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特色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以其数量众多、千姿百态巧夺天工,与秀美的山川构成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而令人赞叹不已。永定客家人在规划设计构筑土楼时,充分发挥独到的艺术天赋,利用建筑位置上的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或依山,或傍水,或田边地头,使居住的楼房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浑金璞玉般的居住环境,使永定客家土楼在青山緑水之间,充满着独特的田园风光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与哲学意趣。据永定县土楼普查办2007年7月对全县24个乡镇进行全面普查,共有土楼23018座,其中有特色的方楼2480座、圆楼360座。最具有创新价值、工艺价值、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特色土楼有:

  无石基土楼:日应楼、馥馨楼、大旧德楼、华封楼、五云楼、升远楼。

  有石基土楼:1.方形土楼——裕隆楼、遗经楼、燕诒楼、业兴楼、绳德堂、永隆昌楼、永豪楼、明谟第、五实楼、顺源楼、纱帽楼、和平楼、东成楼、镇江楼、华萼楼、荣禄第、虎豹别墅、富紫楼、德辉楼、西陂天后宫、奎聚楼、福裕楼。  2.圆形土楼——承启楼、振成楼、环极楼、衍香楼、振福楼、如升楼、深远楼、福盛楼、五福楼、永康楼、集庆楼等。

  本节重点介绍如下著名特色土楼。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

  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该楼为高头江姓第十八世祖集成带领四子、二十孙、七十二曾孙等上百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集成常年辛勤劳作,并善于组织和安排全家劳力进行农副业生产,除耕种一大片田地外,还开垦荒地,养猪养牛养鸭。据江集成第25代裔孙所言,江集成还擅看“风水”,收入甚丰。加上其勤俭持家,有所积蓄后即筹划建楼。夯墙期间,天公作美,土墙未受雨淋,故又名“天助楼”。新楼落成时,永定知县曾九寿把题写“邦家之光”的金字匾额赠他,至今保存完好。有一首民謡对承启楼作了极为形象的概括:“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手书“笔花庐”相赠,这三个字被镌刻在内大门的门楣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铲除。

  全楼由4个同心环组合而成,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内通廊式。

  第一环为外环,即主楼,土木结构,直径72米,高4层、14米,垂檐滴水3米,底层墙厚1.5米,第四层墙厚0.9米。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每层67开间(含门厅、楼梯间)。除外墙和门厅、楼梯间的墙体以生土夯筑之外,厨房、卧室的隔墙均以土坯砖砌成。底层内通廊宽1.65米。二层以上挑梁向圆心延伸一米左右,构筑略低于栏杆的屋檐,屋檐下用杉木板按房间数分隔成一个个小储藏室;屋檐以青瓦盖面,上面可晾晒农作物。东、西面各有2道楼梯。正面、南面开一大门,石门框。外环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楼名“承启楼”镌刻在正大门门楣上,大门对联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

  第二环单层,砖木结构,36开间。除正面和东、西两侧各以一个开间作为通道外,其余各间与前向的小庭院、青砖隔墙围合成小院落,院落的厅堂即二环,为客厅或膳厅;每个院落各开一门,与三环后侧的内通廊相通。院落后侧即外环底层的厨房、膳厅对面,是用青砖建的浴室、卫生间、杂物间,高约1.8米。

  第三环单层,砖木结构,20开间。旧时楼主一方面崇文重教,另一方面又不让女孩到楼外的学堂与男孩一起读书,于是在楼内办起男女共读的私塾。

  第四环为主厅,单层,比第三环稍低,占地33.83平方米。后向的厅堂与正面两侧的弧形回廊围合成单层圆形屋,中为天井。主厅歇山顶,雕梁画栋,正面对着大楼门,门面两侧饰以绘画和精美的砖雕;厅堂东西两侧各设一小门与全楼东西走向的通道及外环东西两面的边门相连。厅堂后向上方和前向屋檐下悬挂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人赠送的题匾;两侧柱上书写警示子孙后代的楹联:

  承先祖嫡传,派衍无多,何必大分尔我;
  启后裔良训,同居相见,最好重法人伦。

  承启楼占地面积5376平方米,全楼外高内低,形成逐环递减的格局。总计365个房间,1个大厅,2个弧形廊厅,2个厢房,2口水井,1个大门,3个中门,3个门厅,8个侧门,8个廊道,8个巷道门,楼梯总长百余米,木廊道约650米,巷道300多米。

  该楼环与环之间以鹅卵石砌的天井相隔,以石砌廊道或小道相连。中轴线上和东西两侧的二、三环各有4个开间作为豁口;设主通道,外环3个门均可直通主厅,其他方向亦有多条通道,但宽仅1米左右,而且必须沿着屋檐的走廊并经过主通道才能到达每一环或楼门、边门。因此有许多人形容该楼为迷宫,进去容易出来难。

  第二环与第三环之间的东面和西南面的天井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各代表阴阳,大小、深浅、水温各不相同。全楼平面按《易经》八卦进行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外环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最为明显,底层的内通廊以开有拱门的青砖墙相隔。

  楼外为石砌门坪。楼后为2级石砌护坎,高5米,护坎平台为东西走向的村道。学堂坐落在楼后东北面,与楼外环相距约20米,高2层,长方形,土木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

  承启楼为县内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有“圆楼王”之称。鼎盛时期居住600余人,2008年仍居住近200人。自大楼落成至清朝末年,先后40多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民国迄今,共有高级知识分子80余人,其中一户人家出了10个博士。

  台湾桃园“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的模型供游人观赏。1981年,承启楼被国家文物管理局编入《中国名胜词典》,并列入《世界建筑史》。1986年,邮电部发行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采用的就是承启楼的图形,该邮票被日本评为当年世界民居最佳邮票。2001年6月,承启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为《世界遗产名録》。2008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参观该楼后,欣然提笔写下“福建土楼王”五个字,并在楼前栽下一棵香樟树。

  “土楼王子”——振成楼

  振成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中南部,建楼主人是林逊之(鸿超)兄弟。其祖辈、父辈因生产、销售“日升”牌烟刀成为一方巨富。逊之接管家业后,力邀秀生、莲生、云璈等兄弟,以“集资建房”的办法,于民国元年(1912)动工兴建此楼,耗资约8万光洋,历时5年建成。它以外观富丽堂皇、内部设计丰富多彩而着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主厅、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人们赞美它是“建筑奇葩”、“土楼王子”,称颂它是“人类奇观、中华一絶”,惊叹它是“句号,却引出了无数惊叹号和问号”。

  振成楼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与风水学中“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的说法相吻合,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宅。该楼设计者为民国初年国会众议院议员林逊之(鸿超)。孙中山和黎元洪总统曾分别亲自题词“博爱”和“里党观型”并制成匾额赠给他。

  林逊之一生聪明好学,琴棋诗书样样精通,并潜心研究《易经》,从中得到启发,结合《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综合儒家思想和佛、道两教教义,精心选址,按八卦太极图形式进行立体布局和设计,建造了振成楼,俗称八卦楼。

