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严安林:构建两岸和平架构 机遇多于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3-10-19 20:25:02


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中评社 孙仪威摄)
  中评社上海10月19日电(记者 林艳)首届两岸和平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对“两岸和平架构”议题作出总结发言,总结全文如下:

  受主办单位的委托,我就这次论坛的第四个议题《两岸和平架构》及其两个子题:“台海和平之建构”与“两岸和平协议之内涵与落实路径”向大会做一个总结,主要根据上午讨论中4位的引言、4位的与谈及提交会议的10多篇论文以及13位学者的自由发言,从10个面向总结会议讨论中的共识与分歧,总体情况是“共识多于分歧”、“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个面向:两岸和平架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要性部分学者们没有分歧,大家普遍认为,台海和平稳定直接关系到台湾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所需要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和平统一。同时,台海和平也关系到东亚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台海和平架构的建构,不仅有两岸意义,也有世界意义。

  必要性部分的讨论,应该也是共识多于分歧,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台海的和平状态并不稳定,缺乏法律保障,两岸的和平状态只是“事实和平”,不是“法理和平”,是暂时的、局部的、偶然性的现象,不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和平,也不是“理论上的和平”,是“消极和平”,不是“积极和平”。当然,也有台湾学者提出“法理和平”固然重要,但“事实和平”同样也重要。

  在“和平架构”的急迫性上,两岸学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台湾学者认为这并非当务之急,需要从经济、文化与社会层面加以逐步推动,通过“搭积木”来推动两岸“和平架构”的实现;大陆学者则是认为要有紧迫感,尤其台湾对和平架构的需要其实比大陆更急迫。

  第二个面向:构建两岸和平架构的基础与条件。多数学者认为两岸和平架构构建的基础已经初步具备,如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的主流民意,目前两岸执政当局在和平发展上已有共识,两岸执政当局间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初步的政治互信,两岸开启了良好的政治互动如国共平台、两岸政党交流,两岸两会的协商已有相当的成果与基础,累积了不少经验,两岸学术界与智库在政治议题上的对话、探讨已有不少基础,等等。至于条件是否成熟,端视两岸执政当局的政治决断。也有台湾学者认为和平架构的建构的条件尚未成熟,并列举马英九提出签署“和平协议”后又附加不少条件作为例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