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通过战略合作达成两岸军事互信
http://www.CRNTT.com   2010-08-29 00:12:26


打球不打仗,两岸退役将军相见欢。
  中评社╱题:通过战略合作达成两岸军事互信,作者:郑剑(北京),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研究员

  ‧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首要条件和难点问题在于“互信”二字。没有“互信”就没有“机制”。

  ‧两岸关系,包括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有太多的特殊性,以至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来处理,必须创造特殊的模式来解决。特别是不能照搬、套用国际关系中的军事互信机制经验。

  ‧两岸军队的战略合作,目前可做的是用军事手段共同维护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的共同战略利益。如共同维护钓鱼岛、东海、南沙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共同维护领空安全、民生利益、海外利益等等。

  ‧两岸这种为战略合作本身的需求而建立起的一系列联络、协调、配合机制与措施,双方的交流平台与活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一部分。

  探讨破解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难题之路

  200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这一重要政策宣示,从具体操作层面,打开了开启两岸军事领域交流,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大门,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首要条件和难点问题在于“互信”二字。没有“互信”就没有“机制”。这的“互信”并不是技术层面的“互信”,即不是所谓“信任措施”本身,而是政治层面的互信。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话放在军事安全互信问题上,似可表达为军事互信是政治互信的继续。换言之,就是没有政治互信就没有军事互信,政治互信是军事互信的前提和基础。

  何谓两岸的政治互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十六字方针,第一条就是“建立互信”。笔者理解,这的“互信”,其内涵至少有三: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坚决反对“台湾独立”,三是坚定最终走向统一的两岸关系发展大方向。没有无条件、无前提的关系,也没有无条件、无前提的互信,全世界都没有范例。开展两岸军事层面接触交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固然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方面。但当前形势下,两岸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首先必须探讨政治互信如何建立,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实质性互动,进入构建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具体操作进程。否则,在起步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讨论诸如提高透明度、联合演习、军事热线等等具体问题上,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具体而言,对台湾方面来说,在探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时,必须打消大陆方面对这个机制是否符合一个中国原则、是否会被“台独”所乘、是否违背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等方面的顾虑。如果抱持把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作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达到让大陆解除武装、实现无条件的永久和平的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对大陆方面而言,也要考虑到台湾方面对能否确保其各方面利益关切得到应有保障等方面的顾虑。

  两岸关系,包括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有太多的特殊性,以至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来处理,必须创造特殊的模式来解决。特别是不能照搬、套用国际关系中的军事互信机制经验。胡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之所以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而没有用“军事互信机制”这个提法,也是为了表明不能用处理国际军事关系的办法来处理两岸军事关系。

  建立政治互信是当前首要问题

  概言之,如何建立政治互信,是当前开展两岸军事领域交流,进而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到完满解决,其他诸如是先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再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还是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与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同时解决;或者先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后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有关协议如何监督、约束;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可信性如何保证等等问题,应当会迎刃而解。

  如何建立足以支撑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政治层面互信?诚然,就台湾岛内目前的政治生态而言,如果要求台湾当局和台军方立刻地、直接地、公开地作出终极统一等方面的承诺,并写入两岸有关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共识、协定、文件,似乎还有些困难,或有些勉为其难。但对大陆方面而言,如果两岸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没有达成足够共识,则很难在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方面走得足够远。一中、反“独”、统一,是大陆民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政治意志所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民意不可违!这个民意也是台湾当局必须面对、岛内民众必须思考的政治现实。

  这个难题如何破解?根本的一条,就是台湾当局要在岛内创造条件、引导群众,使主流民意向有利于两岸融合而非渐行渐远的方向发展,使岛内群众蓝的更蓝,绿的转蓝。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政治人物不能做群众的尾巴,把话语权拱手让与他人。“民主社会”虽然多元,但也要引导民意。民进党就懂得这个道理,该党八年执政,没有一天不在引导民意向绿的方向演变。2000年陈水扁上台时,民进党支持者是不到40%的少数,但它硬着头皮用“台独”分裂理念引导民意。8年执政下来,岛内民众的绿化程度不可低估。而今天的台湾当局,推行自己政治意志的条件比当年的民进党政权要好得多,完全有条件,有必要,也有可能“蓝化”民意。如果不在思想理念上占据制高点、不掌握重要政策的话语权,施政就会处处被掣肘、处处被动,什么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了。遑论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这类重大议题了。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专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