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概述

  “竹板歌”俗称“乞食歌”、“叫化歌”、“五句板”,是旧社会乞丐沿门乞讨时演唱,或民间艺人为获取报酬而登门说唱的唱词,是闽西、粤东地区特有的一种说唱形式。竹板歌何时传入闽西,尚无定论,但早在清道光廿三年(1842)的《番客》一书,便有“乞歌流浪兮,乃吾存亡……”的记载。又据传说:清朝中叶有闽西客家后生上京赴考落第,回家盘缠无着落,便在外地学得打竹板的技巧,自行配上闽西的客家歌謡,以此为艺,一路乞讨才回到故乡。自此这竹板歌便在闽西流传开来,并流传到永定扎根。

  演唱竹板歌时,以击打四、五片竹板作伴奏,由单人或双人演唱。竹板每块长约五寸,其中一块像条锯那样有齿,使竹板相互横刮时发出“咕咕”的响声,以增加竹板的表现力。竹板的打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两手各握两块,互相夹击的技法,叫“夹板”;有左手直握三块,右手横握一块敲击的技法,叫“敲板”;有右手握有齿竹板,横锯左手所握的三块,发出“咕咕”声的“锯板”;有两手各握两块竹板,上下抖动、摇动竹板发声的,叫“摇板”;还有“联珠”、“刮奏”、“单击”等手法。

  竹板歌的演唱曲调,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曲调、基本旋律较为一致,无太大区别,仅是大同小异。一般无乐器伴奏,仅偶尔有一男一女同时乞讨时,会有其中一位瞎子用一把二胡伴奏。竹板歌的唱词,可以分为“四句板”和“五句板”两种,但“四句板”的结构仍同“五句板”的结构,演唱时需把第四句重复一遍或者“头接尾”当作第五句。两种板式的每句多为七个字,有的虽超过七个字,但仍是七个字的节奏,一、二、四、五句必需押韵。

  演唱的内容,有的是短歌,是互不联系的单首,多为祝贺吉利的或慨叹人生艰辛的词语;有的是长篇叙事歌,以唱为主,偶带夹白,说唱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叙事故事,较常见的有《孟姜女十二月念夫》、《李秀英与陈春生(又名“新十里亭)》、《梁四珍与赵玉麟》、《十里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时在群众家中甚至演唱几天几夜,听者入迷动容,如痴如醉,不忍离去。唱毕,到场听者你几升米、我几升米送给演唱者,以作报酬。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竹板歌演唱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弘扬。竹板歌演唱不再是乞丐演唱,而是广泛流传开来,并被搬上了艺术舞台。不仅唱词内容与时俱进、大为丰富,而且表演形式有了质的突破。如由原本乞丐演唱的变成了专业或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唱;演唱者有了化装;演唱时增加了器乐伴奏;由单人或双人演唱,有时发展到多人集体演唱;有的加进了伴舞,有的和舞蹈相结合;有的还和树叶吹奏相结合等,大大增强了竹板歌的表现力。在2000年11月闽西举办的“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大型文艺晚会上,演出了永定县组织创作、由永定民间艺人主唱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首次把竹板歌与交响乐相结合,使竹板歌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不久,此交响乐荣获中国首届音乐创作最高奬“金钟奬”的金奬。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竹板歌演唱,还先后应邀到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甚至日本、美国和南北欧洲演出,广获好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