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中评镜头:炮台城墙的斑驳诉说着台湾抗日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6-04-12 01:00:20


  中评社高雄4月11日电(记者 林艳)如果你来高雄,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看。旗后炮台,也许,你也听说。据说,这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融合西洋与中国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术知识的中西合璧式炮台。

  翻过一座小山坡,再穿过一条石板路,一块“海军陆战队防空警卫群公告板”映入眼帘,上面清晰地写着“本区域系属国军用地”。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高雄市观光导游发展协会荣誉理事长陈锡坚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个军事要地,炮台则是兴建于康熙年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在旗后建筑了一座炮台以作防备。1874年,日军入侵琅峤(恒春)直攻石门牡丹社,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加强海防。

  在这个小小的炮台,可以看到很多的门,供大家自由的穿行其中。陈锡坚理事长带着记者穿过一个具有传统风格的八字门,他告诉记者:“这才是这里真正的唯一大门,之前看到的那几个是后来为了方便游客行走而打的门洞。”抬头望去,可以清晰的看见“天南”二字,前面似乎还有留白之处。陈锡坚说,门楣上原本刻有“振震天南”四个大字。

  由红色砖头砌成的城墙,剥落的墙体,几经历史的洗刷,无处不在诉说着历史的斑驳和记忆。站在这里,你可以登高一览高雄全景,眺望台湾海峡,一个如此美的制高点却饱含历史的沧桑故事。也许,你会震惊发生在这里的过去。

  原来,在1895年乙未战争守军刘永福义子刘成良所辖之黑旗军与日舰发生激烈炮战,日舰吉野号于登陆前炮击,击毁炮台门楣“威震天南”之前二字。双方战至傍晚,日军突破防线登陆成功,旗后炮台守军弃守,由人在大坪炮台的刘成良率队退往台南,日军进而占领打狗。台湾日治时期,旗后炮台之大炮被拆走、熔毁。台湾光复后,中华民国国军于旗后灯塔及旗后炮台之间另筑碉堡。

  故事说到这,望着眼前的一片红砖城墙,那些场景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那么的似曾相似。也许,我们都曾在儿时的某本书里读过这样的故事和片段,所以我们的记忆如此的相似。

  由中国评论通讯社和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联合组成的“南台湾联合采访团”于4月11日启动,将在高雄及屏东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采访,展开感受善与美之旅。
 
  采访团此次行走的地方颇具特色,主要可以分为三条线:一是具有人文底蕴的路线,包括旗津天后宫、万金教堂、一贯道天台山、佛陀纪念馆、客家文化园区、蔡英文之故乡枫港等。二是具有艺术气息的路线,包括驳二艺术特区、山地门艺术村、美丽岛站、十鼓桥糖文创园区等。三是自然风光路线,包括小琉球、东海岸、鹅銮鼻公园、海生馆、白砂、满州佳乐水、四重溪等。
   
  此次采访活动的总督导为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总召集人林富男,总调度为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执行长陈雅婷,高雄副指挥官陈锡坚、屏东副指挥官郭子义。采访组组长为中评社采访主任林艳,组员为中评社记者徐梦溪、张爽、金裕超。共同参与此次采访活动的成员还有高雄汉王洲际饭店董事长林昆山、台湾艺术公司人员包括副总经理柯芷吟、营运部经理谢佳伶、采访编辑主任洪威喆、王麒勋、组长陈奕帆、翁祥盛,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也将全程参加采访活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