的逝世,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大损失。

  三十九、2002年1月中,本会部分会员参加了省社科联、澳门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4次粤澳关系”研讨会。其中范英提交的论文《关于粤澳文化交流的一个理论和一个建议》,立刻得到珠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关注,认为论文中关于做大做强珠海这一珠三角重要战略城市的观点,对珠海今后的全面发展很有参考价值,会后专门派人与本会联系,征询作者对珠海发展的看法,并决定与本会开展相应的合作项目。是年在学习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一系列理论时,范英等撰写的《以德治国纵横谈》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十、2002年2月4日,本会在广州医学院召开“广东社会学界迎春联谊活动”,与会理事代表近百人,主要总结工作,安排新年学术活动。

  四十一、2002年2月,本会会长范英一行4人,赴美国多个城市作美国殡葬业历史与现状的考察。

  四十二、2002年5月,本会会员在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中提出的《对新时期学术研究如何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八点看法》等多篇论文,由于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操作性强,被省社科联主要领导列为重要参考文件。

  四十三、2002年7月12日,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社会主义社会辩证研究会等在广州联合召开“广东学术界探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研讨会,与会代表约30人,就江泽民“5.31”重要讲话中代表党中央首次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概念等问题开展热烈讨论。与会者指出,本会范英教授等及广东部分专家学者早在16年前已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并进行了连续探讨,发表了一批论文。这些研究,对中央的有关决策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新华社对本次研讨会综述发了大字内参,供中央政治局以上领导参考。会后出版了张江明、范英等撰着的《论政治文明》一书。

  四十四、2002年8月11日,本会副会长、广州市委党校教授丘挺同志不幸在广州病逝,享年72岁。丘挺同志一生著述丰厚,为人友善,澹薄官权名利,生活简檏清廉,给人们留下了注重实事、讲究做人的良好品德,曾被评为广州市委党校系统优秀党员。在他患病期间,本会会长范英代表本会多次前往探访。

  四十五、2002年10月,本会在殡葬改革中提出的树葬建议,以及打破行业垄断,公办民办一起上,将殡葬行业列入国民经济行业的建议等,得到上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的重视,新华社多次编发了内参。在各界的共同推动下,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反复向有关部门提出殡改的合理化建议,国家和省的民政部门终于发出了殡葬服务业可以放开经办的信息。

  四十六、2002年10月间,本会顾问张江明、会长范英等参加了省社科联、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为主组织的“广东赴越南考察团”,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活动。

  四十七、2002年度,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受省委宣传部委托,组织了数百人次到基层各地进行调查研究,主题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现实状况与发展对策,并于是年12月28—29日,在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下李朗村召开了“广东省贯彻十六大精神与建设先进文化”专题座谈会,省内近70位领导和专家与会。会长范英等主持了本次大会。这次大会得到了该市区镇的大力支持,本会团体单位下李朗村委会及下李朗工业企业集团公司为大会的召开提供了一应服务。

  四十八、2002年度,本会会长范英等部分骨干参与了广东省社科联和佛山市社科联主办的多次调研活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佛山市建设成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做了一定的宣传舆论工作,包括专题报告、电视现场答问等,均得到佛山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十九、2002年12月,本会会长范英的专著《岭南红梅报春开——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约23万字,共设六章,对近20多年来本会与广东创立和发展的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与提升。其中包括该新兴学科创立的时代背景论、直接起因论、大致历程论、显着成果论、本体层次论、纵向起点论、内部结构论、外部联系论、精神生产论、创建活动论、公德开篇论、职德新探论、市场素质论、反腐保廉论、人格风范论、雷锋精神论、凝聚力简论、德治纵横论、真美善合论、文明总体论,以及理论价值论、实践价值论和人类价值论等,为人们进一步瞭解该新兴学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考量。

  五十、2002年,本会除在面上抓了上述一些有影响的活动外,主要通过各专业委员会及本会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开展相应的工作:

  如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分别于2002年6月和11月,举行了“社会体育国际论坛”和“新兴小城镇体育发展”研讨会,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和群体司的部分领导和专委会的主要领导等专家作学术报告,收到一定的效果;该专委会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新兴小城镇体育发展规划的研究》、《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现状与管理研究》等,已初步完成了重点市、县、区、镇的调研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该会还积极投入省、市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承担省、市调研任务,当好“智囊团”。比如对2002年在广州举行的汤尤杯羽毛球赛的市场推广,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竞争方案、社区体育和体育场馆的调研论证等,均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再如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便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和专业普及应用工作。在世界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中,人不仅要开发“现能”,还要开发“潜能”。研究和开发潜能是世界性全新课题。但有关基础理论尚未系统化,该专业委员会正在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在提出“潜能学”初步构想的同时,该专委会重视在日常中普及应用方面的培训、试验,主要是以专题座谈的形式,做了系列性的探讨,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经过近年的筹备,该专委会将推出“潜能开发创富论坛”。

  又如殡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2002年清明节前后举行了多次广东殡改专题研讨会,收到论文30多篇,多家报刊、电视台作了报导。《广东社会学通讯》还编发了两期专稿,国家民政部主办的《中国殡改导报》选登了其中若干篇。由于殡改事业的进展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关键还在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也是广东面临的瓶颈问题,专委会正在致力于此,也计划与《中国殡改导报》等联合研究,逐步推进。在我国殡葬业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上,该专委会多年来坚持的许多见解已被发展着的事实所证明,充分体现了理论探索的超前性、创新性品格。

  2002年度内,本会重点教学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累计在校本科生263人,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13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成立了社会发展研究所与人口研究所、中法工业与技术社会学合作中心和市场经济与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的系级教研组织并积极筹建社会工作系。本年度内,该系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0多篇,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及国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项,另有与省、市、地方政府部门机构合作的各类横向研究课题多项,累计所获研究经费达数十万元之多。此外,该系还开展了国内外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2002年度内,本会的重点科研单位——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是工作活跃、团结、紧张的一年,也是获得各级科研课题项目最多的一年。其中,《世纪之交的佛山人口》一书,20多万字,填补了该市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的空白,对建设我省“第三大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老年人口》一书和一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学会联合颁发的“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奬”三等奬;有一项目在国家级重点课题竞投中中标,所承担的其他15个省、地区级项目部分已完成;全所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报告、课题、电视台采访等达20人次;已发表的论文14篇,约36万多字。

  在2002年度内,本会的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在抓初期的创建工作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不仅在学科规范方面逐步形成专业特色,而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同时发挥了科研优势,去年立项的有国家社会科学基本项目1项,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项的各1项。由于科研项目方面抓得较紧,得到国内同行的较高评价。与此同时,该系还组织学生开展“广东社区居委会基本状况调查”活动,深入540多个社区居委会,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在2002年度内,本会的其他重点科研教学单位,如省政府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工作者,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谘询为中心,主编了《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广东》一书和《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密集区的产业布局、分工》、《‘三个代表’体现‘三个文明’》、《专家学者关于大学城一些情况的反映》、《广州大学城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国外大学城建设的发展史、特点及启示》、《建设大学城,促进广东高教事业再腾飞》等研究报告,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本会和深圳市社会学学会的个人会员2002年度在科研上也做出了较好的成绩(从略)。

  此外,本会在经费困难情况下,一直坚持自费出版、发行内部刊物《广东社会学通讯》,2002年度内出版了12期约13万字,其中一批论文和通讯报导为省内外报刊选用。

  五十一、2003年1月20日,本会召开了“广东社会学界贯彻十六大精神迎春联谊会”。百多名理事代表畅谈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展社会学理论研究和活动的体会。会上,各专业委员会和部分重点教学、科研团体单位的代表向与会同志介绍了本年度的工作简况和新年度的初步设想。会中还穿插了抽奬活动,联谊会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

  五十二、2003年4月2日—3日,本会与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文明办及省精神文明学会,在从化区召开了“广东发展先进文化”理论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界论文代表、有关领导和新闻传媒单位负责人共120多人,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重点探讨什么是先进文化和文化大省,以及如何发展先文化和建设文化大省等,为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做了舆论先行的铺垫。此前,本会于2002年便开始到基层进行专题调研,撰写了一批重点课题,并荣获多项奬励。研讨会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和广州电视台以及《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探求》、《文明导报》等均有及时报导,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五十三、2003年4月中,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的范英、王勇等参加了以《人民日报》为主的赴俄罗斯社会考察活动。

  五十四、2003年6月,本会范英等撰着的《广东先进文化发展论》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约71万字。这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的研究课题,也是我省首部专述文化大省建设的学术成果。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即先进文化与建设文化大省;先进文化与创新岭南文化;先进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先进文化与开拓文化产业以及先进文化与全面和谐发展等。该书出版后,即于2003年7月11日在广州召开了首发座谈会,80多位专家学者就此书的出版作瞭高度评价。省内外一批报刊及省市电视台均有报导。

  五十五、2003年7月4日,本会与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东召开了“广东社会学界探讨先进殡葬文化”研讨会,与会代表近30人,提交了一批论文。《中国殡改导报》等精选若干篇及时发表。

  五十六、2003年2月起,本会与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开始联合撰写“广东人精神丛书”约9部。该丛书的撰写,主要是为建设文化大省的核心内容——“广东人精神”的大力弘扬服务,计划在2004年下半年正式出版。在撰写该丛书的过程中,本会的一批骨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十七、2003年2月—7月,本会在发扬“广东人精神”以及抗非斗争和非公有制企业讨论中,与其他学会多次举行专题座谈会、研讨会,约60人次与会,并提交了近40篇发言稿或论文,其中一批论文由报刊编发,如范英的《弦扬抗非斗争中凸显的科学精神》及另8篇论文分别获得《南方日报》等联合主办的专题讨论一等奬和二等奬。同时,本会还在《羊城晚报》发了一组文章,专门讲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主要有《努力创建非公有制企业的真善美》、《用文化做大做强非公有制》和《优秀民营企业家是市场英雄》等。

  五十八、2003年,本会一批骨干参与了省社科联与澳门社科会、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社科联联合主办的“珠江流域西部文化旅游走廊之开发暨16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本次会议重点探讨开发珠西旅游文化走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关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圈的决策寻求相应的突破口,做了先行性的舆论工作。本会会长范英教授提交的论文《开发珠西旅游文化走廊的十个整合》,由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内参《专家建议》编发。与此同时,本会范英等在参与岭南文化的讨论中,也有多篇论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提出的观点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

  五十九、2003年9月28日,本会召开了“广东社会学界贯彻‘文化大省工作会议部署’”座谈会,与会代表近30人,提交了一批论文、发言稿,就省委省政府刚刚结束的全省文化大省工作会议精神展开了学习、探讨,这是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界对省文化工作会议最快、最早作出反应的一次座谈会。会议还就文化大省建设对广东社会学发展要求及近期活动作了思考与部署。

  六十、2003年,本会在促进专委会的建设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工作,如对潜能专委会的各项活动给予及时的支持、指导,使之正常、健康地发展。该专委会在2003年度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的换届理顺了一些关系,各项活动计划比较实在可行。再就是殡改专委会的工作,由于多方面的社会因素所决定,虽然难于经常开展,但他们是尽了一定的努力的。2003年清明前后,重点组织了一次由新华社记者的访谈活动,专门讲树葬的问题,并在《北京晨报》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2003年7月初,该专委会与省社会学学会主办了“广东社会学界探讨先进殡葬文化”座谈会,20多位代表与会,提交了一批论文和发言稿。其中《殡葬改革漫谈》等由《中国殡改导报》编发。省、市电视台及报刊也及时地报导了这次活动。

  六十一、2003年,本会对成立以来的历年简况作了回顾,并编写了简要的会史。为加强本会组织工作,在本年度上还增补了一批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等,并一致推举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同志为本会常务副会长。同时,《广东社会学通讯》在本年度内出版了18期约18万字,赠送国内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本会理事,共3万多份。其中,2002年度本会及各专委会和重点教学、科研单位的工作、文化大省的讨论,广东人精神的讨论,抗非精神的讨论,泛珠三角经济社会圈合作的讨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讨论,婚姻家庭问题的讨论,殡改问题的讨论和社会学相关知识的介绍等,都有专题性文章,一批论文被相关报刊选发。也起到了互通信息的作用。

  六十二、2004年1月16日,本会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社科联8楼学术报告厅联办“广东社会学界迎春”大会,120多位理事代表和会员代表与会。会长范英向与会者汇报了本会2003年度的工作简况,并提出2004年度活动设想。各专委会及重点教学科研单位的代表介绍了近年的活动情况。在本次会议上,还举办了第二届祝寿活动,丘士杰、陈方、张绰、王文、刘柏藩、郑孟煊、叶潮等7位同志均获得相关证书和奬金。在这次迎春大会上,本会还对12篇入选2003年度全国社会学年会论文的作者颁发了优秀论文奬证和奬金。同时一致通过增补原副秘书长李振连、郑梓桢同志为副会长。大会期间,幸运抽奬穿插进行,整个会议开得生动活泼。

