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正文

  客家土楼,是博大精深的客家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结晶;而土楼歌謡,则是土楼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历朝历代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土楼民众与经济生活幷存的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世世代代伴随着土楼人们的日常生活,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些客家歌謡,并世世代代在口耳相传中对它进行不断的加工提高,使之成为集千百年土楼人智慧的口头文艺精华,是土楼人民集体智慧、创造力、伦理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历史结晶。土楼人既是它的创作者、演唱者、传播者,同时又是其接受者、欣赏者和践行者。它包括土楼山歌、土楼歌謡、土楼竹板歌和土楼童謡。

  土楼客家歌謡具有鲜明的特性

  一是广泛的群众性:它来自土楼人最草根的集体口头创作,有的还经当地文人墨客或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紧贴土楼人的日常生活,反映土楼人的真实思想、情感、希望和祈求,渗透到土楼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们中广泛流传,和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是坚韧的传承性:它是土楼先民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以及艺术美学观等等,在千百年中历经一代一代的不断形成、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后而产生的积淀,而后又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难以间断。由于历史原因,它在不同时期曾停顿过一段时间,如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但不久,春风吹又生,又唱响在整个永定大地,足以证明这些土楼歌謡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的传承性。

  三是高度的包容性:永定土楼客家歌謡,源自中原先民的南迁而来。其间,南迁先民与原土著畲徭民族之间,客家的南迁先民与福佬的南迁先民之间,以及从不同地域南迁而来的同一客家民系之间,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的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包容,融合其他成份的文化精髓,为我所用,因而得以不断的充实丰富提高。所以,如今的各种传统土楼歌謡,都既保留了中原古汉民族的许多文化特质,又具有闽西地区的明显地方特色。而这些鲜明的地方特色,足以证明土楼客家歌謡具有突出的广吸宽纳的包容性。

  四是生动的变异性:土楼客家歌謡在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它一方面在横向的流传中,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民系的艺术精华,使自身不断发生变异;一方面又在纵向的流传中,既传承既有的传统,又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使自身不断产生变异。一直到今天,一方面土楼客家歌謡各门类之间还在相互渗透融汇而产生变异;另一方面,土楼客家歌謡的艺术形式与外来艺术形式之间也在不断地渗透融汇而产生变异。正是这种变异赋予了土楼客家歌謡以强大的生命力,它才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五是明显的地域性:这是因为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环境。一方面,土楼客家歌謡是产生于永定的土壤、立足于永定的社会、扎根于永定土楼民众之中;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永定客家土楼所处地理环境,大多山高路远、交通阻塞,给对外交流产生了诸多不便,而且是以永定方言来表述和演唱,并以口耳相授方式世代相传。所以土楼客家歌謡往往局限在某一地域形成、发展与流传,这就给这些土楼客家歌謡带上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如客家山歌和客家竹板歌,离开了客家地区或人群便很少听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具地方特色,就越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土楼客家歌謡得以保存、传承与弘扬的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六是积淀的深厚性:土楼客家歌謡虽然产生于普通劳动群众,但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得到千万人的不断加工、提高、充实、丰富和扩展,形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技巧高超、易流易传等博大精深的深厚历史积淀。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的群众性、传承性、包容性、变异性、地域性和积淀深厚性,才使得今天土楼客家歌謡,丰富多彩得令人眼花缭乱,扬名海内外,成为土楼人民的一张令人耀眼的名片。

  土楼客家歌謡具有厚重的社会功能

  土楼客家歌謡,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于广大社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功能。

  一是教化功能。大凡土楼客家歌謡,都直现或隐含了土楼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意吉祥的期望,和对崇宗孝悌的显示,而且是寓教于乐;包含了土楼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点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有的如规劝歌謡等,更是对人们进行直接的说理教诲。就是在这日常土楼客家歌謡演唱中,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世代子孙,使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点、生产生活技能得以世世代代传承。

