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环极楼的传奇故事

  苏卜臣建环极楼

  苏姓入闽始祖益公,传至第十三世的九三郎公肇基永定古竹。九三郎公再传至第十一世的酌斗公从古竹杨家寨迁南溪南中开基。苏卜臣是酌斗公的后裔,他继承祖业,勤俭持家,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建了环极楼。

  内外双环的圆楼结构

  环极楼坐落在湖坑镇南溪南中村的老湖子,坐北朝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圆楼。环极楼直径(含大墙)43米,内外两环。外环土木结构,4层,总高15.2米(含梁架和檐廊高度);底层含1门、1厅、4梯、30间,二、三、四层各有34间。内环砖木结构,1层,高度与外环的第一层高度相当,有10间和4处通道。中间是天井。全楼以连接门、厅的中心线为中轴,形成左右对称的布局。

  外环是楼的主体。外环的土墙夯筑得别具一格。底层墙厚1.7米,由下而上逐层减薄,一层减少12厘米,到墙顶仍有1米厚,每层墙体剖面呈楔状。大多数土楼的墙一层一层减薄,同一层楼墙的厚度相同。环极楼每一枋墙的宽度都不同,圆楼的墙要夯成楔状,施工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而且,整座楼的土墙从底层到顶层向内倾斜约6度,形成一个圆台状的整体。楼墙倾斜度这么大,这在圆楼中也极为少见。这种设计使墙体更加稳固。

  与土墙相连接的木构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外环含门厅、后厅、楼梯共36间,每间各层间面的柱子垂直与梁相接,直支地面。柱子的位置由下而上往土墙一边内移,二层比一层移入36厘米,三、四层垂直相接,比二层移入18厘米。这样放置柱子,使柱子与土墙构成一个大楔形,重心内移,稳定性好。每根柱子上端有槽,两柱间的横梁(俗称“扛身”)架在槽中,其上压着挑梁;二、三、四层还有廊柱支撑。挑梁的一头埋入土墙,一头挑起柱子,柱、梁、扛身相接处都用勾榫连接,这样,全楼的柱、梁、扛身等组成了竖、纵、横紧密连结为一体的木构架。挑梁一端接土墙,土墙的内倾力通过挑梁向内挤压,分解在各层由扛身连成的几个同心圆上,这既使内部的圆形木构架十分牢固,又使墙体有了依靠。墙体与木构架担负着整座楼的一切荷载,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了全楼整体的稳固性。

  楼顶的木构架部分,主要由梁架、瓦桁和桷子组成。檐梁长8.85米,梁架4层,高2米。梁架上9圈的瓦桁勾连成9个大圆圈,屋顶坡面斜度约25度,前后各长5.1米、5.4米,托起了桷子和屋瓦,就如一个硕大无比空心巨罩,扺挡着烈日和风雨。

  外环各层的高度由下而上逐层减少,分别是3.9米、3.1米、2.9米、2.8米。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方便舒适的追求,又控制瞭楼的总高度;既有利于底层的通风采光,又顾及了三、四层和外墙的防风防雨。除了门厅、后厅、楼梯外,各间的间面宽2.6米,深3.9米。楼梯间宽2米。底层走廊1.55米,二、三、四层走廊1.2米。三、四层有腰檐,分别长1.55米、1.8米,这可使三、四层的栏杆、楼板等木料尽量免遭日晒雨淋,檐下的空间还可放置东西;同时,由下而上向内加大出檐,增加了内向的荷载,由此形成的内向拉力大大加强了全楼木构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4架楼梯均匀分布在楼左右两边,正好把全楼的30个正间分成六等分,上下楼都很方便。

  环极楼的门厅、后厅比一般的间份大。门厅内口宽3.72米,高3.9米,与外环走廊的连接处,左右各设一个小拱门,可开,可闭。后厅口宽4.25米,高4.03米,后厅地面的水平高度也比门厅略高一些。后厅土墙中间的墙壁上安奉着观音菩萨。厅两侧与外环走廊连接的小拱门,设在走廊边上,与厅同向,这使后厅显得独立、完整而宽阔。门在前,厅在后,无论水平还是空间位置,厅都比门高大,寓意子孙后代有出息。楼内地面前低后高的设计,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更有利于楼内排泄污水。环极楼人称,看似楼中无水沟,但下再大的雨,天井等处也不会有积水。可见“高”与“低”的处理藴含着科学的成分。

