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白光炜:军事互信是两岸关系突破的保证
http://www.CRNTT.com   2013-10-14 00:53:01


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光炜(中评社 孙仪威摄)
  中评社上海10月14日电(记者 林艳)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光炜10月11日受邀参加上海首届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他就务实探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机制发表意见称,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求,是稳定台海局势、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件大事。全文如下:

  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我党的重要政策主张,它形成于两岸关系进程之中,首度见诸于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是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两岸各界对这一议题已经研究多年并努力尝试加以推动,但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一直难有重大突破。究其原因,两岸因政治互信不足产生的对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认知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体现在对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目标定位、途径选择、实现形式上的不同期待。因此,研究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必须厘清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基本内涵,把握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同于国际间军事互信机制的基本特点,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探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新模式,才能切实减少军事安全顾虑、确保台海局势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一、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求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是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时代内涵,离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个大背景,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稳定台海局势、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是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重要一环。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与两岸关系发展紧密相连。197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缓和了两岸军事关系,开启了两岸接触交流的大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国际形势、岛内局势演变及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在商谈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上经历了几个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辉误判形势,引发台海危机,导致两岸军事冲突风险增大。岛内对军事安全议题备加关注,希望通过军事互信机制防止误判冲突。但由于互信基础已遭破坏,两岸关系跌入谷底,对这一议题的探讨无果而终。进入新世纪,陈水扁当局一边继续坚持“台独”立场,推动激进“台独”路线,一边提出“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倡议,企图通过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固化“一边一国”。由于两岸关系濒于危险边缘,更无互信基础可言,两岸对于这一议题无法达成共识。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特别是两岸关系总体形势的新变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措施,并与泛蓝政党就“终止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达成和平协议”形成共识。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在回顾总结两岸关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并将“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使之成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