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永定客家服饰

  服饰分为“服”和“饰”两大类。“服”即指通常意义上的衣服,分类方法五花八门。如,按性别可分为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时间可分为春装、夏裳、秋衣和冬服,日服,晚装;按人体部位分为首服、体服和足服;按穿着场合分为常服和礼服等等。“饰”指配饰,是衣服搭配的一些装饰物品,按佩戴部位分类,可分为头饰、肩饰、胸饰、手饰、脚饰、佩戴饰等等。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永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裾衫,下着大裆裤”是过去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大裾衫是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男女大裾衫衣襟均开右面,布纽扣纽襻。男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裾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襬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裾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除了大裾衫之外,还穿一种破胸衫。破胸衫又名对襟衫,左右对襟,胸间剖开缀纽,早先以布纽为多,以后又有骨纽、金属纽。用蓝、黑、灰色布料缝制。

  而女性衫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裾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檏素、庄重。女子对襟衫多为短装,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裾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永定客家人叫“围身帕”。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裾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要宽松得多。过去客家人不穿“底裤”,但十分注意对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觉时也会给腿脚盖上薄薄的被单,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专门穿上“裤筒”。所谓“裤筒”,其实就是两条裤腿。裤筒的穿法很简单,直接把它套在腿上,为防裤筒滑落,裤筒上端有带子,有的分别绑在腿上,有的则连接系于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无法胜任常年翻山越岭,或在水田里劳作的艰苦生活。

  女用裙、袍。裙有尾裙(又名折叠裙)、桶裙(又名“蟒子”)。多用棉布或绸缎制成,讲究的加嵌金线或彩线,走起路来闪闪发光。旧时裙长多及小腿以下,长的可遮盖脚面。女袍,又名旗袍。平常妇女多穿双料布质旗袍;富家或有身份女子讲究绸缎、毛皮制作的旗袍,还有绣花嵌边的旗袍。

  儿裙童衫裤。童衫有和尚衫、满月衫、食饭衫和肚兜。童裤有围怕裤、吊带裤两种。幼儿开档,稍大闭裆。多用花布制成,男女儿童通用。

  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时期戴的头帕。凉帽实际是麦笠帽(又名笠子)。主体为麦秸编成的笠子,形状似钹,直径尺许。笠顶平面上,蒙着呢布剪成的花样,上缀各色丝线织成的美丽花朵,如梅花、石榴花、万字花等,再在花的中心嵌一个丝线编织的“油柑顶”(帽顶珠)。由于头圈浅小,故必用红芯带或彩珠串作挽带,戴时挽在下颔防风吹落。笠沿垂下一圈笠帷,仅面前留着七八寸宽的空档,以免遮目。帷高约九寸,作用犹如面纱,妇女戴着这样的笠子,就不致完全“抛头露面”了。此笠帽流行于金丰一带,青年妇女配以栏杆花边衣服或绣花大襟衣裙,平添许多风韵。