  该楼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为主楼,土木结构,直径58米,高4层、14米,垂檐滴水3米,墙厚1.4米,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2个厅、73间。底层每单元各自与内环天井围合成一个院落。每个单元的青砖隔墙均有拱门,使各层的内通廊畅通无阻。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底层的内通廊以三合土铺面,二层以上每层以较薄的青砖铺地。三、四层内通廊的屋檐下设精美的园林风格的木质靠背栏杆。

  外环共有4道楼梯,东、西两侧分别开一双扇边门出入,两门对称,可直通楼外东、西两边的耳房。边门花岗石框,门扇以铁板封面。大门、门厅位于中轴线上,楼门花岗石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楼名“振成楼”三个楷书大字,是当年营建圆楼时主人花了相当于建造三个房间的银元请乡里闻名遐迩的书法大师题写的,可谓“一字值千金”。楼主为纪念上祖福成、丕振而从其名字中各取一字作楼名,并将“振成”两字嵌入大门对联之首: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意为不论为国为家,都要严正纲纪,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外环后向为阔口厅,较宽敞,与内环后墙、两侧的青砖隔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厅前为天井,厅口两侧分别设拱门,与外环的内通廊贯通。

  内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2厅8间,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内通廊式;全楼中间为主厅,主厅前面为花岗石板铺成的天井。底层不开窗,除东、西两面的厅堂及楼梯间外,其余房间面积较大;间面为活页式木质门扇,上半部为木条,供通风采光之用。

  内环南面的厅堂约占2个房间位置,又称中堂或中厅,位于中轴线上。其后向与内环的通廊之间,以8块镂雕木质活页门扇相隔,既是中门,又是照壁。旧时中门一般关闭,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迎接贵宾时才打开。它还是外环进入内环的直接通道。其南面设正对楼大门的内环正门,石质门框,门楣镌刻当年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匾额,两边镌刻楹联: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门槛前设石质台阶,前向天井两侧为通往外环的回廊。

  内环东西两侧对称的厅堂俗称庐厅,也兼作连接内外环东、西走向的主要廊道,其东侧为“超庐厅”,西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石柱上分别刻着对联:

  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
  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

  前者为民国初期中国五大书法家之一李瑞清所题。

  内环的正门与两侧回廊、楼门厅围合前面的天井,自成院落。内外环以天井相隔,组成多个院落;后向东西两边各有一口水井,两口水井刚好处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俗称阴阳井。两口水井相距不过30余米,在同一平面上,水位、水温和水质却明显不同。天井中的花圃与内院融为一体,体现园林风格布局。

  内环二层的内通廊,装饰图案精美的西式铸铁栏杆,古檏典雅,精致美观。每组栏杆图案中,有4朵百合花,3朵朝上,1朵朝下。百合花图案旁边分别嵌着梅、兰、菊、竹,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那些铸铁栏杆从上海由水路运到厦门,再雇人肩挑运到洪坑。二层的房间旧时用于接待客人。前向南面为阔口厅,面积与其楼下的中厅相等,但前向一段内通廊的地板比同一层楼通廊两边高0.2米,作为楼内演戏时的长辈席和贵宾席。

  主厅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内环北面,有2层楼高,屋面则高于内环屋面;前向立4根具有西方建筑风格、高至中心大厅屋檐的圆形花岗石柱;主厅前面两边为花岗石栏杆,中间开口与三合土铺面的天井相通,也具有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前向敞开式,后向两边各设一个砖砌拱门与外环廊道连接;后向和左右两面墙上有多幅名人题词。与其他土楼的主厅不同之处在于,它突出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是族人议事、举办婚丧喜庆、接待宾客亲友的公共场所,又是演戏的戏台。

  该楼具有突出的防火功能。以砖墙隔成8个单元。如果某一单元发生火灾,那么火势就会被砖砌的防火墙隔开,不会殃及邻近的单元;外环的二、三、四层和内环的二层包括通廊在内全部楼板都铺设青砖,一旦发生火灾,楼板经火烧后,青砖会自然往下压,起到灭火作用。

  楼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高2层的耳房,半月形,砖木结构,每幢6开间。一幢为学堂,另一幢为条丝烟刀加工作坊,均以砖砌围墙与外环隔开,自成院落。耳房各开一拱门,与楼外环的边门相通。

  振成楼的细节部分也设计得很巧妙。楼外墙上不见烟囱。1994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介绍振成楼时,留了一个问题让观众猜:楼里的烟囱到底藏在哪里?原来夯墙师傅夯墙时在大墙内预先留下通向墙顶的排烟孔。外环每道楼梯的顶部墙上,都挖一个小龛,用来放置灯火照明。二、三层小龛的顶端为尖形,以示仍可往上,四层的小龛为弧形,表示已经到顶。一般土楼的排水沟讲究“风水”,要设计得曲折迂逥,以求“驻财”;而振成楼的排水沟则从楼内直通楼外,以利于排泄污水。主人认为,是否驻财在于人,与水无关。向楼外排水的暗沟在两侧门厅处,污水或雨水先流到沉淤池,然后才流到楼外,这样可避免堵塞暗沟。三道门的门板都用15厘米厚的硬木做成,外加铁皮,门上安装门环。门后有藏于土墙内的大门闩。关闭大门,拴上门闩,楼内十分安全。

  建振成楼的木匠师傅是洪坑村水尾楼人林进兆(1867—1945)。建楼之初,其子林培秀还是个学徒。后来,振成楼被火烧掉两卦,是林培秀修复的。

  振成楼的内部装饰有丰厚的文化底藴。用花岗岩雕琢的门框、柱、梁、廊、井栏等,工艺精巧,有的还刻着精美图案。内圈一楼镂空屏门,二楼走廊铸铁栏杆,格外古檏典雅。楼内门、厅等处的题词、题诗、楹联更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前厅门额上镌刻着民国初年总统黎元洪“里党观型”的题词。后厅悬挂着建楼主人林逊之撰写的联首嵌入楼名的家训联。联语有的宣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做人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忠孝两全,光宗耀祖;有的教导人们要勤俭廉洁,积德行善;有的表达楼主在历经坎坷沉浮之后寄情山水、恬适超然的隐逸情怀。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根在中原的客家人耕读传家、报效国家的精神追求,也可以体察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山野偏隅的润泽。振成楼里先后走出40多位大学生,大部分成了专家学者,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中科院院士、化学家林尚安。

  楼中有固定对联20副,其中有6副嵌入楼名。这些对联对仗工整,浅显易懂,寓意深刻。如大门: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横批:威凤祥麟。

  大厅前中石柱:

  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
  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后厅观音神龛:

  振刷精神,功参妙谛;
  成就福德,果证菩提。

  后厅柱:

  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楼西过道石柱:

  振刷精神,担当宇轴;
  成些事业,垂裕后昆。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大丈夫不可无此气概;
  成一代完人,作万世师表,士君子皆应有是胸怀。