  六十三、2004年3月24日—26日,本会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刚刚开完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后,与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佛山市委市政府等联办的“强化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便在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市召开。来自广东、北京、福建等地的领导和专家约90人,首次就广东20年来原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进行专题的回顾、总结,以便推进该新兴学科的深入开展和以点带面地促进我国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会长范英等主持了本次大会。本会主要骨干提交了两部专著和20多篇论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内三大报和《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探求》等杂志,以及省市电视台等,均及时予以报导或选登有关论文,社会效果较强烈。

  六十四、2004年3月上旬,本会会长范英教授等一行数人,一应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人民政府的邀请,前往该镇作社会调研活动。镇委副书记、镇长等热情地介绍了该镇的基本情况;二应番禺奥园集团有限公司和该公司品牌管理中心之邀,前往该企业瞭解房地产文化的最新状态。

  六十五、2004年3月8日,本会参与了广东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海珠区的正式成立暨社区教育学习班开业大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领导、专家近300人。会长范英教授在大会上作了“社区教育与文化发展”的专题讲演。

  六十六、2004年4月7日,本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省社科联召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殡葬行业改革”座谈会。会议由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近20位殡专委员和新闻界代表与会。

  范会长认为:我国我省在从“土葬”向“火化”转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殡葬业其他方面的改革仍然严重滞后:殡葬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政企不分,政企合一,以政代企,裁判员与运动员兼而一身,因而形成殡葬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殡葬业暴利经济的现实。这种局面和现实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不尽快地打破陈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不仅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能深化殡葬业的改革。

  范会长指出:一些地方民政企业的负责人矢口否认近来人大、政协和新闻界揭露殡葬业垄断经营、收取暴利的事实,说明该行业管理者仍然站在旧体制的立场上,为旧体制辩护,也即为垄断经营和收取暴利辩护,并在社会上造成误导,极不利于殡葬业自身的改革,不利于管理权与经营的分离,不利于改变与民争利,真正做到还利于市、还利于民。

  范会长还指出:在殡葬业的深化改革进程中,要防止有人故意制造各种藉口,拖延垄断经营、收取暴利的时日。对于有关方面的一些“加强管理”、限价降价等等许诺,社会各界要从源头上给予经常的监督。监督的总指向是殡葬经营必须及时地打破垄断,让经营主体国有、民营或混合经济共同介入;有关重大的殡葬决策事项,必须通过专家谘询、组织听证、社会公示、新闻跟进等形式,使社会各界广泛关心和参与,以堵死行政自己提出的立规、立法方案只为保护自己利益的漏洞;在目前,殡葬业的各项具体规章、政策的出台,重点在于清理、改组殡葬企业政企合一、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弊端,放开民营、混合经济准入的经营之路,大力引进社会资金,改造现有的公墓、陵园和骨灰楼,开展以树葬即森林墓园为主的文明经营方式。

  范会长再次指出:要从殡葬业发展的根本上,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制定。我国13亿人口,至今只有一部于近年来修改过的《殡葬管理条例》。这是相当落后的表现。广东社会学界早在6年前已提出制定《殡葬法》的建议和加强地方人大立法的建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又重申了这些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就该法尚未制定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特别是对目前殡葬业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广东社会学通讯》以专刊形式编发了10多篇论文。其中范英的《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殡葬服务业的改革现状》发表在2004年第2期的《中国殡葬》杂志上。

  六十七、2004年6月13日,本会与广州市海珠区文明办等多家单位为宣传、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罗马广场举办“读成功的书、做成功的人”主题大会,来自省、市和该区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等约400人。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月明同志新近编着、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为序的《成功的故事》在大会上首发,引起与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六十八、2004年7月,由本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等联合写作的“广东人精神丛书”首批9部著作完成初稿。这批著作有:《古今镜像:广东人精神之经纬》、《乐天务实:广东广府人的天性》、《自强不息:广东潮汕人的胆气》、《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念祖爱乡:海外广东人的情结》、《灵活变通:广东人的商业精神》、《海纳百川:广东人的开放精神》、《万紫千红:广东人的艺术精神》和《春华秋实:广东人的学术精神》。

  六十九、2004年8月,本会新书《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初步编定,目録发在《广东社会学通讯》2004年第11期。编者按指出:为抓紧我国《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和有关殡葬法规的起草工作,最近,国务院和国家民政部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有鉴如此,本会便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参与殡葬改革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思考汇编成《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一书,以便提供有关方面作决策参考。

  本书除前言、后记外,由开展殡葬改革典型调研、主办殡葬改革学术大会、写作殡葬改革首部专著、提出殡葬改革立法建议、澄清殡葬改革社会舆论、宣扬殡葬改革树葬新风、探讨殡葬改革入世对接、促进殡葬改革科学发展和附録殡葬改革若干资讯等九大篇构成,共约40万字。

  七十、2004年8月24日,本会与广州光大花园、《羊城晚报》等举行“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在会上作了《社区文化建设三题》的讲演,提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是为实现社区内全体成员的文化权益服务的,在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七十一、2004年8月17日和9月9日,本会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为纪念全国人大50周年暨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25周年之邀,分别参加了两次座谈会,主题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政治文明,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发表了建言,提出从宏观四大方面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的观点:一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级人大所处的经济社会和人文氛围;二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级党委的领导;三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级人大的自身建设;四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素质,特别是关于民主法制的专业素质。

  七十二、2004年9月17日,本会与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等在广州举行“中国广州质量诚信品牌领先企业”经验交流大会。自来省内主要是广州地区的近300名企业界精英和部分专家学者聚首一堂。会上,10多家著名企业作了质量诚信品牌领先方面的经验推介。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在大会上代表主办单位向各方来宾热诚致词。

  七十三、2004年9月21日,本会主办的“广东社会学界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暨学会工作交流会议”在省社科联8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政府研究中心、省残联、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市社科院、深圳市社会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体院、广州医学院、广东药学院、《羊城晚报》及部分实际工作部门的常务理事代表50多人,畅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重要文件精神,并结合本会的实际开展工作交流。会议由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主持。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副会长鲁阳、丘士杰、杨汉卿、吴灿新、李江涛、吕树庭、杨松、陈方、郑梓桢等出席了会议(另几位副会长请假)。刘小敏、杨汉卿、吴灿新、鲁阳、陈伟、李江涛、陈方、彭建、吕树庭、张书琛、高菊、郭景萍等同志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应当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真正完成由主要依靠党的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进行执政;真正完成由实行人治转变为实行法治。

  会上,范英会长还对社会学学会及所属殡改专委会、潜能开发专委会近期的工作进行回顾介绍,认为近年的工作成效引起了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如广东社会学界关于殡改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最近国务院、民政部已将殡改列入立法的范围,并对过去的殡改条例进行修改,这有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一份推进,也体现了我会的务实、创新精神。范英会长还要求本会体育专委员会抓紧换届工作,为迎接2008年奥运和2010年亚运的到来,做好一系列的科研与活动。他同时提出依托社会学学会,就社会急需的专业再成立几个专业委员会,例如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会员、“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和灾害治理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为了推进学会工作的开展,要把年轻的骨干吸纳进来,要有梯队的安排。在会上,专门筹备社会工作专委会、“三农”研究专委会等的代表还就成立专委会的设想作了介绍。会上还提名增选了几位年富力强、有能力、有朝气的中青年骨干担任学会的副秘书长等。 

  七十四、2004年9月24日,本会与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等在广州举行“广东社科工作者迎中秋庆国庆”联谊活动,近3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与会并观看了丰富的文娱节目。主办单位还为支持本次活动的企业赠送了纪念牌匾。范英会长在大会上作了讲话。

  七十五、2004年10月17日,本会与海珠区文明办、海珠区团委、海珠区教育局、海珠区文化局、海珠区关工委、海珠区图书馆等在海珠区少年宫联合举行“读成功的书,做成功的人总结颁奬暨汇报演出活动”,约200人与会。大会对“全国青少年东方魅力之星大赛”广东赛区的17名金奬、16名银奬、24名十佳、17名十优的荣获者转发了奬证与奬金,同时对“读成功的书,做成功的人”征文大赛、演讲大赛一等奬、二等奬、三等奬的数十名获奬者颁发了奬证和奬金。本会潜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月明等同志具体参与了该项活动的策划与指导。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发表了讲话。

  七十六、2004年10月12日,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该院社会学系成立大会致电该系系主任谢建社教授:“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设立社会学系的举措,不仅增强了广东地区高教社会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也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学各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广东的提升,以及给社会学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伟业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社会学思考与智慧的把握。因此,我谨代表广东社会学学会对贵校贵院社会学系的适时成立,特致衷心的祝贺。希望今后加强贵校贵院社会学系与广东社会学学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繁荣发展广东的社会学事业贡献力量。我完全相信,以您为主任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一定会在广东改革开放这块前沿阵地上大有作为。”

  七十七、于2004年11月2日8:50,本会历届副会长欧阳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4岁。本会会长范英参加了11月11日10:3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等为欧阳波同志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代表本会向逝者敬献了花圈,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问候。欧阳波同志从1985年本会成立到他逝世期间,为广东社会学会的建设与学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七十八、2004年11月30日,本会应邀参与了省政协主办的“建设和谐广东”研讨会,会长范英作了“贯彻‘四个尊重,建设和谐广东’”为题的重点发言。范英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方针,也是我们建设和谐广东的重大方针,应当摆在重要位置。“尊重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类社会财富积累的合理途径。广东改革开放25年的事实证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员的劳动,既为建设和谐广东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富,更是建设和谐广东的主体力量。“尊重知识”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无疑成为劳动者提高素质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表现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也必然成为建设和谐广东的智力资源。“尊重人才”是以人为本的突出体现。只有尊重人才,建设和谐广东才会有人才济济的局面。“尊重创造”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在不断扩大,更要充分调动和激发新社会阶层广大群众的创造愿望、创造活动和创造才能,并充分肯定其创造成果,建设和谐广东才会有更大的活力、张力和实力。

  七十九、2004年12月24日,本会理事、韶关市仁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良武同志编着、本会会长范英作序的科普读物——《趣说孔子与〈论语〉》一书出版发行,仁化县委、县政府召开了该书首发仪式及座谈活动,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仁化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等代表共200多人与会。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普及中国优秀典经文化,弘扬孔学优秀精华,是建设文化大省,建构和谐社会,提高国人素质的重要举措。

  八十、2004年12月,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联合写作的“广东人精神丛书”首批9部约150万字,由本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任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同志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同志分别题词与写序,指出该套丛书是“弘扬广东人精神的一大理论成果”,它的出版“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可以说是为广东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办了一件大好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鼓舞大家继续努力,为广东人民提供更多的文化精品。

  八十一、2004年12月,本会范英的《简论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以及董玉整、杨汉卿、段华明、张兴杰、萧新生、陈伟、卢黄熙、何蔚荣、杨丹娜等的论文均入选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选、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与广东改革开放研讨会论文集》。该文集约53万字,共收进了2004年8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的入选论文100多篇。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同志及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同志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分别作为该书的“代序”。

  八十二、2005年1月23日,时值春暖花开之际,本会主办的“庆祝广东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暨迎春酒会”在广州远洋宾馆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政府研究中心、省民政厅、省青联、省妇联、省统计局、省党史办、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总工会、省残联、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市人大、市政府、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市社科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体院、广东药学院、广东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广州大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民营企业报》、《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广东行政学刊》、《探求》、《广东宣传》及部分企业界、基层社区的理事代表、特邀嘉宾共230人欢聚一堂,同贺广东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与之相关的系列性庆祝活动也将从今天拉开帷幕。

  会议由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主持。本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副会长鲁阳、丘士杰、严建强、江立平、周大鸣、吕树庭、杨汉卿、林圣德、曾新要、李振连、郑梓桢,本会副秘书长李伟民、杨颖柔、郑晨、冯仿娅、吕志、王雪莹、张书琛、叶金宝、顾万明、霍秀媚、冼美新、张建平、段华明、韩智、陈爱军、刘志辉、唐孝祥、于莉莉,以及各专委会主要负责人陈月明、梁国维、谭昆智、臧连明、谭建湘、欧荣基、陈伟,老同志梁钊、马中柱、杨罗观翠、张绰、梁渭雄、张汉良、潘永康、王文、王圣先、陈长畅、刘歌德、乐志强、萧新生、陈家义、黄绍汪、郑孟煊、伍天章、刘柏藩、陈芳芳等,和社会学学会理事、各界特邀代表参加了庆祝活动。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恒瑞教授应邀与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广州市美凌食品有限公司、广州花下美容产品有限公司的代表等出席了庆祝活动,并提供了部分友情赞助。

