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客家汉剧戏装及其制作工艺

  客家盛行汉剧,而永定汉剧旧时亦家喻户晓。因其用客家话演唱,戏装也与现实服饰相似,故为人亲近喜爱。小小的一个舞台,天南地北、山河湖海尽收其中,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各呈其能,恩怨情仇在咫尺之地表现个淋漓尽致。说起来,几个人套上了件戏服,就造就瞭如此的神通。台上的艺人是在娱乐台下观众,去表演故事,而以夸张、突出的表现手法及服饰去区分现实与虚构。 下面就以永定客家汉剧为题,说说汉剧戏装及其制作工艺。

  一、客家汉剧服概说

   戏具谓之“行头”,泛指汉剧演出一切用具,客家汉剧服装有多种称谓:行头、戏服、戏装、穿戴、装扮等。汉戏服是客家汉剧表演的专用服饰,它具备了配合汉戏汉曲以歌舞的形式(唱功和动作配西皮、二簧汉曲等的表演过程),从而表演故事的基本功能。汉剧服饰的类别范畴,基本沿明朝服饰,其中包括对于汉戏衣繁重的刺绣工艺、制作工艺、装饰手段、纺织面料和样式特征等方面演变过程。

  二、构成汉剧表演传统戏装服饰体系

  1. 保留继承了明代以来的表演服饰。

  2. 引进吸收了清代服装样式。

  3. 借鉴纳入了中国古代宗教服饰。

  4. 样式和功能取自古代舞蹈服饰。

  5. 创新改良的汉剧服饰。

  三、汉剧戏装的分类

  1. 按衣箱分类:即以文扮、武扮分类,大衣箱里装文戏服,二衣箱装武戏服。此种分类方法只限用于汉戏行业内部。不同的角色应有明显的身份象征分别在衣饰上表现出来,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辈分等,都可以用汉戏服装来区分,使台下观众对这些程式化的戏服习惯后,便会认同及不需说明便知道该角色的身份。在封建社会,大衣箱是很尊贵的,任何化好妆的演员不能坐在上面,因为大衣箱里装的是帝王服饰,如果坐上去,轻则罚跪,重者罚打。 

  2. 按形态分类,分为袍服类、短衣类、铠甲类。此种分类方法适用于非专业人士(外行观众)的一般瞭解介绍,如针对不了解汉剧的外国人。同一名将帅,上朝时所穿的便和战斗时所穿的不同,战胜时与战败后更是不同。观众看见刚才一身大甲的战将,再出场时,丢盔弃甲、披头散发、衣衫不全,便可知他已战败了。

  3. 按功能分类,分为蟒、帔、靠、褶、衣五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用于汉戏舞台艺术教学。

  ①“蟒”是帝王将相等高中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通常被称作“官衣”,有龙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

  ②“帔”是各级官吏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穿的常服,包括皇帔、生帔、旦帔等;

  ③“靠”是武将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软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

  ④“褶”是一种斜领长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

  ⑤“衣”是除前面四大类外的其它所有戏服的统称,一般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个部分,常见的有氅、宫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还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龙箭、团花箭衣、平凡箭衣。

  4. 按编辑学分类,即把各种戏衣按官服类、铠甲类、常服类、衣褂类归纳,此种分类方法兼顾戏衣形态和功能,照顾到业内、业外的情况,以图典分类方法适应多数层面读者的阅读使用。

  四、汉剧服装的身份区别

  汉剧服装身份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1. 汉剧服装的式样

  ①男角方面,如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告老官员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小贩、童仆等穿短衣裤。

  ②女角方面,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

  ③武职人物,主帅及大将穿大甲(靠);偏将、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军穿武铠(铠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侠士穿武装;兵卒穿褂衣裤;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2. 汉剧服装的颜色等级

  黄色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其蟒袍为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状元、巡按(小生)和红净一历穿红蟒,廉正的官员(老生)穿青蟒或白蟒,乌净(如包拯)一历穿黑蟒。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汉剧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绛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3. 汉剧服装的图案和花纹制作