  振成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1985年,振成楼的模型与北京天坛、雍和宫的模型一起作为中国古建筑代表,参加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该楼自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至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其中包括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録》。

  “楼梯最多的土楼”——集庆楼

  集庆楼坐落在下洋镇初溪村,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据初溪村族谱记载,该楼为初溪三世祖仲富所建,主要靠田产收成及家庭成员亲自参加和与人换工等,历三代而成。该楼为圆形土楼,两环,占地2826平方米。该楼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主厅、后院。

   该楼的建造年代,据考证当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前后,距今约450年。根据一:清光绪七年(1881)徐姓族谱一篇序言记述:

  天瑞公于元初成宗大德九年(1305)自福州迁居永定城中……尊天瑞为一世祖。

  其九世祖大一郎公由弼鄱坪上经欧里(下陂)迁入初溪,为初溪一世祖,并建和庆楼;三世祖仲富筹资兴建集庆楼。天瑞到仲富相隔10代,以每代25年计,共250年,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往后顺延250年为公元1555年。根据二:经走访初溪村徐栋祥(80岁),得知至2008年初溪人口已繁衍至21代,与建楼者三世祖仲富相隔18代,以每代25年计,距今450年,即仲富建楼当建于1555年前后。

  楼门为石质门框,阴刻对联:

  集益都从谦处受,庆余只在善中求。

  横批:物华天宝。

  厚实的门扇封以铁板,上方设防火水槽,可防止火攻。

  外环为主楼,土木结构,直径61米,高4层、12米,垂檐滴水2米。底层53开间,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底层墙厚1.7米,无石砌墙基,后人在墙根部用鹅卵石加砌1米高的石裙,以防土墙被屋檐水溅湿。建楼时只在门厅东侧设一道较其他土楼楼梯更宽的楼梯,通至四层。外墙底层、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

  外环1—4层原为内通廊式。清干隆九年(1744)维修时,为瞭解决全楼数百人只靠一道楼梯上下,造成诸多不便的问题,同时也为便于管理,除底层仍为内通廊式外,对其他各层的结构稍作改变:二层以上改为单元式,各设一道较窄的楼梯,每单元6个房间;三层每单元分别在梯侧设一神龛;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杉木板相隔;底层每单元各有一条比天井高、与内环户主名下的房子相连的石砌通道。外环二层以上在每单元的梯间靠外墙处,另设一道宽0.5米的暗梯,平时用木板盖住,外人根本无法发现,遇到紧急情况时才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楼内住户陆续在底层厨房门口至4层装上楼梯,有的三五户共用,有的一户专用。单元之间隔开廊道的杉木板则因年代久远,不能再用而陆续被拆除,复为内通廊。

  外环第四层外墙有9个瞭望台,木结构,向外挑出,既可瞭望又可架设土铳;大门上方的瞭望台可观察到村口的动静,还可封锁正面的通道,凭险据守该楼。这是由于初溪村地处大山深处,旧时常有土匪野兽出没,所以建楼者特别注重增强防卫功能。

  楼后侧底层设一秘密通道,在一个房间的外墙上预留一个距地面高1米、长1.6米、宽0.7米的缺口,外面用泥土封住,因用与土墙相同的泥土,外人发现不了;房间内平时用木板封住,外人进入该房间亦无法发现其中奥秘。当楼内居民需向外紧急疏散时,可迅速启用这个秘密通道,直奔楼后的山坡,隐蔽在树林之中。

  内环和外环以天井相隔,门厅至内环之间的通道以青石板铺成。内环单层,砖木结构,前后向和两侧各有一条约3米宽、高于天井的石砌通道与外环的内通廊连接。26开间,设膳厅、杂物间;房间与房间以杉木板相隔,房间前、后向地面以上1米为青砖墙,砖墙以上为杉木封板;每隔一两个房间分别开前、后门,前门朝向主厅,后门与外环底层相通。

  内、外环均为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主厅位于楼中心,方形,单层,土木结构,与位于后向的厅堂、厅前两侧的回廊和正面的回廊围合而成,中为天井,主厅的门正对楼门。厅堂宽敞,供奉神座,两边各设一小门。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全楼木构件全靠榫头衔接,未使用一枚铁钉,此为该楼一大特色。

  2005年5月,该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録》。

  宫殿式方楼——奎聚楼

  奎聚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西北部,为洪坑林姓第十八世祖奎扬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建成。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主厅前厅)、主厅,两侧为横楼。

  奎扬为拔贡,后经营烟刀生意,家资百万。他与清嘉庆年间翰林院编修巫宜福(大溪人)是拜把兄弟,过从甚密,彼此常有诗词唱和。据说,奎聚楼即为巫宜福依照奎扬之意而设计的。

  奎聚楼主楼方形,土木结构,面阔32米,进深26米,底层墙厚0.8米,垂檐滴水2米,内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前低后高,前半部分高3层、11米,后半部分高4层。前半部分的一、二层不开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至三层不开窗。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大门楹联为:

  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该楼前楼与后楼的屋顶都分成3段,作短檐歇山顶;两侧横楼屋顶则作悬山叠落。主楼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两侧横楼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从底层至三层均以青砖砌筑的防火墙隔开,内通廊以砖砌拱门贯通,两面砖墙两边对称。这两面砖墙同时也是前后楼的分界线。底层内通廊以鹅卵石铺面,二层以上均以较薄的青砖铺面。

  主厅位于后楼中轴线上。雕梁画栋,其前厅砖木结构,高2层,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接。二层棚厅为“敦礼堂”,装饰华丽,其飞檐下悬挂楼主奎扬入庠、出贡后荣获的“选魁”匾额。后楼第四层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顶,使主厅前向形成4层重叠的屋檐,层次分明,雄伟壮观。内院套一个由主厅的前厅与中堂两边的回廊围合成的小合院,回廊均朝向中心的天井,外侧环绕披屋。

  主厅、中堂及披屋的地板均以三合土(石灰、沙、黄土按一定的比例拌和)铺面。左右两边的披屋除作为浴室、卫生间之外,还各有一口水井。水井分别在其中一间敞顶的披屋内,瓦面各开一个与井口大小相近的缺口,既使井口露天,又便于楼主雨天汲水。

  中厅位于主厅前向、楼门厅之后,单层,青石门框,雕梁画栋,典雅堂皇。

  楼内廊道多,边门也多。拱形边门上方都有礼义仁德方面的题字。

  厅门为青石门框,两边镌刻着清朝翰林巫宜福题写的楹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横批:是亦为政。

  门楣镌刻楼名,门扇封以铁板。

  中楼前为鹅卵石砌矮墙围合而成的院落,门坪以鹅卵石铺面。外大门位于西南面,与围墙相连,与该楼中轴线约成45°角,歇山顶,装饰考究。

  楼两侧有附属建筑,左侧原为学堂,右侧原为烟刀作坊,现均废弃不用。

  奎聚楼内荟萃雕刻、彩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品。楼中书法作品几十件,主要是大小门顶题额和门两边的对联,其中以临摹海瑞笔迹的楹联和巫宜福的墨宝最有名。