  在庆祝大会上,本会会长范英教授作了“风正帆扬逐浪高”的主题讲话。在讲话中,范英会长从社会学学会的历程回顾、学会特点和工作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他首先回顾了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发展历程。1985年12月19日,广东社会学学会在社会学老前辈卓炯、何肇发等先生的带领下,在广东省民政厅孙克杰厅长等的支持下,在省社科联一批领导的关心下,乘改革开放之风鸣笛起航。

  20年间,广东社会学学会始终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广东的社会发展谏言献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前后召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对策性强的学术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了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诸如举办了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广东社会安定与发展、广东社会综合治理、广东民政事业与社会发展、广东社会保障与文明发展、广东社会发展与对策、新时期用人机制与社会发展、广东改造“城中村”、新时期人的潜能开发、广东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文明、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广东人精神等理论研讨会,较充分地发挥了社会学学会的研究功能和对策功能,较有力地配合了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的开展,为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年间,广东社会学学会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尊老、扶中、带新”的策略,凝聚了一大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层次较高的老中青年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普及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特别是在务实求新方面,创立了“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教授语,1988.8)和“殡葬改革社会学”(1999.8)这两大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框架,走在了国内的先列。同时出版了《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新时期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等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发表了大量论文与调报,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了多种奬励,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范会长指出,20年间,广东社会学学会不断发展壮大,学会的组织架构已从平面发展走向立体发展。本会先后成立了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普及了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扩大了社会学学会的影响,同时也为社会学学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范会长认为,20年间,广东社会学学会始终站在理论与实践前沿,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和开拓了一批有前瞻性、创新性和时代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领域。如前所说的意识社会学、殡改社会学的提出与研究,再如1986年社会学学会部分专家学者就“政治文明”的提出和连续的探讨,以及《关于提出、起草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建议报告》等,均体现了社会学研究工作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谏言、咨政与献策的勇气和智慧。

  在这次大会上,范英会长认为,广东社会学学会建会的根本方向是对头的,队伍的主体骨干是负责的,开展的学术活动是正常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是有成效的。在此基础上,他高度概括了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五个鲜明特点:第一,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是学会长期不懈的追求。第二,以树立前沿意识为先导,是学会与时俱进的动力。第三,以激发科研成果为目标,是学会自强队伍的根本。第四,以促进团队攻关为主导,是学会敢打硬仗的秘诀。第五,以强化专业研究为依托,是学会立体发展的支撑。同时,范英会长还指出了学会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本会能有经费上的改善,拿出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或论文。

  对于今后的工作,范英会长提出:大家要在新的一年里鼓足实劲,继续开拓前进。围遶庆祝本会成立20周年活动,一拟筹备、成立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经典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三农”研究专业委员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和灾害治理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二拟与相关单位联办《广东人精神丛书》首发仪式暨系列研讨活动、深化殡葬改革理论研讨会、广东潜能开发创新研讨会、建设和谐中国、和谐广东理论研讨会、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三是评出近10年来的优秀作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召开表彰大会。同时要把《广东社会学通讯》办得更好。

  范英会长最后指出:“风正帆扬逐浪高”。最近,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学会来说,这既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是一份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在今后20年间不辱使命,乘风破浪,鋭意进取,再创佳绩。

  在庆祝大会上,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恒瑞教授代表社科界向广东社会学学会表示衷心祝贺,他充分肯定了学会2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范英会长等所做的辛勤工作,认为广东社会学学会是个成功的学会,是个办得好的学会,并寄希望于学会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再创辉煌,为繁荣广东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广东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预祝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学术研究更加繁荣,各项工作更加出色。

  在庆祝大会上,本会所属的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团体教学科研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所、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的代表就一年来的活动、教学科研情况作了介绍、交流,老同志丘士杰、鲁阳两位历届副会长还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

  在庆祝大会上,常务副会长刘小敏同志作了总结讲话,他殷切期望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各位理事、会员、各界朋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广东社会学的繁荣发展;祝愿社会学学会在新的一年成果越来越丰富,学会越办越成功,为建设和谐广东再创辉煌。

  在庆祝大会期间,幸运抽奬活动穿插进行,整个会议开得热烈祥和、奋发进取、喜庆欣慰。会议还一致通过增补广州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永平同志为本会副会长。由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40万字的《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一书也在本次大会上首发。会后,庆祝与迎春酒宴开始,远洋宾馆国际大厅传出了一阵又一阵欢乐的笑声。

  八十三、2005年1月23日下午,深圳市社会学学会在深圳科技大厦九楼市社会科学院会议室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会员代表69人。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先锋同志代表主管局领导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大会通过了深圳市社会学学会新的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正副会长、秘书长。

  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致电彭建先生向该会的召开和当选的新班子表示衷心的祝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党中央很重视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为最贴近现实的学科之一的社会学应该活跃在前头,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也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要求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中,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安排谋划一切工作,力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很显然,这两项重大的任务都需要社会学的积极参与。在新一届理事会的促进下,深圳市社会学学会的发展前景是看好的,关键是和谐共事,增强责任,扎扎实实,开拓创新,为深圳特区更上一层楼作出应有的社会学贡献。

  八十四、2005年1月,选出的深圳市社会学学会第五届顾问、正副会长和秘书长名单如下:

  高级顾问:李海东 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刘 波 市政协原副主席

  李 定 市政协原副主席

  冯百友 市仲裁委员会主任

  刘润华 市民政局局长

  田 森 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

  陆学艺 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范 英 省社科联副主席、省社会学学会会长

  顾问:彭 建 原副会长

  张 郧 原副会长

  施裕壬 原副会长

  张树人 原副会长

  会长:陈 方 省社会学学会原副会长、市民政局原局长

  副会长:吴奕新 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市社科院院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杨立勋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易松国 深大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副教授

  余明阳 市政协委员、深大传播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刘 娅(女)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

  毛 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曾传胜 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

  康普华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原副理事长

  孙振东 元平特教学校原校长

  欧阳雄飞 市政法委综治办原一级警督

  答 旦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赵尉杰(女)深大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

  秘书长:杨立勋 (兼)

  八十五、2005年1月27日,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应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之邀,在广州市政协大礼堂召开的“企业竞争力、企业成长和企业诚信”主题年会上作了《企业诚信及社会责任》的专题讲演,认为诚信是爱国、守法和知礼的关键,是由诚与信组合而成的道德范畴,可分为许多层次。其中,企业诚信是经济诚信的重要部分。不管企业诚信还是其他层次的诚信,归根到底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大标志之一。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就是教人要讲究诚信。它是人们立身、立家、立业、立族、立国和立世的根基。就企业诚信来说,不管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是企业无声的号角,无形的旗帜和无限的生命所在,并可转化为有形的东西。与此相关的企业诚信的社会责任,无疑凸现在以人为本——既利己又利人的互动关系之中。而既损人又害己则是企业诚信的堕落,企业人本的丢失,不但越出了道德的轨道,而且必受法律的干预,是道德与法律的双层社会经济责任。约300位企业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八十六、2005年4月23日—24日,本会等在广州增城市风景幽美的百花山庄举办了“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

  本届论坛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举办。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文明办、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南方大学、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公安干部学院、广州市委党校、广州大学、广东省民政学校、广州市政协、佛山市文明办、北京师范大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民营经济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宣传》、《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探求》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报刊记者和部分实业界的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团结报》、《中国改革报》、《科技日报》、《中国质量万里行》、新华社、中国人事出版社等特邀代表,共约70人,共提交了20多篇论文、一部40万字著作和一部论文集。省社科联副主席、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作了《任凭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开幕词;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恒瑞教授作了《殡葬业和谐发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的讲话;8位重点论文作者和8位论文评论员分别作了论文讲演和评论;8位老专家学者、新闻传媒和实业界代表作了重点发言;省社科院副院长、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最后对本届论坛作了初步小结;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玉整教授和范英、张国运、于卫忠、刘小敏等同志先后主持了本届论坛的开幕式、学术讲座、实地参观考察和闭幕式等活动。

  在本届论坛的开幕式上,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范英教授,代表联办单位向与会全体嘉宾热烈致词。他首先阐述了发起本届论坛的基本背景。范会长指出,我国、我省的殡葬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在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广东的要求,无疑需要深化改革开放,无疑需要对诸多瓶颈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以便为国务院、国家民政部最近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和即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等提供参考,为我国、我省殡葬业的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范会长强调,本届论坛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为指导的,从殡葬业的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视角,回顾、总结20多年来我国、我省殡葬业初步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探讨、预测我国、我省殡葬业今后深化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前景,促进我国、我省殡葬业中的殡葬事业与殡葬产业的和谐发展,促进殡葬业与其他行业的和谐发展,促进殡葬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的和谐发展。

  在阐述本届论坛指导思想时,范会长特别强调,既要自觉地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广东省委关于建设和谐广东的精神实质,又要把上述一般的精神实质贯彻在殡葬业这一具体领域中。这就是“放箭”要对准“靶子”的关系。他指出,那种认为殡葬业的和谐发展不需要什么理论指导,也不需要什么理论研究,更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讲什么创新性、先进性等等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由于很长一个时期不重视殡葬业指导理论与理论研究工作本身的与时俱进,观念陈旧所产生的许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和老龄化问题的紧迫现实,殡葬业和谐发展的大计必须提到基本国策、基本省策的高度。因此,他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殡葬业现状与未来,要将它摆在重要的地位来对待。

  正是出于上述思考,范会长用“任凭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比喻来阐析广东社会学界近8年来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动摇、不停步、不自弃、不信邪”的四不精神,紧紧地抓住往生大计不放,在殡葬业改革开放领域不断地作着创新性、先进性的探索与尝试。这些探索与尝试,较集中地展示在2005年1月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一书之中。为本届论坛准备的该部40多万字的著作,前后历时8年之久的积累、近80位作者参与撰稿。

  范会长认为,从这部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广东社会学界先于国内召开了以殡葬改革开放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先于国内写出了首部《殡葬改革社会学》约30万字的专著;先于国内成立了首个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先于国内提出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建议意见;先于国内作出了殡葬产业与殡葬事业的区别与联系;先于国内强调了殡葬业部分必须逐步转化为殡葬产业;先于国内建议将殡葬产业逐步列入国民经济行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于国内呼吁打破殡葬业垄断经营,走“民族化、社会化、法规化”并举联动的深化改革开放之路;先于国内指出殡葬业必须以“法规化”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先于国内倡导公办民办一起上、大力推广经营式的森林墓园这一树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现存石料陵墓或骨灰楼等其他过渡性的葬式;先于国内探索殡葬业如何与WTO逐步接轨,如何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和谐广东相互适应……范会长概括的上述11个方面先于国内的观点或实验,为本届论坛的召开做了先期的铺垫。

  范会长指出,本届论坛探讨的课题,先要抓“西瓜”,暂不抓“芝麻”,着重在殡葬业如何“和谐发展”这四个关键字眼上,着重在宏观上、方向上、理论上、对策上几大方面:一是我国、我省殡葬业近20多年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有何重要经验与深刻体会?二是我国、我省殡葬业在初步改革开放中碰到哪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我国、我省殡葬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应如何逐步改善?四是我国、我省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公办民办一起上的、经营性的森林墓园这一新型树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现有的石料陵园、骨灰楼等其他过渡性葬式?五是我国、我省殡葬业如何适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范会长认为,以上几大重点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可以说是我国、我省殡葬业今后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如何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涉及殡葬业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问题,特别是涉及殡葬业现存体制的弊端、现实管理的滞后、现行法规的稀缺、现时葬式的无序、现有路向的混乱等等关键问题,既是一省性又是全国性的,既有特殊性又带普遍性,既有创新性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意义。提交本届论坛的20多篇论文,正是对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重点关注的那些课题的再次强调,也是对那些课题进一步的专门阐述,希望能得到更加完善与升华。

  应邀来自湖南的殡葬业专家张国运先生在本届论坛作了《深化殡葬业改革开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讲话,指出在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一种具有高等智能的社会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们之间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的道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龢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殡葬业的改革开放在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张先生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殡葬改革已有50多年,目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火化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减少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个人口大国,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去世的老龄人口将不断增多,生人与死人争地的问题非常尖鋭。因此,我国殡葬改革的第一步是从土葬向火化遗体转变,这对节约土地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建起了许多公墓、陵园、灵塔园、骨灰楼等建筑,以塔、楼、堂、廊等形式存放骨灰,但今天看来,这种以公墓、陵园、灵塔园等方式建起的集中坟墓,只是比过去分散的坟墓节约了土地,但仍然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这种石料、水泥建筑对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也相当明显。因而,今后殡葬改革应向树葬的方式发展,要以森林墓园代替现有的石料、水泥公墓、陵园、灵塔园、骨灰楼等建筑。森林墓园既可以起到调节空气、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又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虽然森林墓园也占用土地,但森林本身就是和谐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应推动殡葬改革向树葬、森林墓园的方式转变。

