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概说

  永定人远渡重洋,侨居海外有悠久的历史。明成化十四年(1478)前,就有溪南里芦竹(今仙师乡芦下坝)卢姓人出国谋生。早年赤手空拳去南洋的华侨,经过长期的披荆斩棘,艰苦劳动或开垦种植或经商办厂,一些人有了积蓄,发了财,寄(带)钱物回乡给亲属,有的在家乡置田建房,有的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永定华侨爱国爱乡,对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新闻、医疗卫生各项事业贡献很大。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每到马来亚吡叻州,胡子春都热情接待,并捐巨金支持革命。清宣统二年(1910年),孙中山在槟城召开同盟会会议,组织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新加坡、马来亚的永定华侨纷纷捐款或购置武器弹药支持起义。祖籍高陂富岭的华侨王绍经,购置了一批弹药运回永定创立的保安会,为迎接革命党光复永定作准备。

  抗战后,胡文虎除购买救国公债三百万元,还捐献数百万元和大量救伤物品支持祖国抗日战争。胡文虎办的《星系报》、曾道修办的《新闻报》、《南洋生活周刊》和由陈兰生任总编辑的《仰光日报》等以大量事实和漫画揭露日军的暴行,宣传团结抗日,反对投降。永定华侨教师和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从城市到乡村作巡逥宣传,以激发侨胞抗日救国热情,还在各地客属公会和“祖国难民筹赈会”的领导下积极捐资支援祖国抗日。

  永定华侨在家乡积极兴办各项公益事业。他们建校办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胡子春独资创办永定师范学堂和下洋犹兴学校。民国二十八年,下洋侨胞集资建月流小学、太平小学、东洋小学校舍。民国三十七年前后,华侨游范吾独资创办大溪商业学校;下洋侨胞集资兴建侨育中学的“星洲楼”、“蔚文楼”。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乡亲创办多所中学,或者资助建校舍,还为一些中、小学设立了奬学金、奬教金,为部分中小学赠送了小汽车、复印机、中文打字机、电影放映机、録相机、电视机、风琴和实验仪器等。他们建院办医。如1955年,侨胞独资创建下洋医院,1960年代,侨胞捐资创办大溪、思东、岐岭、南溪卫生院。1978年后,大溪和下溪海外乡亲分别捐建大溪、下溪医疗站,下洋旅外乡亲集资创办永定华侨医院月流分院。1986年,海外乡亲集资扩建、完善下洋医院,并改名为永定华侨医院。他们还捐资修桥筑路,修建了多座桥梁和道路,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