  从楼的外部看,奎聚楼背靠的山脉远而悠长,近而雄劲,风水先生谓之“猛虎下山”。为了适应山形,建筑上作相应布置。如围墙中间正对大门处开两个圆形泄窗,形似一对虎眼;楼西筑一横屋,楼东筑一烟棚,如虎之两耳;大门框上方圬以石灰,如虎之白额;门厅前面天井的一个活动石阶象征虎舌。加上“片丘”、“田地头”(楼附近的小地名)隆起的小土包,活像虎之两条前腿。从远处眺望,远山、土包、土楼恰似一只威慑百兽、声振山林的“下山猛虎”。

  2001年6月,奎聚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録》。

  三堂四落式五凤楼——福裕楼

   福裕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北部,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东临洪坑溪,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为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福裕楼由楼主三兄弟(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仿西洋式建筑风格设计并题写楼名。其结构特点:高低有序,主次分明,强调纵横之间的对称。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沿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主厅、后天井、后厅。面阔45米,进深37米,后向宽41.4米,后墙两个角分别收进1.8米,收进部分深9米。楼内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

  主体建筑即前、后楼和两侧横楼,均比一般的五凤楼高一层,更具防卫功能。后楼比中楼高一个台阶,中楼比前楼高2个台阶,前后楼为土木结构,与两侧横楼连接。前楼高2层,后楼高5层半,两侧高5层。内通廊式,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后楼底层为厨房、餐厅、客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中楼底层为主厅、厢房、过道等,二、三层为观音厅、卧室等;前楼底层为门厅、厢房,二层为卧室。

  主体建筑纵向自西向东分为中间和南、北3个部分,各部分的前楼分别设一门,中间的为大门,两边是比大门稍小的侧门。前楼大门花岗石门框上刻有楹联。

  楼门厅两侧为厢房,厅后向立一堵与一层楼等高的双合三开隔扇,既作为中门,又作为照壁,6扇活页门上半部分镂刻镏金图案。隔扇后向是三合土铺面的长方形天井,隔扇两侧各设一个小门,与主厅前面天井两边的走廊连接,此处的走廊比其他各处的走廊宽阔,可以摆设宴席,加宽部分的前向各开一小门通往横楼。登上过廊后向的2级台阶,便是中厅走廊,其两边各开一个门通往横楼。

  主厅砖木结构,高大宽敞,比楼内其他房间高出一米多,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厅口朝着前面的天井。后壁上悬挂玻璃匾额;厅后面两边的柱子上悬挂阴刻木质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前向两边厢房柱子上,悬挂楼主乔迁时京城大员林震赠送的精美木刻贺联。

  主厅前沿左右两边各立2根圆柱,每两柱之间的下半部分为泥塑,前向塑花艹,后向塑“福禄”二字;上半部分是镶嵌緑色琉璃花格的屏风。厅后两侧向后凹进,正向和侧向分别设一门通往后堂,正向为镂雕木质屏门,侧向为砖砌拱门,屏门后为天井。天井两侧为高2层、3开间的厢房,砖拱门后向的前侧设一个小门进出。厅后壁的背面为通往二楼的楼梯,与厅后向两边厢房的走廊相通。

  中楼二层中间为观音厅,其楼板比厅后厢房二层的通廊高,左右两边的通廊前向各设一短梯,通过拱门进入位于中间的观音厅。观音厅高大宽敞,供奉观音菩萨,神龛两旁各有一块镂雕木质隔屏。厅的栋、梁刷红漆,顶部中间饰大幅八卦彩图。厅口设高1.2米、宽1米的平台,平台外沿为琉璃花格护栏,厅口两侧、平台内沿以及与底层主厅前向立柱对接的柱间也镶嵌琉璃花格屏风,高至屋梁。

  厅两侧分别有前阁楼和后阁楼,由厅侧拱门边的短梯登临。前阁楼设一门与厅前的平台相通,厅后厢房二层与后楼的墙体相连接。后楼前面的通廊在后楼与厢房的墙体之间形成一段封闭式通廊,两端各设一门与两边的横楼相通。

  中楼与前后向两侧的内通廊以及前后厢房将全楼分隔成大小6个天井,使内部空间层次更为分明。

  后楼9开间,被分隔成3个单元,每单元3开间,各有楼梯上下。每层楼梯前向为厅堂,后向分隔为2个小房间。二层以上的结构与底层的结构相同,最顶上的半层则为阁楼。后楼前面左右两边各有一口水井。旧时楼里的族长居住在后楼,以示尊崇。

  该楼前堂(楼)、中堂(楼)为断檐悬山顶,后堂(楼)为断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前、中、后堂(楼)屋顶作3段叠落,由前往后层层升高,屋顶坡度比其他类型的土楼的屋顶坡度要大得多。

  全楼二层以上楼板均以较薄的青砖铺面,既防火又隔音,还可以防止上层的泥沙掉进下层;底层厅堂、天井、走廊均以三合土铺面,至今保存完好。

  楼内中轴线上的底层建筑所有木结构都刷上油漆,外墙粉刷石灰。凡对开的门扇、楼梯的踏板,均以铁板封面。

  与前后楼连接的两侧横楼高2层,砖木结构,两楼对称,内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横楼外侧各有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两边对称,与横楼平行,设1间碓房、2间磨房、4个杂物间、4间厕所。

  楼前为鹅卵石铺面的长方形门坪,门坪前面临溪处为砖砌围墙,高2.3米,其他各段围墙则以鹅卵石浆砌而成。

  外大门位于东北角,与围墙相连接,门的屋面3段叠落,脊端的朝天笏高翘,屋檐雕饰精美,古色古香。外大门石质门框,两边阴刻对联。东南角另设一小门出入,南侧围墙内有一座2层高、3间1厅砖木结构的学堂。

   福裕楼装饰十分讲究,荟萃木雕、石雕、泥塑(加上色彩的也叫彩塑)、书画等艺术品,处处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木雕工艺精致华丽,门窗、隔扇、屏风上拼花图案镂空木雕,造型优美;观音厅内的神龛、神案、供桌,用铁梨木雕制而成,古色古香。石雕内容丰富多彩,石门框就有21副,外大门和前后堂门框前的门枕石浮雕,内容丰富,形态逼真。泥塑主要集中在屋脊上,所塑飞禽走兽,形神兼备。彩塑作品绚丽多姿,主要在仪门门牌、屋面脊部和山墙的檐口等处。南北楼中堂屋脊顶前向的飞禽走兽,保存较好,至今仍色彩鲜明。书画精湛不俗,楼中对联、门额、牌匾的书法遒劲有力,外大门前壁画上的山水人物,富有情趣,非书法名家、丹青妙手无法做到。

  福裕楼还深深烙下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观念。首先,建楼的同时,在楼侧建造“雅言斋”学堂,供子弟读书。其次,楹联触目可见,如:

