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土楼客家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福建(永定)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永定客家文化的重要宝库,而土楼客家美食文化则是这一重要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伴随客家的形成而形成,伴随客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土楼大门向世人打开,人们终于看到了它那耀眼的光芒。

  自西晋起,祖居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被迫5次大规模向南迁徙。一千多年前,一部份先民辗转千里来到永定山区,看到这是山清水秀,草茂林密,土地肥沃,是一片适合人类生存的处女地,便安顿了下来。为防止野兽、土匪袭扰,先人们用粘土夯打技术,建造了适合全族居住功能齐全的大型土圆楼。大家同顶一片天,共垦一块地,每天居住在一起,许多中原习俗便被保留了下来。土楼客家饮食所藴含的美食文化也不例外。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既一脉相承了中原汉民族美食文化,又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吸收了沿途居民的美食精华,兼容并蓄地发展成既有中华汉民族美食文化的一致性,又有土楼美食文化的地域的独特性。例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过年吃团圆饭,这和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汉民族都是一样的,而惊蛰炒豆子包(炒东炒西,炒死虫丝),立夏拉鸡肠面、食狗肉、重阳节开芋卵园赏新、冬年(冬至)包饺粄,挑水放米酒等唯永定客家人独享。

  作为融贯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体的美食文化。必定受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永定土楼客家文化有着久远历史渊源和艰难漫长的发展历程。最先只是在路口凉亭卖点仙草石花,薄荷茶等,再就是挑担叫卖糖子花生。据1994年版《永定县志》第421页卷十五《商业》第五章《饮食服务业》第一节《饮食业》中记载:

  “宋至明清时期,永定出现集市,有人挑担到街市上搭起简单的竹篷摆设摊子,烫面、烫粉、兜汤。以后慢慢发展成店铺,才能炒菜、食酒、食饭。民国时期,各集市包含店进一步增多。1927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虎岗,设有红色饭馆,主要接待往来苏区的革命同志用餐。民国24年(1935)永定县商会成立烹饪同业公会,负责全县各集镇饮食行业管理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城市沦陷,峰市成为闽粤赣贸易中心,街上五、六间饮食店彻夜灯火通明,经营通宵达旦。”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发出安民告示,宣传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各集镇饮食店照常开业。据1956年对私改造前统计,全县各区主要饮食店有45间。1956年县城有公私合营饭店1家,峰市2家,不久过渡到国营商业。同时,城关还设有地方国营永定饭店。1957年建成一座200平方米的大饭店。各个基层供销社都设有自己的饮食店。1959-1961年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各地饮食业萧条,食品昂贵,城关、下洋等地却办起了‘高级餐厅’供应高价食品。1964年在城关汽车站附近办起100多平方米的东门饭店,方便来往旅客临时用餐或小吃。1965国民经济好转,饮食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饭食业又受到严重影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县出现市场‘买食难’的问题。”

  “1977年以后,各集镇私人饮食店又陆续出现,逐年增多。1979年,仅县城就增加20多间个体饮食店,不但能满足日常和圩天群众饮食需求,还能承办酒席,方便宴请宾客等。国营和供销社办的饮食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1980年饮服公司各个核算单位实行自愿结合。定额承包的办法,幷且组织流动摊,千方百计开拓销售。1983年又实行门店承包制,工资全浮动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止,在全县工商局登记开户的国营饮食店4户,分支机构19家;个体饮食有证经营者476户。”

  从此,永定的饮食业步入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至2014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大酒店、大饭店、大酒楼、饮食店、农家乐、休闲山庄、小吃店、餐馆、餐厅、食府等共有1328家,其中四星级酒店二家,三星级酒店四家,准四星以上酒店三家,永定宾馆于2000年就荣膺三星级酒店,是福建省县级政府宾馆首家三星级宾馆,至2010年又荣膺为四星级酒店。

  如今永定的美食早就走出了土楼的大门。据不完全统计,永定人在龙岩(各县)、三明、厦门、泉州、福州以及北京、上海、江苏、山西、贵州、新疆、吉林、广西、广东、深圳、海南等省市开办的客家美食专业户不下2000户,连同本地一起算,从事客家美食的人数少说也在30000人以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