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评:经济制裁台独不可行
http://www.CRNTT.com   2006-03-11 00:21:31


大陆没有必要以经济措施来制裁台独。
  中评社香港3月11日电(评论员 锺维平)北京的两会对于港澳、台湾及其国际媒体来说,是找料的好机会,记者云集,希望能够挖出大新闻来,同时当然避免不了道听途说。日前港台媒体盛传的大陆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拟一些经济措施反击制裁台独的消息,其准确性未必可靠。

  没错,陈水扁是宣布了“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紧缩两岸经贸政策,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如民进党最近进一步采取了设限,大陆台商通过高雄港出口,结算资金原来是可以汇到大陆的,现在则不准了,需要重新审核,相信民进党政府在今后还有更加多的限制措施出台。加上法理台独的步伐蠢蠢欲动,大陆总要采取反击措施吧?

  大陆怎么办?如何应对?这当然是港台媒体关注的。所以,出席人大会议的商务部长薄熙来被记者追问大陆是否研拟反台独的经济措施时,拒绝回答。媒体推测,大陆可能采取报复,限制台湾货物从高雄港转口大陆。大陆会否采取这样的措施,原因何在,相信很快就能真相大白。至于是否反击台独、制裁台独,就需要加于辨识了。

  在多年来的反台独斗争中,大陆从未把经济制裁台湾作为斗争的手段,尽管大陆内部认识不一致,也有要求对台进行经济制裁的呼声。大陆有一种意见认为,两岸经贸中,台湾顺差巨大,说得难听一些,台湾政府的财政开支都可以说是来自这些顺差,如果没有两岸经贸的业绩,台湾经济一落千丈,民众债务更加沉重,还支持什么台独!但是这种看法,一直没有成为大陆的主流意见。

  纵观两岸经济贸易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陆处理两岸经贸关系的思维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已非可以用合作概念来处理的了,而是融合思维在发展中。

  第一个阶段是在80年代至90年代,大陆处在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初期大陆百废待兴,后期发展迅速,都亟需资金,这时,吸引台资是大陆上下一致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而台资台商确实为大陆的经济发展起步提供了助力,立下了功劳。在这个阶段,大陆对台资是处在需求阶段。李登辉在此时采用“戒急用忍”手段来制约台资,是看到了台资对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台商同样需要大陆市场,需求是相互的。所以,李登辉的制裁没有什么效果,合作是两岸经济贸易界的共识。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2005年正式进入。大陆的经济高速发展后,资金日益充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说实话,在这个阶段,吸引台资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反而,大陆有资金拿出来支持台商、反馈台商了。最近,国家开发银行拿出300亿元人民币贷款来支持台资企业,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说明大陆产生了两岸经贸融合思维。

  把2005年作为大陆处理两岸经贸思维的第二阶段正式进入,不是靠什么贸易投资数字下结论的,最主要的动因是胡四点,胡锦涛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两岸关系中得到贯彻,两岸经贸关系更是得益其中。扶持大陆台资企业、开放台湾农产品登陆、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支持台湾青年来大陆就读就业,等等。如果仅仅从两岸统独斗争的主轴来评判,可以归纳为争取民心的大动作。如果跳离这样的框架来看问题,能不承认,这是支持台湾经济发展、造福台湾民众的融合大思维吗?

  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以牙还牙,以毒攻毒,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处理两岸关系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思维,大陆没有兴趣。更何况,大陆已经把台湾民众与急独分子作了完全的区隔呢!台独非台湾!所以,我们认为,大陆采用经济手段制裁台独完全是空穴来风,也是不可行的。

  唯一的例外,只有陈水扁宣布台独之时,大陆的什么制裁都有可能发生,不过,那时的制裁还是轮不到经济贸易唱主角吧?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