  福田心地,裕后光前。

  安堵岂云高百尺,爱庐惟幸辟三弓。

  说的都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对整个家族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该楼鼎盛时居住27户200多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居民迁出,另建新房,2008年楼内住有9户40多人。2001年6月,该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直径最小的圆楼——如升楼

  如升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北部。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该楼坐东朝西,单环,土木结构,外墙皮直径19.5米,高3层、9米,墙厚1米,垂檐滴水1.5米。每层16开间,内通廊式。底层为厨房、膳厅,二层设粮仓,均不开窗;三层为卧室。全楼只设一道楼门。楼门、门厅与主厅同在中轴线上。楼内天井中有一口水井。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如升楼为洪坑林姓第二十世高麟所建。楼周围环境优美。楼前有照壁,楼与照壁之间是小石坪,亦是石路。照壁前面是清澈见底的金丰溪支流。楼外溪面上架着一座小桥,与对岸的洪川小学相连。楼后紧靠山冈和梯田。

  该楼取名“如升”,暗含“如日东升,光明万年”之意,寄托楼主的美好愿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土楼旅游热兴起后,楼主撰写一副大门对联:

  如日同迎天下客,升阶共话小楼家。

  1998年7月,该楼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録》。

  “土楼公主”——振福楼

  振福楼坐落在湖坑镇西片村,圆形土楼,建于1913年。在青山緑水掩映下,振福楼独立秀美,犹如傍溪梳妆的少女,柔媚婀娜,是风景最为优美的土楼,被人们誉为“土楼公主”。

  振福楼建造者苏振泰,1877年生于南溪落飞坝,年轻时生活艰苦,以挑担赚脚力钱为生,后来经营条丝烟生意,经过几年的奋斗,生意越做越大,继而开了3座条丝烟棚,在上海、广州、福州等地开设烟行,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发家之后,他便想建一座大楼。其时,他打听到南溪余姓人家有一座旧圆楼要出卖,看了之后,觉得该楼址的“风水”很好:后有气势磅礴、苍翠葱郁的高山倚仗,前有清澈见底的溪流环绕。他请来的几个风水先生也都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买下这旧楼,将其拆除重建。该楼是振成楼的姐妹楼,两楼主人还有姻亲关系,两楼建造时间相近,结构相似,都是20世纪初期客家土楼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筑艺术的杰作。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録》。

  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4000平方米,楼前楼后竹木掩映,青石小路四通八达。

  该楼由内外两环同心圆建筑组成。外环直径45米,高3层、11米,墙厚1.6米,垂檐滴水2.5米,土木结构,按照中国传统的《易经》八卦格局建造,计3厅96间,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外环底层为厨房、膳厅,不开窗;二层为粮仓,三层为卧室。底层内通廊以鹅卵石铺面,间内以青砖铺面;二、三层全部以青砖铺面。东西两边各设一道楼梯,两梯对称。后厅位于北面,与楼门、主厅同在中轴线上,厅内供奉神座,前向两侧各有一青砖拱门,与外环内通廊连接,厅口两边各立一根花岗石圆柱;后厅与两侧回廊、主厅围合,自成院落,前面为天井。

  大门设于外环的正南面,西面设一边门,均为石质门框,门扇以铁板封面。大门的门楣上方塑楼名,两边镌刻楹联:

  振衣千仞,福履万年。

  横批:景星庆云。

  门厅与底层内通廊交接处分别设一砖砌拱门,门楣分别书:“入孝”、“出弟”。门厅以鹅卵石铺面,两侧各有一间特殊用房,均占2个普通房间的面积,一间原为向外地条丝烟商店发运条丝烟成品的仓库,一间为条丝烟销售和管理人员的办公室,面向门厅处各开一门。门厅与内环的前门围合,自成一个院落,中为花岗石板铺面的天井。

  内环单层,砖木结构,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中厅位于内环北面,高约7米,宽7米多,比门厅后厅更宽敞,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琉璃瓦脊、瓦当,前后向分别有2根西式花岗石圆柱。

  中厅前向石柱镌刻楹联:

  振其家声,忻翰麟趾祥呈,凤毛德备;
  福君门祚,定卜鸿畴嘉锡,燕寝香凝。

  后向石柱镌刻楹联:

  振翮凌云,鸾翔凤翥;福田种德,桂馥兰熏。

  横批:为善最乐。

  中厅后向有镂雕人物、花鸟的门扇,已毁。其两侧各设一个砖砌拱门,与后厅前向的回廊相通。中厅前为圆形天井,花岗石板铺面。天井两边为弧形厢房,地面比中厅低一个台阶,与主厅相连,内无隔墙,但在面向天井处分别设3个拱门,门楣上书地名:“蓟都”、“郢都”、“临淄”、“大梁”、“阳翟”、“邯郸”,充分表明楼主对中原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内环前向的门俗称内门,雕梁画栋,琉璃瓦面,石质门框镌刻楹联:

  振兴有庆瞻轮奂,福履同绥颂炽昌。

  横批:云蒸霞蔚。

  门两边为砖雕花格窗棂。

  内外环以鹅卵石铺面的天井相隔,东西两边筑有砖砌、单层的卫生间、浴室,两边后向还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

  楼前门坪面积较大,以鹅卵石铺面。鹅卵石砌筑的围墙环绕全楼,与外大门连接。外大门朝东南,石质门框,铸铁花格门扇。

  楼外两侧各建一座耳房。东侧耳房4间,砖木结构,3层,原为学堂。西侧耳房6间1厅,土木结构,2层,原为烟棚、砻房、碓间、厕所、禽畜栏舍等,已毁。

  书翰延绵——衍香楼

   衍香楼坐落在湖坑镇新南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4300平方米,位于南溪与奥杳溪的汇合处。据永定县苏九三郎公系《大宗族谱》记载,该楼为苏谷香择址独资筹划兴建,后由其子守廉,孙玉池、玉珊于清光绪六年(1880)督造完成。

  主楼圆形,直径43米,高4层、13米,垂檐滴水2.5米,土木结构,内通廊式,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外墙厚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底层厚1.5米,第四层厚0.7米。每层34开间,底层为厨房、膳厅,二层作粮仓,外墙均不开窗;三、四层为卧室。二层以上每层廊檐下设木结构小储藏室。

  主楼后厅为豁口厅,较宽敞,供奉神只。前为小天井,与前面和两边的廊道围合成一个院落,与楼门厅、楼中间的主厅同在中轴线上,后厅两侧各有一砖砌拱门,与主楼内通廊连接。

  主厅位于楼的中间,单层,方形,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古檏典雅,比后厅低一个台阶。屋面为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后厅位于主厅后面,其后墙为木结构,后墙两侧各有一门通往后厅:两侧回廊前向为天井;后厅地面比前向3面回廊高一个台阶,其两侧各有一个砖砌小拱门与厢房连接。

