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杨开煌:文化复兴包含三方面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5-11-14 00:59:30


台湾铭传大学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中评社 赵宇鹏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中评社报道组)台湾铭传大学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13日在中华文化复兴论坛上致辞。他表示,两岸交流中,由于缺乏接触,台湾对大陆的印象存在刻板印象。他将文化复兴理解为是文化发展,认为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与网络结合,有助于增加两岸理解。

  2008年以后,两岸出现大交流、大发展和大沟通。然而面对全面铺开的两岸交流,大陆的热情与台湾的反应不成正比,大陆希望加速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台湾则有所保留。

  大陆付出的成本和效力之间有落差,这让从事两岸交流的人有无力感。而且两岸交流出现了新的现象,就是经过7年的努力,台湾人民对大陆人民和政局的好感度都大幅下降,这让我们对落差更加失望。

  2008年以来,我们反思导致这种误差的是理论错误,还是两岸有其特殊性。在我看来,主要是在分析问题时没有注意到进行两岸交流的人的身份。

  两岸交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陆去台湾交流的是学术精英,主要进行专业交流,这样的交流是择优的文化交流。第二阶段,大陆赴台考察。第三阶段,是大陆客赴台观光。

  三个阶段从文化交流变成交流文化,这样的三阶段带给台湾人的印象不同。刚开始精英间的交流是择优交流,然后慢慢普世化。由于人们了解一个人时首先是看对方的形象,台湾人看到大陆人的言谈举止,生活表现,他们会在内心做出选择,会觉得与大陆人不是同一国的人,这就是台湾人民对大陆的印象不好的原因。

  杨开煌提醒大家注意,随着时间过去,台湾人对大陆人的印象也在慢慢改变。他举例说,过去大陆嫁去台湾的妇女被叫做“大陆妹”,这种歧视非常明显。现在这批人开始融入社会,展现自我,被改称为“陆配”。此外,陆生的积极对相对较散漫的台湾学生是一种刺激。所以台湾人对陆生和陆配的印象是在慢慢改变的。

  他强调,文化交流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文化的交流,另一个是交流的文化。文化交流要注重效果,而政策次之。

  杨开煌提到,两岸交流是属于族群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海峡两岸的学者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Gordon Willard Allport的《偏见的本质》中提出的族群接触假说。他认为族群之间的偏见,是由于某一群体对另一族群体缺乏充足资讯,或存在错误资讯而产生的,因此,只要族群之间增加接触,获得新资讯,可能修正原来的偏见。

  杨开煌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拯救两岸刻板印象的方式吗?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