  如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肚挂补子”,文官绣上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八品鹌鹑、九品黄鹂、无品练雀。武官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无品海马。蟒,实际上是巨蛇,但舞台上蟒袍的蟒,却有鳞有角,似龙非龙,因为龙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形象,舞台上不能绣龙,故绣成非龙非蛇的蟒。蟒的形象也分等级,黄蟒的蟒趾绣五爪,朝臣蟒袍的蟒趾只绣四爪。 

  4. 汉剧戏服的等级标志

  汉剧戏服的等级标志,就可以区分剧中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等身份,而且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到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的不同官阶,文武、男女、贫富、老少、番汉等各种人物的穿戴,比如皇帝穿的黄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五、汉戏服饰绣纹种类

  汉戏服饰从其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所绣纹样来区分人物。

  1. 官衣前胸后背有方形“肚挂”,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另以不同禽兽的图案区分一至七品官。

  2. 男女披风上绣团花,寿字纹的多为中老年人穿用,年轻者穿的则是绣梅兰菊竹花卉图案。

  3. 穿绣满花卉的海青的是花花公子,穿不绣花纹素色海青的多为清贫落难书生。

  4. 最有特点的是“八卦袍”,这种八卦袍,穿上更显出角色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袍上所绣八卦的布局规则是:

  ①肩承天地(干、坤卦)

  ②胸怀风雷(翼、震卦)

  ③背负山川(艮、兑卦)

  ④袖藏水火(坎、离卦)

  ⑤前胸后背有太极(即阴阳)。 

  5. 除戏衣外的配套服饰

  除戏衣外,汉剧里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如将帅出征时穿大靠,这大靠配上两肩飞袖、胸背处绣的护心镜,胸腹处凸绣出虎头的甲衣,背后插着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头上的战盔和脚上的战靴,能表现军令在身,披挂上阵的雄姿。且大靠下身作开裂形状,分上下两层嵌有八件一并的比裙,专用于配合表演上下战马的动作。将帅手中持马鞭或执刀枪,在走圆场、跨马、对打时,比裙飘动,夸张和美化了动作,显示出沙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 

  六、汉剧戏衣的规定性、表演性和装饰性

  1. 规定性:汉剧传统舞台人物的穿扮,采取概念化的表现手法,把汉剧戏曲的表演成分发展到极致,体现出客家汉剧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此前提下,戏衣使用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样不分朝代、不分季节,而是根据行当、人物、剧情、场合的不同,服饰、颜色、穿法、搭配有严格规定。这也是汉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 在服装的管理方面,演出分成“衣”、“盔”、“杂”、“把”箱,“衣”箱里面第一件是“富贵衣”,是一件袍服(褶子)上面坠满了各色补丁戏服,是戏箱里第一件行头,这也是传下来的规矩。

  2. 表演性:服装一定要有助于唱和表演完成。戏衣功能中最明显例子就是水袖,为了能够轻唱曼演,汉剧服装的水袖受古代舞衣影响水袖在不断加长。现在普通老生的水袖是一尺长,青衣的水袖是一尺七到一尺八;同样短打抱衣下边的那两道“走水”,实际也是原来里面内衬水衣的一个延长;正旦穿扮使用的宫装和神化戏中的仙神、妖怪的衣冠扮相特点更加明显。

  3. 装饰性:汉剧服装,区别于日常服装,是表演的一个重要依赖部分,以手工刺绣为主要装饰手段,具唯美装饰性作用。过去可以在露天舞台或庭院表演,没有完备的演出条件,则用服饰区别于现实,以此目的客观上加强了汉剧服饰的装饰手段。

  1)“一衣一式”决定了戏衣使用大量的刺绣工艺。即使是同一类服装也要通过繁缛的、图案各异的刺绣来完成,如同样是蟒袍,要根据不同的面料底色配线绣制。戏衣的装饰在丰富舞台的同时还可以适应不同的角色特点。