  主厅两侧的豁口厢房,砖木结构,单层,面向后天井,面积均约50平方米,为旧时举行婚丧喜庆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宴会厅。厢房与主楼之间有砖木结构、单层的浴室等附属建筑,紧靠厢房,但略低于厢房,两边对称,排列整齐。

  主楼与主厅之间以小庭院相隔,以廊道小门贯通,地板均以三合土铺面。

   全楼设一个大门、4道楼梯。门板封铜板,门楣上方设防火水槽。门坪由正面向东面延伸,全部以鹅卵石铺面。门楣上方“衍香楼”三个大字遒劲有力。楼门左右两边及上方约2米以内为石灰墙面,绘饰“八龙”、“五福”图案。

  楼外围墙环绕,墙高1.8米,正面的围墙用鹅卵石砌成,长约50米,宽0.3米,弯弯曲曲,形似卧龙。龙头为西侧的外大门,重檐歇山顶,石条门框,门楣镌刻“大夫第”3字,门楣左右各镌刻四条龙,构成“福”、“禄”两字,楼主称“八龙迎福禄”。门两边墙上绘饰壁画,并配上处世格言。当年建此楼时,因外大门找不到更好的朝向,只能选择内楼门偏西方向,但它正对楼侧的小溪,而且又是顺溪水流向,再加上楼后就是山坳(俗称山窠),为图吉利,特地将围墙设计成卧龙状,寓意驱邪镇煞,充分体现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念。

  楼两侧和后侧的围墙顺着地势而建,前低后高,跌宕起伏,其中一部分为石砌墙体,大部分以生土夯筑而成。西侧和后侧建有高2层的学堂、娱乐室(居民吹、拉、弹、唱处所),东南面有砻碓间、猪圈等,均为土木结构,其外墙与围墙相连。据楼主所言,楼左侧原有一“济元堂”药店,穷人看病免费赠药;还有一藏书室。外大门联语:

  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

  衍香楼这种圆中有方的设计布局,是建楼主人恪守“规矩做人、规矩做事”的家训,精心构思的杰作。其外大门上横批“规行矩步”便是对这种设计的最好注脚。

  衍香楼的内部装饰极为考究,特别是楼门厅和三个厅堂,梁柱间“群龙腾云”、“卧狮踞梁”等木雕,栩栩如生。枋额斗拱“五福临门”、花鸟虫鱼等内容的彩绘,艳丽多姿。技艺超凡的雕刻、绘画烘托出高雅的氛围。

  该楼人才辈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涌现出博士2人、硕士15人、学士76人、中专生21人。另外,旅居海外的后裔有1000多人。

  2001年1月,衍香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録》。

  抗震闻名——环极楼

   环极楼坐落在湖坑镇南中村老湖子,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中华山,旁边是苏溪小瀑布,依山傍水,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情韵。大门上方花岗石打造的横匾上镌刻着“环极楼”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大门左右的石门框上阴刻一副对联:

  环拱南峰眉山献瑞,极瞻北斗许国生辉。

  对联既写出楼的方位、环境,还流露出楼主对本姓光辉文化传统的自豪感。该楼系苏姓第十四世卜臣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兴建,历三代而成。苏卜臣以经营木材发家,后大量购置田产,收入颇丰,始建环极楼。

  环极楼分内外两环,布局科学合理,构造精巧。外环是楼的主体,直径46米,高4层、14米,垂檐滴水2.5米。底层墙厚1.6米,由下而上逐层减薄,到顶层仍有1米厚。每层高度也由下而上逐层减少,分别是3.9米、3.1米、2.9米、2.8米,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人们生活方便舒适的需求,又控制楼的总高度;既有利于底层通风采光,又顾及三、四层和外墙的防风防雨。外环底层含1门、1厅、4梯、30间,二、三、四层各有34间。内环1层,有10间和4处通道。中间是天井。全楼以连结门、厅的中轴线为主轴,形成左右对称的布局。上厅横额悬挂一匾,上书:

  文林郎 知永定县事吴梁为奬曰:文继眉山,学宗洄水,仗义急公的仁者之量,孝亲友弟,真圣人之徒。具此德行,理宜奬旌。

  躬行君子 楼内有一水井,为阴井,上有凉亭,至今仍在用;楼外的阳井,已废弃不用。全楼的地板用经过精心挑选的大小相似的鹅卵石铺就。楼内地面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污排涝,尽管无水沟,但下再大的雨,天井等处也不会有积水。楼外两侧各有一半月形附属建筑。出于防洪、防盗的考虑,该楼石砌基础近7米高。

  环极楼以具有扩音功能和抗震性能而闻名。站在楼内天井正中的圆心处用力跺脚、呼喊、唱歌,能听见清晰的回声,有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这种现象在永定土楼中絶无仅有。环极楼抗震性能极强,300多年间历经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据民国《永定县志》记载:“民国7年阴历正月初三日,午后一时地大震,淅淅有声,历20余分钟始止……北门城楼倒塌。”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墙体被震裂,裂口近0.2米,长近3米。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慢慢合拢,至今仅留下一道细长的裂缝。

  1998年7月,该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大上”方楼——遗经楼

  遗经楼坐落在高陂镇上洋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永定规模最大的方楼之一,称得上是“高大上”。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陈华兴所建。陈华兴的父亲陈永春在广东做烟丝生意发财后,于嘉庆末道光初在家乡上洋建一座“庆宜楼”,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长方形土楼。而当陈永春在家红红火火建楼时,继承父业的陈华兴在广东经营的烟庄比他父亲手上更加兴旺。至永春去世时,华升已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其弟锦湖也科甲及第,在陕西任知县。回乡奔丧时,陈华兴看到父亲生前所建的庆宜楼,不免有点遗憾。这楼虽说造得不小,也算坚固、华丽,但在乡里只能排在第十位左右,他觉得不够气派,与自己家族的财力和地位不相称,于是决定重建一座新楼,规模必须超过周围几十里所有的楼房,以显示自己在乡里的财富和地位。遗经楼所在的地基位于上洋村中心偏西地段,原来是屋基、良田、菜地,分属许多人家。前有溪流,后有人家,和庆宜楼又可连接,且地势中间略低,呈锅状,风水先生说,这是个很驻财的好地方。陈华兴看中后,志在必得,不惜重金收买。传说最后一块地是用银元铺在这块地面上才买来的,可见陈华兴财力之雄厚。

  遗经楼坐北向南,东西宽约83米,南北长约133米,占地约1.13万平方米。正楼是一字相连的三座5层楼房,每座6间起脚,共90间。

  正楼左右前方,分别紧接着一直列4层的围楼。围楼各以7个套间1个厅起脚,外间作厨房,内间作膳厅。二至四层则只建单间,外间相应的位置建成走廊。两列围楼共计房间70间,厅8个。

  两列围楼末端,又为一横列前围楼所连接。前围楼也是4层,结构和左右围楼相似。底层正中为中厅,左右各4个套间,二三四层只建单间,走廊与左右围楼相通。第四层正中伸出墙外建一木阁,称“望花楼”,既可以观赏四周景色,又可以作瞭望台。前围楼共计房间40间,厅4个。