  拱形的大门框有两层,都是用花岗岩石打磨而成。内框是60厘米见方的石柱。门高2.96米,宽1.72米。门板用15厘米厚的楠木做成,十分坚固。

  环极楼内环有10个间,前后左右的通道把外环与天井连通起来。内环的房间是客厅,向内有一拱形小门通天井,侧角有一小门与外环相通。小拱门内与客厅之间又有一个小天井,放置盆景花木,显得优雅别致。小客厅的菜橱设计别出心裁,充分利用了圆楼房间呈扇形的特点,隔出一个小空间作为菜橱。外环厨房里做好菜,打开向外的橱门,把菜放到橱里,送菜的人不用进入客厅。而客厅里的人打开向厅一侧的橱门,便可从里面端出菜来。

  从门到后厅,要穿过内环的前后通道和中间的天井。内环的前后通道特别宽畅,置有椅子供人休息。由于门厅是子午方向,夏天,风从大门吹进,经过通道,形成极好的对流,十分凉爽。内环的左右也各设一过道,只不过比门厅的通道小得多。过道中设有男女浴室各两个。在通往东侧的过道上,还有一口水井,井深约10米,井水深约6米,清澈甘甜,可供全楼人饮用。门厅、天井、后厅和前后通道连成的空间,在楼内组成了比较宽畅的公共活动场所,并设有16道门与外环相通。开启这些门,全楼是一个整体;关闭这些门,公共活动空间相对独立。如有婚丧喜庆等重大活动,这公共场所能容纳数百人。

  楼外还有附属建筑,右侧是8间马房,2层,左侧是砻房碓间,单层。

  2001年1月,环极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奇异的土楼回音壁

  环极楼中间圆形的天井,直径10.8米。天井地面用两层青砖铺盖,砌成“人”字花纹。天井周围是内环的檐廊,全都用花岗岩石板镶边。最为奇异的是,站在天井正中的圆心处说话,有十分明显的扩音效果,类似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这种独特现象在永定土楼中絶无仅有。

  环极楼装饰很别致

  环极楼内外装饰也很别致。楼内外的檐廊和门厅、门坪都用小河卵石铺砌,门厅处还铺成拼花图案,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情趣。门厅、后厅等各处的梁饰,雕琢得很精细。后通道上设有镂空屏门,门厅与前通道之间天井两侧的隔墙上,饰有直径约1米的圆形拼花图案,花纹细腻,朱红色彩凝重。前通道的屋顶上,鸱吻高翘,其上饰有彩塑人物花鸟,色彩鲜艳。门厅通往两边走廊的小拱门上方,各有一幅横额,上书“耕礼”、“种义”。大门上方花岗岩石的门牌上镌刻着“环极楼”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门框上方左右的两个篆体文字,阴刻着青,古檏典雅。

  大门对联镶入楼名:“环拱南峰眉山献瑞;极瞻北斗许国生辉。”这副对联既写出瞭楼的方位、环境,还洋溢着楼主人对本姓光辉文化传统的自豪。

  抗震留美名

  民国七年(1918)正月初三日,永定发生强烈地震。民国《永定县志》记载:“午后一时,地大震,淅淅有声,历20余分钟始止。……北门城楼倒塌”。强烈地震发生后,山摇地转,楼房摆动。环极楼也楼体摇晃,人们惊恐不安。突然,环极楼前向墙体裂了一条大缝。随着楼体不断摇动,那条大缝时宽时窄。大震过后,人们发现,环极楼安然无恙,前向楼墙上竟只留下不大的长长的曲线缝隙。地震留在环极楼墙上的裂缝,向人们展示了土楼的强大的抗震功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