  张先生在讲话中对广东社会学界,特别是省社会学会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同志们,多年来坚持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推进殡葬改革方面做出的许多有益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广东的社会学界在殡葬业领域一系列研究的成效卓著,特别表现在如下九个方面:一、开展殡葬改革典型单位的调查研究,适时总结推广经验;二、主办殡葬改革学术研讨大小会议,摇旗呐喊,引领潮流;三、写出殡葬改革首部专著,将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引向深入;四、最先成立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形成殡葬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队伍;五、提出殡葬改革必须立法的建议,力求将改革纳入法制的轨道;六、澄清殡改中的模糊认识,坚持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引;七、积极宣传先进的葬式葬法,使树葬新风逐步深入人心;八、探索殡改入世接轨,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九、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殡改现状,挑战垄断……以上的概括可以清楚看见广东社会学界的贡献。他相信在科学发展观开始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广东社会学界的下一步研究,将会更有成效。

  张先生讲到,作为同行,由于职责所在的关系,他和他的同事们对殡葬改革的许多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研究。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有关精神,他们始终致力于破除迷信,宣传科学,为先进葬式葬法的落实、推广,鸣锣开道,同时关注殡改中的一系列具体实际问题,务使现实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能够逐步得到解决,也时时关注全国各地殡改的进程,反映人们的呼声,以上下呼应推进改革。特别广东等地的殡改状况和发展动向,是他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本届论坛的开幕式上,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恒瑞教授以《殡葬业和谐发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为题作了讲话。他认为,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多家单位联办的这次高级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将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对当前我国殡葬业深化改革所面对的许多瓶颈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为国务院、国家民政部即将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和起草《殡葬法》献计献策。可见这个论坛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参与改革的舞台,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探索先进的殡葬文化理论、宣传推广文明殡葬知识,推进殡葬管理及法制建设的场所。因此,这次论坛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他指出,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我省社会学工作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把推进殡葬改革作为本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国领殡葬改革开放理论研究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广东社会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积极参与殡葬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并进行理论思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1998年,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了殡葬改革研究小组,结合广东人均耕地不到0.5亩、传统的土葬方式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尖鋭矛盾进行调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推动了广东殡葬业界的改革开放。针对殡葬行业存在许多急需面对和探讨的问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予以关注,召开了“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文明”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对殡葬行业改革开放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研究,澄清殡葬改革的社会舆论,宣扬殡葬改革及树葬新风,倡导先进的殡葬文化理念,弘扬了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推进广东殡葬业向纵深开展。同时,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还组织学会成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殡葬改革专著《殡葬改革社会学》,将殡葬改革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升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系统地对殡葬改革所涉及的文化、观念、体制、舆论导引、价值取向、社会文明、环境保护、生活方式和国民素质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构了殡葬改革社会学初步的体系框架。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推进改革,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把热心殡葬改革事业的各方人士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深化完善学科建设工作和广东殡葬改革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决策谘询和相应服务。根据殡葬改革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行为方面的不文明、不科学等状况,广东社会学界及时地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供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议案,以此来规范社会人们的殡葬活动,使殡葬行为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可以讲,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在范英会长的领导下,以理论工作者敏鋭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殡葬业改革开放,为殡葬业改革开放鸣锣开道、摇旗呐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为殡葬立法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对我国殡葬业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鼓励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主题开展探索,继续深化殡葬业改革开放的研究,为殡葬业和谐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作用、奉献才智。

  李副主席强调,殡葬业和谐发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殡葬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一个人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喧闹的人世,回归自然,这是社会人们所思考的一个永恒主题。殡葬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社科联的工作性质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他希望广东的社科工作者,以主动出击的姿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寻找理论研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突破点,积极参与殡葬业的改革开放,为殡葬业的和谐发展建功立业: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和倡导先进的殡葬文化。第二、深化殡葬业改革开放的理论,推进殡葬业和谐发展。第三、充分发挥社科工作者的咨政作用,为殡葬立法谏言献策。第四、大力宣传普及殡葬改革开放知识,倡导文明殡葬新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在大会闭幕时所作的初步小结中指出,相关领导以身作则、主办单位精心组织、专家学者鋭意创新、实业人士鼎力支持和新闻媒体热情关注,是本届论坛的五大特点;同时,自始至终突出了殡葬业如何和谐发展这一重大主题,突出了殡葬业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的这一重要内容,突出了殡葬业理论探索与实践策应紧密结合的优良学风,突出了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所表现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文明性、和谐性与发展性等,为今后该项论坛的延续举行做了初步的示范,更为国务院、国家民政部近期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和即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等提供了预期的参考。

  与会者深切地感受到,“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在广州的适时召开,有如习习的夏风生发在南国,生发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悄悄地,然而又是不动摇、不停步、不自弃、不信邪地、生猛地流行着……

  八十七、2005年5月11日—14日,本会主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召开之后,《中国改革报》以聚焦我国殡葬业改革为专栏,连续编发了《把“地下经济”拿到地面上来》、《打破行业垄断,纳入市场经济》、《新文明与旧陋习的博弈》、《变革:从黄色灰色到緑色》四篇报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团结报》、《科技日报》、《亚太经济时报》、《民营经济报》及省内《探求》等多家刊物均及时报导了2005年4月本会等主办的殡改大会的信息。《广东社会学通讯》也连续编发了多期专刊。

  八十八、2005年5月20日,本会等向全体会员公布了《关于颁发“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科研成果奬的决定》。《决定》指出:为贯彻中央“构建和谐社会”与省委“建设和谐广东”的精神实质,促进我国、我省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联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于2005年4月下旬在广州举行。现决定将提交大会并经大会组委会学术委员会评出的《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等21项科研成果给予表彰和奬励(详见附件)。

  八十九、2005年5月20日评出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科研成果获奬名单:

  “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科研成果获奬名单

  (等内排名不分先后)

  等 级项目作 者单 位

  特等奬《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主编范 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一等奬(3项)“四化”并举联动:深化殡葬业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董玉整广州医学院殡葬业产业化是一条必由之路顾万明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殡葬业适应社会文明建设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刘小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二等奬(6项)佛山市殡葬管理论文集佛山市殡葬业协业殡葬业要逐步改善“市场化”、“法规化”滞后的局面范海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殡葬,属于全人类的事业——兼议中、日、英三国殡葬业改革实践杨光民广东省民政学校我国殡葬业在初步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构想萧新生南方医科大学政治文明取向下殡葬业的改革开放与公共服务——兼以社会治理为研究视野陈 伟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殡葬业产业化引发的专业化试议于卫国广州增城市达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等奬(11项)浅谈殡葬业立法应当注意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欧 杨广州市园林局建设森林墓园 推动葬式创新霍秀媚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倡导文明祭祀 推进和谐发展冯仿娅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深化殡葬业改革开放势在必行陈芳芳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侨资进入我国殡葬业的积极作用刘 权暨南大学产业化:我国殡葬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郑红军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我国殡葬业改革开放的发展温朝霞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环保緑色“树葬”势在必行严考亮广东省警官学院论殡葬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程 华华南农业大学论我国殡葬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选择——兼论我国殡葬业的立法思路程 寿广州行政学院引导观念和消费,以文化活动推进殡葬业改革开放江沛丰广州摩托车集团有限公司

  九十、2005年9月28日—29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广东省伦理学会、《广州日报》理论部和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联办的“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讨会,在广州市番禺区小瀛洲度假村顺利召开。来自各联办单位以及省委巡视组、省委宣传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高教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等省直、市直单位,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药学院、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医学院、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广州行政学院、广州市委党校、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广钢集团党校、深圳市委党校等高校、党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等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羊城晚报》、《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探求》等新闻传媒代表和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州摩托集团公司、家庭期刊集团家庭研究中心、南海市精神文明办、东莞市常平镇文广中心等基层代表约1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向本次研讨会提交论文70篇、著作1部。

  会议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董玉整教授主持。省社科联副主席、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英研究员作了《为贯彻构建和谐广东的〈意见〉建言献策》的讲话;《广州日报》副总编顾涧清同志就学术讨论与现实结合问题作了发言;上海大学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作了《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平正义”》的报告;10多位重点论文作者和10多位论文评论员分别作了论文演讲和评论;与会代表分3个小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分别推选出代表进行了总结发言;多位省外专家和省内老专家作了重点发言;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同志作了大会小结。此次研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会者自觉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遶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意见》这个主题,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就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广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和交流,提出了颇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观点。

  大家认为,本次研讨会的鲜明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早。一方面是准备早。去年10月,省社会学学会和省精神文明学会等就酝酿筹备召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研讨会。今年5月初,《广东社会学通讯》就登出了广东社会学学会、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联办单位《关于联办“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广东理论与实践高级研讨会”的征文通知》,号召大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广东的精神为指导,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探讨、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广东的路径。另一方面是召开早。这次研讨会是在省委、省政府发出《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不久,全省上下正在学习、宣传的热烈氛围中召开的,也是省级学会和实际部门较早联合起来,自觉学习、宣传、贯彻《意见》的一次有代表性的盛会。

  二是新。这次研讨会主要是从贯彻《意见》的视角来集思广益,因而不论是向大会提交的论文,还是会议期间的讨论和发言,都紧紧围遶这个主题而展开。如果说官办的研讨会主要是从现有的理论来解释、赞扬现有的政策、规划和方案的话,那么,民间的研讨会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对现有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提出更完善的建议和对策。所以,这次研讨会与会者自由的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和而不同、和而不俗、和而不旧的见解。

  三是活。这次研讨会采取了机动灵活、多种多样的方式。有主会场,也有分会场;有主题报告,也有小组发言;有资深专家的精彩演讲,也有后起新秀的认真点评;有省外专家的高谈阔论,也有省内专家、实际部门的精解细说;既有理论的研讨,也有实地考察,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的鲜明特点。

  四是民。与去年底省政协在广州召开的“构建和谐广东”理论研讨会、今年8月省委宣传部在茂名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广东理论”研讨会相比,这次则是同一主题省内第三次较大型的研讨会,属于非官方主办,民间特色很明显。这次研讨会把学术性和对策性紧密结合,不仅弘扬了广东民间学术团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更体现了广东民间学术团体一贯努力为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不断提供谘询建议的社会责任和自觉精神。

  九十一、2005年10月5日,本会等向全体会员公布了对“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研讨会的获奬作品颁发奬证奬金的决定,决定指出:

  经联办单位委托的专家评议小组反复审议,入选2005年9月28—29日在广州召开的“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研讨会的70篇论文和一部文集,现已评出33项(其中一等奬5项、二等奬12项、三等奬16项,详见附件)。联办单位决定为获奬者颁发奬证和奬金,以资鼓励。

  九十二、2005年10月5日评出的“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研讨会的获奬作品名单:

  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

  研讨会获奬名单(等内排名不分先后)

  等 级项目作 者单 位

  一等奬(5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萧新生南方医科大学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平正义”李向平上海大学构建和谐广东的道义支撑李春秋北京师范大学和谐番禺——科学发展观在番禺(论文集)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和谐广东应是緑色广东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

  二等奬(12项)唯物辩证法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想黄椰婴罗恢远刘歌德中山大学惠州大学中山大学转型时期人与社会的和谐得以实现的现实性考察程 华华南农业大学试论和谐社会的网络精神文明建设高 菊华南农业大学社会情感风险调控与社会和谐郭景萍广东商学院广东统筹城乡就业研究孙宏英广东商学院构建城市和谐社区的路径思考谢建社罗贤珊广州大学城乡和谐的发生逻辑与政策含义李锦顺广东工业大学确立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霍秀媚广州市委党校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和政策选择徐道稳深圳大学和谐社会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骆 风广州大学在群体抗议的背后曾 鹏中山大学关于建设緑色广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肖伟昌中共广东省委巡视组

  三等奬(16项)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探索邵和平武汉市社科院“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毛 蔚彭 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深圳市委宣传部矛盾运动与多元和谐发展论析陶原珂广东省社科联论意识形态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温朝霞广州行政学院建设和谐社会应注重对人自身的调节钟逢干中山大学“廉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林佳瑜陈东海刘柏潘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教育纪工委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基层老年人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解 韬广东省社科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致力构建和谐广东邱瑞祥东莞市常平镇构建和谐稳定新型劳动关系探索周 琳广钢集团党校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唐晓阳袁 忠广东省委党校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郑 晨家庭期刊集团香港与深圳社区自治制度比较研究曾宇青深圳市委党校“拉美化”现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程 寿广州行政学院在深化改革中构建和谐社会邓坤金李国兴南方医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朱静君阎 安广东工业大学必须树立和谐生态发展观卢黄熙郭继民海军兵种指挥学院