  2)成熟的织绣工艺,使戏衣的装饰锦上添花。手工织绣方法和技术,可以制作出华丽的戏衣。汉剧戏服颜色除了有衬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阶层等的分别,这种象征性是做戏的与看戏的都已有共识后而达致的传统,例如黄色代表尊贵、红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犷、白色代表庄重、緑色代表刚毅,戏服颜色从传统的“上五色”红、緑、黄、白、黑,发展扩充为“上、下五色”,又纳入了紫、蓝、秋香(一称“沉香”)、月白(现通称“皎月”)、粉红诸色。

  七、戏装工艺

  (一)制作工艺

  永定凤城有位客家女叫张秋连,她是祖传的专业刺绣汉剧戏服的师傅,从手工刺绣到半手工缝纫机绣,干这行已有三十多年了,在刺绣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不过像这样的师傅已经为数不多了。据她说,要制造一件戏服,一般要经过五个步骤:初样、画图、绣花、裁剪、车缝,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平时她画一张图,简单的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如果客户的要求特别高,则设计画图会花费几天的时间。但凡看过戏剧的人都清楚,古装戏服不像一般服装那样简洁大方,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角色,戏服会绣上不同的图案和花纹,使用不同的颜色和色彩。传统汉剧对其角色服饰有着严格的规矩,“宁穿破、莫穿错”就是戏行里流行的一句谚语。据她介绍,客家传统戏服,种类非常多,经长期实践,改良后形成现今传统程式化的形态,从服装的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区分剧中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如帝皇将相穿男大蟒,皇后公主穿女蟒裙;元帅将军穿男大靠,才子书生穿海青,夫人穿女披风,员外公穿男披风,小姐和未婚姑娘穿西湖装、小宫装、小古装等等。

  戏服除以造型和颜色的不同显示各种不同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之外,还可以从服饰上刺绣的图案花纹对人物形象加以区分。如戏服中官衣上绣的图案就大有文章。文官绣的是飞禽纹样,武官绣的则为走兽,还有以不同的图案区分一至七品之别。

  汉剧服装分类有,蟒、铠、褶子、开氅、官衣、帔及衣七种。她设计的戏服,样图有“男大蟒”、“ 女蟒裙”、“大海青”、“男小靠”等。

  蟒

  ① 蟒的种类

  穿蟒的多是汉戏中的帝王、将相、后妃、大臣等高贵身份人物通用的礼服。特别是于礼宴、朝会、大典、理案等场合穿着,以示庄重严肃。蟒的种类还有“加官蟒”(天官蟒)、“改良蟒”等,老生如《沙桥饯别》之李世民,《龙凤呈祥》之刘备,《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战太平》之花云,《朱帘寨》之李克用,小生如《会审》之王金龙,《群英会》之周瑜(白蟒)。

  ② 蟒的式样

  蟒的式样是:齐肩、圆领、右衽、大襟、大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腋下开至底襟、袖根下衬有与袍不同颜色的阔边,叫“摆”;配有“玉带”,又名“角带”。蟒的纹样多是在袍前后襟下部绣有海水、江崖(俗称海底),包括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等纹式。

  ③ 男蟒和女蟒

  男蟒全身绣龙,包括团龙、行龙、大龙,或祥云等。女蟒略短,绣龙或凤图,下裳配裙子及飘带,为后妃等穿。

  ④ 蟒的色彩

  色彩方面主要是用十种纯色,包括上五色:皇帝、后妃穿黄色,元帅穿红色,将军及忠臣穿緑色,老臣及小将穿白色,刚烈性格人物穿黑色。还有粉红色、湖色、沉香色、蓝色、紫色下五色。

  ⑤ 永定龙岗汉剧艺术团,民国时期的黄缎盘金大龙蟒,张汉华老先生的私人藏品,张秋连女士修复,此蟒刺绣技法,是平针盘针,用金线银线代替丝线而绣成,张女士绣的“改良蟒”采用机绣套针彩绣,老生如《干隆观灯》之干隆。