  二是规范功能。土楼客家歌謡通过文化的力量,在民间的层面规范着社会的有序运转。所有的土楼客家歌謡,都体现出某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们从小就接触这些文化形态,耳濡目染,接受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优秀传统得以深入人心,世代传承。因而在广大土楼社会间,具备着较为统一的观念形态和生活方式,从而把人们凝聚、组合起来,以统一的行为规范,维护着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是娱乐功能。人类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早在远古时代便已存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一直流传至今。土楼客家歌謡就是这种文化娱乐活动历史长河中的璀灿浪花,它在精神层面上不断的满足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祈求,得到审美上的享受,精神上的寄托、宣泄与愉悦,成为社会前进的润滑剂。

  四是学术功能。正是因为土楼客家歌謡是民众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所以今天去发掘、研究、传承它们,便能给我们揭开一个个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哲学的,以至民族学、社会学、迁徒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宝库,具有无穷的学术价值。

  山歌、竹板歌、歌謡的区别

  从传统的角度看,山歌、竹板歌龢民间小调歌謡,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别的。

  首先,它们各属不同的艺术品种:山歌属民间歌曲类,竹板歌属曲艺说唱类,民间小调歌謡属歌謡器乐曲类。

  它们的演唱者不同:山歌的演唱者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竹板歌按传统的演唱者是乞丐,所以又称“乞食歌”;民间小调歌謡的演唱(奏)者是当地的教师、商人、艺人等小知识分子,以及少数具有一定文艺天赋的劳动人民。

  演唱目的不同:唱山歌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和愤懑;唱竹板歌原来是为了乞讨得一点恩施或报酬;演唱(奏)民间小调歌謡则是为了自娱和娱人,专业、半专业的乐队也为了取得报酬。

  演唱地点不同:山歌顾名思义是在田野山岗唱的,以往一般不能在村里唱,兴头来了在村里也只能念歌词或轻声哼哼;竹板歌是乞丐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口,沿门托砵乞讨时唱的,他们不会到田野山岗唱,那里是乞讨不到东西的;民间小调歌謡也只能在村里的一些厅堂、学校、小店等公共场所演唱(奏)。

  演唱方式不同:唱山歌只以嘴唱,没有伴奏;竹板歌一定要击打四至五块竹板伴奏,少数两人同时乞讨的还有一把二胡伴奏;演唱(奏)民间小调歌謡一定要有乐器伴奏,且大部分就是十番乐曲。

  艺术结构形式不同:山歌定曲不定词,一个地方的山歌曲调相对固定,词却随意性很大,歌手想到什么唱什么,全是发自内心;竹板歌有的也定曲不定词,但歌词多是祝福、奉承的吉利话,而叙事长歌却是定曲定词的;民间小调歌謡全都是定曲定词,都是就词谱曲或就曲填词,歌词歌曲搭配是固定的。山歌的歌词是一首四句、每句七字,纵有少数句子出现八字、十字,但其还是七字节奏;竹板歌歌词虽然也是每句七字,但却一首五句,所以有的地方又称竹板歌为“五句板”,个别歌词四句的,演唱时也得把最后一句重复唱,或者“头接尾”凑成五句;而民间小调歌謡的歌词是长短句不定的。唱山歌一般不会夹有说白;而演唱竹板歌龢民间小调歌謡,有时会出现说白。唱山歌一般只是抒发感情,没有情节叙述;民间小调歌謡却带有说理教化叙述成分;而长篇竹板歌更是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如《梁四珍与赵玉麟》、《孟姜女十二月念夫》、《新十里亭》之类,可由乞丐唱上一天一夜,唱得听者废寝忘食,然后每人打米或凑钱给乞丐,以作报酬。

  山歌、竹板歌龢民间小调歌謡,都是土楼客家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积淀,是闽西民间艺术的代表性项目,“龙岩永定客家山歌”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是一笔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已出现很大变化,如竹板歌远非乞丐在唱,而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并走上了艺术舞台、甚至走出了国门。而这里所述,仅是以回归传统来对这些文艺品种加以正确界定,以利今后更好的对它们进行科学、准确的继承与弘扬。

  何志溪

  2014年11月上旬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