  说明

  本次活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伦理学会主要负责人的论文不参评;如个人论文与合作论文同时获奬,则选其中一项;③个别未交齐上来的论文不参评;④除邮寄省外、广州市外,请广州地区的获奬者于2005年11月28—30日到省社会学学会秘书处领取奬证奬金。

  九十三、2005年10月16日,本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参与了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主办的“2005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的启动仪式,并在现场展开社科谘询服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本会及省精神文明学会与广东人民出版社一同主办了大型讲座活动。范英、刘小敏、董玉整、李振连等学会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并作主题报告,重点是推介《广东人精神》新著,受众约千人。

  九十四、2005年10月18日,本会在省社科联学术报告厅主讲了“2005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百场系列讲座”之一:《和谐广东,緑色广东与广东人精神》。主讲者为本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2005年10月20日,该讲座之二是《大力弘扬广东人精神》,主讲者为本会会长范英研究员。以上受众200多人。

  九十五、2005年11月6日,本会与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人民出版社承办,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广东省社科联精神文明学研究室、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协办的《广东人精神丛书》首发座谈会,在省社科联8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该丛书共9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等联合编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主编范英研究员首先致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代表省委宣传部做了重要讲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子兴、省社科联主席颜泽贤、省社科院党组书记李子彪、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省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尚立、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田燕军等领导和张磊、李权时、马中柱、蒋述卓、李宗桂、黄铁苗、刘卓红、陈海烈、顾万明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大会上发言或提交了书面发言。该丛书主编刘小敏研究员作了小结。约110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本丛书副主编之一董玉整教授主持。大会主要情况和对本套丛书的评论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丛书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各级领导的评价:

  范英研究员的开幕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他首先感谢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指出在丛书的启动阶段,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深圳市下李朗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地税局,以及在丛书的出版阶段,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等主动积极地出资扶助,同时,广东人民出版社在丛书组稿、出版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特别感谢省委及省委宣传部对此套丛书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和所寄厚望。此次座谈会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着重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他详细介绍了《广东人精神丛书》的写作背景、大致构思以及9部书的主要内容。回顾了此套丛书与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的关系。指出此套丛书的写作和出版,是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也即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进一步扩展和应用。从开始写作到出版,历时两年之久,共150多万字,参与作者13人,校对、编辑15人,编委近30人,涉及20多个部门和单位。这套丛书以精神文明学为旨归,以广东人精神为核心,突出广东人精神在广府语系、潮汕语系、客家语系这三大主要语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广东人精神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概貌,志在织成纵横交错的广东人精神的经纬图。通过这一经纬图,反观中华民族精神在广东人精神中的折射以及广东人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贡献。

  出版发行《广东人精神丛书》得到了广东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有关批示中祝贺和感谢这套丛书的出版与编委会全体成员“为文化大省建设做出的新贡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同志在转发张德江书记的批示时指出这套丛书“体现了广大社科工作者投身文化大省建设的主动姿态和高度热情”。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和朱小丹部长为此套丛书分别作了题词及序言。在座谈会上,各级领导对丛书的编撰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编委会给予瞭高度赞扬。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同志在大会上作了“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再出精品再创佳绩”的讲话。他首先肯定此套丛书的出版,指出“这是我省宣传思想战线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大力弘扬广东人精神,是张德江书记在2003年广东抗击“非典”时期最早积极倡导的,并于2003年9月23日在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上最早概括出来广东人精神的规范表述,即“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十六个字。近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宣传思想战线一直把大力弘扬广东人精神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我省理论研究部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继续锤炼、深化、丰富、发展广东人精神,使之与弘扬、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我省新闻舆论部门,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广东人精神,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结合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广东人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我省文化出版部门,推出优秀剧目、节目和图书,组织丰富多彩的专题文艺活动和相关图书推介评奬活动,使广东人精神像春风化雨般滋润人们的心田。其次,他指出这套丛书的出版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这套丛书以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实际工作者联动的方式,在未向政府要一分钱的情况下,完成了编撰出版工作,这种模式本身就体现了广东人敬业奉献的精神,值得认真总结经验。实践证明,整个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大力弘扬广东人精神。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广东“十五”期间的工作,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特别是为了实现广东新的跨越,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广东,尤其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广东人精神。再次,他衷心希望全省社科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以张德江同志的批示为动力,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再出精品,再创佳绩,持之以恒地做好研究和宣传广东人精神以及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工作,为推动我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精神文明办常务副主任张子兴同志指出,《广东人精神丛书》的及时写作和出版,弥补了我们提出广东人精神十六个字之后的跟进工作,是对广东人精神的深入阐发和深化,对于在全省进一步宣传、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意义重大,对我省建设文化大省、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这套丛书是开展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把这套丛书的宣传、推介、发行和组织学习使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出实效。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颜泽贤教授认为,《广东人精神丛书》围遶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所作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性:第一,她为我们深刻理解广东人精神提供了宽广的视野。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人们对广东人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层面,有时未免片面和误解。为了让世人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掌握广东人精神,很有必要从理性的层面、从理论的高度来阐释广东人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把人们对广东人精神表层的、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理解纠正过来,把广东人精神应有的正确理念传播开来,此套丛书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而且做得很好。第二,她为我们不断升华广东人精神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广东人精神应该是全体广东人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高尚的、精华的部分,是代表广东人未来发展方向的、价值追求的、共同愿望的部分,《广东人精神丛书》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这套丛书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站在为历史负责的高度,对现实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颖的思路。第三,她为我们不懈弘扬广东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广东人精神丛书》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为我们寻找广东人灵魂,提供了一把钥匙,为我们不懈弘扬广东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他认为,在广东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书的出版发行,是广东文化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子彪研究员代表省社科院对丛书首发表示了“两个祝贺”三个“衷心感谢”。他认为,我省社科工作者编撰这一丛书,体现了他们对我省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这套丛书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从多种比较、多重层面中揭示了广东人精神的特征、时代价值,为精神文明理论增添了瑰宝,这一理论成果具有时代性和潮流性。他表示,他们将以德江、东士、小丹同志的批示、题词、序言为动力,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继续认真深入地做好弘扬广东人精神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的各项工作,将深入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好作为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建设文化大省献计献策,将更加积极、主动、热情地投身于社科理论宣传工作,致力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努力为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同志认为丛书在宣传总结广东人精神过程中产生的编撰精神和出版精神值得总结,体现了广东社科界专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丛书的开创性值得肯定,从体裁到总体策划,谋篇布局非常好,不仅填补了广东,而且在全国开创了为一个地区的人民编写一套丛书的典范。丛书编撰、出版的共创性值得肯定,丛书编写集群式发展,涉及多家单位,阵容强大,体现广东人的团队精神。该套丛书仿佛是为广东人量身定做的一件件绚丽华裳。

  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尚立同志回顾了丛书孕育、诞生的经历,表扬丛书的出版者、编撰者有一种“走得出去(调查),坐得下来(研究),钻的深透,探骊得珠”的自主创新精神。认为这套丛书是高标准,严要求,“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图书精品,并表示在传播知识,积累文化,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等方面,出版集团将作更大的努力。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田燕军同志在发言中认为,我省在开展“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的基础上,凝炼出十六个字的广东人精神,并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这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我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对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东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粤电集团公司对能够见证和参与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深感荣幸和自豪!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陈海烈同志首先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感谢粤电集团公司的赞助支持,衷心感谢本套丛书编委会的专家学者,他们保证了丛书的质量和准时完成,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弘扬广东人精神的拳拳之心和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在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丛书得以正式出版,这本身就是热爱广东人民,推进文化建设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二、社科界专家学者对丛书的出版发行所作的评价:

  (一)对丛书的总体评价:

  《广东人精神丛书》首发座谈会上,有9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言或进行了书评,他们对这套丛书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评价。

  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研究员对丛书的出版感到由衷高兴,认为广东文化宣传战线的成果令人欣慰,在这样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下,将大大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套丛书的出版对用先进文化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和谐广东确实是一重大成果。

  广州市社科联原主席李权时研究员认为此套丛书填补了空白,注重原创,新人辈出。座谈会上,他首先谈了自己的心情,感到心潮澎湃,非常高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空白,具有原创性,广东社科界出了很好的成果,是广东人精神研究的继承、发展和深化,是岭南文化研究的升华、拓展和创新,也是广东省精神文化理论和精神文明学研究的深化创新。第二,丛书作者新人新面孔较多,体现了广东社科发展大有希望,一代新人在成长。第三,在市场经济大潮、物质利益涌流下,我省一批老专家学者“甘坐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也是广东人精神的体现。其次,他谈了自己的体会。认为丛书非常好地处理了三个关系:第一,很好地处理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关系。第二,很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第三,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关系。

  广东省委党校马中柱教授认为《丛书》阐明瞭引导广东人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精神本质,即主客统一的本质;《丛书》阐明瞭广东人精神的重要特点,最重要的是广东人精神的创新性,自主创新使得主体主动适应客体,从而改变客体使之与自己的目的相一致。其次是广东人精神的时代性,创新与时代精神汇合,并引领时代潮流。其三是科学性,实事求是与实干相结合。其四是道德特性,开放包容的精神就是孔子讲的“宽则得众”,使广东能够借天下之力,实现“精神变物质”的宏图。这些特点保障了她的主客统一本质的保持和稳定性,为广东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认为广东人精神是辉耀南粤的人文动力。这套丛书在当前构建和谐广东、文化大省的契机中适时而出,为新时期广东人提供了人文动力,为构建和谐广东提供了精神支撑。他认为丛书具有三个亮点:一是立意高远。丛书在写作上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从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中,深刻的提炼写作的素材,从更高的立意上对广东人精神进行了精炼的概括和提升。二是时代性强。丛书注意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新时代对广东人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从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趋势来研究广东人精神的走向问题。三是可读性强。丛书从封面设计、装潢到内容的写作,都非常清新自然。注意引经据典,用丰富的史实与翔实的资料来写作,并吸收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字贴切生动,说服力很强。蒋教授分别列举丛书中的段落对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同志谈到,在广东酝酿进一步创新发展,继续当好排头兵的关键时刻,《广东人精神丛书》的出版发行具有非凡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广东人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升华,进一步宣传和研究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显得非常重要。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勇挑重担,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第二,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我国对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成果很多,但把中华民族精神化为具体地域的人文精神进行研究的不多。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没有一个省、市对自己地域的人文精神进行系统研究,以丛书的形式出版研究成果的也没有。第三,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丛书既分析了广东人精神世界的现状和问题,更为人们指出了创造美好精神家园的路向。

  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认为丛书对广东人精神进行了生动诠释,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可喜成果。重视地域文化建设,并把这个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并充分肯定日常生活、世俗层面的广东人精神,是本套丛书的显着特征。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吴灿新教授认为,丛书出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项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把广东人精神的讨论研究推向深入。这套丛书开拓性比较强,不仅以丛书的形式推出一个品牌系列,而且对广东人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另一方面丛书哲理性比较强,高度展示了广东人精神世界的绚丽多彩的画面。第二,为弘扬和培育广东人精神作了一件实事。丛书具有较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读者能较好地把握相应的理论观点,成为广大群众认知广东人精神的好读物。第三,进一步体现了广东人精神。丛书写作历经艰辛,作者自觉地对广东人精神进行研究的写作,本身就生动体现了广东人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刘卓红教授指出这套丛书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第一,从丛书的整体来看。丛书的9部著作共同体现着一个主题,即围遶广东人精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第二,从丛书的局部来看。各部著作从多个视角,全面、广泛、深刻而且独特的对广东人精神作了思考,这种思考具有两个明显的社会意义:一是通过专家们的进一步释读,从更加深刻的学理层面推进和完善了广东人精神的大讨论,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又一具有丰富理论价值的文化大餐;二是作为成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在推进广东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现实作用。丛书檏素、翔实、富有亲情的民风,将能更好的起到疏导人心、加强人际沟通的作用。刘教授就其中的《春华秋实:广东人学术精神》一书谈了自己的感受。

