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永定客家人的意识形态

  楹联承载的内容,往往能反映出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土楼楹联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永定客家先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永定客家先民所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意识分不开的。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史料上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从而壮大了客家队伍。有关客家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主要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众,而不是少数流落到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不论何种说法,从现存的族谱、堂号来看,客家先民来自中原一带是无可置疑的。他们在闽、粤、赣三角地区安居后,带来了中原的文明,而后反客为主,形成了一支新的民系。

  一、永定客家的形成

  永定客家是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由赣南经宁化、上杭等地入驻闽西永定而形成的相对成熟、稳定的客家民系的一个支脉。据新编的《永定县志》记载:新石器时代,永定境内已有越族先民存在,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无从考证他们的具体姓名。唐大历四年(769),湖雷下堡置上杭场,可见当时下堡的人口已具一定规模,但这些人的姓氏也无从查考。唐代,有据可查的姓氏,只有潘氏一姓。西晋时期及宋代中叶至宋末元初,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和自然灾害,携男带女,举家数次大规模南迁。有的从河南经鄱阳湖入九江后入闽移宁化徙上杭;有的从安徽经浙江入闽移宁化迁上杭。据《宁化客属百氏谱系》记载,这一期间从中原入闽到宁化定居或留居的汉民,主要有王、刘、李、赖、陈、黄、张等160余姓。后由于金兵南侵,居住在宁化石壁的中原汉人又面临战乱,有的姓繁衍一二代,有的三四代,最多的繁衍至五代后,又继续向西南迁徙,散居于长汀、武平、连城、龙岩、上杭、永定等地。明天顺六年(1462)和明成化十三年(1477),永定分别出现李宗政、阙永华和钟三、黎仲端等四位农民起义领袖,这些人成为永定有历史文字记载的姓氏,但他们于何时从何地迁入永定也无从考证。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上杭县的溪南、金丰、太平、丰田、胜运五里十九图设置永定县。这一期间,全县有70多姓散居于五里十九图。到明成化十八年(1482)编审户口,全县人口为11129人。至清道光九年(1829),全县有24187户,85499人。旧时,社会动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疫病流行,民众贫困饥饿。为了生存,有些永定先民被迫外迁。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的“移湖广、填四川”和清政府取消海禁开发台湾时期,永定迁往四川、台湾定居者甚众。清末民国时期,金丰一带举家出南洋谋生者很多。民国二十七年(1938)厦门侨务局调查后,称“居南洋之永定人已达一万五千有奇”。 2004年12月,永定县开展对县内姓氏普查,普查结果全县姓氏有125姓。据《永定姓氏志》载,永定客家先民大多是宋以后各个时期迁入永定开基而居的。

  二、永定客家人的观念意识

  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结晶。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

  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先民们面对不可预知的各种自然现象,心生疑惑与恐惧在所难免。他们要想弄清楚其中的原由,只得去请教那些能“以舞降神”的“巫师”。对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巫师”认为,风、雨、雷、电以及日月星辰、土地山川,都各有一位“神”主宰着。因此,各种“神”被先民们认为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被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永定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深受中国传统神文化的浸染,面对那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那些自然界中的冥冥万物敬畏有加,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多神崇拜习俗。在他们心目中,既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土地山川等自然神,也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人格神;还有祖宗神灵、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神以及地方保护神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兼收并蓄,既信奉菩萨,也敬奉“妈祖”,还祀奉“保生大帝” 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还深信《易经》“风水术”、“八字命理”等。因此,永定客家人除敬天地神明外,只要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论哪方神明,都一起供奉。这种风俗习惯,至今仍存。

  虽然永定客家人有多神崇拜的习俗,但对永定客家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的永定客家人。无论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还是民风民俗等方面,都深深烙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此外,永定客家人还深受佛家和道家学说的浸染,许多善男信女每逢重大节日会主动前往庙宇求神拜佛,寻求精神上的慰借。佛教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的法则,永定客家人深信不疑。因此,永定客家地区极为重视“积德修善”的教化和施行“积善余庆”的义举。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倡导修道积德者毕生幸福快乐等思想,也深深烙在永定客家人的脑海里,并世代相传。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