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十九大代表答中评:努力让军用科技民用化?
http://www.CRNTT.com   2017-10-25 00:15:18


十九大代表薛晨阳在代表通道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中评社报道组)十九大闭幕后,人民大会堂的一层中央大厅的北侧吸引来了中外媒体记者,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第三场采访活动也是本届党代会的最后一场党代表通道采访在这里举行。十九大代表、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晨阳回答了中评社记者的提问,他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让尖端技术不仅要服务于军队国防,而且要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
 
  位于山西省的中北大学是一所军工特色鲜明的学校,薛晨阳所在的团队主要从事可以上天、可以下海的传感与测试技术研究。中评社记者问到,这些上天下海的高科技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何具体联系,以及中国军用科技民用化过程还存在哪些门槛?

  薛晨阳表示,高科技项目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高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新材料、新技术,比如航天用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现在已经广泛民用,北斗导航也运用于共享单车。再举一个我们团队的例子,我们前期研究的芯片式电子水声传感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技术,可以非常灵敏地聆听大海的声音以及应用于海底观测网。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301医院王卫东主任跟我说,你们这样的尖端技术能不能听到人体内部非常微弱的声音?我想人体就是一个大水缸,它的密度与水相当,利用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做了针对性的创新研究,研究出芯片式的电子听诊器,经实验测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听到人耳不易分辨的声音,将这些数据上传网络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得到人体健康的信息,目前这个技术已经开始市场化。

  至于中国军用科技民用化过程还存在哪些门槛?薛晨阳说,我们团队还研究了传感器、记录器,广泛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我们也希望将这些技术推向民用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从研究人员考虑存在两个壁垒。第一,我们研究的项目是非常明确的目标导向型的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这些技术如何为人民生活服务。第二,市场推广不是科研人员的强项,所以科研人员没有主动去做。十九大报告里面指出,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制。随着十九大报告的认真学习和落实,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新时代要有新担当,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让尖端技术不仅要服务于军队国防,而且要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

  (中评社报道组:林艶、林谷隆、郭至君、徐梦溪、束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