  头帕,永定客话叫“东头帕”,“东”是“顶”(用头支承)的意思。“东头帕”就是顶在头上的帕。它用格子花罗制成,折叠时为方形,戴上时如“金”字形。它罩在妇女的高髻或圆头发网之上,作用原在防护头发,免遭日晒尘污,但久而久之,却成为一种中老年妇女的头饰了。此帕流行于丰田、溪南等地。新娘帽,即“凤冠”。永定用为闺女出阁的婚礼帽,以示新娘的高贵,因古时只有诰封夫人才能戴凤冠。男帽有夏冬帽、风帽、新郎帽等。常见的有“遮子帽”,又名“碗帽”或“六合帽”。用六块材料制成,夏用布或纱,冬用绒毡。此外还有礼帽、凉帽、绒帽和有帽舌的遮阳帽以及草帽等等。风帽,是冬天挡风御寒的绵帽。能覆盖头、耳、颈及肩膀。中老年人冬季常有,直到三四十年代仍常见。新郎帽,即用呢绒制成的一般男礼帽,惟帽沿左右各插金花专供新郎迎亲时攀红簪花、拜堂和引新娘入洞房时戴用。童帽,有八仙帽、孔明帽、猫头帽、雪帽、湖其帽及圈子帽等十余种。每种帽子都镶有银饰,银饰上的图像,八仙帽为八仙,孔明帽为孔明,其他或为罗汉,或为和合仙等等,不一而足。还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帽子后面一般都有两条一寸宽二尺长的彩色飘带,飘带上各系一个小铃铛,孩子戴上走起路来玲玲作响。帽子左右耳朵部位各垂下一条丝绦子。据说,戴着这样的帽子,不但美观,还能避邪护身。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饰品很多,发簪、手镯、戒指、耳环、头巾、手帕、荷包等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饰品。饰品多为女子所挂佩,客家男子一般极少穿戴饰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镶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认为是在显摆炫富。客家饰品中的头巾、手帕和荷包等,多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会绣上精美鲜艳的图案,金属饰品则多为银质,金质饰品仅为富裕之家所佩戴。女子头发装扮有叫高髻饰与平髻饰的。高髻又名高头,是旧时妇女的发式之一。有鹊尾式(梳法与“大拉翅”相似)和如意头髻顿式两种。不论何式,均饰以金、玉、银簪、孔雀簪、珠子簪(走动时珠子随行步而摇晃,故又叫“步摇”)等。平髻饰,平髻又名圆头。将头发一齐梳拢于后盘成扁圆球状,罩以黑色发网。其饰物有珠子针、发夹和花朵等。女子佩戴的耳环,有金、玉、银制的。平民多佩戴银耳环。其状有的仅为一小圆圈,但大多在圆圈下缀着各式坠子。手镯饰品有金、玉、银手镯。环状又有竹节镯、圆圈镯、扁圈镯等几种。银镯每只最重达8两左右。平民多戴银质的,富家妇女才佩戴金质玉质的。戒指饰品有金、银戒指。富家子女所戴戒指,或嵌印鉴,或嵌各色宝石。童饰,有颈钳、项链、手镯、脚镯等,多为银制。颈钳和项链都配上镌有“长命富贵”、“福禄寿全”字样或麒麟图案的小牌子,牌下垂着三个小铃铛。手镯、小铃铛。手镯、脚镯也配有小铃铛。

  在妇女和儿童的头饰和服装上,客家人喜欢红,粉,緑,黄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来的憧憬,从姑娘大嫂到老婆婆都喜欢一针一线把袜底,帽子,背带绣成美丽的艺术精品。客家人服饰上图案檏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

  鞋子也算服饰的一部分。女鞋,有绣鞋,又名如意头鞋、翘头鞋。从鞋头至鞋帮,都绣上美丽的花朵、花枝和花叶,还以彩色丝线沿鞋口绣上花边。另有用彩色珠子精制鞋襻的各式拖鞋,以及通身绣上梅花、菊花、石榴花等美丽花样的拖鞋。男鞋,旧时多为布鞋,分硬底软底两种。硬底是层叠“布骨”(把几层棉布片,浆以米汤,晒干.叫“布骨”)再用苎麻纤维搓就的“苎索子”密密地“纳”,即成。纳目简单地横排的叫“横底”;好像鸡心形的,叫“鸡心底”;犹如篆字的,叫“篆底”。软底则用棉线在布层上纳成。

  草鞋 ,有黄麻打的,也有用布条或稻草打成的。还有一种较讲究的草鞋,用布鞋底,后头装上“布骨”或皮革制的后跟,前头绱三个或五个扁阔布带子做的鞋带襻,串入鞋带即成。这种草鞋,还可当一般的鞋穿用。木屐,一般用棕绳编织的或用皮革制成的屐襻。高档木屐,屐身通体髹漆,描上花朵图案,皮襻或彩珠串襻,十分美观。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