  新华通讯社驻广东记者站主任记者顾万明同志认为丛书作者是以广东人精神写《广东人精神丛书》。指出丛书全面阐述了广东人精神产生的历史渊源。丛书的一个可贵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历史资料价值大。丛书的出版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社会学学会等努力的结果,显示了两会工作者的研究实力,说明这支社科队伍是可以完成学术攻坚战的。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探求》杂志副主编霍秀媚教授概括了丛书的特点:全面概括、分篇论述,统分结合;以史带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雅俗结合,既有学术性,又具通俗性。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程华认为丛书的研究构架与思维方向的选择使丛书具有研究视角的独特性、慎明思辨的哲理性、引人入胜的文学性、开拓进取的创新性和影响深远的意义性。广东省社科院李扬副研究员指出广东缺乏的不是文化底藴,真正欠缺的是对这些文化的“包装”,缺少的是对这些璀璨文化的宣传。《广东人精神丛书》试图从古今中外寻找植根于岭南的文化脉系,可谓学贯中西。一方面注重学术性,注重历史感,注重内涵的深刻与丰富,另一方面注重可读性,注重现实感,注重活泼平易的民俗氛围,目的是贴近民众,进入民众的生活,为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积累价值,在广东省文化大省的建设中也能发挥实际效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研究室调研员钟健同志认为《广东人精神丛书》的及时出版发行,为新时期广东人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广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丛书凝聚了编委会同志和作者的心血,具有“继承”、“创新”的鲜明特色,是构建和谐广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对其中某一本书的评价:

  广州市行政学院冯仿娅教授专门评述了丛书主编之一刘小敏所着的《古今镜像:广东人精神之经纬》一书。认为该书具备四个特点:一是课题重大,立意高远;二是勤于开拓,大胆创新;三是逻辑严密,哲理深刻;四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评论不仅是对该书,同时也是对社科工作者刘小敏同志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该书是难得的杰作,但也只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讨论空间,尽可百家争鸣。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谢放教授专门评论了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刘权副研究员编写的《乐天务实:广东广府人的天性》一书,认为此书为广府人研究朝向深入迈进了一步。作者从细微处观察广府人精神之所在,使得本书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文采飞扬;客观平时,正视广府人不足之处。

  广东药学院吕志教授就青年学者李开文、刘霁堂著述的《自强不息:广东潮汕人的胆气》一书进行了评论,认为自强不息是本书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潮汕人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此书对潮汕人精神特质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挖掘,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潮汕人精神境界的具体思路,是一部值得品味、值得一读的优秀理论作品。他谈及了对本书的感想:一是“自强不息”体现了潮汕人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二是“自强不息”表现了潮汕人与命运抗争的拼搏精神;三是“自强不息”孕育了潮汕人“自在、自立、自信、有为”的人文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李春秋教授认为《广东人精神丛书》是构建和谐广东的精神支撑。他认为范英、刘权二人合着的《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一书,以其独特的理论创新和现实品格,使读者耳目一新。以客家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厚德载物”为逻辑起点,构造全书的体系结构,这是本书的鲜明特点;《风骨》一书还体现了以下特点,即寻根究底,史论结合;注重伦理,重点突出;材料翔实,可读性、现实性突出。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李爱慧同志指出,近年来,有关广东籍华侨华人史的著作不断涌现,但着重从精神层面探讨海外广东人对广东文化和广东人精神品格的贡献与影响的专著,《念祖爱乡:海外广东人的情结》还是第一部。应当说,“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是海外广东人奉献给中华民族最为瑰丽的精神品格珍宝,也是促成广东人形成鲜明的开放性地域特点的重要因素。作者也本着一个人文社科工作者的良心和人文关怀的情怀,大胆的批评了广东籍华侨华人精神品格上的弱点。最后,还应提到作者在章节安排和文字表述上,非常引人入胜。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杨平同志评价了丘丽云同志所着《海纳百川:广东人的开放精神》一书。他认为这本书用事实说话,客观性强;大胆创新、开拓性强;以理服人、思想性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书融客观性、开拓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因为作者涉猎较广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社会问题持久的人文关怀。该书是一部内容翔实、论理深刻的好书。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郭芳和李兴强从美学的角度分别对《万紫千红:广东人的艺术精神》一书作了评述。郭芳认为该书在资料充实、论说有力、结构清晰的前提下,能做到深入浅出,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具有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李兴强认为该书从形式上看,精巧细致而浑然天成,从方法论看,广取博引而又有所侧重。

  广州医学院曾锦标同志认为这套丛书是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生命之花。《春华秋实:广东人的学术精神》一书回溯历史,指出广东人的学术精神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瞩目现实,广东人的学术精神海纳百川、经世致用;展望未来,广东人的学术精神勇立潮头、走向寰宇。

  三、新闻媒体对丛书出版发行所作的评价:

  《广东人精神丛书》首发座谈会引起新闻舆论部门的广泛关注,得到《南方日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及《亚太经济时报》等多家报纸的及时报导。同时,广州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也分别作了报导。

  《南方日报》以大半版的篇幅作了“文化大省建设又一丰硕成果”和“广东人精神注入人文新动力”的专题报导,分别以“广东人精神的经纬图”、“二十多个部门两年完成”、“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以及“阅读我们自己”、“堪称理论瑰宝”、“立意更为高远”、“共创性的成果”、“打造精品图书”、“精神成为动力”、“重要学术创新”等多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总结了专家学者对丛书的评价。此外,还对九部书作了简要介绍。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寻找真实广东人的灵魂”的文章为丛书出版发行作了宣传。指出了广东省各级领导对此套丛书出版发行的高度重视。并对主编范英研究员和省社科联主席颜泽贤的发言作了重点报导。

  《羊城晚报》在报导中也提到了省委各级领导对丛书出版发行的重视,认为她为广东办了一件大好事。对蒋斌部长的大会讲话作了重点陈述,并对该丛书的主旨进行了概括报导,指出了她的价值所在。

  《广州日报》的报导题目是“探讨广东人精神丛书首发获好评”。报导对丛书主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到了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祝贺批示及省委领导对本丛书作了题词和序言,近百位专家学者对丛书高度评价,其后还发了书评。

  《亚太经济时报》以大半版的篇幅作了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详细报导,报导首先简要介绍了首发座谈会的概况,然后分别从“广东人精神的经纬图”、“众多部门联动的杰作”、“具有开拓性与哲理性”、“开启精神宝库的钥匙”四个部分进行了精彩报导,最后对九本书主要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南国书业》对此书作了简要报导,概括了丛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此外,2005年11月10日上午,广东省出版集团、共青团广东省委学生部、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办的研讨《广东人精神丛书》的活动,在南国书香节的花城会展中心展馆中心活动区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的近百名青年大学生代表与《广东人精神丛书》主编范英教授、副主编董玉整教授、李振连副教授等作者进行了生动活泼的现场交流。范英教授在会上作了专题讲演,并赋诗一首:“南国重精神,书香溢四邻;入心如甘露,润物细无声。”广东省出版集团总经理王桂科、副总经理李夏铭、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陈海烈、副社长何祖敏以及共青团广东省委有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广东宣传》等报刊也对《广东人精神丛书》的出版发行作了报导或发表书评。

  九十六、2005年12月9日,本会第四个专委会——健康研究专委会在省社科联学术报告厅召开成立大会。会议由本会常务副会长董玉整教授主持,专委会筹委主任王家骥教授作筹备工作报告。本会会长范英教授以诗歌《健康颂》为题作了讲话。王教授在报告中称:根据本会范英会长的提议,由王家骥教授、吕志教授、李喜贵同志和黄一鑫同志等人组成了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小组。省社会学学会刘小敏、董玉整常务副会长受范英会长之托,与广东省民政厅民间事务管理局领导进行汇报和接触,与省社科联有关方面取得及时联系,并同筹备工作小组一起,多次修改《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草案)》,完成了一系列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的登记和填报等工作,及时上报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筹备,2005年4月底,广东省民政厅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5年11月20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拟任常委协商会,初步商定了成立大会召开的地点、时间、会议议程、委员会候选正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委员等具体事宜。在整个筹备和申报过程中,李喜贵同志在出资支持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本会范英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常务副会长等一直指导和协助筹备工作组开展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召开第一次全体常务委员会议,研究人员分工以及近期工作打算。现对近期工作提出以下设想:

  一、首先要加强专委会组织建设。把发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登记与颁证工作作为本届专业委员会的当前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尤其要加强对团体会员的吸纳,特别是密切与大专院校、与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相关的重要单位的联系;汇编印发《广东社会学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及委员通讯録》,方便团体会员单位及委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二、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以提高广大民众健康知识和身体素质为目标,扩大对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重要单位和居民的科普宣传和培训。积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讲座,编印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开展健康问题的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健康相关知识讲座和培训等;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与健康相关联的热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科技人员自身学术水平为出发点,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专委会和学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争取每年单独或与其它学会举办1次以上的健康相关技术交流会,努力为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相关单位的新产品开发、生产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智力协作。

  四、大力开展对外技术谘询和技术服务活动,做好社会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将通过科技谘询、科企牵手、厂会协作、金桥行动等活动,认真处理好学会与政府、行业、企业和会员之间的关系,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学术交流主渠道、科学普及主力军、科技中介服务主要力量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切实做好“四个服务”(为政府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会员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对外技术谘询和技术服务活动,在对外技术谘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中增强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活力。同时开展有关健康相关产品的展示、展览和推广,培养、发现和推荐在从事健康相关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宣传推广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的企事业单位及先进会员。对本专委会内从事健康相关领域研发、生产与服务的企业、科研单位、会员以及健康(名优)产品进行评选及表彰等。

  九十七、2005年12月11日,本会与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宾馆联合举办了“广东‘中国潜能开发研究高级论坛’”,来自省内外专家学者约250人,精选了论文近30篇。本会会长范英、常务副会长刘小敏、董玉整,副会长杨松、曾新要,以及广州市人大原副主任郭向阳、广州市原副市长姚蓉宾、《广州日报》副总编顾涧清等出席了大会。

  大会由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月明、副主任委员梁国维主持。本会会长范英致开幕词,对潜专多年来的工作做了充分肯定。国家计生委人口管理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冯德全、北京市社科院应用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姗璟、中国阅读学会常务理事王学贤、知名作曲家陈功雄、中国第三届时代十大新闻人物安子、中国国家特许企业培训师黄经国、我国知名倒笔书法家陆正平等近10人在大会上作了潜能开发方面的专题讲演。

  会上,对荣获本次高级论坛的16篇优秀论文颁发了奬证和奬金,对特聘顾问郭向阳、姚蓉宾等颁发了证书。最后,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作了大会小结,指出这次大会是成功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充分体现了潜能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充分体现了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以及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在这个领域的开拓进取精神。

  这次大会20万字的文集已出版,范会长为此书写了序言。

  九十八、2005年12月11日,本会等主办的“广东‘中国潜能开发研究高级论坛’”公布了获奬名单:

  “广东‘中国潜能开发研究高级论坛’”获奬名单

  (等内排名不分先后)

  等级项目作 者

  一等奬(3项)人类潜能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陈月明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梁国维浅谈思维活动中的潜能开发周 琳

  二等奬(5项)论潜能开发切入点——核心竞争力谭昆智系统可能性思考模式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郑孟煊 黄绍汪论决策的创新思维方法 何邦泰人体潜能的形成和开发张书琛精神养生与潜能开发潘铭灿

  三等奬(8项)右脑功能开发与教育改革王力秋寻找功能开发与教育改革陈家义论青年创新人格培养的导向和途径吕 志 黄紫华潜能开发现状浅议梁浩钧学习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朱丹娇 林幼兰吴银凤 文细妹戴美艳 宋丽珍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苏振芳运用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发挥黄丽春 何懿琪卢灿辉 余丹丹杨涧涛 邱曼华时间医学在潜能开发中的运用陈启明

  九十九、2005年12月17日,本会近300名代表在广州远洋宾馆国际大厅热烈庆祝本会20周年华诞。

  这些代表来自省直、市直、高校、党校、科研、企业、媒体和基层单位,有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老干部,更多的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中青年男女学者和实际部门等本会中坚。本会会长、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范英,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常务副会长、广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董玉整,副会长鲁阳、丘士杰、李纯昆、张枫、严建强、蔡禾、江立平、杨汉卿、周大鸣、杨松、曾新要、吴奕新、李振连,一批学会中青年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会员,以及特邀嘉宾著名学者李锦全、马中柱教授,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黎宇同、陈芳芳,企业家郭建军等出席大会。

  大会由董玉整教授主持;刘小敏研究员受范英会长之托作《风华正茂恰当年》的致词;严建强教授宣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发来的贺信;本会老同志代表鲁阳先生、本会中年学者代表蔡禾教授、本会青年学者代表郭景萍教授、本会企业团体单位代表江立平董事长分别发言;范英教授以会庆有感为题赋诗三首并讲话;丘士杰教授宣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关于表彰奬励第二届(1995—2005年度)团体先进工作单位及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大会为51个荣获团体先进工作单位、143位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奬牌、奬证和奬品;大会期间穿插幸运抽奬活动;会后举行盛大的庆祝晚宴。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次会庆筹备得好,开得热烈隆重,开得生动活泼,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充分展示了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老中青年相结合,人才济济、和谐合作、生龙活虎的气势。