  在正楼和前、左、右围楼的围护下,中间是一座2层正厅。正厅周围有厢房、后房、护厅室、浴室等。与左右楼相通处,各建1穿堂。穿堂附近各有1口水井,水质清甜洁净,冬夏常满,从不枯竭。正厅2层除1大厅外,尚有房30间。

  中厅(在前围楼)门外,是一个鹅卵石铺就的大坪。石坪左右,各建学堂一座,供楼内子弟读书,上下2层。另有供师生用的卧室及厨房。左右两学堂共有房16间;大厅各一,可容纳上百人上课。

  紧接学堂的建筑,叫左右下学堂,也是2层楼房,只是房间略小,是供工人、童仆住宿的。共20间,4个小厅。

  连接左右下学堂的是大门楼。大门楼主楼雄伟壮观,上书“遗经楼”三个楷体大字,两边对联:

  笔岫屏山喜见文光万象,壕潭柳灞欣看浪级千层。

  大门高达6米,宽近4米,可容大卡车进出。主楼左右为2层的护门楼,共有房间8间,小厅2个。大门内是“四点金(4根立柱)厅”。

  大门外是一块大草坪,面积约1300平方米。

  楼的左右外围,有舂米房、猪舍、牛栏、厕所等附属建筑共32间,花园1个。

  楼后有一座2层小楼,计有12间,2个厅。还有1口池塘,1座花园,1个晒坪。全楼底层包括附属建筑共142间、14厅起脚。总计有房328间,厅24个,穿堂2个,学堂4座,花园2个,水井2口,池塘1口,晒坪、草坪、石坪各1处。四周有围墙,有外大门及中厅、正厅、左厅、右厅门各1个,正楼前大门3个,后大门1个,东西南北外围小门8个。

  遗经楼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坚实牢固。墙基用巨石砌筑,外墙厚1.4米;门框、门槛、厅堂边沿、梁柱垫脚、台阶,全用整石和条石;梁柱、檩子都用粗壮的大圆木;大门都用6寸厚硬木板制造,外钉铁皮,内设3根粗大的入墙大门闩;从二层到五层,厚木楼板面上全铺上青砖,连走廊也不例外。楼的四角设有水柜防火。正厅、中厅等处地板,用红糖、糯米饭拌三合土经捶打而成,历时100多年仍平整光洁如镜。

  金碧辉煌——永康楼

  永康楼坐落在下洋镇霞村,坐东南向西北,建于1938年,占地约1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极其精巧华丽的圆土楼,为该村旅居新加坡华侨胡来兴所建。

  永康楼外圆内方。大门对联:

  永日和风一门吉庆,康衢乐土百代蒙庥。

  外环主楼直径37米,高3层、10米,垂檐滴水2米,底层墙厚1米,顶层墙厚0.8米,内通廊式,26开间,含1个大门、1个后厅、4个楼梯间、20个正间;对称布局,门厅、后厅两边第三间架设楼梯。外墙全部圬抹石灰,洁白耀眼;一、二层不开窗;分隔房间的子墙厚0.4米,子墙前面立金柱架梁。外环与中间的方形建筑之间,靠中厅的两侧,各有一弧形的砖砌小舍,为堆放杂物及圈养禽畜之处。

  楼内有方形建筑,单层,砖木结构,与门厅和后厅相连接。门厅两侧在走廊处设拱门,拱门上方的横额上书“敦诗”、“说礼”。中厅前后是天井,后天井比前天井稍大。中厅内有6根立柱支撑屋面,在居中的两根立柱间设一道屏门,把厅分为前后两部分,增加了层次,避免进门直视后厅。中厅两边的砖墙外有一小间,从厅与后天井间廊道两端的小门进出。后天井的两边各有一个侧厅,侧厅后装屏门,可通外环。后厅地基比中厅高一个台阶。厅前两根石柱撑起二层栏杆外加长的腰檐,以增大后厅的深度和厅前的宽度。后厅前额挂一横匾,上书“轮奂增辉”四个大字,为下洋头面人物胡道南于该楼落成时所赠。后厅墙上正中悬挂建楼人晚辈、曾任新加坡永定会馆总务胡冠仁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合影。在走廊位置上,后厅左右也各设一拱门通外环。门厅、中厅、后厅连为一体,是楼中的公共场所;门厅、后厅边的拱门和后天井侧厅的屏门,使全楼相通。侧厅后和中厅外与弧形小舍之间,建有浴室。左侧厅外的天井中挖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

  楼外屋檐走廊、楼门厅、楼内天井、楼门坪均以花岗石铺面,主楼的底层内通廊、主厅、方形大厅则以三合土铺面。门坪左边距主楼外墙20米处,有一口长3米、宽3米、深1米的水池,水池两头与村里的水渠连接,池内的活水既可以作为消防用水,又可以供居民浣洗衣物。

  进入永康楼,最让人惊叹的是楼中的装饰屏风(门),满眼“金碧辉煌”。中厅至后厅共有屏风(门)40扇,其中木雕屏风32扇。中厅中间有12扇,居中6扇,两边各3扇;后天井两边侧厅各有6扇,侧厅前面的小间门各1扇;后厅两边厢房各3扇。另外,后天井两边过廊的墙壁上,各有4扇泥塑屏风,风格与其他的木雕屏风一致,边框上还有假木纹,别有一番韵味。木屏风每扇都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都是镂空木雕,双面图案,两头还各镶一块横置的小饰板,小饰板上为浮雕;下半部为阴刻漆画。一扇屏风内的图案设计,横竖相间,大小相宜,互相衬托,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其中中厅居中的6扇和后厅两边的6扇工艺最精,镂空木雕的双面图案全部镀金,至今仍金光灿灿;图案中有花瓶、花卉、人物、动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就连小饰板上的浮雕也极为精致细腻,其衬底鲜红;饰以金粉的浮雕人物、动物、花艹树木各具特色,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边框内的花饰也雕刻得极细致,各具神韵。其雕刻技艺之精湛,惟亲眼目睹,才能领略一二。据楼主介绍,中厅的屏门分别延请福建、广东的师傅雕刻,一人雕左边,一人雕右边,仅此12扇屏门即耗资2000多个光洋。

  其次是楼内梁柱间的雕刻饰品,内容极其丰富,造型精巧、美观。门厅前廊柱梁枋上,两只硕大的卧狮相对而视;梁下的附梁为镂空立体人物雕刻,展现千军万马交战的宏大场面;梁端的垂柱下方,为圆形镂空木花篮,花篮边上密布“编织”孔,花篮上方绕着垂柱“插”有各种花朵;垂柱与口桁下的附枋交接处,苍龙展角瞪睛,张口扬髯,势欲冲天。中厅前半部分的梁柱间,瓜柱层叠,斗拱飞扬;口桁下枕着卧狮,梁角处挂着睡莲;色彩鲜艳的镂空木雕装饰其间,尤为精彩,有双龙戏珠、凤凰牡丹、飞云卷草等;立柱旁边饰垂柱,垂柱下端的莲花座,一仰一俯,花瓣重重。