  铠

  即古代将士通用的铠甲,又称为“甲”。是所有戏曲中武将常用的战袍。分“大铠”、“铠仔”、“改良铠”等。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铠”字。它的式样是:圆领、围铠领、紧袖口、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铠肚”,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铠肚”。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铠腿”。背部有“背虎殻”,上插三角形铠旗四支,旗的颜色是与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或令字。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殻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有些铠有“护心镜”在胸前。而不用旗铠的称“软铠”。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铠。铠汉剧较为少用,而客家木偶剧乱弹用的较多。《观音传》之韦陀穿的甲称鱼鳞甲或丁字甲,缘饰为双层水边,用紫色线绣,铠的纹样为大虎头,适用人物如《失街亭》之马谡,《三国戏》之关羽也可代用。

  褶子

  汉剧的褶子又叫“海青”、“斜领长衫”或“道袍”。戏装之外服,男女均有。褶子是剧中广泛被使用的便服,无论文人武将、平民百姓都可以穿着。

  ①男褶子又称道袍,它的式样是大领阔袖、右衽大襟、斜领,褶身长及足,胯下有开褶、身宽、带水袖,文、武、丑褶子可适当将尺寸缩短。男褶子是各行的便服,又可衬在各类袍服内使用,根据用途分为素褶子、绣边褶子、绣花褶子;又可根据脚色的使用分为老生褶子、小生褶子、花脸褶子、丑褶子;此外富贵衣、老斗衣、道袍等也可归入男褶子类。男褶子颜色有上、下五色,绣法可根据衣料的颜色,采用线绣盘金、盘银或线金混绣。男褶子中团花褶子,是由十个团花和衣边纹饰构成,适用武生、武净等角色,通常根据演出需要搭配颜色。 

  ②女式褶子是汉剧中女性角色日常居家之服, 式样为对襟、小圆立领、身长略短。褶子上的纹样有两类:有花纹绣在褶上称“花褶子”,如一般文武生、小生、青年、旦角等用。全件没有绣花的称“素褶子”,如老年人穿的深色素褶。而武丑、侠士等则不用花卉,而用飞禽作纹饰。色彩方面,花褶子有用正五色及间五色。素褶子则多用红、蓝、黑、古铜等色。刺绣根据色彩的需要,用盘针、套针、平针、变体绣等混合绣法。

  帔

  汉剧又称“帔风”,帔主要是帝王、后妃、达官贵人、富户人物家居场合所穿的便服。它的式样是对襟、直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裾。男帔长及足,女帔则稍短。帔上绣的纹样则很多,例如皇帝用团龙、后妃用团凤,其他人物视乎年龄身份,用团花、团寿、桅子花、鹤、蝴蝶、鹿等纹样。而色彩主要是红、黄、蓝、紫、粉红等色。皇帝后妃用黄;状元、新婚、喜庆用红;其他人等没有严格规定。

  开氅

  汉剧又称“海长”。析羽为裘也、旌旗之属,氅本为鸟毛,故多以鸟羽为之。鸟之羽毛,用以制衣服,叫鹤氅。开氅本是汉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所穿的便服,亦有用于礼仪宴会等场合,当礼服用。一般无官职者不能穿。它的式样是大斜襟、大领、氅长及足,与海青相似,但袖比海青大,肋下有摆、有缘饰,但腰不用玉带。纹样主要有狮、虎、豹、麒麟、仙鹤、飞燕、鹰,亦有团花、八宝等。而现今的开氅比海青多四柱花。色彩方面主要是红、黄、紫、緑、白及黑。