  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在致词中用“务实求真、咬定青山不放松”,“情为民系、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及“海纳百川、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三句话高度概括本会20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工作。他说,1985年12月19日,在省民政厅的聚会上,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正式成立,在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卓炯先生、省社科联原副主席陈枫先生、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何肇发先生和省民政厅原厅长孙克杰先生等老前辈的带领下扬帆起航。关于过去的20年,在今年1月的“庆祝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暨迎春酒会”上,范英先生已经作过很好的总结,这里不再展开。他强调的是,这20年是硕果累累的20年。20年前,我会只有30多位理事及会员,一个专业委员会也没有。但,在没有任何专拨经费的情况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会不仅没有垮下来,相反,20年后的今天,本会已拥有团体会员340多个,理事近220人、个人会员600多人,学会属下已设置四个专业委员会,即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本会会刊《广东社会学通讯》原则上半月一期,发至中央有关部委、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社会学系,发至省五套班子、各市宣传部门、文明办,发至本会各理事、团体会员单位,20年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范英先生的带领下,本会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追求真理,不少成果、不少活动、不少会议得到高层领导和基层群众的好评,在社会学界同仁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小敏常务副会长指出,学会能有今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许多朋友的同感。回首20年,他认为,我们最重要的特色是务实求真,咬定青山不放松。20年间,本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关注时代前沿重大和紧迫的现实问题,始终坚持在夯实学术根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本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国计民生,但决不盲目地唯上跟风;我们以开阔的胸襟博采众长,但决不拾人牙慧以哗众取宠;我们耐得住寂寞,乐守清贫,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终于得以在学术耕耘的园地里迎来硕果累累的今天。

  他说,今年本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可以用“一二三四五”简单概括。一是增设了一个专业委员会。12月9日,本会已正式召开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二是推出了两大学术成果。今年1月,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了由范英等主编的《更新观念、创新发展》一书,该书汇聚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学术成果和相关资讯,成为引领殡葬改革的先声。今年9月初,广东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范英等主编的《广东人精神丛书》共九部,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对该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同志为丛书题词,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同志为丛书作序。三是开展了三大活动。10月末,我会以开设专题讲座、广场谘询等方式参与了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社科普及周活动;11月初,我会还参与了《广东人精神丛书》首发式活动和南国书香节活动。四是召开了四次大会。1月,我们在广州远洋宾馆召开了“庆祝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暨”迎春酒会;3月底,我们在增城市百花山庄举办了“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9月底,我们在广州市番禺区疗养院召开了“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研讨会;12月中,我们在广州宾馆举办了“中国潜能开发研究高级论坛”。五是承接了五大课题。今年,本会承接了中国残联委托的《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广东省残联委托的《广东省残疾人现状调查》和《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这三大课题现已基本结项;本会同志还集体参与了以省精神文明学会名义承接的两大课题。其中省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广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南》课题已基本结项,佛山市南海区文明办委托的《南海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已经结项。此外,本会还参与了主办中华国际茶宴等许多社会活动。本会团体会员单位都各自做出了新的成绩。本会许多个人会员还参与了全国及省市级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的多个研讨会。

  他认为,学会今年的工作成绩是显着的。总结今年,最重要的特色是情为民系,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今年的工作中,本会始终坚持情系广大人民群众,紧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始终坚持维护社会公平,特别是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始终坚持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通过人文关怀和潜能激发注入精神动力。今年内,本会骨干会员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胆识和气概深入殡葬企业调研,出版了推进殡葬改革的论著,撰写了数十篇推进殡葬改革的论文,得到了新华社内参、《中国改革报》、《光明日报》、《团结报》等传媒的高度评价;本会骨干会员先后深入到中山市、顺德区、韶关市、深圳市、茂名市、阳江市、广州市等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福利企业、康复中心、特教学校等进行了多达近百人次的实地调研,瞭解残疾人的疾苦,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事业鼓与呼,得到了各地残联和广大残疾人朋友的普遍好评;本会骨干会员没有向党委和政府要一分钱,历经近两年时间用广东人精神精心制作推出《广东人精神丛书》,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先生认为这可能是全国首套地方人文精神的丛书,省市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宣传》等予以热情报导,省内各界给予瞭高度评价。

  刘小敏常务副会长认为,来年本会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继续关注重大和紧迫的现实问题。本会要更多地争取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民政厅的领导对学会工作的重视与扶持,更多地争取省直、市直各部门、企业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力求使学会在决策谘询和实践课题研究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本会要努力加强与广大学者专家的联系,继续发扬团队攻关的良好传统,坚定不移地立足广东,立足实际,立足服务,逐步增强学会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在学术园地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兼容幷包的方针,坚持搞大团结、大协作,鼓励不同学术风格、学术流派的繁荣和发展,反对文人相轻及门户之见。同时鼓励个人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独立钻研,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为现实服务的应用水平。本会要尽力把广东和进入广东的社会学方面最优秀的人才都吸纳到我们的队伍里来,同时遏制影响学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三是要加强对所属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依靠各专委会自身的力量,巩固、发展、壮大现有的四个专业委员会,同时要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筹备成立三农问题研究专业委员会,依托省委党校筹备成立艾滋病问题研究专业委员会,依托相关文化企业筹备成立经典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等。现在深圳市社会学学会已经换届,其他有条件成立社会学学会的地级市,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来。

  本会副会长、省文化厅纪委书记严建强教授代表学会宣读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伦理学会、深圳市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广东省民商法学会、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广州市医学伦理学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等,为庆祝本会成立20周年发来的贺信。这些贺信对本会20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团结进取,坚持自主创新的办会路向和办会成就均作瞭高度评价。特别是省社科联的贺信指出,我会总结出来的“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是长期不懈的追求,以树立前沿意识为先导是与时俱进的动力,以激发科研成果为目标是自强队伍的根本,以促进团队攻关为主导是敢打硬仗的秘诀”的宝贵经验,对广东各个学术社团的学术活动均有重要启迪和借鉴作用。其他兄弟学会或研究会等的贺信充满了难能可贵的战斗友谊。

  在庆祝大会进入又一个高潮时,本会会长范英研究员首先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13个单位发来了贺信,感谢社会各界对本会的长期支持与配合,感谢本会获奬的团体先进工作单位、先进工作者和所有热心本会发展的同仁,感谢对这次庆典活动作出奉献的广州市春光茶叶厂、广州市流花阁餐馆、省文化厅、广州市委党校、茂名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质量万里行广东记者站、广州市金润堂茶叶有限公司、广州市芳村茶叶城御茶苑、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等等单位或个人,感谢会庆20周年大会的主持人,致词者,宣读贺信和奬励决定者,以及发言代表和一批工作人员为这次大会所作的努力。

  接着,他以自撰的会庆有感诗三首为中心作瞭解读性讲话。

  在讲话中范会长强调指出,没有2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启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就不可能在1985年12月19日成立;没有省内社会学老前辈卓炯、陈枫、何肇发、孙克杰等的牵头筹备和一批热心者的跟进,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也不可能在那时开辟出这块新田地。在此,他对近20年来先后逝去的顾问卓炯、陈枫,会长何肇发,副会长欧阳波、丘挺等老前辈表示深切的怀念,对健在的老同志孙克杰、鲁阳、丘士杰等前辈表示衷心的敬意。

  他讲到,学会成立以来的20年,一直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办会宗旨,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础上,在这块新开辟的田地里,播种有广东特色的东西,显示了巨大的生命与活力,收获了一批批有广东特色、同时又具全国意义或人类普适意义的科研成果。他认为,漫无边际,不重特色,不从省情、国情的实际出发,一味人云亦云,或照搬西方的模式,断难搞出有个性的东西,有自己创新体系的东西,更难搞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因此,他高度赞扬具有泥香气息的本土社会学,认为一些学者、一些领导瞧不起有泥香气味的本土社会学是立足点的错位或颠倒。因此要改变足不立地、好高骛远、欲速不达、适得其反的倾向。他说,不指出这种现状,不正视这种现状,就有可能把广东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引向邪路。同时,他又非常强调要一如既往地认真吸纳省外和西方的精华为我所用,为立足点所用,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学所用,广东及中国的社会学事业才有全新的远景,才有货真价实的学问和国际地位。

  他强调,学习、研究社会学主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拿项目、得大奬、评职称,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升官发财,或迎合某些权势和时俗的无理需要,而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他希望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同仁高举大团结、大协作的旗帜,沿着有利于社会学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人、做学问,做社会和谐进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他指出,刘会长的致词讲得很精炼,特别是有关今后的办会路向,代表了本会的看法。希望本会今后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不断发挥独创性,不断务实化和具体化。同时,对在大会上中青年学者代表发言中涉及的如何办会、社会学要如何开拓前进等关键问题的一些学术观点或工作建议,他认为讲得很好,与本会的向来宗旨基本一致。他说,依靠省内社会学专业科研、教学队伍,是本会坚定不移的做法,这个队伍已经取得了许多发展。学会能否办得更好,广东社会学能否打向全国、走向世界,主要看这支队伍的贡献。但同时要依靠非专业的社会学爱好者,要看到这支队伍在广东的巨大活力和作为。总之,两支队伍要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学会始终为之搭建起这样的平台,旨在共同前进。

  最后,在范会长的提议下,与会的所有代表同声诵读了《会庆有感》这三首纪録、描述、总结和展望前景的诗歌。其中的妙句和深意,以及从广州远洋宾馆国际大厅发出的再次远征的强烈信息,如催春的号角,进军的战鼓,攻坚的雷鸣,将久久地、久久地逥旋在广东社会学

  界的天空,逥旋在广东社会学工作者的心田……

  一百、2005年12月17日,本会会长范英教授撰写了《会庆有感诗三首并赠本会全体同仁》:

  回首二十年 开放辟新田
  长者闻鸡舞 后生竞向前

  汗水湿中湿 赤心拳更拳
  荷锄不识苦 浑身胆气铮

  回首二十年 躬耕守本源
  英才逐浪涌 新垄绽新颜

  播种重特色 收获有奇篇
  不为稻梁谋 志在健人间

  回首二十年 诸君耕正酣
  泥香最佳妙 不拒洋味甜

  中西应互动 方飞天外天
  扶犁抬望眼 笑看日近圆

  范英诗书于2005年12月17日

  没有2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启动,广东社会学学会就不可能在1985年12月19日成立;没有省内社会学老前辈卓炯、陈枫、何肇发、孙克杰等的牵头筹备和一批热心者的跟进,广东社会学学会也不可能在那时开辟出这块新田地。

  “躬耕、守本”原出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句。这里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办会宗旨。

  ③什么叫社会学?几百种答案还未统一。因此,广东社会学学会要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础上,在这块新辟的田地里播种有广东特色的东西,才有生命与活力,才能收获有广东特色的科研成果。一味沿着旧路行走,或照搬西方的模式,空劳神思幷且无益,也断难搞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④从事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主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评职称、升官发财,或迎合某些权势和时俗的需要,而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有些人瞧不起有泥味气息的本土社会学,作者认为是片面的。当然,强调这一点并非拒絶洋货之中的精华,否则,也会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

  ⑥“抬望眼”句出自岳飞的《满江红》。从“荷锄”到“扶犁”,从“青农”到“老农”,在作者看来都是耕耘与劳作,而且远望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前景,祈有如日中天的后来者接棒前行。

  一百零一、2005年12月17日,本会20周年华诞收到贺信主要有: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

  在你会迎来成立20周年的喜庆时节,特致以热烈的祝贺!

  20年来,你会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支有战斗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你会总结出来的“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是长期不懈的追求,以树立前沿意识为先导是与时俱进的动力,以激发科研成果为目标是自强队伍的根本,以促进团队攻关为主导是敢打硬仗的秘诀”的这些宝贵经验,对我省各个学术社团的学术活动均有重要启迪、借鉴作用。

  值此20周年大庆,祝愿你会在今后继续发扬前述精神,不断创造新鲜经验,为推进我省社会学事业的振兴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再立新功!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5年12月17日

  广东经济学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值此广东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谨致热烈的祝贺!

  过去20年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提出了大量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在这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致与崇高的敬意!深信今后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经济学会

  2005年12月15日

  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我会全体同仁,欣悉贵会20周年大庆。20年来,贵会取得辉煌成绩,可贺可喜。20年年来,贵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硕果累累,无论在理论创新上,还是社会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奉献。

  现在,学会在你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发展,属下已有了潜能开发、殡葬改革、体育、健康等四个专业委员会,今后还计划创办更多的专业委员会,为我们学会、研究会做出了榜样。在此,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

  2005年12月16日

  广东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敬悉贵会从1985年12月19日成立以来,20个春秋,在学术成果、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成果丰盛,影响面广,得到国内外好评,在这大庆之日,衷心敬贺!