  后厅伸展的腰檐下,弧形拱顶望板,富贵高雅;瓜柱斗拱上的红蓝色彩鲜艳夺目;柱枋连接处,牡丹雍容华贵,彩凤展翅欲飞;金柱与步柱间梁下的雕饰最为精美,左边为飞凤弄群芳,花茎柔弱纤细,花团锦簇;右边为野雉鸣花枝,枝条虬曲遒劲,花繁叶茂。

  再次是楼中的石雕和石材装饰品,精雕细刻,别具一格。永康楼的大门宽1.5米,高2.45米,双层的石门框,内拱外方;门板厚10厘米,外加0.6厘米厚的铁皮,门后两根粗壮的门闩。内层门框中间的浮雕,左边为方形花瓶,花瓶上凿出小孔,旁边有“民国二十七年”字样;右边为圆形花瓶,瓶上插花,花间有两只小鸟,作对喙状,旁边有“二雀争蜂”四字。门槛由一块与门框一样厚的石头挖凿去一部分做成。外层石门框的门楣上雕有飞凤;前有一对石门枕,门枕石前向浮雕为吉树、祥鹿,内侧为雄鸡、吉羊。门枕石两边靠大墙处各放一块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弧形石板,可作凳子。楼内的门厅、天井、中厅的屏门前、后厅的廊檐部分,用方石板、长石条拼成图案。长石条规格都是30厘米宽。门厅前的天井边沿水沟由铺在天井中的石板凿成。楼内的廊檐、天井边沿都镶石板。门厅、中厅、后厅的石柱大多直顶架梁,与一层楼的高度相当,这样的石柱有20根,其中后天井两边的两根为正六棱柱。后厅前通外环有两个石拱门,左边门框中的浮雕为“二雀争蜂”,拱门上方浮雕书卷,上书“金玉”两字;右边拱门上方雕刻着卷云花鸟图案。楼中所有的石雕,无不显示出建楼者只求精美,不惜工本的建筑追求。

  2005年5月,该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楼“航空母舰”——永豪楼

  永豪楼座落在抚市镇新民村大洋段,清道光年间(1821—1850)历时18年建成,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该楼坐西南朝东北,由外大门、门埕、内大门、门厅、正厅、正楼、后楼等组成,占地面积16亩(约10672平方米),系大型府第式方形土楼。其主楼高六层,八间一厅,左右两侧横楼高六层,各建四个单元,大门坪两侧建有高二层砖木结构的文馆和武馆。从高处俯瞰,永豪楼气宇轩昂、威武雄霸,犹如行驶在土楼群中的“航空母舰”。

  2005年5月,该楼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抚市《黄氏族谱》记载,永豪楼系黄永豪主建。十三世祖黄宠斋一生务农为业,生有5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永赓、永豪、永桂、永聚和永歧。黄永赓成年之时,正赶上永定条丝烟风靡大江南北的大好时机。为了发家致富,他和老二黄永豪商量后决定,由他只身前往湖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开拓市场,销售条丝烟,家中诸事则由老二黄永豪统管:一是和几个弟弟一起负责烟叶的收购、加工和营运;二是照料年迈的父母。兄弟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加上年轻人肯动脑筋,经营有方,不几年,家道便渐渐殷实起来。

  客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富裕起来之后,当务之急便是买田建房添置“恒产”。黄氏兄弟也不例外,他们决定盖楼。由于黄永豪成年累月在家搞经营,几个弟弟又少不更事,因此建楼的重担便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两兄弟约定,凡是与建楼有关的事一概由黄永豪全权处理。

  黄永豪人如其名,豪气十足。他觉得,手头上宽裕了,楼就要建得宏伟、典雅、壮观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自己家族的雄厚财力。再说,五兄弟分家之后就是五大房,所建之楼既要有足够的“单元房”(此为该楼的一大特色,在当时就有这样超前的意识,实属不易),又要有供收购烟叶的大厅以及加工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同时还要有专供子弟读书习武的学堂、武馆等。于是他选择了抚溪河边的一块十五六亩的土地作为楼址,然后又分期分批购进了可供建造10个单元、36个厅、270个房间的所有用料。这样,自然耗资巨大,开销不菲。

  就在大楼施工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一天,老大黄永赓居然千里迢迢回家来了。他虽然常年漂泊在外,但魂牵梦绕的是建楼,寝食难安的仍是建楼——建楼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啊!还有,他对老二能否胜任建楼一事也心存疑虑,因此趁到外地跑生意之便顺路回家看看。老二黄永豪乍听到大哥到家的消息,着实吃了一惊,他担心大哥会责备他花钱太多,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犹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所以不敢贸然前去会见大哥。黄永赓一到家,行装甫卸,就心急火燎地朝建筑工地走去。他立刻就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夯墙的挥汗如雨,运土的健步如飞,木匠师傅又是刨又是锯,石匠师傅又是凿又是敲……200多个施工人员各司各职,井然有序。他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起来,让人立刻把老二找来。黄永豪急切地问来人:“我哥哥都说了些什么?”来人如实地把他哥哥的话说了一遍。这时,黄永豪才把悬到喉咙里的那颗心放回到了原处,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当他把建楼的设想及工程的进展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大哥汇报后,老大不由自主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连声夸奬道:“二弟这几年真是大有长进。有胆识、会办事,好!楼就该这样建,花多少钱也值得,这下我就放心了!”

  该楼施工的时间很长,从动工兴建到迁入居住历时共7年,从迁入居住到全楼装修完毕又经过了11年。造价大约35万两白银。建楼期间,各种工匠、小工的延请、安排及工资的发放,各种建材的购买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一概由黄永豪亲手操办。在大楼落成之前,该楼并没有一个正式的楼名。其间,有人问过工匠:“你在哪里做工?”工匠回答:“在黄永豪家里。”“在他家做什么?”“建新楼。”问这个问题的人多了,有工匠脱口而出:“在永豪楼。”永豪楼,意思是黄永豪主持所建的楼。一传十、十传百,永豪楼就这样传开了。尽管在该楼全面竣工之后,楼主曾专门请人取了个很有内涵的名称叫“五福楼”,寓意为五兄弟一齐幸福,但是所有工匠及村中老少都先入为主,或者认为五福楼的名称在音韵上没有永豪楼这一名称响亮,因此仍习惯地称之为永豪楼,并口口相传,以至于家喻户晓,远近皆知。相反,其正式的楼名却很少有人提起。

  2011年10月31日播出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土楼春秋》第3集“黄金时代”。通过永豪楼的财富故事,讲述关于福建土楼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同时,通过土楼内居住的居民展现永豪楼的现状,和居民对土楼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土楼未来的期望。

  2013年由蒋欣、朱晓渔、杨昆、舒耀宣等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土楼里的女人》在该楼内拍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