  官衣

  汉剧又叫“圆领”或“补子”。官衣是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所穿的官服。式样是盘领、大袖、带水袖,形制与蟒相似,但不绣团龙,下身不绣江崖海水纹样。有肋摆、挂玉带,胸背各绣一正方形图样,以区别文、武官及官阶之高低,此即谓之“补子”。官衣的纹样主要是胸背上的补子图案。但现今汉剧中的官衣并不理会所用的补子是否是正确的官阶,而形成程式化的作用,观众看见有仙鹤补子的便知是文官,见麒麟补子的便知是武官了。况且没有一出汉剧需要六七个官同时穿官衣排班的。所以汉剧官衣上的补子已成为饰纹的作用多,而用以区分官阶的作用渐少了。现今亦有用旭日海水图案作补子的,但比较少见。妇女也有官衣,但极少用。至于色彩方面,多用紫、红、蓝、古铜、黑等色,而应是紫官袍地位最高、红次之、黑最低。但现今汉剧甚少理会官袍上颜色的区分,及颜色与补子的配合了,一品绣仙鹤的官袍应是紫或红色的袍,但仙鹤配蓝袍也没有人理会了。 

  衣

  汉剧与其他地方剧一样,“衣”是式样最繁,所包括的种类也是最多的。凡不入上述六类的各式人等所穿的服装,均可归入此类。上自公主、皇族人员,下至宦官、兵卒、役、堂倌、书僮、平民、和尚、道士等都可穿用这类服装。因为各种“衣”的式样和纹样都不同,所以不能具体归纳出“衣”类互相共通的式样或纹饰。“衣”大致上有:宫衣、太监衣、快衣、箭衣、黑鬼衣、八卦衣、法衣、袈裟、马褂、茶衣、上下手衣、兵衣、旗装等。 

  汉戏戏服的品种繁多,每个品种都有其自己的工艺特点,它们的制作工艺复杂,一套戏服要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细作,才能完成。

  设计 是制作戏服的首要工序。传统汉戏服装在造型和结构上是较为固定的,但服饰纹样千变万化,需要设计人员一一构思与描画出来。不过有一个基本原则:戏服的颜色和纹样设计要适合剧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同时又要合乎刺绣和缝制等工序的要求。

  设计之后,接着就是刺绣。汉戏服的刺绣具有“民间刺绣”的艺术特点,绣工精细、色彩富丽是汉戏服装的一大特色,服饰的纹样刺绣主要有彩绣和钉金银线两类。“汉剧中帝皇将相、官宦和富贵人家穿的服饰,即使五彩绣,也要多钉金银线。平民百姓、穷苦人家穿的服饰,则以彩绣为主,颜色较为素淡。”

  车缝   缝合是戏服工艺的关键工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道工序。一件戏服穿起来平整舒服与否,和缝合有极大关系。有些特殊的部位,如男大甲靠腹部虎头的制作更非一般,要用棉花将绣成虎头纹样的缎子垫成浮雕式的虎头形状,连虎眼、虎鼻、虎牙也要做得活灵活现。还有些服饰,车缝技术难度很大,如制作大靠,每块件料都要“捆”边,由于各块件料边缘形状不同,要将它们的角度“捆”得恰到好处,就非要有熟练的车缝技术不可。制作武旦的汉戏服装时,光是裙子就有十几条带子,整个工艺是由很多配件组成的。制作汉戏服装,各个工序都有各自的难点,但设计是整个制作戏服过程的灵魂,如果你设计的布局好一点,后面的工序就容易得多,所以做设计的人一定要学美术,还要培训很多年才能上手。

  (二)装饰手段

  客家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 ,即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三)纺织面料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早期民间汉剧团经济能力有限,戏服的质料多是用布、绫、(绸)、缎。只有少数富裕一些的戏班或官宦家中聘用的班子才会用锦缎、云缎等贵重衣料。亦有用尼龙纱等现代化产物,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现将各质料之特色简略介绍:

  1. 大缎,比较光滑,厚密的丝织品;

  2. 绉缎,亦是光滑,但较轻的缎;

  3. 绉,出自浙江、古时湖州丝绸的一种,故又名“湖绉”;

  4. 绸,一般丝织品的通称;

  5. 缂丝,宋代开始的一种丝织品,织法繁复,而效果则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丝”;

  6. 真丝缎贝绉,与绉缎差不多,但不反光;

  7. 尼龙纱,主要是用作钉珠片珠筒的轻纱。 

  (四)样式特征

  资料显示,汉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其他剧种越来越多,尤其京剧倍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然而传统汉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