  自1998年以来,贵会先后成立了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潜能开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等,今后还计划发展更多的专业委员会。在横向发展业务方面,为我们学会、研究会树立了榜样,值得学习。祝贵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会

  2005年12月16日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等:

  今天,是贵会成立20周年大庆的日子,我会特表热烈的祝贺!

  贵会于1985年12月19日成立以来,克服了许多困难,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从不到百人的队伍发展成为广东省内团体会员众多、理事众多、专业委员会逐步兴起的重要学会之一,成为我省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学会之一,成为有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精神的新型学会之一,在省内外逐步得到好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多年来,贵会与我会经常联合作战,并结成牢固的战斗情谊。这种情谊非常可贵。有望今后发扬这种情谊,共同为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更加完善,为我国及广东的学术理论研究和社科服务再作努力!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

  2005年12月17日

  广东省伦理学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贵会走过了漫长的20年,留下了许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美传,留下了许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事迹,留下了许多有益基层、服务社会的足印,队伍由弱到强,并从平面发展逐步走向立体发展,使广东社会学学会成为省内重要的学会之一,在建设和谐广东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的奉献。对此,我会表示真诚的祝贺!

  许多年来,贵会与我会经常团结合作,共同推进相关课题的研究,因此建立起难得的友谊。希望今后更多地联合起来,为繁荣我国、我省的社会科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广东省伦理学会

  2005年12月16日

  深圳市社会学学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

  欣逢贵学会成立20周年大庆,特函致贺!

  贵学会成立20年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工作成果,为广东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10年来在范英会长的领导下,大家团结奋斗,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果,可喜可贺!

  预祝贵学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市社会学学会

  2005年12月17日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暨范英会长:

  值贵学会20年华诞之际,谨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社会学学会20年来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全体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20年来,贵学会勇于追求真理,不少成果及活动得到高层领导和基层群众的好评,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衷心希望贵会能与我会不断携手合作,共同为构建和谐中国、和谐广东作出更大的成绩!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

  2005年12月17日

  广东民商法学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暨范英会长:

  值贵学会20年华诞之际,谨向贵会及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也祝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创辉煌!衷心希望贵会与我会在今后进一步联系,共同为法制文明、和谐广东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民商法学会

  2005年12月17日

  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欣闻贵会成立20周年大庆,本中心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知道,20年来,贵会一直坚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关注改革开放的动态,探讨改革开放的规律,歌颂改革开放的成果,研究改革开放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产生十分重要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树立了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应有的社会形象,也树立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社会形象,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战线的一支奇葩。你们的成功,是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持之以恒的成果,是团结协作的成果,是灵魂升华的成果。在你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广东人精神;而你们20年来所走过的路,正是广东人精神的逻辑展现。

  希望贵会与我们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多出成果,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立新功。

  衷心祝愿贵会继续发扬成绩,为我省文化大省建设、和谐广东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6日

  广州市医学伦理学学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本会为贵会成立20周年谨致热烈祝贺!

  20年来,贵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办会路向,特别是近10年来,在您的领带下,基本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研活动与学术成果不断出奇制胜,办会特色鲜明,会员凝聚力强,骨干力量老中青结合,为众多学会的工作树立了榜样的形象。这些都很值得总结推广,也很值得我会学习。

  希望今后贵会有更大的发展,对广东有更新的贡献,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有更多的成果问世!

  广州市医学伦理学学会

  2005年12月17日

  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贵会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上迎来了成立20周年大庆的日子,在此特表热烈的祝贺!

  社会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社会学的研究,使社会学的开拓与发展获得唯物史观的保证,是贵会长期坚持的路子。同时,贵会多年来从多学科综合创新的宏大视角出发,经常联合我会开展省内重大课题的攻关活动,并取得一批又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也足证多家的携手合作是推进社会科学不断繁荣的方法之一。贵会在范英会长的领导下,今后一定能够继续前进,不断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更希望不断加强两会的合作,甘坐冷板凳,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再立新功!

  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

  2005年12月16日

  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发来的贺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

  欣闻贵会20周年华诞,特致热烈而真诚的祝贺!

  近20年来,以广东为首创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用钱学森老前辈的话来讲,也是意识社会学,已经逐步成型,逐步发展,逐步深化,逐步完善,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与贵会许多同仁的长期奉献密不可分,与范英会长等的执着追求密不可分。同时,贵会在其他方面如先于国内成立起来的潜能开发社会学专委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委会、健康研究专委会等,其立意和价值也正在或将在上述全新的领域中逐步展示出来。可以说,贵会是不以拾人牙慧为荣,而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型学会,不仅直接为社会现实服务,而且具有很强的学科构建意识和学术品位。希望今后继续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前进,为真正繁荣中国和广东的哲学社会科学而再立新功!

  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

  2005年12月15日

  一百零二、2005年12月17日,本会发出了《关于表彰奬励第二届(1995—2005)团体先进工作单位与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继表彰和奬励第一届(1985—1994)团体先进工作单位与先进工作者之后,值此20周年会庆之际,现已评出第二届(1995—2005)团体先进工作单位深圳市下李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1个,第二届(1995—2005)先进工作者丁富华等143人,本会决定对上述团体先进工作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与奬励。希望我会全体同仁团结一致,继往开来,为推进广东社会学界的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是日还同时公布了本会第二届(1995—2005)团体先进工作单位名单和本会第二届(1995—2005)先进工作者名单。其中:

  本会第二届(1995—2005)团体先进工作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共51个):

  1.深圳市下李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2.深圳市下李朗街道居委会

  3.广东省地税局

  4.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5.佛山市文明办

  6.佛山市南海区文明办

  7.广州市海珠区文明办

  8.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

  9.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

  10.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

  11. 广州市流花阁餐馆

  12. 广东省社科联社团联络部

  13. 广东省社科联办公室

  14. 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5. 潜能开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6. 广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17.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

  18.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19. 广东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决策信息处

  20. 广东华建企业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1. 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

  22.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科学信息中心

  23.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秘书处

  24. 《广东社会学通讯》编辑部

  25.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26. 中国质量万里行广东记者站

  27. 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

  28. 广州市金润堂茶业有限公司

  29. 《亚太经济时报》

  30. 《探求》杂志

  31. 广东省社科联精神文明学研究室

  32. 广东人民出版社

  33.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

  34. 广州海军兵种指挥学院政教室

  35. 南方医科大学政教室

  36. 广东药学院社科部

  37. 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

  38. 广东省民政学校

  39.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0. 广州体育学院理论教研室

  41. 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

  42.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

  43. 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44.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5. 广钢企业集团党校

  46. 佛山市殡葬协会

  47. 《南方日报》理论部

  48. 《羊城晚报》理论部

  49. 《广州日报》理论部

  50. 广东电视台新闻采编部

  51. 广州电视台新闻采编部

  本会第二届(1995—2005)先进工作者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列,共143人)

  丁富华于卫忠王 宁王 勇

  王 文、王永平、王东辉、王罗端(女)

  王胡瑞(女)、王圣先、王碧华(女)、毛 蔚

  计 敏(女)、邓世献 、区志明、叶 琼(女)

  叶金宝、孙九霞(女)、孙得端、孙克杰

  左伟清(女)、龙秋霞(女)、史传林、邱国强

  丘士杰、冯仿娅(女)、卢黄熙 、李 扬(女)

  李振连、李若建 、李伟民、李开文

  李纯昆 、李敏卿、李先锋、李德才

  李喜贵、李小雾(女)、吕 志、吕树庭

  江立平、江明旭、江沛丰、刘 权

  刘小敏、刘志辉、刘玉梅(女)、刘慧玲(女)

  刘汝权、刘柏藩、朱美英(女)、庄伟光

  陈 伟、陈 方、陈家义、陈月明(女)

  陈芳芳(女)、陈爱军、陈学工、苏 丽(女)

  张 枫、张 勇、张建平(女)、张兴杰

  张开城 、张书琛、张汉良 、张怡妮(女)

  严建强、严考亮 、谷文耀 、肖海鹏

  吴灿新、吴向红(女)、吴秋生、何祖敏

  何艳玲(女)、范 英、范海泉、杨 松(女)

  杨汉卿 、杨颖柔、杨光民、杨丹娜(女)

  郑 晨、郑梓桢、郑孟煊、郑红军

  郑楚乔(女)、周 琳(女)、周 华(女)、周大鸣

  周敬居 、林子英(女)、林胜德、林应荣

  麦慧政(女)、冼美新(女)、欧荣基、罗少华

  柏 萍(女)、钟 健、骆 风、茹小雯(女)

  郭 凡、饶卫光、郭景萍(女)、段华明

  唐孝祥、唐 辉(女)、徐创新、顾万明

  黄庆明、黄绍汪、黄寿恒、袁 忠

  高 菊(女)、萧新生、梁国维、梁振权

  游艳玲(女)、康普华、董 莉(女)、董玉整

  谢建社、程 华(女)、程 潮、温朝霞(女)

  鲁 阳、曾新要(女)、彭 建、彭海斌

  韩 智、解 韬、臧连明、谭建湘

  谭建光、谭昆智、蔡 禾、黎学民

  潘永久、霍秀媚(女)、魏安雄

  一百零三、2005年12月17日,本会顾问、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枫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4岁。陈枫先生是本会在1985年筹备成立时的主要成员,近20年来,一直关心本会的组织建设和学术发展。早在本会成立之初,便带领小分队前往粤北“老、少、山、边、穷”地区的南雄县进行连续的调研,将那里通过改革开放改变落后面貌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升,并形成《南雄特色研究》和《南雄发展之路》,为广东“老、少、山、边、穷”地区树立了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陈枫先生为人谦和,专注工作,关心同志,思想开明,勇于创新,离休后坚持参与本会的各项活动,为本会做了许多切实的指导工作。他的逝世,使本会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们永远怀念他。

  一百零四、2005年12月30日,本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本会会长范英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本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广州大学副校长何大进教授,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卢元镇教授,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体育学院刘德佩教授,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广州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吕树庭教授,省社科联社团联络部主任冼美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换届大会。出席本次换届大会的委员代表共约70余人。会议由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刘学谦主持。会议在祥和的气氛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四项议程:

  一、上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吕树庭教授作届满工作报告。会议首先听取了上届广东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吕树庭教授代表上届委员会做的届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专委会在广东社会学学会的领导下,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展了大量学术科研、社会服务及政策谘询服务工作,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厅局级课题和横向委托课题50余项,为广东省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在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与地方政府体育发展决策方面卓有成效。如参与2004年的广州市大规模群众体育调查、承办九运会和申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论证方案,以及社区体育和体育场馆调查等工作。与此同时,在学会的积极宣传和组织下发展了相当数量的会员,为繁荣和发展广东省体育社会学做出了积极贡献。报告还客观地分析了专业委员会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向大会做了中肯的检讨。与会领导和代表对上届委员会的报告表示赞同,并对上届委员会的工作给予瞭高度评价。

  二、选举新一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员。本届大会的主要任务就是选举产生新一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员。由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小敏研究员宣布了新一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参会代表以鼓掌通过的形式一致通过了新一届委员会名单。

  三、何大进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广州大学副校长何大进教授代表广州大学对与会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对新当选的委员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本届换届大会决定将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由广州体育学院迁至广州大学体育学院表示衷心的欢迎和祝贺。何大进副校长满怀激情地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广州大学迁入大学城后资源整合的情况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大学合并5年来,在办学层次、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表示,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大学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及全体体育社会学界人士对广州大学的充分信任,广州大学将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扶持和帮助体育学院做好这一工作。

  四、新一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主任委员讲话。上一届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体育学院吕树庭教授再次当选。吕树庭主任委员代表新一届委员会感谢全体代表的高度信任,并对今后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充满了信心,还代表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六项设想,得到了广大代表的认同。

  五、广东社会学学会范英会长作即席讲话。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之后,作为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上级学会领导,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在讲话首先肯定了上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指出: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作为广东社会学学会的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在学术成果方面取得了具有国内影响的效应,深受同行一致好评,我们要充分肯定这些成绩,幷且要大力宣传这些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家参与学会工作、开展体育社会学学术研究树立信心。但同时,必须充分和客观地认识学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作为学者,作为专委员的主要成员,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范英会长对新一届委员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在既有的成绩上,戒骄戒躁,克服不利因素、端正工作态度和作风,增强为全体会员服务的自觉精神,为发展广东体育社会学专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